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商務英語口語以賽促學模式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高職高專商務英語口語教學應重視各類比賽對學生的有益影響,善于利用比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方面把學生推出去參加各種比賽,增強見識,另一方面把各種比賽形式引進平日課堂學習或班級活動中,強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關鍵詞]商務英語口語;以賽促學;實踐訓練
高職教育與實踐能力關系密切,越來越多高職院校在專業培訓中結合社會現實需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方式,積極探索“以賽促學”的教學模式。而實戰能力對于商務英語口語學習來說尤其重要,應大力提倡“以賽促學”模式,可通過參與一系列的相關賽事,有計劃、長期性地訓練學生。在培訓和參賽過程中,讓學生掌握該課程的知識和技能。但是,“以賽促學”的教學模式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和誤區,如何讓學生最大限度地得益于培訓和參賽,仍需要學校和教師進行研究探索。
一、“以賽促學”的本質
“以賽促學”,本質是以學生為主體,以競賽為抓手,讓學生通過參與針對競賽的培訓,掌握有關課程的內容。“以賽促學”的模式重實踐、強能力,有利于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技能型人才。作為培訓者,要避免走進只看重名次獎項、為比賽而比賽的誤區,應全面審視“以賽促學”的本質和全部內涵,重視學生的參賽感受,讓相關技能比賽切實服務于課堂,使學生在培訓中不知不覺地全面掌握知識技能,并在比賽中積極實踐和反思。
(一)以學生為主體。“以賽促學”,必須是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如何提高學習效率,提升學習興趣。參加技能大賽是具有競技性的活動,相比于一般的課堂學習,更能促進學生的學習熱情。對于高職學生來說,英語口語通常是英語學習中的老大難問題,因此更應想方設法開展“以賽促學”模式。相關專業的負責人及教師應在平時注意營造英語口語學習的競爭氛圍和建立激勵機制,例如在傳統“英語角”活動中,加入一些小型比賽,如每周學生參與英語演講比賽,一學期內獲得前三名累計次數最多的同學可以直接參加省市級的決賽。同時,在課堂上或講座中,適當地講授一些比賽或考試題型的解題技巧,讓學生提高答題能力,才會不斷增加參賽的興趣。總之,要在平時不斷滲透比賽的信息和內容,讓學生對相關比賽的情況比較熟悉,覺得是課堂學習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在賽前才“臨時抱佛腳”,要求某些學生參加比賽,并一味以題海戰術催谷訓練,容易引起學生的反感,參賽效果也難以達到預期的目標。
(二)利用比賽達到促進學習的效果。“以賽促學”的核心思想,是通過參加培訓和比賽,讓學生切實提升學習效果,而并非把比賽看成是少數尖子生的專利,或是進行“精英教學”,只給少數尖子生開小灶,更不是把獲得獎項看成是終極目標。“以賽促學”,應讓所有學生都能從中獲益,在日常學習中把比賽常態化。在相關的英語課堂上也可以是個小型賽場,例如每次課留二十分鐘,設置不同主題的口語比賽,讓學生輪流參加,參賽成績可累計為期末口語成績,或作為選拔參加省市比賽人員的參考。比賽形式可以是多樣化的,例如故事接龍、演講、辯論、口譯等等,主題則可與當次課堂內容相結合。值得注意的是,日常學習中的小比賽,教師也要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參賽意識和學習習慣,讓學生知道參加比賽并非一剎那的事情,更不是碰運氣,而是一個扎實提升自己的過程,這個過程包括賽前準備、參與比賽、賽后反思。教師在每一個階段都起著引導者的左右,引導學生在比賽前積極準備,在比賽中享受過程,在比賽后主動反思,使比賽成為促進學習的一個有效途徑。
二、商務英語口語課程中“以賽促學”模式應用
目前,仍有很多學生對于商務英語口語的學習感覺比較困難,一開口就存在不少問題,包括語言運用能力薄弱、視野狹窄、內容構思松散以及中式思維等,都是商務英語口語訓練中的常見問題,也是重要的“硬傷”。商務英語口語比日常口語要求更高,涉及一些專業術語及談判內容,還需要處理謹慎、反應快速。要達到良好的水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突擊出來的,必須長期保持一定強度和緊張度的訓練。而“以賽促學”在一定程度上能達到此效果。(一)建立與專業、課程相關的競賽體系。如今各級競賽多種多樣,從國家級、省級、市級到各行業協會,以及校際和班級的比賽,每個競賽都有不同的目的、要求和賽制。參加競賽并非越多越好,尤其高職高專的英語口語學習,比起本科教育應更注重實踐,因此可挑選實戰能力要求較強、模擬現實場景較多的相關技能競賽。另外,哪些比賽在哪個階段適合哪些學生參加,在培訓和參賽過程中能收獲什么,這些都應由專業教師進行把關。在專業和課程的編制上,可以把相關比賽編入專業的競賽體系,例如市級的口語比賽、省級的口語比賽、專題口語比賽、辯論賽等等,雖然這些比賽所側重的技能和具體的環節有所不同,但是其要求的基礎知識、專業素養以及反應能力等都有相通的地方,因此都可以編進商務英語口語相關的競賽體系中。并不是所有學習商務英語口語的學生都能進入每一個決賽,但是學校可以舉辦多個比賽的校內賽,要求相關專業的學生全員參與。而到真正選拔學生參加決賽時,可一方面參考校內賽的成績,另一方面參考上述的平時課堂小型比賽的累計成績。這樣通過長期、多次的觀察、訓練和考核,選拔出來的學生表現也會相對穩定,在真正參加決賽時自然更容易獲得好的名次。
(二)多維度的訓練設置。雖然是商務英語口語方面的比賽,但其實也是在考察學生的知識面、領悟能力、分析能力、語言運用能力乃至全面考察學生的素質。例如對一個話題發表看法,如何說清楚論點、闡述論據和運用例證,這是需要學生有較強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的;而談論為什么會形成這樣的現象,這就需要學生對這個社會有一定認識,還要有一定見解,有較強的聯想和想象能力,同時能自圓其說,言之有物,想說的內容能用英語表達自如。然而,很多學生在作這類主題演講時,往往思路狹窄,內容空洞,語言組織能力和詞句運用能力也十分有限。誠然,要培養出具有上述能力的學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訓練出來的。因此,在平時訓練中,不應滿足于就口語練習的要求去訓練學生,或僅僅是灌輸表面的語言表達技巧。至少,應該做到三點:一、幫助學生擴大知識面,了解社會;二、創設不同的日常或商務情境,進行思維訓練;三、夯實英語基礎知識,強化其語言運用能力。這就需要相關教師設計出多維度的口語培訓模式,形成一個較為全面的長效培訓體系,而不是僅僅針對某一個比賽而進行突擊培訓。例如可以在平日口語課中加入辯論的小型比賽,讓學生組隊就某些社會現象進行辯論,在課前可讓學生作材料準備,開闊視野,擴大知識面;又如讓學生在課堂上作口頭即興作文,也可輪流作游戲式接龍,后一個學生要接著前一個學生的情節往下編,增加了趣味性,鍛煉學生的快速反應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設定明確的學習目標。“以賽促學”,在比賽中拿到獎項是結果,但不是終極目標,促進學習才是最終目的。在準備比賽的過程里,需要掌握到什么技能和知識,這個應是學生的學習目標。作為教師,應引導學生為相關比賽設定明確的學習目標,例如要把哪些材料閱讀完,要熟練掌握哪些關鍵句型等等。不少學生表示,平時傳統課堂上的學習,大多數內容是走馬觀花聽一趟,之后就印象不深了。但如果是為考試或比賽做準備,則有較大的壓力和動力,會主動學習,而且學得特別快,也特別深刻。因此,教師可借助比賽,把平時教學上的難點聯系到比賽內容上來,引導學生通過賽前準備來接觸相關的知識點,讓學生在你追我趕中迫切吸收知識,無形中增加了學習的動力和樂趣。
(四)對師資進行相關培訓。教師是帶領學生參加競賽的主導力量,需要幫助學生進行賽前準備。教師應該對相關競賽了解透徹,研究每個比賽的特點和重點,發掘比賽內容與平時課堂學習的共通點,才能真正落實“以賽促學”的模式。因此,學校應對相關教師開展培訓,一方面,讓教師充分了解各個比賽的形式,教師才能知道平時在校內如何舉辦類似的小型比賽,或利用課堂作為模擬賽場,讓比賽內容滲透至課堂中來;另一方面,要讓教師學會如何營造競賽氛圍,鼓勵學生大膽參與,包括激勵一些落后于平均水平的學生參賽,通過比賽獲得進步。同時,在同一專業之內,應有統籌和組織,由不同課程的教師分工合作,負責不同比賽的宣傳、培訓和選拔工作。
三、“以賽促學”模式需要解決的問題
“以賽促學”的模式目前仍有尚未解決的問題,需要教師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探索出解決方法。總的來說,存在以下三個問題:
(一)“以賽促學”評價體系。如何檢驗“促學”的效果,目前尚未有較完善的評價體系。我們不能單一地以獲獎多少來判斷學生的學習情況,應從學生賽前培訓的參與情況、比賽過程中的表現以及賽后學生匯報成果等多方面進行分析,得出較為全面的評價。但如何量化相關指標,仍有待研究和商榷。
(二)“以賽促學”推行的難度。“以賽促學”是教學改革的一個有效方式,但要切實推行,需要不斷的調試,亦要校內多方的協調和配合。口語競賽的參賽者,英語需要達到一定的水平,如何能在課堂上普及相關訓練,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得到相應的練習,這是值得研究的問題。另外,不同專業、不同課程的英語教師之間,也需要溝通和配合,避免重復培訓和低效培訓。
(三)參賽壓力的處理。口語比賽的各個環節具有即時性的特點,需要瞬間反應,通常參賽者壓力較大,教師如何幫助學生減壓,讓學生習慣比賽、接受比賽、樂于比賽,這也是“以賽促學”的一個關鍵點。如果光有壓力,學生不可能長期在重壓下還有良好的學習表現,所以教師必須要幫助學生找到壓力和情緒疏導的“穴位”,讓學生放下比賽結果的包袱,享受比賽的過程。
四、針對“以賽促學”現有問題的建議
對于“以賽促學”模式現有的問題和限制,教學管理者和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探索解決方法:
(一)促進課程改革。在編排商務英語口語以及相關課程時,就應有意識地結合技能競賽的內容,加強課程內容的實踐性,細化賽前訓練的內容,在做教學大綱和教案時就把比賽內容與知識點聯結起來。同時,加入小型比賽形式,提高課堂的激勵性和趣味性,讓學生在比賽中運用所學的技能和知識解決問題,在競爭中加快進步。
(二)建立“以賽促學”長效機制。除了課堂上進行改革,與“以賽促學”相結合外,還需要全方位建立一個長效機制。一方面,讓相關教師根據自身教學特點負責不同的賽事,長期穩定地研究有關比賽;另一方面,充分發揮英語角、英語協會等外語類學生社團活動的作用,放手讓學生去籌劃、去組織,定期舉辦活動或比賽,提高學生在各方面的參與度,讓學生在“以賽促學”機制里掌握一定的主導權,從而更能理解比賽的目的和意義。
(三)重視賽后交流總結。在“以賽促學”的概念里,比賽是促進學習的一個手段,師生都不必對賽果耿耿于懷。但是在比賽之后,應重視賽后交流總結,例如在比賽后可組織交流會,讓學生暢談參賽心得和感受,教師進行點評和總結。如果學生對賽果不滿意的,還需要引導學生調整心態。在省市級大賽或決賽之后,也可邀請不同學校的獲獎者來切磋交流,使校園中形成良好的學習和競爭氛圍。
(四)加大人力物力的保障支持。目前各大院校對技能競賽的經費支持不斷提高,既有參賽費用,也有獎勵資金,對于“以賽促學”教學模式的推動是非常有利的。今后,應繼續加大對“以賽促學”人力物力的保障支持,除了經費上的支持外,一方面把指導老師的培訓工作納入年終考核和職稱考評因素中,另一方面把學生的參賽情況與學生的期末考核、評優評獎聯系起來,全面提高師生的積極性。
五、結語
“以賽促學”,是商務英語口語課程改革的一個有效方式,教師在教學中應有意識地以參賽培訓的要求來教授我們平時上課的內容,把“以賽促學”的理念滲透至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學生對于參加比賽有較大的熱情,因此系院可以系統地安排與商務英語口語相關的一系列大中小型比賽,無論是省市級大賽前的選拔賽、英語俱樂部的趣味性比賽還是平時課堂上組織的小組競賽,都應認真組織。通過把長期的“以賽促學”模式貫穿于教學之中,讓學生切實獲得進步,自然而然獲得獎項,而不是靠應試秘籍、賽前突擊來爭取獎項。教師可把比賽內容和平時的教學要點串聯起來,必定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通過平時的大小比賽教師也能觀察學生的表現,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從而更有針對性地開展個性化教學。
作者:黃怡 單位:廣州工程技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