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旅游資源共享戰略探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隨著經濟一體化、區域化進程加快,世界各國和各地區近年來也在旅游業方面加快了區域化合作,特別是在旅游資源共享方面。我國近年來也積極開展與國內外其他地區旅游資源共享,其中以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珠江三角洲為主體的“粵港澳大灣區”就是我國區域旅游資源共享的典型成功代表。本文通過對粵港澳大灣區旅游業歷史合作進程進行回顧,總結出粵港澳大灣區旅游資源共享的戰略主要包括了旅游資源—產品—市場、旅游政策—制度—管理和旅游交通—設施—信息這三個方面。
關鍵詞:粵港澳大灣區;旅游資源;資源共享;戰略
1粵港澳大灣區旅游合作歷史回顧
劉書安、黃耀麗、李凡與李飛(2008,p.190)在研究中,歸納了粵港澳大灣區的基本特點是“一國、二制、三地(粵港澳)、四種文化(嶺南文化、西方文化、都市文化、歷史文化)交融、五大都市(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珠海)薈萃”。粵港澳大灣區旅游合作大致經歷了理念趨同、機制構建、制度變遷與模式轉軌四個主要的發展階段,如表1所示。
1.1理念趨同階段
粵港澳的旅游合作源于20世紀80年代,1983年、1984年,廣東省分別啟動了“香港游”“澳門游”,旅游的主要類型為探親游,這標志著粵港澳地區合作的開始。起初,港澳地區的制造業實施了向深圳、東莞等地進行產業轉移,形成“前店后廠”的創新經濟合作模式。1984年,澳門旅游司司長提出了澳門旅游業應以廣東省為后盾的觀點。由于頻繁的商貿往來帶動了港澳和珠三角地區的游客流動,“粵港澳大三角旅游區”的構想產生。1987年,廣東省旅游局正式把建立“粵港澳大三角旅游區”作為廣東旅游發展的戰略重點。1988年,粵港澳大三角旅游戰略研討會在中山召開,標志著“粵港澳大三角旅游區”戰略成為了三地旅游合作的共同理念。與此同時,深圳和珠海作為兩個主要的口岸地區,因為地理位置鄰近香港和澳門的關系,珠澳、深港旅游合作成為粵港澳大三角區域合作的主要區域,形成了兩兩合作的點軸結構。
1.2機制構建階段
1989年,粵港澳大三角旅游界聯合會議討論了成立粵港澳地區的旅游協調機構等問題。1993年香港旅游協會、澳門旅游司和廣東省旅游局在香港聯合成立了“珠江三角洲旅游推廣機構”,粵港澳旅游合作進入實質性的機制構建階段。1995年,國務院為外國游客到香港、澳門實施“72小時”的便利簽證,香港—深圳、珠海—澳門因此成為短程熱線旅游產品。1996年,粵港澳旅游界在國際市場上共同推廣“粵港澳大三角旅游區”,有30%訪港外國游客會深入廣東省旅游,廣東也因此成為香港最大的旅游客源地市場。“珠江三角洲旅游推廣機構”的成立從機制構建層面對區域旅游合作所面臨的邊界障礙產生了一定影響。
1.3制度變遷階段
隨著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和1999年澳門回歸中國,旅游的限制性條件逐漸放松。“一國兩制”的實施解決了廣東省、香港和澳門不同社會制度之間帶來的障礙和問題。2000年,國務院批準了外國人通過在香港組團的形式進入深圳旅游的時間延長到144小時。同年,廣東省旅游局、香港旅游協會和澳門旅游司共同合作建立了第一個介紹粵港澳旅游資源,共同構建了“活力廣東”的旅游信息平臺。這個網站的創建也標志著粵港澳地區區域旅游合作中的邊界從制度層面的解決。
1.4模式轉軌階段
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WTO),因為香港和澳門是世貿組織中的非主權關稅區,所以此次中國加入WTO為粵港澳的合作提供了一個“體制相近,規則統一”的制度基礎。2002年,國務院對香港和澳門旅游的配額限制完全取消。2003年初開始,深圳皇崗口岸實行24小時通關,這是深圳和香港合作更進一步的標志。同年,中央政府簽署了《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大珠三角”這一概念正式出爐,在CEPA的框架下,香港、澳門和廣州、深圳、珠海達成一致合作,建立了“一江珠水,三顆明珠”的旅游品牌形象,構建了大珠三角區旅游合作的基礎格局,在空間上形成了環狀結構。與此同時,珠三角的其他城市,比如佛山、中山、江門和東莞,也囊括在了CEPA的合作議程中,主要表現在這些城市的個人港澳自由行政策的實施。戴斌(2007)指出,隨著CEPA及其附件的簽署及其政策的進一步深化,粵港澳地區的旅游合作從操作層面有了具體的實施準則。廣佛、港深、珠澳這些核心城市的輻射作用逐漸體現出來,邊緣城市也逐步的參與到合作中來。
2粵港澳大灣區旅游資源的共享戰略
2.1“資源—產品—市場”共享戰略
旅游資源是區域旅游開發和發展的基礎和主要內容,而開發利用旅游資源的目的是為了生產出旅游產品,所以旅游產品是以旅游資源為基礎的。旅游產品是旅游資源經過加工后能成為旅游者觀光、休閑、娛樂、度假、療養等精神上的消費品,旅游產品是實現旅游業最終目標的載體(秦學,2004)。旅游產品的生產往往是將區域內與旅游相關的資源要素結合起來,而后通過加工、設計和創新形成的。在發展旅游業的過程中,旅游資源和旅游產品是最核心和聯系最緊密的兩個環節,兩者之間沒有明顯的劃分界限。因此,在區域旅游資源共享的過程中,旅游資源和旅游產品往往是同時進行和相互促進的。但是,一般單一的旅游產品是很難單獨的被市場所接受的,所以市場上的旅游產品通常都是以旅游路線這種形式出現的。粵港澳大灣區的旅游資源共享中,同樣是將區域內相對有特色的旅游產品按照空間地理位置分布的順利組合起立,形成特色的旅游精品路線,比如2018年4月,粵港澳大灣區城市旅游聯合會第一次成員大會在廣州召開,會議第一次并了粵港澳大灣區旅游線路宣傳片,同時推出了粵港澳大灣區10條不同類型的精品旅游線路,涵蓋人文歷史游、世界遺產游、游學交流游、海絲探秘游科技創新游、游艇自由行、美麗鄉村游、健康養生游、休閑美食游、尋根問祖游等幾個方面。旅游市場也是旅游業資源共享的一個重要方面,旅游市場共享的戰略主要有兩種:第一,區域內各個城市彼此互為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客源地。粵港澳大灣區是典型的互為客源地市場的區域,這跟區域內各城市旅游資源多樣性、差異性等有關。第二,區域內的城市聯合起來,創立統一的品牌形象,旅游宣傳片和旅游產品來進行推廣。粵港澳大灣區同樣也采用了這種戰略,樹立“粵港澳大灣區旅游一體化”品牌,了粵港澳大灣區10條精品旅游線路宣傳片等。主要是由于這種共享戰略可以形成更有核心競爭力的旅游產品,而且各個城市可以共同分享其戰略產生的整體效益。
2.2“政策—制度—管理”共享戰略
區域旅游資源共享的關鍵在于旅游政策、制度和管理是否完善。Lee與Han(2002)指出政府應該加強對旅游資源的開發和保護,對旅游資源進行有針對性的利用。盡管粵港澳大灣區的社會制度等方面存在差異,但是在旅游資源共享的政策方面,多年來三方都做了不同的努力,主要表現在旅游目的地開放條件、出入境政策、口岸邊境管理等各方面的政策上。經過多年來的交流、合作與磨合,三方在旅游業管理上的政策已經達到高度的統一。區域旅游發展合作的戰略與國家制定的政策具有一致性(Niculaa,Spanu&Neagu,2013)。隨著粵港澳大灣區概念上升為國家戰略之后,粵港澳三方對旅游業政策方面也不斷重視。2017年9月,澳門政府旅游司公布《澳門旅游業發展總體規劃》,其中提到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為三地合作帶來重大機遇,澳門將在與珠三角地區各城市建立的良好合作關系的基礎上,加速旅游產業合作,進行旅游資源共享。廣東省同樣制定了《粵港澳大灣區旅游專項行動計劃》,積極進行旅游資源共享,加強旅游基礎設施建設。2017年12月,粵港澳大灣區城市旅游聯合會正式成立,并通過了《粵港澳大灣區城市旅游聯合會章程》,在“合作發展、品牌共創、市場共享”的原則上,通過密切聯系、整合資源、聯合營銷和形成品牌等方式,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城市之間旅游業的互動與合作,共同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旅游目的地。2017年12月,“粵港澳大灣區旅游業界合作峰會”在香港會展中心舉行,來自粵港澳大灣區的11名旅游協會代表共同簽訂了《粵港澳大灣區旅游業界合作協議書》,致力于共同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的旅游資源共享和聯合開發特色旅游產品。2018年1月,國家旅游局局長作了題為《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奮力邁向我國優質旅游發展新時代》的工作報告(簡稱《2018年全國旅游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旅游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貫穿到旅游業全過程,引導大眾旅游消費觀,推進旅游產品建設,大力發展旅游業。同時,提出樹立“粵港澳大灣區旅游一體化”品牌,建立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旅游發展規劃,開展“粵港澳大灣區旅游季”系列活動。
2.3“交通—設施—信息”共享戰略
旅游交通、旅游基礎服務設施和旅游信息系統一直是粵港澳大灣區旅游資源共享的主要內容。旅游交通建設主要是指鐵路、公路、高速公路、橋、水上航線和機場等。旅游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包括酒店、度假村、娛樂中心和購物商場等。Teh與Cabanban(2007)強調了基礎設施等資源在旅游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共享的旅游交通資源主要有:廣珠鐵路(廣州、佛山、江門、珠海)、深港西部通道(深圳、香港)、港珠澳大橋(香港、澳門、珠海)、同三線廣深高速公路(廣州、東莞、深圳)、廣梧高速公路(廣州、肇慶、云浮)、珠港機場專線(深圳蛇口—香港機場、深圳機場福永碼頭—香港機場、東莞太平港—香港機場)、粵港跨境口岸項目、珠江三角洲城際快速軌道交通網、橫琴島旅游度假區等。肖星與嚴江華(2000)提到,根據世界旅游組織商務理事會(WTOBC)預計,未來幾年世界主要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的旅游產品的訂購,有1/4將通過互聯網進行。由此可以看出,信息系統是旅游業發展和旅游資源共享的重要內容。粵港澳大灣區早在2003年就已經建立并完成了“粵港澳旅游信息平臺”的各項應用系統,包括“營銷網絡”“旅游預警”“旅游招商”“旅游救援”等幾個部分。這個信息系統建設的主要內容包括:粵港澳大灣那區旅游信息數據庫、粵港澳大灣區有權威的旅游網、粵港澳大灣區旅游行業信息交流的平臺和粵港澳大灣區旅游宣傳營銷渠道。粵港澳旅游信息平臺是世界旅游組織倡導的旅游目的地營銷系統(DMS)在區域旅游層面的應用,也是中國第一個旅游目的地營銷系統,也代表著粵港澳大灣區旅游資源信息共享已經發展到領先水平。
3結語
總的來說,粵港澳大灣區旅游資源共享的主體呈現多元化,主要包括企業、民間組織、旅游協會和政府等。粵港澳大灣區的旅游資源在政府推動、民間互動和市場驅動等多種作用下全方位共享關系。秦學(2004)在研究中指出,這種多元化全方位共享戰略,是以粵港澳大灣區旅游資源的共享為基礎目標和內容,但是實際上區域間的基礎設施、環境、政策、制度、管理、社會文化等深層次領域之間也間接進行了共享,這表明粵港澳大灣區旅游業正在走向成熟。粵港澳大灣區旅游資源共享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展開:第一,共享粵港澳大灣區的旅游資源,重新普查和整合區域內的旅游資源,共同制定區域整體的旅游資源發展規劃,粵港澳大灣區聯合創建“粵港澳大灣區旅游一體化”旅游品牌,同時旅游宣傳片和旅游精品路線,使粵港澳大灣區這個旅游區域更具有吸引力;第二,成立共享旅游資源的組織,頒布有利于共享旅游資源的政策,建立共享機制,從根本上保證粵港澳大灣區旅游資源共享的順利展開;第三,建立粵港澳大灣區旅游信息平臺,在平臺上展現粵港澳大灣區旅游資源的多樣性和差異性特點,在信息平臺上推廣粵港澳大灣區旅游資源、產品和線路等,樹立國際性旅游區域品牌和形象等,對旅游者形成巨大的吸引力。
參考文獻
[1]戴斌.在更加開放的制度安排中促進區域旅游合作——解讀CEPA《補充協議四》[J].中國旅游報,2007,7(2).
[2]劉書安,黃耀麗,李凡,等.大珠三角區域旅游合作的演化探討[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19(2).
[3]秦學.旅游業跨區域聯合發展的理論與實證研究——機理、模式與協調機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D].華東師范大學,2004.
[4]肖星,嚴江華.旅游資源與開發[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0.
作者:樊宇瀾 單位: 澳門城市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