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析職校會計立體分層教學模式的構想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學生選擇會計專業的動機分析
從學生入校選擇會計專業的動機看,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一是希望學到一技之長,能夠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他們有明確的學習目標,樂意來、主動來;二是抱著試試看的心理,容易學就學,學不了就混張文憑;三是在中學階段就厭倦了學習生活,但在家長、學校、社會的影響下,做出的無賴選擇。第一種類型的學生,基礎好,學習能力強,學習期望值高;而其余大部分學生,基礎偏差,學習自信心不足。
目前學生的學習現狀分析
根據作者多年的教學觀察和統計,可以將近幾年學生的學習現狀大致分為一下幾種情況:一部分成績較好的學生,課堂45分鐘“吃不飽”,求知欲沒有得到充分的滿足,約占10%左右;一部分學生能“吃飽”,并能“消化”,約占40%左右;一部分同學則不能完成課堂的學習任務,對會計的基本理論和實務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約占40%左右,有的甚至一直徘徊在會計殿堂的大門之外,約占10%左右。通過上述生源構成和學習現狀分析,不難看出,學生因為高考成績、文理分科、學習動機的不同,以及受家庭、社會環境影響不同,其表現出來的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學習效果的差異也很大。因此,克服傳統教育模式中過分強調步調一致所產生的“標準件”效應,開展立體分層教學,培養多層次的現代化技能型會計專業人員,顯得尤為現實和必要。
(一)分層次設教學班
1.宜“簡”不宜“繁”
有人認為,根據學生好、中、差各占三分之一的狀況,應將會計專業的學生分為三個層次,實施教學。作者認為,以兩個層次為宜,即基本素質教學層次(以下簡稱初級層次)和專業素質教學層次(以下簡稱專業層次)。對于基礎較弱、學習態度不夠端正的學生,應以培養會計專業的基本素質、動手操作能力、考取會計從業資格證為主要目標;而對于基礎較好,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以及處于中間狀態的學生,則歸類到專業素質教學層次,對學生實行全方位專業素質培養,以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考取助理會計師為主要目標。將學生劃分為兩個層次,既可以避免學生之間心理上的落差太大,又能避免因層次太多太細,給學校教學管理帶來一定的難度。其實,在中國目前的教育體制下,大多數學生在中學階段就有分“快慢班”的經歷,因此,學生基本上都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
2.宜“低”不宜“高”
在學生報道入學進入會計專業時,借助分班的機會,將錄取分數相對低、以及中職轉入的學生劃分到初級層次的班級中,后期由非會計專業轉入的學生也應歸入初級層次的班級中,其它大部分學生則劃分到專業層次的班級中。這種分班工作應默默、低調,有條不紊地統一安排,不宜大張旗鼓、高調對外宣傳,以免產生負面影響。
3.宜“動”不宜“靜”
學生的層次應是動態的,而不是“貼標簽”式的。對于已經劃分到不同層次的學生,應給予動態考察和評審,設置考察期,實施不同層次學生的“流動制”。考察期可以是一個學期或半個學期。經過考察,對于初級層次中,實際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依據其綜合成績和任課老師的推薦確認,可以晉升到專業層次的班級。反之,對于專業層次中跟不上教學進度、“消化不良”的學生,經確認短期內不能改觀的,由任課老師提名,調到初級層次的班級中。在對學生的動態考察過程中,應充分發揮老師的教育引導作用。
(二)教師分層教學
開展分層教學,要求教師必須針對不同的學生,進行分層教學設計。在專業層次的班級中,由于其中包括了較好的學生和中間狀態的學生,其學習能力存在一定的差距,而初級層次班級的學生同樣因個體差異,需要老師在教學管理過程中實施分層教學。
1.教學對象分層
老師應首先將學生依據其基礎知識、學習能力、學習動機等劃分為不同的教學對象(如表1)。
2.教學目標分層
整體目標:初級層次學生,通過三年在校學習,考試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能勝任出納員、收銀員、商品收發核算員等崗位工作;能在師傅的指導下,從事基本的會計核算工作。而對于專業層次的學生,除了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還應考試取得助理會計師技術資格證書,具備一定的會計理論和實際操作能力,能獨立地從事中小企業的日常會計核算工作。具體到每門課程的教學目標也應分層。以《基礎會計》為例,要求初級層次學生能夠運用借貸記賬法,對企業購進、生產、銷售等基本經濟業務所引起的憑證填制、日記賬、明細賬、總賬的逐筆登記等進行核算,并能夠編制相應的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而對于專業層次的學生,則要求其對資金籌集、運用、分配等一系列經濟活動引起的憑證填制、賬簿的逐筆或匯總登記、試算平衡以及會計報表的編制等一系列會計工作應知應會,并能獨立地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
3.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分層
學習是一個知識積累、整合的過程,是從簡單到復雜不斷構建認知結構的過程。教師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差異,教學知識點要一步一步地呈現,采取小步走的方法,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逐步提高。例如,固定資產折舊的核算,對于初級層次學生,應掌握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了解加速折舊法。而對于專業層次的學生,應當掌握加速折舊法。又如,會計報表的編制,初級層次的學生,只需掌握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的編制,對于專業層次的學生,應當熟悉現金流量表的編制。
(三)學校分層管理
將學生分為兩類層次以后,除了要求教師分層教學以外,還要抓好學生的分層教學管理工作。作者認為,學校應從師資配備、課程設置、課外選修與輔導、考試評價等環節對學生實施有效配套的分層教學管理。
1.教師安排不同
對于初級層次的班級,學校應安排有豐富教學、管理經驗的老師擔任班主任和任課老師。這些老師既嚴格管理,責任心強,多才多藝,率先垂范,又對學生充滿愛心,尊重學生的人格,從而通過自己的特有魅力,帶動初級學生向更高一級的目標邁進。而對于專業層次的老師,則應選派專業教學能力比較強,治學嚴謹,對自己所從事的專業課程有一定造詣的老師擔任。這樣的老師,更容易通過自己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將學生帶進專業知識的殿堂,從而使學生體驗到學業有成的喜悅。
2.課程設置不同
學生是有差異的,教也要有差異,因學定教,因材施教。對于初級層次的班級,應以基礎知識學習為主,應加大基礎會計、初級會計實務、會計模擬實訓、計算機基礎、會計法規與職業道德等課程的教學與考評。而專業層次的班級,應加強財務會計、財務管理、管理會計、會計電算化、審計、稅法、經濟法等一系列配套課程的教學與管理,既滿足學生完成學業、現階段考證的需要,又能為學生將來的工作、學習、晉升,提供專業基礎支撐,使學生通過在校三年的學習,擁有自學能力并終身受益。
3.課外管理不同
針對初級層次的班級,學校應在選修項目、課外活動等方面實施不同的管理辦法。在選修課方面,應以擴大學生知識面、增加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為目的,多開設操作性強,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易學易會、時間短見效快的選修項目,而在課外活動方面應發揮學生青春陽光、有激情的優勢,多組織或讓學生自發組織開展一系列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體娛樂活動、社會公益活動等。對于專業層次的班級,定期開展專業知識、專業技能比賽,增設與會計專業相關的選修課。嚴格學生考勤制度,做到學校、老師、學生三方努力,多管齊下,共同營造出嚴教、勤學、和諧的校園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增強學生的專業技術水平和學校辦學水平。
4.考核評定不同
①考試的內容、難度不同。對于兩個層次的學生,應分設兩套試卷。初級層次的班級,其考試內容、份量、難度均應適當放寬。②考試方式不同。對于初級層次的學生,應做到考試與考查相結合,并適當增加考查課的比重,盡量減少死記硬背的考試形式,增加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考試比重。而專業層次的學生,其考試內容、份量、難度均應適當提高,除了參加校內規定的各門功課的考試外,還必須參加并通過會計從業資格證和助理會計師資格考試。
綜上所述,現代的教學模式不同于舊時的“私塾”,一對一、手把手的教學。“立體分層教學模式”就是在充分考慮學生的基礎素質、接受能力和個人興趣愛好的基礎上,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適應學生個體差異,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能動性、自主性、創造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學習潛力和發展潛能,使各層次學生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礎上得到較好發展的一種教學模式。通過立體分層教學,為學生創造多種嘗試、選擇和發展機會,不斷鼓勵學生向更高一級目標邁進,從而實現以學生發展為主的教學目標。它不僅體現了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而且適應了高職院校現階段生源的現狀,也符合社會對會計專業人才多樣化的需求。(本文作者:張翠虹單位:武漢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