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本科會計人才培育模式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調整課程設置體系設置強化實踐教學
會計是一個應用性較強的學科,因此利用大學四年的時間,主要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目前的會計課程體系設置多偏重于理論教學,四年下來,學生要學習的課程大約50門左右,課時從54~72學時不等。應從這些課時中增加學生討論、實踐的時間。即學習完一門課程后留出10~20學時來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動手操作的能力。甚至直接將這些學時留給學生去“記賬、算賬、報賬”。在安排實踐教學時,以校內實訓為主,校內的實訓主要包括單項實訓(即每門專業核心課程實訓)和綜合實訓(企業經營流程實訓、沙盤對抗模擬實訓、分崗位會計實訓),大四時鼓勵學生校外實習。具體實訓安排如下圖。
(一)改革教學手段和方法
高校教師現在的年齡結構不合理,中年教師較少。這種年齡結構直接導致教學手段和方法出現差異。年輕教師多用多媒體教學,能夠“一勞永逸”,而老教師多采用板書學。這兩種教學的手段各有優缺點,應該將這兩種方法有機地結合使用。重點、難點還是應該通過板書授課,這樣能夠隨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而形象性的東西,比如“填制記賬憑證”則完全可以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填制的方法和注意的問題。但對于基礎課程的教學,如《基礎會計》、《財務管理》還是盡量地采用板書的形式授課,需要形象生動展示的地方采用多媒體,否則會因為課堂容量太大,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對于《財務管理》、《財務分析》類的課程則應引入案例教學,案例要經過教師精挑細選,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改編后才能為教學所用。通過案例教學提高學生專業綜合分析和運用職業判斷的能力。
(二)調整師資結構加強“雙師型”教師的培養
“雙師型”教師應具備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較高的教學水平及一定的科研能力,又具有較強的專業實踐能力和豐富的實際工作經驗的教師。各高校教師基本上是學歷較高、有很強理論課講授能力,但高校教師基本上是從學校到學校,自身并沒有從事過會計實務工作,也就難以區分理論應用于實務時的差異,直接導致培養出來的學生“本本主義”“、死教條”。學校應建立并實施專業教師進企事業單位實踐進修制度,可以安排專業教師定期或不定期地到企業進行調研或掛職鍛煉;鼓勵專業教師在企業、上市公司、會計師事務所、稅務師事務等兼職;通過多種形式,打造一支能培養高層次實用型人才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從而真正培養出“應用型、職業性”會計人才。
(三)探索考評制度實施考試改革
目前各高校對學生的考試評價主要是以學校為主體,學生成績的高低僅僅體現在一張期末試卷上,忽視對平時成績的考評。有的學生努力一個學期也未必能考過那些臨時抱佛腳的學生。況且,一張期末試卷并沒有考評出學生的學習態度、職業道德、日常品行等,這種分數更沒有考慮到企業對會計人才的需求。因此,應加強對學生平時考核的力度,考核時考慮到企業對會計人才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的要求。比如:100%的企業在挑選員工時都注重會計人才的“誠實、責任心等職業道德”,而這樣的職業道德在試卷中是看不到的,因此應納入平時成績的考核中,諸如遲到、早退、上課說話等就是對學習不尊重、對學習沒有責任的表現,請假的理由、沒交作業的理由也體現出學生的誠信度,都可以作為教師平時成績考核的標準。上述論述的思想是“將考評方式與用人單位目標相關聯”,不僅考查學生課程分數,還要考察學生的實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職業道德等職業素養。
(四)加強心理疏導重視道德教育
會計人才的培養不僅要注重專業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職業操守的培養。長期以來,我國高校教育只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在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大學生心理問題日益增多:人生觀、價值觀扭曲、心理承受能力差、遇事易走極端、缺乏人際關系處理能力等等。因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成為高校不容忽視的工作。作為會計專業的學生,除了應具備基本的心理健康外,職業道德教育也尤為重要。各高校應把會計專業的職業道德教育內容放到重要的位置上,指導學生科學、合理用腦,增強自我心理調適能力,使其成為具有健全的體魄、良好的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合格人才。可以通過開設心理健康知識課程,宣傳心理健康知識,介紹不同心理疾病的預防措施;利用講座、廣播、板報和櫥窗,創造良好的校園心理健康氛圍;鼓勵學生參與各項文體活動,尤其是自己喜歡或擅長的活動,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并在活動中體驗到心理安慰和滿足。
二、構建“應用型、職業性”會計人才培養模式
(一)教材的選用
目前市面上的教材種類繁多,讓讀者眼花繚亂,有些教材甚至是不合格的教材。大部分教材對會計制度、會計準則泛泛的闡述,很少進行系統的解釋和分析,學生在閱讀教材是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很難將知識學深、學透。要改變這種狀態,可以高校之間聯合出書,根據學生的層次和水平,重建知識結構體系,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經驗寫入教材,盡量使教材變得簡練、易懂。
(二)案例教學的開展
高校教師都認為案例教學是一種不錯的教學方法,但案例教學卻也一直是高校會計教育中的薄弱環節。由于高校教師沒有真正從事過會計實務工作,其所謂的案例分析仍然是從書本到書本,列舉出來的案例往往是經過整理分析后的案例,這樣的案例已經喪失了原汁原味的色彩,無法真正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和判斷問題的能力。因此,高校可以與企業、會計師事務所、稅務師事務所等聯合編寫適合高校要求的案例分析教材。
(三)“雙師型”教師的培養
高校認識到實踐的重要性,但發現高校教師自身就存在著“實踐能力差”這一問題。因此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是當務之急。上文雖然提到了種種辦法,但是在實際執行的時候,也并不一定理想。一方面,大多數高校沒有把教師參加社會實踐納入教學管理計劃或形成制度;另一方面,在時間上、組織上和經費上也沒有相應的安排和保證。所以要真正培養“雙師型”教師,就必須克服上述困難,逐漸將教師的社會實踐納入教學管理和考核范圍。還有學校應在時間上和經費上予以適當的支持。
(四)考評制度的實施
加大平時考核和職業素養考核的問題。但這一問題解決起來很難,因為沒有統一的評判標準。不像期末考試那樣,對的得分,不對的零分。沒有標準,執行難度就大。有的時候教師也很難說學生們做的是對還是錯。要實施這樣的考評制度,要與輔導員經常保持聯系,并且平時成績應讓輔導員參與進來。學者應繼續加大對考評方式的研究,爭取早日能夠找到平時考核和職業素養評判的標準。
作者:杜丹單位:東北財經大學津橋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