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本科會計人才的培育闡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通過培養“應用型會計人才”
進而塑造“商業領軍人物”“全球通用商科人才培養”的最高目標是塑造高端的“商業領軍人物”,然而對于大多數本科畢業生而言,初入社會首先從事的是具體的業務操作,服從上級的領導,而非領導組織與團隊。但隨著從業者年齡與閱歷的增加、人際關系與行業資歷的逐步積累,應用型會計人才最終將走向管理崗位,擔負起企業戰略發展的重責———整個過程漫長而曲折,而非一日之功?!皯眯蜁嬋瞬拧迸c“商業領軍人物”二者之間存在著工作性質與知識結構上的雙重差異。前者主要從事具體的、程序性的業務操作,需要具備牢固的會計專業知識與技能、靈活處理動態復雜會計實務的能力、以及持續學習的能力。而后者主要從事戰略規劃、決策判定、規則制定等創造性的工作,除了具備基本的溝通能力、思辨能力與協作能力之外,還應該具備敏銳的洞察力、清醒的判斷力、以及在復雜環境中進行博弈的能力。因此,對學生的專業知識與技能進行強化訓練,可以幫助他們在首輪從業競爭中得以生存,在未來有更高的可能性成長為領軍人物。此外,成功的商業領軍人物是經過長期的業務歷練與積累塑造的,具有復雜的必然性與偶然性,這與性格特征、天資稟賦、個人努力、教育程度、社會閱歷、家庭背景、乃至人生際遇皆密不可分。大學校園很難為“商業領軍人物”的成長提供一個有效的、完整的環境與平臺;同時,雇主也不期待沒有經過實戰歷練的畢業生能夠馬上勝任管理崗位。因此,從學生、學校與雇主的多個角度來看,本科會計教育應側重于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與應用技能,使之具備不斷探索新領域、接受新知識的能力,擁有迅速成長為合格職業會計師的潛質,兼具在戰略層面上分析問題、制定決策的視野、知識與方法,而不是過高地定位于所謂的“商業領軍人物”。美國會計教育改革委員會(AECC)在其申明書(1990)中所提出的觀點甚至更為保守,認為會計教育應培養學生成為職業會計師的潛質,而非在畢業生剛剛進入行業之時便成為職業會計師。然而“,應用型會計人才”與“商業領軍人物”又是辯證統一的,前者是后者必然經歷的人生階段———沒有經歷過基層的鍛煉,也就不可能成為老練的“商業領軍人物”。本科會計教育應著重使學生具備“行業進入能力”與“行業生存能力”,強化畢業生的初始競爭優勢,增加在基層工作競爭中的優勝概率,盡可能地延長職業生命周期,獲取不斷學習、不斷向上攀爬的機遇,進而加大在今后的職業生涯中逐步成長為“商業領軍人物”的可能性。
由培養“會計專才”轉向培養“復合型”會計人才合格的會計人才應當精通會計專業知識與技巧,并且取得與之相匹配的執業資格證書,但知識結構卻不應局限于會計與財務領域。一方面,由于信息技術的發展,簡單重復性的財務工作(如簿記、過賬、核算、報告等)逐漸被會計信息化系統所取代,財務人員的工作與職能逐漸轉向財務分析、風險管理、投資決策等高級戰略管理活動;另一方面,財務工作作為一種支持性的活動,需要依附于某一特定的產業而生存,當今商業活動日趨復雜,僅憑會計專業知識將很難獨立應對實際工作中出現的各種復雜問題。因而雇主更加青睞于具有復合知識背景的、具有創造性的會計人才。所以,會計教育需要從培養具備單純財務知識的“會計專才”,逐漸轉為培養具備跨學科或多技能背景的“復合型”會計人才。
二、全球通用商科人才培養中本科會計人才培養建議
(一)引入“全球共建、全球推廣”的會計教學內容,培養“全球通用”會計人才為配合“走出去”戰略而培養的“全球通用”會計人才需要具備最基本的兩個條件:掌握海外商業規則,具備海外會計執業資格。對此,在全球會計準則趨同的大背景之下,可以通過選擇“全球共建、全球推廣”的會計教學內容,實現“全球通用”會計人才的培養。首先,在會計準則方面,應引入與IFRS相關的會計教學題材。IFRS的產生目的在于滿足國際資本流動的實際需求,通過一部共同的會計準則來打破會計應用層面的地域限制。IFRS在全球范圍內的推廣與世界各國會計準則的趨同是一個宏觀的、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至2010年,全球117個國家與地區強制或允許境內企業使用IFRS編制上市備案或法定備案的財務報表,14個國家與地區的會計準則與IFRS顯著趨同(其中包括我國與香港地區),64個國家與地區的會計準則主管機構明確宣布了IFRS的過渡計劃(見表1)。這意味著,IFRS擁有在全球大規模推廣與使用的光明前景。因此,應圍繞與IFRS相關的內容開展教學活動,培養具備“全球通用”的專業知識的國際化會計人才。其次,在引入職業教育時,應選擇“國際化”程度較高的職業會計資質。雖然會計執業存在國別與地域上的限制,但會計師協議通過簽署國際間“資質互認”與“資質轉換”協議可以大幅提高其國際認可程度。因此,通過引入廣泛簽署國際間“資質互認”與“資質轉換”協議的職業會計資質,可以有效地打破地域限制,培養擁有全球執業資格的會計人才。從表2可以發現,國際化程度較高的是英國ICAEW協會的ACA特許會計師,其次是中國香港的注冊會計師。
再次,在引進國際化的教學內容時,需保持其完整性。即引入一套完整的“國際化”程度較高的教學內容,而不是將各國的會計知識進行簡單地拼湊。教學的目的在于讓學生在具備國際化會計知識背景的同時,也能夠取得在海外金融中心工作的從業資質。而不是將原本完整的知識體系碎片化,培養“萬能”的普通商業人才。如,ACCA教學中,公司法模塊就應選擇英國公司法,而非中國經濟法,與“國際流”的會計與審計模塊相配合,培養通曉英國法律法規、擁有在英國金融城從業權限的特許注冊會計師,從而滿足“走出去”戰略對“國際化”會計人才的需求。
(二)通過引入職業教育,強化學生專業知識職業會計師是有別于普通財務從業者的高端商務人才,可以勝任會計、審計、咨詢、投資、證券等各類金融服務業崗位,獲取職業會計師資質是成為“應用型”會計人才與行業權威必不可少的一環,是獲得上升通道成為“商業領軍人物”的一種有力途徑。根據金融時報的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在FTST-100公司的財務總裁當中,共有83位擁有職業資格證書,是擁有MBA人數的8.3倍,其中共有67位擁有英國“認可監管機構(RSB)”會員資質,是擁有MBA人數的6.7倍。因此,在本科階段就引入職業教育,不僅可以讓學生提前掌握未來職業中最實用的專業知識,增加學生在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力,而且節省學生考取職業資格的時間,大大縮短學生成才的周期。目前,財政部與中注協認可全國二十多所高校可以招收CPA專業方向的學生,而開設有ACCA、CGA班的高校也達二十多所。
然而,在本科教育階段開展職業教育時,還需要注意兩點:課程設置需要高度整合;不可以用職業教育完全替代學歷教育。目前,會計專業課程內容重復較多,如基礎會計與中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管理會計與財務管理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重疊。在引入職業教育時,這種問題更容易發生,如高級財務會計與CPA會計課程即存在大量重復內容。若同時開課,既增加了教師備課、授課的負擔,又降低學生學習的效率,浪費師生寶貴的時間與精力。因此,需要在制定教學計劃時對其進行統籌規劃,盡可能地簡化課程類別、合并重復課程,合理、明確地劃分各門課程的教學內容,避免重復開課授課,以便騰出時間讓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等更加有意義的活動。其次,職業教育并不能夠完全替代學歷教育。職業教育主要側重于專業技能的訓練,即培養學生將既定規則與方法運用于處理具體案例的能力,雖然其內容非常實用,但程度較淺、范疇較窄,難以激發學生的創造力,缺乏成為領軍人物的基本素質。而學歷教育側重于理論與研究方法,雖然其內容與實務操作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卻能夠開闊學生的眼界,活躍其思維,通過深刻探討與總結事物的一般規律,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激發其創新的動力。如,CPA課程中缺乏對經濟學、計量經濟學等基礎學科以及會計研究前沿的內容。美國會計教育改革委員會(AECC)第2號令中就不贊成學生未畢業即參加注冊會計師考試,防止學生為了考取執業資格而忽略了本科課程。而英國大學本科會計教育就將會計領域的前沿理論與技術包括在授課內容當中,如其本科財務會計課程當中有多達一半的內容在介紹盈余管理、盈余公告后漂移、應計異象等學術研究成果。
(三)通過“校企聯合”方案,培養“應用型”“、技能型”會計人才對于加強“應用型”會計人才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各大高?,F行的辦法有:案例教學、會計專業實驗室實訓、ERP沙盤模擬、企業家專題講座、與知名商學院或企業開展合作咨詢項目等。但以學校為中心的實踐教學并不是一種最理想的培養應用型、技能型會計人才的方式。首先,無論是實驗還是案例教學,都是實際工作的一種提煉與模擬,與復雜的實際情況存在差距。其次,實踐教學在校內開展,學生的表現與企業的“生死存亡”并無直接聯系。因此,即便有知名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參與校內的實踐教學,也不會讓學生真正接觸到企業的核心業務,或讓學生全面體驗殘酷的商業競爭環境。再次,學校提供的實習時間較短,實踐操作的強度有限,學生對于會計或財務工作的體會并不深刻。
相對于校內實踐教學相比,進入企業實習是培養應用型、技能型人才更為合適的方法。早在1952年,美國會計協會就認為實習計劃能夠為學生的職業生涯帶來一系列的益處:讓學生能夠接觸到無法在課堂里接觸到的會計技巧與實際問題;能夠幫助學生理解商業環境;能夠提高學生吸收課堂知識的能力;能夠幫助學生發現自己是否真的熱愛會計工作,以便盡早確定職業發展方向(Martin&Wilkerson,2006)。美國會計教育變更委員會(AECC)在1990年提出,實習計劃能夠幫助學生獲取將會計與審計知識運用于解決真實問題的第一手經驗,培養學生合作、組織、授權、解決沖突的能力,幫助學生理解商業環境中的人際關系。先前的實證研究也印證了此類觀點:Hite&Bellizz(i1986)認為實習計劃比案例教學更有價值;Knechel&Snowball(1987)及English&Koeppen(1993)發現參加過實習的學生的審計課成績要優于未參加過實習的學生。可見,實習計劃對培養學生實際操作的能力與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都有所幫助。
所以,高校應加大與企業的聯系,在教學計劃中納入企業實習安排,讓學生在企業中獲取充分的實戰經驗。近年來,英國商科院校聯合知名會計師事務所推出了一種全新的校企整合教學方案,即“快速軌道計劃(fast-trackprogramme)”(見圖1)。該計劃有別于完全以企業為主導的“高中畢業生計劃(schoolleaverprogramme)”,也有別于校企聯系較為松散的“間隔年計劃(Gapyearprogramme)”與“三明治課程(Sandwichcourses)”。進入該計劃的學生,在大學4年中,需要完成3次長達5個月的企業實習安排(共1年半時間),在接受學歷教育的同時,參加職業教育,若成績合格,大學畢業后直接進入實習單位供職,再經過為期1年的職業培訓即可成為職業會計師。這種以企業雇主為中心,由企業、學校、行業協會三方共同推動的聯合人才培養方案能夠在更短的時間內完成學術與職業教育,解決學生的實習、就業與職業資格問題,同時能夠滿足雇主的用人需求。該模式能夠讓學生更早地了解未來所從事的職業,更早地進入管理崗位,有效地提高其行業進入與生存能力,對會計職業產生更加深刻的感悟,為今后從事創造性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礎。
(四)通過學生、學校、企業三方互動塑造“復合型”會計人才雖然大多數高校都贊成培養“復合型”會計人才,但對于“復合型”會計人才的定義卻爭論較多。目前,國內高校培養復合型會計人才的做法有:與專業結合的選修課模式,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主輔修雙學位模式,以培養特定專業組合的復合型人才;專門化班模式,將商科與人文、數學、理工多學科結合,以培養具備交叉學科知識的復合型人才。然而,以上幾種模式,均以經濟類院校為中心,一方面難以大規模培養多樣化的跨學科“復合型”會計人才,另一方面,由于涉足較為陌生的學科領域,也不一定能夠取得很好的效果??鐚W科“復合型”人才的塑造,應當是一個過程,既不一定完全在大學中完成,也不一定完全在企業中完成,而是在不同學習與工作經歷的作用下逐漸形成的,即在“學生、學校、企業”三方互動的過程中,共同完成“復合型”會計人才的培養。英國大學畢業生就職去向的數據顯示,從事金融行業的畢業生中僅有25%來自于商科專業,另外75%的入職畢業生則來自于非商科類專業(見表3)。從另一方面來看,來自于各種專業背景的畢業生都可以選擇從事金融行業,其中數學專業的比重達到23.77%,甚至要高于商科專業。這意味者英國的金融企業奉行“拿來主義”———不僅從商科畢業生中招聘員工,也從其他專業的畢業生中大量吸收人才,再經過工作歷練與職業培訓進而塑造具備跨學科背景的“復合型”商業人才。也即,“復合型”會計人才的培養,可以通過招收不同學科背景與工作經歷的學生入手———即利用全社會的資源,而非僅僅利用學校的內部資源。四、結論在會計準則全球趨同的大背景下,國家“走出去”戰略對會計本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與挑戰。為了滿足國家“走出去”戰略對“全球通用”會計人才的需求,在本科會計人才的培養中前瞻性地引入職業化、國際化的教學內容,通過“學生、學校、企業”三方互動的方式培養應用型、復合型的國際化會計人才,進而塑造“全球商業領軍人物”。
作者:張亮程安林張天舒趙娜單位:上海對外貿易學院會計學院揚州大學廣陵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