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藝術設計中民族文化的運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中國有著連續不斷的幾千年的文明史,在發展中融合了許多外來文化元素。古老而深厚的中華文化,不僅影響著人口眾多的中華民族,對世界文化特別是中國周邊的許多國家和民族文化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由此,在思考如何汲取藝術設計的民族文化元素問題時,要從以下幾個維度進行探析。固本立新,根深葉茂雖然藝術設計的風格在作用和意義上與藝術風格有很大的不同,但是藝術設計在本質上是一種藝術形式,其風格的體現就在于它的個性特征是其價值意義的重要內涵和標志。“藝術設計雖然要受到實際需要和多種工藝技術條件的限制,但是一切優秀的設計無不是特定時代、特定民族及設計師個人審美意識的體現。”①
中國藝術與藝術設計的風格就在于它的民族文化性,中華民族文化的體現最為根本的是要找到它的根源,可以說世界范圍內的所有藝術作品之所以獲得成功,就在于“固本”,根深者方能枝繁葉茂和日益壯大。中國歷史上許多文化藝術精品,之所以被西方世界接受和青睞,就是在其技術的領先和在造型、圖案、色彩等方面具有中國民族文化特色的創意設計與制作。同樣,中國的現代設計藝術要形成自己的風格,就要借鑒歷史與現實的成功經驗,把先進的現代藝術設計技術手段與文化的創新結合起來,真正找到藝術設計文化內涵的根基。
應該說,現代藝術設計在形式上的共性是追求“時尚”,追求新與奇的視覺效果,體現出時代的審美崇尚與審美追求。現代藝術設計在傳統文化根基上的“立新”,引領時代審美思想與趣味的發展,從而體現出藝術家在現代藝術設計上的超前性。而中國傳統哲學思想提出的崇尚自然、天人合一,主張心靈關照,超現實、超功利的無為思想對中國傳統的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長期的審美實踐中形成的“中和、氣韻、意境、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審美思想和審美情趣,不僅長期影響著中國美學思想理論和審美追求的發展,也極大地豐富了世界美學思想理論,是審美追求實踐的發展。同時,也要看到中國傳統美學理論與審美實踐成果,在發展中也是很好地學習、借鑒和融入了許多外來文化藝術思想與審美實踐成果而形成的。固本立新、根深葉茂的意義就在于民族性與全球性有可能也必須實現融合和統一,并在其融合與統一中實現民族文化的創新和發展。近代以來,作為東方傳統文化經典傳統美學精神的代表,我國傳統文化日益受到各國學者的關注和重視。20世紀初,現代主義風格的代表人物、德國藝術與設計教育家鮑豪斯,就是一位將中國的老莊哲學思想與美學學說應用到教學和設計實踐的代表,其形成的“鮑豪斯學派”,把藝術設計與產業發展結合,突破舊的傳統觀念,注重原材料的性能、功能、質地、色彩和配置組合創意效果,創新非傳統的以功能布局為依據的不對稱的構圖手法,形成了創意新穎、造型簡潔時尚、工藝技術先進、使用功能效果與形式美感有機結合的現代建筑新局面,開創了現代藝術與設計的新時代。英國設計大師艾倫•弗萊徹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就在于他很好地將西方時尚的流行藝術與東方民族文化有機結合,深入理解現代經濟社會發展中現代藝術設計的經濟文化意義與價值。
對民族文化藝術歷史的透視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長期的審美實踐,創造了數不勝數的物化的文明成果和藝術設計精品,在保留至今的中華傳統文化藝術作品中,有先秦時期的巖畫、陶器、青銅器皿,秦漢的漆器,六朝的石畫、敦煌石窟的壁畫,元代以來的瓷器、版畫,有遍布各地的“圖騰”崇拜、宗教塑像、服裝飾品、錢幣以及各個時期的書法繪畫等等,琳瑯滿目、紛繁復雜、千姿百態。但是,站在歷史的高度和視覺來看,就其源流來講,有幾點是十分明確的。其一,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的發生發展,既一脈相承,又在各個不同時期有其流變特點和風格。其二,就藝術設計的角度來看,所有的物化作品,無一不是在“用”與“美”上的完美統一,其造型、圖案、線條、色彩,既有其深刻的時代審美崇尚,又反映了各個朝代的時代背景與藝術風格。其三,從眾多的民族歷史文化藝術精品中可以看出,有一條主線始終貫穿其中,那就是“和諧”、“韻味”、“靈性”、“意境”的審美思想觀念和審美追求,體現出時代先進的技術手段與審美思想和審美崇尚的有機統一這一基本規律。
對汲取民族文化藝術元素的思考現代藝術設計,就是要在傳統文化藝術作品中發現其規律性的變化,掌握其設計藝術風格和藝術語言構成,提取我們所需要的精華元素并賦予其現代藝術的生命力,并為現代人所用。圖案、造型、色彩、線條、符號等等都是藝術與設計的基本語言,這些語言或符號深深地鐫刻在中華民族一代代人和中國周邊各國民族人民的心目中,成為在視覺上很容易引起中華文化圈內人們審美心理和情感共鳴的基本元素。隨著世界文化的不斷交流和發展,這些語言或符號也成為了世界各國人民識別中華文化的重要標識,如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中國書法,在簡單、古老、樸實的材料與色彩中以結構、線條變化來表現其靈氣、韻味、意境,向人們傳達一種靜中有動、實中有虛、剛中有柔、柔中有剛、枯中有潤的韻味和意境,其形情相生、文情相融的思想情感表現力和抽象的藝術感染力,使之成為了中華文化藝術標志性符號之一。將各種書法形式中的點、線、面結構作為素材,使千姿百態的文字變體圖形成為藝術符號和藝術語言,結合設計對象的需要進行藝術設計,表達設計的主體或構成設計中的文化內涵等等,就是汲取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精髓的一種典型思考范式。著名設計大師靳埭強先生的作品———中國銀行的標識,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精髓與現代西方設計理念結合的經典之作,其中就有一個十分突出而使用巧妙的“中”字,“他把傳統中國畫及西方設計理念共冶一爐,為山水畫開拓出新境界。他創作的文化性公益海報設計作品無不浸透著中國文化的內涵,作品注重將傳統的筆情墨趣、神韻意境融入現代設計語言之中,從而形成了‘靳氏’的獨特風格,在國際設計界頗具影響力”①。可見將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創作理念成功結合,就能創作出流芳千古的經典之作。
二、藝術設計中民族文化元素的應用模式
藝術設計中民族文化元素的應用,屬于設計學中符號應用思想與方法研究的范疇,文化元素由體現文化特征的象征符號構成,它們都是藝術作品構成的意象語言。對于藝術設計者來講,一方面,中國厚重、繁雜、多樣的傳統民族文化,為藝術設計者的藝術思維和意象語言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另一方面,由于藝術設計是一項創意性很強的活動,需要設計者根據設計對象的需要進行必要的藝術處理,而不是簡單的裝填、套用和疊加。特別需要說明的是,其體現民族文化的象征性符號,往往具有確定性的認可群體和相對確定的時代感,以及人們約定俗成的公共意象。因此,在藝術設計中,民族文化元素的應用常常也會造成正面和負面影響的“雙刃”作用,“并非一切民族的都是世界的,民族藝術設計要成為世界的設計是有條件的,那就是深刻地表現人類一般的物質、精神需求和共同的審美情感,真實地反映科技發展的直接成果和社會未來的發展趨勢,只有這樣的民族設計才有可能成為世界各民族所擁有、共同欣賞的藝術設計。”
①從包豪斯風格的產生到后來的波普風格、有機主義、新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流派風格影響下形成的諸多經典作品,都是將現代主義設計思想與傳統的設計文化相結合的典范,許多藝術設計文獻中多次提到的20世紀30年代獲得巨大成功的斯堪的納維亞的設計,就在于它避免了過于刻板和嚴酷的幾何形式,在自然材料使用的創意中體現了斯堪的納維亞國家多樣化的文化、政治、語言。德國的蘭堡、凱澤,日本的福田繁雄、杉浦康平、高橋善丸,法國的馬蒂斯,中國的靳埭強、呂敬人、陳幼堅等“二維”設計大師,他們在平面、環境、版式、裝飾畫等方面,創作了許多富于時代意義和文化內涵的現代藝術設計經典作品,為藝術設計的理論研究與創作實踐提供了經典的案例。歸納起來,藝術設計中民族文化元素應用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套用與借鑒模式這是一種最為常見、簡單和實用的模式,方法雖然簡單,但使用得當、巧妙,就會產生簡單明了、意寓深刻、主題突出的效果。在實踐中,關鍵的問題在于三點:其一是選取什么樣式的圖案或者符號,這是設計者文化認知閱歷和能力的考量,看似簡單,實則困難。其二是如何借助其傳統的存在形式和人們對其的認知與理解,在使用中實現設計的意圖和提升設計的美感,營造設計作品特定的文化藝術氛圍和達到提升作品的審美品位的綜合效應,這是設計者藝術創作意識與能力的體現。其三是使用產品的環境以及材質,在這個問題上需要設計者具有創作靈感。因此,在簡單中追求深刻,在普通中發現特別的美是設計者的一項基本功。
分離重構模式分離重構模式也叫做解構主義,這個模式的特點是將已有的作品進行分解,按照需要進行重新組合,構建新的造型、圖案和符號應用到設計中,形成新的形象和意象。這也是藝術設計常見的方法之一,許多富有創造性和個性與風格獨特的藝術設計作品,就是設計者獨到的創意在這種方法的應用實踐中完成的。這種模式的應用,有兩方面是很重要的:其一是設計者在原有藝術形式或作品的觀察中發現自己所需要的元素。其二是重新構建的形象要引起人們的審美共鳴,并體現出它的藝術創新價值與效果。從創作的角度來講,這種模式是一種形式上的轉化與提升,要求設計者對藝術創新的超前性和人們審美崇尚與審美追求有深入的認知度,在借鑒和使用別人的成果中創造具有時代特征的藝術價值和引導時代的審美情趣與審美追求,并通過不同元素的形式轉變和涵義轉化,形成富有時代特征的個性風格。裝飾與夸張模式這一模式是藝術創作的傳統模式和手法,也是現代設計藝術中最富于創新、形成個性風格的現代藝術設計模式,在中外藝術設計發展歷程中十分普遍。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國民間藝術也是非常豐富的藝術設計資源寶庫,中國民間繪畫、雕塑、建筑、宗教藝術作品,各種各樣的民族圖騰及服飾中的造型、構圖、色彩、線條,千變萬化的中國文字線條和造型,紛繁復雜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寫意的審美觀念,正好符合設計藝術在形象構建中實現意象表現的要求。長期形成的幽默、寫意、夸張的藝術表現形式及藝術語言符號已根深蒂固地刻畫在人們的審美視覺中,其簡單明了和高度凝練的線條、紋樣、色彩、結構不僅有著很強的裝飾性和趣味性,而且有著豐富的思想內涵和抽象意義,對現代設計藝術具有較強的借鑒和實用價值。誠然,長期歷史文化形成的傳統裝飾和夸張藝術手法也有著它們程式化和過于穩定、平衡、厚重的一面,隨著經濟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生活的變化,特別是現代藝術理論與實踐的不斷深化與豐富多樣,人們對于裝飾與夸張通過視覺沖擊而產生的情感色彩和情緒感染與過去相比,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對藝術設計的裝飾與夸張有了更高的要求,設計者要有比普通人群更為超前的裝飾與夸張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
設計者要深入廣泛了解傳統文化,熟練掌握現代藝術設計,才能創造出符合時代審美追求的作品。抽象傳承模式抽象是一個哲學概念,它是指通過對各種現象深入觀察研究,透過事物表面、個別的和非本質的特征,歸納整理和思考加工而得到此類抽事物和現象共同具有的本質特征、屬性,從而形成規律性的原理、法則與概念。“而在藝術抽象中,這是一種形象思維過程,它不能舍棄感性形象,而只能用具象的概括和形象的簡化來把握事物的本質,它是對某些形象特征的抽取、提煉和側重。”①藝術與藝術設計作品抽象的審美觀念,與夸張寫意有相似的一面,又有所不同,它也是中國傳統民族文化審美觀念與審美追求的重要內涵之一。以中國古代繪畫藝術來說,唐代書畫家張彥遠在其《歷代名畫記》中就指出:“古之畫或能移其形似,而尚其骨氣,以形似之外求其畫,此難可與俗人道也。今之畫縱得形似,而氣韻不生。以氣韻求其畫,而形似在其間矣。”②藝術創作活動與藝術設計共同點之一,就是對已有形象的概括、凝練、思考,實現對其物象精神內涵的把握,在再創造中追求其作品的靈性、生氣、個性與視覺沖擊力,達到人們在觀賞作品的同時,產生美的感受與情感上無盡的聯想和共鳴。這種藝術創新手法和模式,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都有許多成功案例,如中國古代的陶瓷造型與圖案,世界各地區各民族在建筑空間布局、造型、室內裝飾以及各種物質與精神生活裝飾物品,各個時期城市建設中的園林、雕塑等等,都很有效地應用了體現時代科學技術成果的材料與技術,都有著十分典型的民族情感符號和意味深長的民族文化涵義。
綜上所述,作為藝術設計者,應加強民族傳統文化和藝術形式的研究并將其與現代藝術設計的技術和手法結合起來,在傳承民族文化上大膽創新,突破傳統審美思維定勢的束縛,開拓現代設計的廣闊思路,強化創新實踐,實現自我突破和自我提升,創作出具有時代特征和現代藝術設計風格的優秀作品,提升中國藝術設計在世界設計界的地位及其影響,引導現代人的審美追求與審美情趣,為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做出貢獻。
作者:高翔單位: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