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課程設計教學改革(共2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
一、參考資料:變教材為參考書
以往的“水污染控制工程課程設計”是教師為學生訂購統一的教科書,學生以其為參考進行設計,它的優點是便于學生學習參考,也便于教師的輔導;缺點是教科書的存在,容易成為學生的一種依賴或框框,限制了學生在工藝選擇方面的自主性;還容易導致全班同學設計工藝趨于一致,千篇一律,缺乏個性,不容易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同時也愈加方便了學生的抄襲。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我們嘗試不設統一教科書的方式,而是讓學生去圖書館借參考書和資料,倡導學生自主選擇工藝方法。當然,這樣做的前提是教師事先了解圖書館的參考書能夠滿足要求,或提前向圖書館推薦和采購一部分參考書目。在這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啟發的方式、與學生討論的方式,協助學生自主確定工藝方法。這樣做的結果是大大發揮了同學們的主觀能動性,同學們通過自己查閱書籍資料,選擇的工藝花樣出新、特色鮮明、百花齊放。既激發了同學們的主動學習熱情,避免盲目照抄課本,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也鍛煉了學生查閱文獻資料、設計手冊和設計規范的能力,使他們綜合運用所學知識來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得到了加強。
二、質量監控措施:答疑、質疑和中期檢查
課程設計環節與課堂授課不同,對學生的管理相對比較松散。為了使學生在這一環節能夠得到充分的訓練,深化對“水污染控制工程”課程知識的理解,我們設計了一套質量監控方案,包括:答疑—質疑—中期檢查。
(1)“答疑”。是課程設計的重要教學方式。教師每天在設計室內坐堂,針對學生的設計進行現場解答,及時輔導學生進行設計,糾正學生設計中出現的偏差,同時了解每個學生設計進度。應該說,課程設計的答題是質量保證的關鍵。
(2)“質疑”?!百|疑”是針對很少答疑的同學進行的檢查。在設計過程中,絕大多數學生都會主動地找教師進行答疑,詢問設計中遇到的種種問題,但也有一小部分學生很少與教師交流。這些學生一部分是性格內向,平時就不喜歡問問題、喜歡自學的學生;另一部分是不愿獨立思考,跟在別的同學后面模仿,生搬硬套別人的設計思路的學生。前者很容易走彎路、出偏,直到設計結束交圖紙報告時,才被老師發現問題,再糾正已經沒時間了;所以要對這部分同學進行質疑,及時了解情況。而對于后者,這部分學生往往沒有真正理解所采用的設計思路的意思,他們僅僅將別人的設計方案拿來,照葫蘆畫瓢地進行方案設計、畫圖,但根本不清楚為什么這樣設計,結果設計做完后,一問三不知,浪費了時間,還是什么也沒搞懂。所以說,對這些不來答題的學生進行質疑是非常必要的,是了解學生設計情況的必要環節。
(3)“中期檢查”。我校“水污染控制工程”課程設計安排2周時間,一般第1周主要是進行工藝選擇、構筑物選擇、設計計算和設計說明書的撰寫,第2周一般是進行平面圖和CAD高程圖的繪制。由于內容較多、時間較緊,為了保證設計進度能夠正常進行,必須及時完成各階段的任務,才能按時保質保量完成設計。曾經有一次,一位同學在最后1天等待答辯的時候睡著了,一問才知道前面沒有抓緊,最后時間來不及了就熬了2個通宵將設計圖完成;可是當老師詢問設計中的問題時,他還是回答不上老師的問題,光照抄別人的,沒有真正搞清楚,最后還是沒有通過。為此,在及時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將第1周最后1天安排進行中期檢查,每個學生將1周以來完成的內容交與老師檢查,老師將每個學生的進度進行注冊登記,同時檢查設計過程和存在的問題,一般來說,只要提前將這些環節告知學生,并且組織實施,都會收到較好的效果。中期檢查階段按時完成率一般可達90%以上。對于沒能按時完成設計任務的同學,及時給予提醒或督促其加快進度。通過答疑、質疑和中期檢查等過程,也可以及時發現設計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問題跡象或一些有代表性的容易出錯的地方,可及時召集全班學生集中上課給予講解,把問題扼殺在萌芽狀態,保證課程設計穩中有序,按時、保質地完成。
三、考核方式:筆試加口試,綜合評定
以往我?!八廴究刂乒こ獭闭n程設計考核均采取面試、口試的方式。這種方式的好處是教師可以與學生面對面,了解學生對課程設計的掌握情況,問題也比較靈活;缺點是學生數量較多,考試時間和教師數量有限,所以考題數量對每個學生也是有限量的,不一定能夠真正反映出學生對設計的掌握程度,容易帶來小概率事件,也即有些同學抽到的題目相對容易,有些則相對較難,常會帶來成績上的不合理;再則考試時間不統一,后考的學生可以根據先考的學生獲得部分考題,進行準備,使得前者的成績與后者相比有失公平。面對眾多學生考題不可能不重復,也不可能難易絕對均衡。因此為了避免這些問題,我們嘗試采用筆試+口試的方式進行課程設計測試,即在筆試的基礎上,對一部分平時答疑較少、成績較差的學生加試口試,了解他們對整個課程設計的掌握情況,綜合確定成績。這樣既可以避免測試題難易不均的問題,也可以使考題數量多一些,考題面廣一些,測試效果更客觀、公正、公平。經過我們對3屆學生的使用證明,這種綜合考試方法,確實能更客觀的反映學生的掌握情況,確定的成績也更合理,學生心服口服。需要說明的是,關于課程設計的考試題則需要教學組老師給予認真的研討和設計,同時在實踐中不斷地加以補充、修改和完善。
四、加強交流和研討,不斷總結和完善
為了使“水污染控制工程”課程設計的教學可操作性更強,課程設計過程中教師之間經常性的交流和教學研討是非常必要的,通過討論,有時甚至是爭論和求證都有助于“水污染控制工程”課程設計的教學向更規范、更準確的方向發展。此外,每次答疑時注意記錄學生容易疑惑的知識點,記錄任務書和指導書中表示尚不夠明晰或需要補充和修改的點點滴滴不適宜方面,及時進行修改,也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使設計資料逐步得到改進、充實和完善。
五、結語
通過設計任務、參考資料、質量監控和考核方式等幾個方面對“水污染控制工程”課程設計的教學改革和實踐,收到了明顯的效果。大大激發了學生的設計熱情、主動性和積極性;課程設計中的抄襲現象大大減少。改革實踐兩年來的成效顯著,學生課程設計的成績明顯提高。改革也為教師有序地進行課程設計教學提供了系統地管理方法;為教師更客觀、科學、公平地進行課程設計成績評定摸索了一套有效的模式。
作者:周笑綠鄭紅艾胡晨燕單位:上海電力學院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
(二)
一、項目驅動法的引入
項目驅動教學法是一種行為引導式的教學方法,是以項目為主體、職業或行業為引導的教學方式,是一種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實際項目的設計、履行和管理,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完成教學任務的過程[4-6]。這種教學法強調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培養,不僅傳授給學生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增強其實踐應用的能力。在課程設計教學中引入項目驅動教學法,由學生根據網絡工程項目不同階段的任務要求,利用計算機網絡原理與實驗技能分析并解決實際問題,在各階段完成后形成最終的項目解決方案。學生在項目流程的熟悉與項目需求的實現過程中加深自身對網絡系統整體結構的理解,強化自己的網絡設計、實施、管理和協議分析能力。
1.1項目型的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的安排不再局限于某一方面的能力培養,而是從企業項目中提煉所需技能要求,并將這些要求對應到計算機網絡原理類課程的理論與實驗內容。一個教學班內以5~6名學生分為一組,一組對應一個項目。根據項目各個階段所需要完成的內容,再劃分成一系列任務,分配給各個成員,工作量大的任務由兩名成員共同完成。為杜絕學生抄襲,鼓勵學生實踐多個項目,不同項目的工程實施、管理與維護、協議理解與編程這3個階段選取的實現內容也不同。以一個具有兩個園區的生產型企業網絡項目為例說明任務的分配。需求分析階段,項目組成員根據企業實際情況與網絡需求,各自設計方案并集中討論,確定系統目標與邏輯模型。規劃與設計階段,各成員分別完成拓撲結構設計、內外網地址分配與VLAN劃分、設備選型、核心層設計、分布層設計、接入層設計。工程實施階段,每個項目對應一組機柜設備,各項目組選擇設備因需求與設計而異,項目組內每兩名成員完成一個任務。本例任務一:完成核心層設備(2臺Cisco3560,1臺Cisco2811)配置,主要包括MSTP備份與負載均衡、鏈路聚合、路由策略、SVI實現VLAN間路由、出口路由NAPT、Internet接入、園區間幀中繼連接(2臺Cisco2811);任務二:完成分布層設備(2臺Cisco3560)配置,主要包括MSTP二層環路及鏈路備份、SVI實現VLAN間路由、ACL拒絕部分WWW服務、DHCP服務;任務三:完成接入層設備(2臺Cisco2950)配置,主要包括VLAN配置、端口安全、無線網絡部署。管理與維護階段,每兩名成員完成一項網絡服務的部署、參與實施過程中的階段性測試及實施完成后的整體測試。最后,學生在自己構建的網絡上完成協議理解與編程階段。每名成員利用Sniffer、WireShark等抓包軟件對構建的網絡服務的客戶端與服務器之間的數據進行逐層分析,進一步理解協議。在分析數據包的基礎上,完成其中一項協議編程題:Ethernet幀封裝、Ethernet幀發送、ARP數據包發送、IP數據包解析、TCP數據包發送、發現活動主機等。
1.2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形式
教學內容以項目為單位,為每一項目組提供項目指導書,對項目背景、5個階段的內容及解決途徑進行說明。學生根據提示的解決途徑,尋找解決方法,并通過實施進行驗證。任務中要求的知識絕大部分在網絡原理類課程中講授或實驗過,確保了學生完成的可行性。部分內容沒有講解過,需要學生進行再學習,如前例中工程實施階段的MSTP、NAPT,協議理解與編程階段的發現活動主機編程題。學生可以通過接受教師指導、查找資料、理清解決方法與步驟、測試與實踐來完成這部分內容,鍛煉自主學習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教學形式以學生為主體,學生的設計決定了項目實現的結果。為了保證學生解決方法的正確,教師需要對企業實際項目的內容進行取舍,對每一階段的任務精心設計,確保每位成員分工明確、工作量充足。不同項目的階段任務也盡可能設計為不同,以避免學生產生依賴,促使其獨立完成任務與課程設計報告。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的解決思路為主,教師對學生提出的解決方法進行指導,確保思路正確,但不輔導具體實現。學生的解決方法可能多樣,設計結果不一定是最理想的,但一定要求是完整、正確的。考核時,教師對每組學生完成的情況進行說明,肯定合理部分、說明須改進的內容、提出較理想的實現方法,進一步完善學生的網絡知識體系結構。
1.3注重過程,鼓勵自發答辯的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不再沿用側重結果的傳統方式,因為過程和結果一樣重要。項目組的每位成員在每個階段完成時都需要提交階段實現文檔,教師根據完成的階段結果與文檔打分。這樣在設計項目時就已經控制了每位成員完成任務的不同,教師無需過多考慮學生文檔是否拷貝,而可以將精力放在檢查結果與評閱文檔內容上。整個項目完成后需要提交項目組報告,這需要學生將組內所有成員各階段完成的文檔進行整合。項目報告是團隊合作結果的體現,按小組打分。不再采用所有學生答辯或按項目組答辯的方式,取代以“自發答辯”形式,以鼓勵對課程設計理解深刻、愛鉆研、善于實現或有創新的學生。由成員個人或項目組提出申請,以個人為單位參加答辯并打分,不參加答辯的學生此部分無分。最終的成績由5個階段(占70%)、報告(占20%)、答辯(占10%)共同構成。
1.4教學效果
將此教學模式實施在網絡工程專業的計算機網絡課程設計教學中,從實施效果來看,要好于傳統模式,主要體現在:①學生建立了整體意識,了解到原理類課程中的理論與實驗在實際項目中該應用到何處,并通過自己的實現,掌握了應用方法,完善了知識結構。②教師不固定步驟,學生的設計與實現推動著項目的前行,形式相對自由。學生需要復習原理知識點、查找資料、提出解決方法并驗證方法的有效性,最后得出正確的結論與實現的項目。在設計過程中,提高了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③鍛煉了學生的團隊意識。項目組每名成員需要相互配合,完成各階段內容,前一階段的結果決定了后一階段的基礎。設計過程中,學生的討論氛圍濃厚,各項目組間也有相互借鑒。④注重過程的考核方式使學生更加重視各階段任務的實現,提高了實踐能力,符合了課程設計的教學初衷。⑤“自發答辯”考核方式的加入作為常規考核方式的改進,促進了部分有興趣、能力強的學生的學習動力,在項目實現過程中增強了自我肯定。在答辯環節,提高了語言組織與表達能力。在實施過程中也發現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單個項目不可能覆蓋絕大部分原理知識點。所以在設計項目時,各個項目所涉及的知識點要盡可能不重合,并鼓勵學生思考或設計同一項目中其他學生完成的部分或其他項目。其次,這種教學模式對教師的技術能力有要求,對解決方案要思路清晰,才能及時解惑,使學生學有所得。因此教師須注重積累,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
二、結語
計算機網絡課程設計作為網絡原理類課程的后繼綜合實踐課程,其教學效果影響著學生對于網絡原理的理解深度及應用能力。引入項目驅動教學法對原有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內容、教學形式、考核方式的改進,改善了教學效果。進一步需要做的是增加項目的數量,并確保項目的質量,完善項目內容設計,細化階段任務,使之與理論內容的結合更緊密,并及時更新實現技術與解決途徑。不斷地研究、改革、實施、總結,會使計算機網絡課程設計的教學更加符合培養理論基礎扎實、實踐能力強的網絡工程專業人才的要求。
作者:朱潔王江平仝茂海單位:南京曉莊學院數學與信息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