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歷史建筑面容革新概念設計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現實困境
隨著歲月變遷,再次走進“小維也納”,有點嘈雜,有點紛亂。昔日的提籃橋商業中心已經敗落,只剩下大大小小的沿街店鋪和廉價的服裝批發市場;除摩西會堂外,與猶太人相關的歷史環境保存并非很好,傳統的里弄成為廉租房,居住環境令人堪憂……。如今的提籃橋,無論在硬件條件還是軟件環境上,都不復當日風采,同時飽受北外灘高強度開發的壓力。老舊的建筑無奈地透著一種衰敗相,但仍能窺見“小維也納”昔日的浪漫和優雅。
地域各種社會行為的發生有兩種結構,一種是有形的物質空間結構:如可達性良好、尺度適宜的公共空間,能夠支撐人們停留并進行交往的功能,它為各種社會行為創造條件,這主要是通過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等手段完成;另一種是無形的歷史人文結構:如同質人群的凝聚力、社區人文的吸引力等,它決定了在物質空間允許的前提下,能否激發甚至促進人們的交往活動及其他社會行為,這主要通過空間設計引導環境行為等方面的手段完成。將有形的物質空間結構和無形的歷史人文結構疊合,筆者提出設計主題:里弄里的“小維也納”。“小維也納”是猶太難民對于歷史的記憶,“里弄”是當地居民現如今的生活模式。對于提籃橋歷史文化風貌區的保護與更新,筆者不僅希望這段與猶太難民有關的歷史記憶得以保留在當地人的傳統居住空間,更期望看到歷史記憶價值與現今居住狀態的共生、猶太文化與當地傳統的融合,繼而得到歷史與當下、外來與本土的雙重發展。
保護更新原則
1保護歷史文化風貌的多樣性
對提籃橋的功能定位為以文化博覽以及商業居住混合為主體,輔以適當的旅游觀光功能,成為有機結合的多功能城市復合區。這就意味著提籃橋的歷史文化價值和商住混合功能的多樣性表達。
2保護歷史文化風貌的原真性
歷史文化風貌區的保護并非保護“一切舊的東西”,保護的是濃縮的歷史精華,也就是不同發展時期的具有歷史文化遺產價值的物體(圖4)。隨著對城市保護認識的深入,把要保護的元素明確下來,而除此之外的一些元素可以隨著城市的發展逐漸更新,甚至拆除。
3注重建筑功能的可持續性
歷史文化風貌區的保護不同于其他文物的保護,因其建筑的生命在于使用,保護的出路在于建筑功能的延續及重置。在保留部分居住功能、展示原有街區空間的基礎上提升業態延續并發展建筑的功能,尋找適合的發展模式,使居民生活環境得以改善的同時展示當地歷史文化(圖5)。
4以時間為軸線漸進式發展
提籃橋歷史文化風貌區保護與更新當中,根據對現有居民的訪問以及實態調研的總結,堅持分時間段進行更新,以期不同時期達到各自的發展狀態,同時探索如何將這些目標狀態按時間軸線還原成一個連續的有具體內容的過程。
場地調研分析
因其特有的猶太歷史價值,前期調研主要在猶太住宅集中的霍山路、舟山路一帶以及長陽路上的摩西會堂(即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舟山路沿街猶太住宅群建筑特征明顯,保存良好,這些建筑大多為19世紀80年代到20世紀20年代間建造,屬于“安妮女王復興式”建筑風格,以窗上的圓形拱券,帶有裝飾的圓柱和豐富的磚砌裝飾為主要特征。舟山路沿街猶太住宅群是歐洲聯排式住宅與本土院落式住宅的良好結合,現如今居住條件極差。原有一個家庭居住的單元現在共有12戶居住,空間狹小、人口擁擠、基本生活設施不足。霍山公園作為片區內少有的公共綠地,面積過小,反映出片區公共綠地嚴重缺乏,其歷史文化展示功能也未得到充分利用。
接下來的調研對整個片區的用地性質進行了實地確認和綜合分析。調研過程中,筆者發現提籃橋監獄和下海廟對當地居民的重要歷史意義,更發現作為上海特有的石庫門里弄普遍存在。它不僅是片區內城市肌理的重要物質空間構成,還承載著重要的歷史人文價值,反映著當地傳統居住文化。
對于歷史文化風貌區的保護與更新,不能局限在對原有歷史遺存的保護,而是應該探討這些歷史遺存在現如今文脈下對片區更新的意義。通過調研發現,現有物質空間結構中的三個節點是值得注意的(圖6),一是位于昆明路的下海廟:這個始建于18世紀中葉的民間神廟承載著當地的宗教文化;二是位于長陽路的摩西會堂:這座始建于20世紀初的猶太會堂不僅展示了猶太人的文化價值,同時擔負著猶太人的歷史記憶;三是位于山路的霍山公園:既是當時猶太難民的棲息地,更是如今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交往場所。三個有形的物質空間節點在無形的歷史人文結構上是可以緊密聯系的,不僅在縱向將歷史與現今的時間軸線相連,還在橫向把猶太難民和當地居民的宗教文化串聯。
歷史文化風貌區的更新應該是重塑城市歷史文化精神的一次絕佳機會,是在傳統歷史文化與現代都市生活中進行有機的銜接。這種銜接不應該是粗放的大拆大建,而是對片區原有物質空間結構與歷史人文結構的雙重借鑒,在借鑒的基礎上繼而有機發展。“北京的胡同,上海的里弄”,石庫門里弄是上海特有的居住空間形式,這種空間形式在提籃橋歷史文化風貌區也大量存在,成為片區內城市肌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有形物質空間與無形歷史文化的統一,石庫門里弄可以成為很好的載體。
多元歷史解讀
談及提籃橋歷史文化風貌區的歷史價值,大多數人第一反應無疑是提籃橋作為猶太難民的集中居住區,這段歷史被大量歷史書籍所記錄、各類文學藝術作品所表現,為猶太人乃至更多西方人所熟悉。然而,提籃橋地區并非只有諸如摩西會堂、值的建筑。除此以外,下海廟、提籃橋監獄、臨潼路石庫門歷史建筑等多角度反映上海近代史的代表建筑,同樣具有重要價值。因此,對于提籃橋歷史文化風貌區展現出的多元近代歷史,需要挖掘其更加豐富的歷史價值,它為我們提供了喚醒不同記憶、展現文化融合的契機。總的來說,解構提籃橋的歷史人文結構,主要由以下4部分構成。
1猶太歷史文化
提籃橋作為猶太歷史上的一處重要紀念地,其價值受到猶太民族的高度重視。歷史使西方逃離納粹鐵蹄的猶太難民與東方淪陷于日本占領軍統治下的上海平民貧苦而和諧地生活在一起,因而這段歷史并非只對猶太民族具有紀念意義。
2傳統居住文化
歷史上的提籃橋就是一個以居住為主的區域,包括早期石庫門里弄、新式里弄、花園里弄等老上海居住建筑類型在內的空間載體,仍然是該地區的主要元素。傳統里弄作為有上百年歷史積淀的居住形式,無論從形體上還是精神上都維持一種隱含的、由居民世代凝聚的文化場。它外化為包括傳統生活方式和居住結構的傳統民居肌理,既作為物質空間結構的支撐,又成為歷史人文結構的載體。
3以提籃橋監獄為代表的特殊歷史
由于建筑精良,規模宏大,提籃橋監獄曾號稱“遠東第一監獄”。提籃橋監獄是舊上海監獄的縮影,先后關押的日本戰犯和中國政治犯使得提籃橋地區在整個上海尤為敏感。“提籃橋”這一詞逐漸成為監獄的指代,提籃橋監獄的存在也嚴重影響了整個地區的發展。
4以下海廟為代表的宗教文化
下海廟始創于清代乾隆年間,是當地漁民、居民為祈佑平安、奉祀海神的民間神廟。據稱,“提籃橋”地名的來歷,與來此廟燒香的婦女多手挎放供品的提籃有關。
結語與思考
1關注目標,還是過程
歷史文化風貌區的城市更新應該是常態的更新過程,規劃者、設計者往往關心的是目標狀態,如20年以后城市更新達到怎樣的目標狀態。僅僅針對目標是不夠的,更應關注過程,更新的核心是不斷修補,而不是全部推倒重建。這里面涉及到怎么實施、怎么實現目標,這是更新規劃更關鍵的內容。過去城市更新里面只強調物質空間演變的最終狀態,而對內容涉及很少,在手段上也沒有很完整的內容,在城市更新當中一定要探索如何將這些目標狀態按時間軸線還原成一個連續的有具體內容的過程。例如,對于提籃橋復雜居住狀態的更新,通過調查和計算得知本地區無法解決高人口密度與有限居住面積的矛盾,因此由過程引導的漸進式發展原則決定,近期對提籃橋的里弄住宅進行改造并適當加建高密度的安置房,而在遠期通過臨近片區的新建住區逐漸實現更多的居民搬遷。此外,對歷史文化風貌區進行商業改造更新已成為常見的模式。業態的提升是必要的,但應該是漸變的過程,要有政策的導向,要有市場的調節,更要有民眾的參與。一味地強求目標狀態,行政命令越俎代庖,窒息了商家的經營,阻礙了業態的漸進提升,也會改變社區環境,失去了傳統的文化,往往是事與愿違。
大規模的一次性改造,是一種非漸進式的巨變,與原先在漫長日常生活和歷史環境中逐漸生長起來的歷史文化風貌區在本質上是背道而馳的。特別是在全球趨與同化、設計風格非本土化、建筑材料非地域化、建造工藝工業化傾向越來越嚴重的今天,容易對城市的歷史形態特征造成破壞,更會使延續已久的生活方式發生斷裂,對原有的社區活力造成持續性損傷。因此,筆者提倡小規模、持續性的以社區為基礎的改造,使歷史文化風貌區在一個平穩的過程中得到發展。
2是保存,還是發展
國內外大量的歷史街區保護更新實例告訴我們,單純的保存,其結果只能是廢棄。歷史文化風貌區的保護不同于其他文物的保護,因其建筑的生命在于使用,保護的出路在于建筑功能的延續及重置。現在普遍的手法在保留部分居住功能、展示原有街區空間的基礎上提升業態,如引入創意產業、旅游服務及特色商業等。延續并發展建筑的功能,尋找適合的發展模式,才能使歷史文化風貌區進入良性發展的軌跡,使居民生活環境得以改善的同時展示當地歷史文化。僅上海地區而言,歷史街區的保護與更新都探索著不同的發展模式,其中也不乏成功的案例,不論是“新天地模式”、“田子坊模式”、“步高里模式”,還是“建業里模式”,都是積極的一步。而對于提籃橋地區,或許會因其多元的歷史背景及復雜的居住狀態發展出特有的“提籃橋模式”。
3建筑設計結合城市視角
歷史文化風貌區保護與更新的實踐案例不在少數,值得注意的是,提籃橋歷史文化風貌區最大的特點在于:對比1930年與2011年的提籃橋片區總圖,這么長時間內城市肌理并未發生太大變化,這在中國其他城市是很少見的。這背后是否隱藏著深刻的問題?這種現象的產生是否由城市發展的復雜性和矛盾性導致的?設計過程中,對片區內每棟建筑的實態調研,結合對現有居民、外來游客的訪問,就是建筑設計結合城市視角引導下的思考和工作方式。筆者認為,從建筑設計角度出發的歷史風貌區更新,應更多關注其背后的城市問題,更多從城市視角思考問題,對建筑尺度上的設計與在城市尺度上的構想應該有所對應和關聯。
作者:潘磊胡振宇單位:南京工業大學建筑學院研究生南京工業大學建筑學院教授院長碩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