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模塊運輸道路設計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雙層鋼筋混凝土路面結構設計
1.1面板長度鋼筋混凝土路面,在荷載相同的情況下,隨著面板長度的增加,面板底部的彎拉應力及鋼筋所受應力均小幅度增加。與板寬相似,板長又不宜太短。通過數值分析可以發現,板長在5m左右時,面板底部及鋼筋所受拉彎應力較小,且隨板長繼續變短,面板及鋼筋所受應力基本不再變化,故面板長度設為5m,路面端部及交叉口長度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為4.5m或5.5m。
1.2板厚依據規范,二級重型道路面板厚度為220mm~250mm。在荷載相同的情況下,面板越厚,面板底部所受的壓應力越小,為滿足模塊運輸道路載重的需要,取模塊路面板厚度為250mm。
1.3配筋模塊運輸道路面板縱筋及橫筋均采用HPB2358mm的光圓鋼筋,基層為素混凝土。3)鋼筋網間距。下層鋼筋網與底板間距越小,鋼筋網的抗拉能力發揮越充分,鋼筋混凝土面板的承載能力越強;上層鋼筋網與頂板距離越小,鋼筋與混凝土共同作用的效果越明顯,越能有效抑制面層裂縫的發育。數值分析結果也表明,隨著兩層鋼筋網間距的不斷增大,混凝土面板及鋼筋的所受拉彎應力急劇減小,因此,在保證混凝土保護層的前提下,應盡量增大兩層鋼筋網片的間距[2]。為最大限度的增加模塊道路抗彎拉性能及抵抗路面開裂的能力,扣除每側50mm的保護層厚度,設定雙層鋼筋網的間距為150mm。
2雙層鋼筋混凝土路面面板脫空錯臺預防
模塊道路主要承擔核電模塊運輸任務,核電模塊屬于高精密設備,如果路面板出現脫空錯臺等現象,可能對模塊造成致命的損傷,因此路面設計時必須對此給予充分的考慮。錯臺是混凝土路面經長時間重壓后出現的主要問題之一,修復費用高,并且很難從根本上解決,修復后短時間又會出現斷板等問題,因此在設計、施工時都要格外重視。
2.1環境因素由于核電廠的特殊性,一般均坐落在沿海地區。沿海地區降雨量大,而混凝土路面不可避免的需要設置脹縫和縮縫,如果脹縫和縮縫在施工完成后處理不當或處理不及時,雨水很容易沿著這些縫滲入基層。雨水滲入基層后,在重載作用下形成較大的水壓力,在車輛行駛過程中,高壓水不斷沖蝕基層,慢慢造成基層與面層間脫空,最終導致錯臺。為避免路面出現錯臺,施工過程中應及時對脹縫和縮縫進行處理。混凝土路面縮縫切割完成后,及時用聚氯乙烯膠泥填充,避免泥土、小碎石進入縮縫后影響灌縫質量。脹縫施工時,用塑料泡沫板做臨時填充,待混凝土達到設計強度后,拆除泡沫塑料板,底部灌210mm的天然橡膠或氯丁橡膠,頂部40mm設置經過防腐處理的泡沫橡膠板。
2.2地基不均勻沉降核電模塊重量大,如果地基處理不好,在模塊運輸車輛的反復碾壓下,路面很容易因為地基不均勻沉降出現錯臺等問題。為防止地基不均勻沉降造成錯臺的發生,在設計上模塊路從地基處理到上部結構設置均采取了有效措施。模塊道路路基必須經過強夯處理,壓實度達到96%,平整度達到(+10mm,-20mm)后,方可進行上部結構施工。面層以下設置3層結構層,分別為250mm壓實度不小于96%的5%水泥穩定級配碎石層,250mm壓實度不小于98%的6%水泥穩定級配碎石層及150mm的C15素混凝土層。同時,在縱向施工縫處設置拉桿(如圖1所示),增強面板間的整體性,拉桿采用14螺紋鋼筋,長度為700mm,置在板厚中間。
2.3交通量和載重交通量和載重是混凝土路面產生錯臺最主要的外在因素,交通量大、載重大,路面出現錯臺的可能性就高。在脹縫與縮縫處設置傳力裝置,可有效降低因交通量和載重產生錯臺的可能性。脹縫與縮縫均設傳力桿,傳力桿采用32光面鋼筋,長度為500mm,設置板厚的中部;傳力桿的一端應先涂防銹漆一層,然后涂以潤滑油(油脂類礦物油),外面以塑料薄膜包住(或以塑料套套住),以便傳力桿能在混凝土中自由滑動,膨脹傳力桿涂油脂的一端應留出空隙30mm,以Q235B硬聚氯乙烯套管套住,空隙處油灰填塞,有套筒的一端應交錯布置(見圖2)。
3結語
本文對核電廠模塊運輸道路的路面結構設計及針對路面錯臺的設計做了詳細的說明。核電作為清潔能源,是今后我國能源領域重點發展對象,模塊運輸道路的設計及施工質量對核電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為了使模塊道路更好的為核電建設服務,今后需要我們對該領域進行更加深入和詳細的研究。
作者:張占斌董培鑫單位:中建二局土木工程有限公司北京城建勘測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