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談地區農村養老院創新設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以青島地區農村佳和養老院為例,通過對建筑規模和空間構成、建筑功能空間組織模式的實地調研,深入剖新了農村養老院的建筑功能組成、建筑人性化設計等方面,并對青島地區農村養老院的生活用房、交通空間、輔助用房等方面提出了創新性設計建議。
【關鍵詞】農村養老院;人性化設計;創新設計
前言
青島市是全國高齡化態勢突出的少數城市之一,而城鄉發展差距的擴大使得青島地區農村老齡化程度與城市相比日趨嚴重。著力改善青島地區農村養老院建筑的居住條件和服務功能,提升農村社區養老服務質量勢在必行。如何優化和創新青島地區農村社區養老院設計,是需要每一個建筑設計者認真思考的問題。
1青島地區農村養老院建筑設計現狀
國創小組成員分別對開發區敬老院、即墨佳和養老院、頤佳苑養老中心等六家農村養老院進行了詳細實地調研。調研中的農村養老院建筑功能空間的組織模式主要是廊式,比較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多個活動單元通過走廊平行連接成一字形,或根據建筑基地情況形成鋸齒形、弧形等。通常是由一些在尺度、形式、功能等類似空間重復出現或者尺度、形式、功能都不同的空間通過走廊組合起來而形成的空間布局。此種空間組織模式可以在具體設計中根據基地的實際情況進行變形,從而形成多種建筑形態。廊式主要有兩種形式:內廊式和外廊式。內廊式分為走廊兩側布置房間和走廊單側布置房間即單內廊式和雙內廊式。如即墨佳和養老院是采用單內廊式的走廊兩側布置房間形式。每層樓的房間均位于走廊兩側,以確保房間的安靜且不受干擾。這種兩側布置房間的平面功能空間的組織模式流線清晰,但會帶來護理流線加長、空間構成單一等缺點。走廊比較狹窄,特別是背面房間比較陰暗。走廊只起到了交通聯系功能,老人無法在此停留。
2青島地區農村養老院建筑設計存在的問題
2.1無障礙設計缺失
調研發現青島地區農村養老院中,擴建或新建的養老院規模較大,較注重無障礙設計。舊的或者改建的農村養老院規模較少,基本的無障礙設計缺失比較嚴重,如佳和養老院的樓梯連扶手一類的設施都沒有,更沒有增設電梯解決一層與二、三層之間的垂直交通;衛生間缺失助廁、助浴等操作空間和設施,即使有的房間設有無障礙設施,空間尺度也往往達不到介助老人及輪椅老人使用;建筑內部走廊兩側墻面也沒有設置扶手。因佳和養老院是經過改建建成的,生活用房內沒有留出一定的輪椅回轉空間、床邊護理、急救操作空間等。經濟開發區養老院的主入口沒有坡道過渡,這些建筑細節上無障礙設計的缺失,沒有最大限度地保障老年人在行動上的安全性,減少老人摔倒的幾率,也同時增加了護理人員的工作強度。
2.2適老化設計缺乏
農村經濟發展不平衡、社會保障制度不夠完善等問題,使得農村地區養老院的建筑設計仍然以護理為第一出發點,適老化設計缺乏。其一,走廊比較狹窄。如即墨佳和養老院內部走廊寬度約為1.2m,不足1.5m,比較狹窄陰暗,白天需要照明。其二,相談、休息空間缺乏。如佳和養老院在走廊兩頭或者樓梯口附近沒有設置可以供老年人隨意停留、交流的小公共空間,走廊盡端也沒有設置不小于1500x1500輪椅回轉空間,老人只好在房間門口的走廊碰膝交談,但左右兩側各放置一把椅子或輪椅的話,交通空間就受到極大限制,使狹窄的走廊空間變得更加局促。其三,公共空間設置不當。佳和養老院的活動室雖然設置很多卻十分簡陋,沒有靈活的分隔為若干個功能區,造成空間利用率不高;有的空間設施過于簡單、尺度過大、無障礙設計和適老化設計不到位,造成公共空間處于閑置狀態。例如通過家具的組合布置成老年人交流、喝茶、棋牌、麻將、手工、社區關懷區等活動空間,既提高空間的利用率又能實現空間的多用途靈活使用。其四,健身器材簡陋。如開發區養老院的健身康復訓練室中的器械比較簡單、品種單一,而且沿墻周圍沒有安裝連續安全扶手。調研中佳和養老院的康復訓練器械主要有鍛煉上肢、下肢、行走等設備,種類較少。此外,入口的雨棚設計過小,不能滿足老年人下雨天進出及上下車時不被雨水淋著。
3青島地區農村養老院建筑創新設計探討
我們在建筑學專業大二年級的下學期課程設計中,利用即墨佳和養老院的地形,采用真題假做的形式,重構格局,滿足需求。現就調研小組的方案來解剖我們對青島地區農村養老院功能空間組織模式的有特色的創新設計。
3.1生活用房
首先是普通雙人間(圖1)。通過調研訪談得知,與城市社區養老院相比,農村養老院單人間需求量不是很大,主要是受經濟因素影響。為了保證老人生活空間良好的通風采光、開闊的視野,又滿足老人對私密性的要求,我們設計為大面寬、小進深的簡單家庭式布局形式,由小型的會客廳、臥室與公共走廊基本平面空間組成。床位之間采用通高到天花的木質衣柜隔斷和推拉門簾分割開來保證私密性,形成兩個南向的3900×300的獨立空間。床位大小為1200×2000并靠墻布置,防止有些老人睡覺跌落到地面上,每個獨立空間都對南面陽臺設立推拉門。根據護理動線和置物空間的需要,在床位的周圍都留下了足夠的無障礙空間。“客廳部分可用作公共活動室、餐廳,形成房門口具有領域感的灰空間,靈活解決多個功能空間問題,容納多種活動,形成類似于家庭的溫馨生活氛圍”[1]。其次是單人間。在農村經濟條件稍好的情況下,健康的老人還是比較喜歡居住單人間,但是單人間數量過多的話,必然會導致農村養老院的床位數過低,從而影響收費標準、入住率等一系列問題。為此我們在設計單人房時設置了彈性空間,床位的布置提供了兩種布局(圖2-1,2-2)。普通單人間和雙人間可以根據老年人入住率和需求進行調整。此外,豪華夫妻間和單人間也可以根據需要調整為豪華雙人間,臥室適老化設計滿足分床睡覺要求,或特殊臨終關懷房間等多種空間。
3.2交通空間
走廊不僅是一個連接養老院各個部分的主要交通空間,也是老年人逗留、交談空間。考慮到老年人會借助拐杖、輪椅等輔助工具的特殊行為習慣,達到無障礙和適老化設計,所有走廊兩側設置連續扶手,扶手的高度為850,走廊凈寬為2100。走廊保持了簡直明了的路線,同時為了滿足建筑防火和緊急疏散距離的要求,通廊設置了三個出口。為了避免內廊過長,每排生活用房的東端都進行了尺寸適當的放大處理形成談話角,在最北面的健康普通生活用房南向走廊中,4處局部也進行了放大尺寸處理,“南側設為落地玻璃窗,可使廊內老人能夠觀賞到庭院景觀”[2]。不僅滿足老年人借助拐杖、輪椅行走和逗留時的交錯和旋轉,“還引入陽光和新鮮的空氣改善了走廊的環境,并能為老人創造出更多的愜意的停留、交流空間”[3]。另外,在庭院中還設置了風雨連廊連接各個生活用房,這樣如果天氣不好的話,老人不僅僅在走廊里進行活動,還能滿足到庭院呼吸一下新鮮空氣的可通達性,使老人能充分感知季節的變化,提高他們積極的情緒。
3.3輔助用房
衛生間是老年人較頻繁使用的空間。因此,盡可能在各個主要活動空間設置易于識別的衛生間,并且至少有一處能夠滿足輪椅使用者利用。沐浴及坐便設置L型扶手距地0.7m;靠墻淋浴(浴盆)邊設置距地0.6m的L型扶手。提供盡可能多的必要的衛生間,不僅給老年人的行動帶來便利,還能提高老年人積極參與各項主要活動的積極性。另外,在生活用房的庭院中設置了5塊大小不一的蔬菜種植區域。“農村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多以耕作或飼養等勞動為生活常態,因此在其養老居住環境中應盡可能為老年人打造一個耕作和飼養區域”[4]。這也是保持老年人的生活常態化的一個方面,尊重老年人的原有生活方式,從而改善老人在養老院的生活品質,提高養老院的居家生活氛圍。
4結語
通過深入青島地區農村社區養老院的實地調研,國創小組成員發現在農村,“普遍面臨著年輕勞動力大量流失的困境,老年人在村里的生活處境越來越困難”[5];大多養老院建筑建設年代較早、規劃建設理念滯后、老年人比重偏大等特點。從建筑設計方面提出農村社區養老院建筑的功能設置、無障礙和適老化設計是解決農村養老問題的一個有效途徑,從而在建筑設計中體現對生命的尊重并為老人們營造一個生機勃勃的高質量生活場所。
【參考文獻】
[1]張薇,張韻波.武漢市社區養老院實態調查與設計思考[J].華中建筑,2014(4):36-40.
[2]格倫,陳志杰.社區式養老院建筑規劃設計原則———以寸草春暉養老護理院為例[J].學術論壇,2017(8):56-58.
[3]周燕珉,陳星.養老設施調研分析與設計建議[J].建筑學報,2014(5):65-69.
[4]王曉利,陳陸露.城鎮化進程中我國農村養老院建筑空間環境設計研究[J].山西建筑,2017(11):26-27.
[5]周穎,沈秀梅,孫耀南.復合.混合.共享———基于福祉設施的社區營造[J].新建筑,2018(2):40-45.圖片來源:[1]、[2-1]、[2-2]調研小組成員自繪。
作者:李少紅 劉潤之 孫玉杰 鞏博源 鄭斌 楊銳 于世偉 單位:青島農業大學建筑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