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國文化課程建設創新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在教學中,我們必須先按照教材,制定教學計劃,分析教材中的重難點,然后再有規律等教學,要明確教學目標,保證教學內容的豐富,同時也要讓學生更清晰、更明確知識重點。這一課程的主要特點是,整本教材都在密切的關注這中國文化的進程與發展,這也是展現了歷史與現實中民族文化的形成,這門課程是滲透民族文化教學的重點環節,也是讓我們學生更好的了解民族文化的一種途徑。因此,教學的重點在于將物質的東西精神話,讓學生心領神會,提高民族精神。
教學內容的整合也很重要,在《中國文化概論》課程中,它直接闡述了中華文化的六大部門,這也是證明教材的脈絡所在,這六大部門分別是:發生機制、發展歷程、表現形式、文化結構、整體特征以及文化精神。在這六大部門中發生機制有由三個方面組成,他們分別是歷史地理壞境、經濟基礎以及社會政治結構;而發展歷程也是經過了四個時期,分別是萌芽、奠定、繁榮以及轉向;而中國在各個歷史時期的表現形式都是有所不同的;分為外在以及內在結構,而外在結構分別表現在文字、科學技術、教育、文學、藝術、哲學、史學、宗教以及倫理道德等。內在結構有兩分說,三層次說,四層次說,六大子系統說這幾個說法,兩分說是由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構成;三層次說是由物質、制度、精神構成;四層次說是有物質、制度、風俗習慣、思想與價值構成;六大子系統說是有物質、社會關系、精神、藝術、語言符號、風俗習慣所構成??梢哉f,本課程內容體系龐大而豐富,面面俱到的講解是不可能的。那就要根據課時的安排和各專業的特點,注意內容的整合,取舍要得當。教學內容既要系統全面,又要突出重難點,以文化特征、民族精神為統帥,跨文越理,史論結合,與專業關聯不大的內容就要舍棄,關聯大的,要盡量展開,并結合實踐教學進行鞏固,轉化成一種能力的培養。
改進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在現行本科教學中,應當改變當前普遍存在的傳統的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實現講授法、討論法、比較法、情景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的融通創新。講授法是一種傳統的教學方法,講授要求概念清楚、條理清晰,邏輯性強,以教師為知識傳授主體,力求語言精準生動,另外,還要求寓啟發于講授之中。討論法是要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引導學生在學習中研究、在研究中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勵學生對自主學習的要求。往往應該選取一些可操作的選題,例如對廣告專業的學生,布置一些中國文學、各種藝術、美學思想、民族精神等在廣告創意中的運用與傳承等問題;讓學生課前查閱相關材料,認真準備討論內容,在課堂上既要給予話語權,允許學生“百家爭鳴”,肯定學生的參與態度,以激發學生興趣,又要加強引導,掌控討論方向,做到有的放矢。能夠及時總結,并提升學生評判水平和創作能力,抓住時效性和后續性,鼓勵學生做讀書筆記并記下學習心得,擴大學生的自學空間。比較的教學方法是通過古今中外、不同學科之間的多向比較,同中取異,異中悟同,架構起新的知識結構,并達到新舊知識體系的融通。在教學手段上,應合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和手段,采用文字、影視圖片等材料制作PPT,利用多種媒體進行授課。把現場演示的情境教學法,穿插在其它的教學方法中。最后還應積極開辟第二課堂,組織各種參觀、考察、見習活動,開展校園學術文化節,舉辦專題系列講座等。還可以根據教師自身的特點專長,嘗試專題講座等其它教學方式。統而括之《,中國文化概論》的理論教學應體現以應用為目的,要結合專業特點,設置知識板塊,滿足學生對傳統文化知識的基本需求和專業需求。
重視教材建設。教材是教師從事教學所用的材料,是教學改革成果的固化。教材建設的主要任務是圍繞課程目標,抓好主教材和配套教材建設。一方面是要結合學科專家的權威教材;另一方面還要結合行業組織和學生專業,主講教師自行編寫和制作相關教材、教學參考資料。教材內容才能更符合教學內容和體系要求。適當引入本課程領域中的一些科技新內容、新工藝和方法在本課程中的應用。建立動態教材和電子教材,便于學生自主學習。力圖使所有教學資源電子信息化,方便學生學習研究。
為了確保課程建設改革的順利進行,還應建立起完備的監控機制。一方面,為保證課程的建設質量,要建立健全一套較完整的課程評估指標體系,實行課程檢查評估制度,要不定期進行所有教學資源檢查,重點關注課程內容的更新程度和在教學中的應用程度,及時掌握課程建設信息。通過檢查評估,保證課程建設質量和使用效果;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網絡課程資源建設和管理的制度。充分利用現代傳媒技術,把課程所涉及的內容,通過各種手段,搜集并建設網絡資源,如課程介紹、教學大綱、知識點、案例庫、習題庫、教學課件、參考文獻及資料、前沿問題及相關知識的圖片和視頻材料等。有鑒于此,我們還必須建立和完善相關網絡鏈接。
作者:高艷麗單位:吉林工商學院傳媒藝術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