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談音樂結構的特點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福建南音位于我國東南,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樂種之一,起源于前秦、興于唐、形成于宋,它是中原音樂文化與閩南當地民間音樂融合,最具代表性的一種敘事特性的音樂體裁。它的唱腔婉轉細膩,節奏徐緩、曲調優美、善于抒發人們的內心感。音樂結構乃萬物存在的方式和載體,是自律并具有形式化的各結構元素相互關系的總和。結構是動態、不斷變化發展的過程。它具有構筑獨立于外界的規律并具有自身特征的形式化內容。福建南音的音樂結構經過歷代的中國傳統音樂的歷練洗禮,逐漸形成一套以滾門為核心,含管門、撩拍、滾門、曲牌、樂曲等具體層次的曲目分類系統。它們之間按照重屬邏輯關系彼此互相制約,互相滲透。結構形式化的自身具有整體性轉換性和自身調節性三要素:
一、整體性。結構的整體性就是指結構內在的連貫性。
由于結構是由若干相互具有可組合性的成分所組成的,而結構的這些組成部分又受到自身一整套決定著結構的性質和結構各部分的性質的內在規律的支配,因此,結構不同于各種毫無關聯的獨立成分簡單加合的聚合體。結構的內在規律使結構內部的各種成分相互影響、相互結合,從而將整體性作用于賦予了全體并產生出大于部分之和的整體性意義。與此同時,結構的各組成部分不會以它們在結構中存在的同樣方式真正獨立地存在于結構之外。一個部分,一個結構元素在某個結構單位里面起作用,它也不會越位,不會單獨跑出這個結構外,更不會自立門戶。在作曲創作里,每一個動機或者音樂形態,這個動機或形態是多元素組合的產物,彼此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不會是分立的旋律和聲節奏。南音曲式結構多聲音色等無不體現了音樂整體性的特點。首先從曲體結構上,南音整個套曲由“指譜曲”三大部分組成,每部分又由若干小曲組成一套。可被看成三個小型套曲連綴而成的大型套曲。其中“指”由二到六節組成,包括引子正曲尾聲。有詞譜、故事情節、詳細琵琶指法。“譜”是由數首樂曲連接而成的純器樂套曲。樂曲通常由散節拍開始,隨著速度的加快而變化節拍,最后由漸慢再回到原節拍,形成散入—慢起—漸快—高潮—散出的傳統速度布局,“曲”是純聲樂套曲,常用琵琶伴奏。它的多聲音色選擇上,南音四大件樂器:洞簫、琵琶、二弦、三弦打四大類。在各樂別樂器中選擇了音色柔和音量較小的樂器。例如用洞簫,打擊樂器用小型的響盞、狗叫、木魚、四寶、銅鈴、扁鼓等。發音余音不長,起到色彩裝飾的作用。這四大件音色各有特色,識別率較高,同中有異,異中存同。
二、轉換性。結構的轉換性是指結構內在的動態發展性。
因為結構的整體性決定了不是靜態的,支配結構的內在規律在結構內部始終活動著,使結構的各組成部分相互作用。這還帶來結構整體的轉換變化,借助轉換的特點,結構不斷地整理加工新的材料,從而使結構不僅形成結構,而且還起到結構的構成作用。結構的轉換性使結構在構建中形成了結構自身。結構一詞的兩種詞性:一個是名詞性的,一個是動詞性的。所以,結構的轉換性就是指結構內在的結構發展性。在寫作分析時我們要培養自己的觀察和發現結構潛在的變化發展性的能力。福建南音在不同類型的滾門各自擁有不同的大韻旋律,同一滾門不同曲牌的大韻往往大致相同。大韻是辨別滾門曲目系統的重要特征。其次,滾門的大韻旋律是福建南音曲目繁衍的重要手段。這里繁衍的意義不僅包括樂思的繁衍,即在一首樂曲通過大韻旋律發展而形成豐富的曲調變化,更重要在于曲目的繁衍,即通過對大韻運用的變化發展形成同滾門的多個曲目變體,從而構成具有特殊旋律規律的一整套曲目系統。這種圍繞某一特征旋律為基礎構成曲目系統的創作是我國傳統音樂結構的轉換性體現,同時也反映出中國傳統音樂的音樂特性所在。南音滾門的類別根據現存發現的民間手抄本曲譜的曲目統計,南音散曲共計2000余首,所使用的曲牌有123首。這些曲牌借由滾門分類特點形成一套嚴密的分類體系。根據滾門所屬曲牌的不同音樂形態特征,將滾門下所屬曲牌按其曲式結構基本形式分為曲牌體滾門、板式變化體滾門和綜合類滾門三種。11曲牌體滾門曲牌體滾門是指以曲牌作為福建南音曲目衍生的基礎而構成的曲目系統。此類滾門各自大多涵蓋一二十個曲牌,每個曲牌又可衍生出許多樂曲,從而形成龐大的曲目系統。南管樂人將這些滾門稱為七大枝:分別是四空管的二調,五空四管的大倍、小倍和山坡羊,五空管的中倍和倍工,倍思管的七撩倍思。這類滾門的樂曲拍法均為七撩拍,樂曲篇幅較長,最擅長體現福建南音細膩典雅的演奏(唱)風格,可以說是福建南音樂曲的典型代表與精華。此類樂曲演唱時速度極為緩慢,一般為15-20分鐘,因此對于氣息控制具有相當難度。21板式變化體滾門板式變化體滾門是指以撩拍變化作為福建南音曲目衍生的發展手法而構成的曲目系統,其實質體現在撩即節拍的變化,曲體變化擴展的基礎主要依據相類似的音樂材料。這類樂曲名稱基本相同,特點在于撩拍上通常呈現長、中、短的變化,例如長潮陽春、潮陽春、潮疊,其撩拍分別為慢三撩、緊三撩、疊拍。以板式變化體作為曲體發展的手法是福建南音曲目系統構成的重要手段。31綜合類滾門綜合類滾門指的是同時具有曲牌體和板式變化體特點的滾門,即以撩拍變化和曲牌作為曲目衍生發展方式所構成的滾門。如:長滾、中滾、短滾、短滾疊,這四個滾門既擁有各自的曲牌。同時彼此擁有相類似的特征旋律,分別以長、中、短的拍法各自呈現。長滾為慢三撩,中滾和短滾是緊三撩,短滾疊則是疊拍。
三、自身調整性。結構自身的調整性是指結構的守恒性和某種封閉性。
為了有效地進行結構內部的轉換性程序,結構自身調整性規定了結構內部各種轉換除了產生屬于該結構并保存該結構規律的成分、維系該結構存在的各種內在關系外,不得超越結構的邊界。而正是在這種意義上,結構具有守恒性和封閉性。這種守恒和封閉又不是一成不變的固化態,因為結構內部同時也具備許多向外擴充發展的可能性,這種封閉性并不排除某一個結構分子加入到更高一級或者更廣泛的結構中去,即便在這種情況下,子結構內在的規律仍然保存,只是結構的總邊界在這種將要加入到更高一級的結構中時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并沒有質變,而是一種豐富和發展。自身調整性在南音的多聲曲調、多聲節奏上多有體現。支聲是福建南音中最主要的多聲手法。以低音部為基礎聲部,高音部為裝飾聲部,二者純八度形式最為常見。同音反復時,高聲部為四分音符時低音部為兩個八分音符,高音部為二分或更長時值低音部通常用均分的四分音符來填充。一腔多音與裝飾音與江南絲竹類似,由樂器構造和發音原來決定裝飾的手法。洞簫顫音、波音,二弦顫音、短倚音,琵琶震音、三弦滑音,既保留自身的特性同時又在各自其中豐富發展的是音樂自身調整的最好體現。調整性同時也體現在南音的多聲節奏上:1.上疏下密節奏:高聲部旋律節奏稀松。節拍時值較長,低聲部同音節奏密集化處理,有時會出現各種混合節奏和附點節奏。2.下疏上密節奏:低聲部稀松,節拍時值相對較長,上方聲部加入各種裝飾使節奏密集化,不僅會出現各種混合節奏和附點節奏,還會形成非八度其他度數音程,使音響更豐富。
綜上所述,結構是由具有整體性的若干轉換旋律組成的一個自身調整性質的圖示系統。結構以自身的法則并通過一定的形式化內容反應出自身的存在。它作為萬事萬物存在的方式和載體,存在于包括于音樂的各類藝術中。南音在音樂結構的整體性,轉換性和自身調節性音樂特點不愧為我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的代表作。
作者:李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