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心理學對輔導員職業幸福感的提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阻礙高校輔導員隊伍發展的因素
1.工作量巨大,工作強度超負荷高等教育自從1999年確定實施大眾化的政策目標以來,高等教育規模不斷擴張,高校招生數量和在校生數量不斷擴大,導致輔導員配備嚴重不足。按照《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隊伍建設的若干意見》中的要求,專職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員的比例配備應達到1:120~150,但大部分高校都沒有按照這一要求配比,出現了輔導員管理很多學生的現象。由于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不斷加強、細化、改進、創新,輔導員的工作內容和任務也相應加大加重。高校規定輔導員必須24小時手機不關機,遇突發事件時第一時間要出現在現場,每周走訪學生宿舍,和學生談話等等;而且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不僅僅是管理,更重要的是教育,而教育與教學的不同之處是沒有固定時間和地點,所以輔導員工作具有時間上的連續性和空間上的延展性,工作和休息幾乎沒有明確界限,只要學生有事就要解決。在高校,除了教學工作之外的所有和學生相關的事情,都在輔導員的職責范圍內,由此可見輔導員的工作量巨大,任務繁重。
2.工作身份多樣性,角色存在沖突由于工作內容和工作性質的特殊性,輔導員在實際工作中存在著不同的身份與角色。有時會因為各方面對其有不同的期望,導致他們產生心理或者感情上的矛盾和沖突,這些沖突可分為角色間沖突和角色內沖突。輔導員的角色內沖突主要有:學校各級職能部門對輔導員的期待和要求所引起的沖突;輔導員期望認可與缺乏重視和關注帶來的沖突;工作內容的繁復、職責的無限性與工作成果的模糊、無法量化引起的沖突;職業技能、價值觀與身份需求、角色定位不一致引起的沖突等。角色間沖突主要是指輔導員既是學生事務的管理人員,同時還要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既要成為具有權威的嚴格的領導人物,又要成為耐心熱情的服務者;既要維持、落實、執行學校的政策,同時又要站在學生的身邊維護學生的利益。在實際工作中,輔導員常常需要及時轉變角色,調整身份,將不同角色順暢地進行融合,有機地重組,不然當遇到兩種相反的角色期望時,心理上就會有矛盾和困擾,造成心理壓力。
3.理論水平和工作經驗不足目前,大多數高校輔導員的選拔機制沒有統一的專業定位,來源比較多元化,知識結構相對單一,不少輔導員的學科專業背景跟學生工作不掛鉤,很多輔導員沒有接觸過跟高校工作相關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缺少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知識體系、素養和經驗。高校學生工作繁瑣、細碎,輔導員絕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都在做事務性工作,自我學習、培訓,自我成長方面很欠缺,而當代大學生思維方式活躍,個性張揚,價值觀鮮明,加上家庭教育的影響,他們有著心理過度依賴、缺乏信念等弱點,在挫折面前退縮不前,不愛交流,易沖動,不愛惜生命等特征。面對不斷成長、不同個性的大學生群體,輔導員的知識顯得較陳舊,知識面較狹窄,跟不上學生成長的腳步,應付不了各種各樣的問題,這讓很多年輕的輔導員感到挫敗感和力不從心。
4.輔導員發展機制不夠健全許多高校的輔導員發展機制不夠健全。由于受工作性質以及輔導員的編制問題的制約,出現同工不同酬的現象,待遇與專業教師相比有很大不同。盡管教育工作的考核很難量化,但對于輔導員激勵的方式過于單一,而且缺乏針對性,發展機制和激勵機制的匱乏,打擊并挫傷了高校輔導員工作的積極性。此外,在一些高等院校,由于歷史原因和慣性,存在重科研和教學、輕事務管理,重專業課教育、輕思想教育的現象,相應地就缺乏對輔導員隊伍的重視,缺乏培養機制的構建。很多高校尚未建立科學管理、長遠發展的培養機制,導致輔導員缺乏工作熱情,這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以及學生工作隊伍的穩定。
5.輔導員隊伍穩定性低,流動性大當前,輔導員隊伍出現年輕化趨勢,這有年齡優勢,同時也意味著浮躁,加之一些高校對輔導員隊伍建設重視不夠,缺少完善的輔導員發展機制,高校的學生工作沒有達到相應的期望值,輔導員心理落差較大。同時,有的學校沒有編制,待遇低下,評職稱困難,使輔導員感覺沒有歸屬感和安全感,對未來的發展存在困惑。加上一些高校激勵方式缺乏針對性和科學性,評價機制過于單一、不合理,專職化機制不完善等,使輔導員隊伍流動性大、穩定性低。
職業幸福感是對所從事工作產生的持續、穩定的快樂體驗。職業高原期和職業倦怠帶來的負面情緒體驗的消除,可以減少對工作的消極評價,但卻并不能使工作者從工作中體驗到自我價值的實現甚至增加對工作的積極情緒感受。然而積極心理學的觀點卻帶給人們新的視角,即倡導個體采用樂觀的積極的態度看待事物和問題,用積極的語言陳述事實,繼而從中獲得積極向上的體驗和能量。這種觀點為學校的管理者提供了良好的借鑒,即從創建積極的工作制度,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加強積極的情緒體驗以及培養積極樂觀的人格出發,來提升高校輔導員的職業幸福感。積極心理學的理論與人本主義的觀點以及社會主義價值觀是吻合的、一致的、統一的,也是目前社會理應積極倡導和實施的。積極心理學倡導挖掘美好品質,關注正面積極力量。在輔導員工作中引入積極心理學的理論和因素,開發正能量,發掘自我成長的潛能,關注自身的長處和優勢,是提升高校輔導員職業幸福感的最佳途徑。
1.發掘優秀品質,構建積極人格,建構積極正能量職業價值觀是個體對所從事職業好壞標準的判斷,是一種心理傾向性,它影響個體的職業行為、態度、習慣和思維方式。積極健康的職業價值觀可以引導輔導員在面對工作中的各種問題時采取積極的態度和方式,樂觀地看待工作的成果和價值,積極構建社會支持系統,獲取良好的社會資源,逐步提升輔導員工作的自我效能感,在此過程中將其內化成美好的品質。積極心理學認為,高自尊和較強的自我效能感可以激發個人力量并順應能力的發展。據此理論,輔導員應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合適的目標,不斷調整工作期望值,對結果進行積極的肯定,形成積極向上、但健康樂觀的職業價值觀,獲得較強的自我效能感,增強感受工作幸福感的能力。積極心理學研究發現,寬容、勇敢、感恩、謙遜和創造性等特征是人類共同具備的優秀品質,這些優秀品質在每個個體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也是人與人和諧共處、人與環境和諧共存的重要基礎。輔導員是高校基層教育者,更應是人類美好品質的體現者和傳承者,輔導員的言行舉止和言傳身教對學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力。將積極心理學的理論和觀點應用到輔導員的工作實際中,可以建構輔導員的積極人格特征和正能量,引導輔導員發現自身、學生以及學生工作上的積極點和優勢,讓輔導員關注事物的積極面,挖掘美好的品質和積極的能量,并對此給予關注和肯定,擁有更多的自尊、自信、樂觀和求知的激情與創造力,在此過程中體驗主觀幸福感,讓工作充滿成就感,給生活填滿幸福感。
2.進行積極的認知加工,主動成長,體驗積極情緒高校輔導員工作緊張繁重、學生較難管理、報酬低等都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但是,輔導員要在工作的過程中進行積極的認知加工,看到工作中的積極因素,才能激發工作的熱情和激情。首先,應該看到繁重的工作任務和內容鍛煉了輔導員的技能,提升了他們的教育管理水平。近年來,積極心理學的研究者對全人類的美德進行研究時發現,人類共同擁有24種美德,例如智慧、勇敢、創造性、興趣、愛學習、勇氣、勤奮刻苦、熱情、愛、希望和樂觀等等。這些美德在每個學生身上都會有不同程度的體現。用積極的認知加工,發現這些思維跳躍活潑的大學生身上存在著經常被忽略的美德和優點,并且積極學習、借鑒學生的美德與優勢,鼓勵、鞭策自己去積極生活,在引領、指導學生對自己、對學習、對生活充滿希望和樂觀的同時,也用這些優秀品質激勵輔導員更好地工作、學習和生活。大學本身就是一個積極進取、充滿青春和活力的地方,高校輔導員的工作環境、工作性質和工作對象決定了他們要自我約束,主動學習,不斷充電,更新知識,形成終身學習意識。輔導員只有不斷拓展知識,提高能力,才能在工作中信心十足,感到自身的存在價值,從而獲得成就感和價值感。同時,學生的認可和工作的成效對輔導員的心理是一個積極反饋,可以讓他們體驗到積極的情緒,感受到這份職業帶來的幸福感。
3.挖掘積極的情緒體驗和社會行為,創建和諧的工作環境積極心理學觀點認為,積極情緒體驗和良好的品質與環境密不可分,積極、健康、良好的環境可以誘導出積極的心理。正向看待客觀事實,創建和諧的工作環境,營造積極快樂的學習氣氛,打造和睦的同事關系、友愛的師生關系,本身就是一種積極的心理特征。對于輔導員來說,用積極心理學的觀點教導學生,將注意力關注在學生的積極面,就會發現每個學生都有值得學習的閃光點,這樣有助于在工作中盡可能地為學生發揮優勢創造條件,展現美德,開發學生尚未顯現的潛力,感染學生培養自己的積極心理品質。用積極心理學的觀點處理與同事的關系,有助于與身邊的同事形成相互尊敬、相互愛護、團結友愛、相互贊美、相互學習的工作氛圍,工作上取長補短,老手帶新手,互通有無,共享資源,鼓勵人人都精彩、人人都自信的人文精神,在實現自我提升的同時也幫助周圍的同事成長,影響他們積極樂觀地工作、生活。對于輔導員自己來說,積極的情緒體驗有助于改變自己,讓自己更好地適應環境,關注自己,悅納自己,享受工作,享受美好生活,重建工作目標和生活目標,體驗工作和生活中微小的成功和喜悅,體驗成長的快樂與價值感,提高工作的自我效能感和對環境的控制感。
作者:王倩單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