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心理學視域下積極人格的塑造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心理學有關人格特質的研究范式主要在于依據人們的外部行為表現,列出人格特質表來描述個體,并解釋特質的形成原因。該范式強調個體的人格由特質組成,特質決定個體的行為,人格特質的表現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和普遍性,跨時間的穩定性和持續性。人格特質理論可分為經典人格特質理論與現代人格特質理論。經典人格特質理論主要有阿爾波特、卡特爾、艾森克以及晚近的“大五”等人格理論?,F代特質理論主要是新興的積極人格特質學說。積極人格特質的研究為當代人格研究開辟了一個新方向。積極心理學主要倡導在個體水平上對人格進行研究,主張人格研究不僅要研究問題人格特質和影響人格形成的消極因素,更要致力于研究人的良好人格特質以及影響人格形成的積極因素,特別是研究積極的現實能力和潛在能力在個體良好人格特質形成或發展中的作用。自1999年第一次積極心理學會議召開后,以塞里格曼為首的積極心理學家們開展對美德和力量等積極人格特質的分類工作。2000年7月,在邁爾森基金會的支持下研究小組創立了“行動價值”協會(TheValuesinActionInstitute,VIA),在塞里格曼、彼特森(Peterson,C.)等人的領導下,研究者拜讀了大量名人著作,例如亞里士多德、柏拉圖、奧古斯丁和富蘭克林的著作以及《圣經》、《猶太法典》、《孔子》、《古蘭經》等,并從這些書籍中提及了約二百多種人類美德。研究發現,有些特定的核心美德在“一些非常有影響力的宗教以及哲學傳統(如孔夫子、道教、佛教、印度教、雅典哲學、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是被廣泛接受和推崇的”,“有一些幾乎是全世界范圍內均為認同和稱頌的美德”。2004年在《人格力量與美德分類手冊》一書中,他們歸納了幾乎所有的傳統著作都支持的六種美德,即智慧、勇氣、人道、公正、節制、卓越,并提出了與之相應的二十四個積極人格特質的分類標準。這些研究成果形成了積極心理學的積極人格理論,同時還促使積極心理學形成了“一個中心三個支撐點”的學科理論架構,即以幸福感為中心,以積極體驗、積極人格、積極社會制度為支撐點。
二、積極人格特質的篩選與分類
1、積極人格特質的篩選標準六大美德和二十四項積極人格特質的分類是以塞里格曼為核心的“價值行動”(VIA)項目組查閱了有關優良性格的文獻資料,如精神病學、青年發展、品格教育組織研究等和心理學,還考察了文化產品中的優勢性格所開展的重要優勢品質研究的結果(如表一)。該項目著力研究了哪些積極人格特質有利于人類最優化發展,這些人格特質的總體篩選要求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屬于特質類,與實現幸福生活相聯系,符合道德價值,不會損害他人利益;其次,具有社會支持性,在社會角色中有較高價值;再次,最為苛刻的標準是,積極特質的對立面不能用積極形式表達,即與積極特質的涵義相反的品質不應具有積極意義。而對于具體的積極人格特質還有更為詳細的篩選指標,例如:普適的:在不同文化中被廣泛認可;令人滿足的:對于個人滿足、滿意度和一般意義上的幸福感有所貢獻;不貶低他人:使得見證者受到鼓舞,產生欽佩而非嫉妒;類特質的:是一種個體差異,表現出了普適性和穩定性;可測量的:能夠成功地被研究者作為個體差異來測量;有區別的:不與其他性格優勢在概念上或經驗上重復;有楷模:在一些個體身上令人驚嘆地存在;有神童:在一些兒童和青年身上早慧地出現;可以選擇性的缺失:在一些個體身上缺乏;有鼓勵性的機制:存在一些社會實踐或者儀式,將培養它作為目標。經過以上具體標準篩選,逐漸形成和確立了六類美德和二十四個積極特質,這些積極特質被歷史上絕大多數文化所認可,并且在實踐中為個體會帶來更多的幸福。
2、美德與積極人格特質分類及具體解釋如今人類美德與優勢分類已經成為積極心理學的重要“支柱”組成部分。哈佛大學教育學院教育與認知心理學家加德納(HowardGardner)和霍布斯(Hobbs)教授認為“塞里格曼和彼得森致力于人類的優勢和美德的努力所取得的成果是過去半個世紀心理學界的最重要創舉之一?!比祟惲竺赖潞投捻梼瀯萑烁裉刭|的具體解釋如下:智慧和知識(wisdom&knowledge)。包括了服務于美好生活而獲取和使用信息的積極特質。1)創造力:以新穎的和富有成效的方式來做事,包括藝術成就,但不僅限于此。2)好奇心:對經驗保持興趣,尋找有趣的主題和話題,并進行探索和研究。3)熱愛學習:無論是以自學還是正式學習的方式,都是用來掌握新知識、新技術的“;熱愛學習”超越“好奇心”,具有系統地拓展自己知識領域的傾向。4)開放性思維:從各個角度來思考事情;不會急于下結論;在證據面前能夠改變自己原有的想法;能夠公正地評判所有的觀點。5)洞察力:能夠給他人提供明智的參考意見;能夠以看待世界的方式,認識自己和他人。勇氣(courage)。面對內部或外部壓力而努力達成目的的意志。6)正直:說出事實,展現真實的自己,誠實行事;不虛偽;對自己的情感和行為負責。7)勇敢:在威脅、挑戰、困難或痛苦面前不退縮;即使面臨反對意見,仍敢于為正義辯護;即使不被大多數人認可,仍堅定自己的信念。8)堅持(毅力):做事有始有終;即使遇到障礙也要堅持當下行動;自認為當下任務完成得足夠好了(可能還有提高的空間),就該停止行動;對任務的完成感到愉悅。9)熱情:面對生活充滿激情和力量;做事不半途而廢或三心二意;過具有一定挑戰性的生活;感受到自己的活力和生氣。人道(humanity)。涉及關心、照顧、與他人的關系的積極特質,主要用來處理人際間的一對一的關系。10)友善:為別人做好事;樂于幫助他人;樂于關心和照顧他人。11)愛:重視與他人的親密關系,尤其是彼此之間能夠分享和關照;親近他人。12)社交智慧:能夠意識到自己和他人的愿望和情緒;在不同的社會情境下知道如何處事;懂得如何激發他人。公正(justice)。指具有廣泛的社會性,與個人、群體或社區之間的最佳互動有關,主要是一對多的關系。13)公平:依照公平、公正的觀念,同等對待所有的人;對他人的看法不要因個人的意見而產生偏見;給予每個人一個公平的機會。14)領導力:激勵整個團隊去完成任務,同時培養團隊成員之間的良好關系;組織團隊活動并做好監督工作。15)團隊精神:要做好作為一名團隊成員的工作;忠誠于團隊;完成分配的任務。節制(temperance)。指那些可以防止我們過度的積極特質。16)寬容:原諒那些犯錯的人;重新給他們一次機會;沒有仇恨。17)謙虛:不吹噓成績,讓成績說話;不追求過分表現自己;不要認為自己比別人更特殊。它能保護我們防止驕傲。18)謹慎:小心地做出選擇;不過分冒險;不做可能后悔的事、不說可能后悔的話。它能保護我們防止能夠帶來不良后果的短期愉悅。19)自我調節:調節個人的感受和所為;遵守紀律;控制個人情緒和欲望。它能保護我們防止各種極端情緒。卓越(transcendence)。是指讓每個人與更廣闊的世界形成聯系,因而為人們帶來人生的意義;它涉及一種信念和投入,致力于創造卓越的(非物質的或精神的)生活。20)審美:在生活的所有領域,從自然界到藝術領域,再到數學、科學以及日常生活的每一天,發現和欣賞美、優秀和嫻熟的表現。21)感恩:意識到并對發生的美好事情心懷感謝;花時間去表達你的感激之情。22)希望:期望最美好的未來,并努力去達成這一愿望;相信美好的未來是能夠實現的。23)幽默:喜歡暢懷大笑;給人帶來微笑;尋求事物的陽光面;制造一些笑話(不一定要說笑話)。24)虔敬:對高層次目標與精神領域的價值有內在的信念;擁有對人生價值的信念,以此形成自己的行為,并感受到愉悅。
3、積極人格理論對初中生積極人格培養的意義對于學校教育工作者、父母、學校心理咨詢工作者以及關注青春期積極發展的決策者來說,積極人格理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身體和心理發展的關鍵期或者轉折期,這對于個體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抓住關鍵期或者轉折期進行行為、技能和人格的培養,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初中階段,根據初中生心理發展特點和規律,初中生積極人格的培養應當關注所有積極人格理論所倡導的六大美德和二十四中積極人格特質的發展,在此基礎上,應著重培養初中生的創造力、好奇心、友善、愛、社會智慧、團隊精神、謙虛、寬容、感恩、希望等積極特質。同時,初中階段也存在某些薄弱品質,如堅持、虔敬、領導力等,要預防由此引起的偏差和問題在積極心理學指導下的積極人格培養策略與方法可以改變當前培養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它是以培養出健康幸福的個體為目標,關注個體能預防和減少特殊問題行為的積極特質,這些積極特質能幫助個體在他們的生活中克服困難,應對挑戰,享受幸福充實的生活。所以培養孩子并非一味發現弱點和糾正錯誤,而是要測評他們的積極特質,像關注缺點一樣關注優勢特質,認同和培養其優勢和力量。初中生可塑性極強,如果借助學校教育,各種青少年發展項目以及健康輔導機構,從小就對他們進行積極性格品質的培養,可改變他們理解生命、獲得幸福以及看待問題的視角,從而實現積極的健康成長。
三、初中生積極人格培養的策略
1、重視學校課堂教學的全面滲透,讓初中生學會積極認知和樂觀態度的策略在學校教育中全面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國21世紀新課程改革提出的教育目標。在課堂教學中開展學科滲透已成為進行積極人格培養的重要策略之一。課堂教學活動是初中生知識汲取、能力發展和人格塑造的重要環境。我們不僅要在數理化學科教學中進行發散思維和批判性思維品質的訓練,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而且在語文和藝術等學科中,發展學生的積極情感,培養友善、寬容、正直,審美、希望、信念等人文精神,在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良好的意志品質等;更重要的是在現代社會的復雜生活中,要教會學生在容易遇到挫折與沮喪的情況下,時刻保持積極思考與樂觀的態度,這是積極人格所必須具備的核心因素。正如凱瑟琳•馬格溫(KathleenMcGowan)認為的:人如果能夠學會控制自己的思維,尤其是在面對一些負面情緒時,生活也相對會變得容易許多。因此,學校教育除了傳授學生知識和技能外,必須重視學生積極思考方式和習慣養成,讓他們學會了解自己的負面情緒以及掌握應對的方法,并使自己不被負面情緒所操控;幫助學生學會不將事件放大而失去信心,這樣能使他們更容易面對學習生活中的挫敗與挑戰,也更能擁有快樂的人生。樂觀主義強調運用合理的方法解釋生活事件,從而提高自我控制感,并提高適應性反應。實現這一目標的主要方式是改變人們對生活事件的解釋風格。積極心理學主張采取一種“彈性樂觀”的態度去面對事物而讓自己受惠。這種態度能讓我們分辨所有情況的正面效應,以及抉擇所產生的負面后果,彈性樂觀可以給我們更多的選擇空間。因此學校課堂教學中應當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態度,讓他們學會在壓力情境下能更好地解決問題和自我恢復,積極應對并在適當的時候尋求社會支持,這樣他們會擁有更好的身體健康狀況和全面的心理健康。所以,要讓初中生認識到徹底擊敗我們的不是生活事件本身,而是我們對這些事件的理解和信念。
2、開展豐富的團體活動,引導初中學生積極體驗的策略積極人格源于學生的主體和環境的互動,是學生個體在活動中有所體驗、有所感悟、有所觸動而形成的。初中生的情感豐富而熱烈、復雜而深刻,思維的深刻性、靈活性和批判性雖迅速發展,但非常需要有豐富而具體的直觀經驗來支持。因此對初中生積極人格的培養要以豐富多樣的“活動”為主,讓學生在活動中激發心流(Flow),感悟和體驗幸福。積極心理學認為心流是指個體在活動過程中的整體感覺,一種完全投入情境,會集中自身的注意力并且過濾外在不必要感受的內在心理狀態。當個體心流被激發時會增進在許多方面的成長,例如增加溝通能力、探索行為、增進學習、正向的情感等,這種心流經驗有助于積極人格養成。同時,積極心理學家將幸福體驗分為三種成分:愉悅感,包含三類積極情緒,即指向過去的積極情緒如滿足、坦蕩、自豪等,指向未來的積極情緒,如樂觀、希望、信念等,指向現在的積極情緒,如此時此刻的快樂體驗;參與感,是指對一切生活事件的高度投入以及因此萌生的內心充盈的積極情感;意義感,是指將自己與外在世界建立聯結,精神自我得以延展升華的積極情感。總之,學??梢酝ㄟ^設置靈活多樣、豐富多彩的活動來對初中生進行積極人格培養,可以組織團體活動和其他活動,如團體心理訓練和輔導、角色扮演、心理劇、游戲、小品、辯論等;也可以組織各種文體競賽和表演,如球賽、朗誦比賽等,各種才藝表演,如歌唱、舞蹈等;學??梢酝ㄟ^班會和社團活動,如升旗儀式、主題班會、社團活動等。這些活動可以引導學生培養堅持、勇敢、自信、理智、不半途而廢或怯場等積極人格。
3、以學校為主體,家庭、社區共同參與初中生積極人格塑造的策略為有效塑造初中生的積極人格品質,學校必須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的開展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以學校為主體,聯合家庭和社區,全面提高和發展初中生積極人格品質,充分開發其潛能,培養健全人格為根本目的的一個多元網絡教育模式。多元網絡教育模式主要是指開展積極人格塑造的多種途徑,如學科滲透、班會和社團活動、校外的社會考察和公益活動等途徑。因此,學校必須利用一切有益于初中生積極人格培養的可用資源,如利用學校的信息網絡技術優勢,構建初中生積極人格品質培養園地,充分發揮網絡信息資源的引導與教育功能;學校教師還必須加強與家長和社區的溝通與聯系,積極爭取家長的配合,讓家校雙方對學生的積極人格培養問題達成共識,采取正確的方法引導學生。同時,學校應定期面向家長和社區開展積極心理健康知識系列講座,可以聯合家庭和社區開展對初中生有益的活動,如郊游、社會調查、社會公益活動,還可以聯合家長開展親子角色互換活動、幫助父母做家務或者解決問題等,以增進親子間的溝通,培養孩子的積極人格。
作者:項亞光衛紅云單位: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上海市亭新中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