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學生創新創業培養平臺的建設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現代婦女雜志》2014年第七期
一、國內外知名大學學生培養模式借鑒
(一)國內大學經驗借鑒北京大學啟動元培計劃,目的是在一開始錄取時注重挖掘創新型人才。在北大現有的三類主要生源中,一類是校長實名推薦制學生,一類是自主招生學生,一類是通過高考錄取的學生。在他們入學之后給予與他們特點相符的培養,從而促進拔尖創新人才的產生。浙江大學創建各具特色的強化班和課程體系,打造創新創業精英人才。如開辦竺可楨學院創新與創業管理強化班。借鑒斯坦福大學創新創業教育的經驗,以管理學和MBA基礎知識為主,每年選拔具有扎實專業基礎和經營管理才能、較高創新意識及創新技能的高科技產業經營管理創業型人才。2006年,開辦創業管理精英班。由管理學院面向本科、研究生、MBA三個層次開辦,每層次30人,以創業精神培育為主線,通過與國際名校的互動交流和企業戰略合作,探索以多種模式培養,以本科為基礎,以碩士或博士為出口,具有開闊的國際視野,精通外語,知識結構合理,專業知識精深,創新和競爭能力較強的管理學高層次專門人才。同時開辦《KAB創業基礎》公共選修課。由學校就業指導與服務中心面向全校有志于創業的研究生和本科生開設,每班30人,讓學生了解從產生商業想法、寫出商業計劃書、組建一個企業直到運營企業的基本過程。南京大學與紐約大學理工分校合作創建組織創新創業學院,該學院選擇雙方互補的學術專業領域,在各學術層次開展師生教學和科研交流與合作。此外,在服務地方經濟和服務社會方面,該學院將面向中國華東地區的經濟社會需求,提供專業化服務和高層管理教育培訓,為南京市委市政府的各級領導干部提供培訓,同時進行創新創業科學研究和推進創新創業的實驗及孵化。
(二)國外大學經驗借鑒在國外,許多世界一流大學,如美國哈佛,招收的每一名學生都是經過多輪測試才被錄取的。哈佛大學推廣創新實驗室,幫助創業者實施計劃,專門為海外留學生設計了倡導公民意識、社會責任和慈善、啟發多元化的社會創新、塑造未來中國公民社會領袖的培訓項目———SEED“哈佛公民與社會創新種子班”。以哈佛大學作為平臺并聯合中國相關機構,交互在美國和中國開設訓練營,啟蒙、選撥一批潛在的海外留學生的社會創業家,并為優秀的項目進行孵化。哈佛種子班作為第一步,招收30名優秀海外中國留學生,著力打造一個跨越邊界的創新型學習與實踐社區,塑造一批具有社會責任感、賦權意識和專注精神的公民社會領袖種子(SEED)。英國劍橋大學與美國麻省理工大學采取強強聯合的辦學模式(MIT),一是互派老師,使雙方的研究能在第一時間得到交流。二是互派學生,雙方不僅相互承認學分,同時使學生加強相互交流,三是通過遠程視頻授課,使雙方交流更快捷。
(三)國內外大學創新創業培養模式比較1.創新、創業環境。國外學校從小鼓勵孩子做研究,培養孩子的研究、獨立處理問題、組織研究材料的能力。而國內學校,在傳統觀念、應試教育的制約下,采取的是初級階段打基礎,高級階段才能做學問的相互脫節的兩階段戰略。中國的教育注重對知識的積累灌輸,培養學生對知識和權威的尊重和對知識的繼承以及知識體系的構建。而國外,則更注重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實際能力,注重培養學生對知識和權威的質疑、批判精神和對知識的拓展和創造。2.創新、創業培養模式。國外大學為提高創新型人才的綜合素質,實現通才教育,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在核心課程和教學計劃中加大人文類學科的比重,要求學生必須通過人文學科的相應學分,側重知識的廣度和整體性。我國更加強調科學教育,忽略人文教育,注重傳統的講授,輕視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首先要讓學校能自主辦學,因材施教,探索建立各具特色的創新、創業培養方案。國外在人才創新培養管理上,主要采取中央和地方“分而治之“的辦法,辦學理念及學術發展由學校自主管理,使高校有辦學自主權,促進了大學教育發展的多樣化和人才培養的個性化。我國高校以中央控制為主,對校各院系管的過緊,使我國高校及院系均缺乏活力和創新能力。雖然近年來國家把部分權力逐步下放到學校,但還遠遠不夠,高校落后的管理模式和先進的教育理念之間的矛盾還尤為突出。
二、學校創新創業培養現狀
我校為進一步營造良好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氛圍,增強創業意識,強化創業理念,提高創業能力,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的復合型、創造型人才,校團委、科研處、教務處、研究生處組織各項活動培養大學生的能力。校團委積極組織開展浙江省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計劃(新苗人才計劃)項目,近幾年學校每年有30多項入選省級新苗項目。同時,負責組織舉辦“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新苗項目及挑戰杯的推廣旨在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方法的探索,鼓勵和支持大學生盡早參與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社會實踐等創新創業活動,不斷提高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和實踐能力。校科研處負責校本科生課題,由各二級學院組織學生課題的申請,相關老師負責指導,學生利用所學理論知識,在閱讀研究有關文獻過程中或者是在教育實踐中找出有理論和實踐價值的課題,由院統一評審,評審結束后報校科研處審核。教務處主要負責學科競賽。如歷屆舉辦大學生創業經營競賽(ERP模擬經營競賽),以“創業經營”為主題,提出“迎接時代挑戰,實現創業夢想”的口號,鍛煉學生的合作精神、強化戰略規劃、執行等各方面的綜合能力和素質的面向全校的學科性競賽。ERP以沙盤模擬競賽為載體,為大學生搭建了一個從學校邁向企業的訓練平臺。研究生處主要負責研究生的日常科研管理,包括研究生校級課題、科學研究成果項目的申報、優秀論文的評選等等。各科研項目由二級學院組織評審,報研究生處審核通過。由此可見,學校分工明確,但是財大在培養學生創新創業方面也有自己的不足。特別是學生創業思想有待加強。大學生對自主創業缺乏熱情,對就業問題表現出“等、靠、要”的依賴情緒。據調查,財大40%的在校大學生有創業意愿。其中僅有23%的學生愿意接受創業課程的指導。如此低的創業率和創業成功率,在一定程度上對大學生的創業熱情產生了負面影響。
三、財大創新創業平臺構建建議
基于財大學生創新創業方面的不足,我們要加強學生創新創業平臺的構建,使財大發展為不僅在浙江省內,在省外也頗具影響力的學校。為此我們提出提升綜合導師制來構建學生創新創業培養平臺的政策建議。
(一)建立學校創新創業孵化平臺建議成立創新、創業“兩創”學院。整合全校資源,充分利用校內校外不同專業導師資源、不同專業院系資料、各實驗室等;同時專門推廣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開展創業實訓,在原有程度和規模上加大創業計劃大賽的舉辦力度,給大學生提供更多模擬演練的機會,定期邀請一些創業成功者參加創業現身講座傳授經驗,營造財大創新氛圍。
(二)建立激勵機制創新創業訓練、實踐項目需要提升綜合導師制,學校可以通過制定相關激勵措施,激發學生參與兩創活動,同時鼓勵校內外教師擔任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的導師,積極聘請校外企業導師指導學生創業訓練和實踐,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及實際需要選擇不同學科的導師。在學校導師和企業導師共同指導下,采用前期創新訓練項目(或創新性實驗)的成果,提出一項具有市場前景的創新性產品或者服務,以此為基礎開展創業實踐活動,充分利用他們的創新創業思想與實踐平臺,提高自己的創新創業與實踐能力,學校并給予適當獎勵。堅持教學與科研相結合,鼓勵本科生及研究生參加科學研究實踐,在科研實踐中訓練、培養科研能力。加強學校與企業合作,廣泛推廣雙方受益的模式。在校學生可與現場專業技術人員合作,開展科研工作。
(三)跨專業師生互選創新創業訓練、實踐項目需要各學科知識的交叉,更需要不同專業的導師,財大可以采取不同學院學生跨專業選擇導師,不同層次基礎上指導學生創業訓練和實踐,以此為基礎開展創業實踐活動,提高自己的創新創業與實踐能力。召開導師見面會,由導師和學生雙方進行自我介紹,學生和導師不要局限于自己所學專業或研究領域的限制,結合雙方興趣和實際需要,進行選擇,兩個導師可以同時教一個學生,學生可以在不同導師的教導下,加強溝通與交流,彼此間的合作與借鑒才能更好的培養好學生的創新與創業能力。
(四)創新創業能力系列培訓學校組織相關方面的團隊,完善師資體系,逐步完善不同等級課題的申請及研究體系,注重對學生乃至老師的實踐培訓,提高其科研及創新、創業能力。導師們利用“師傅帶學徒式”的培養模式,充分調動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學生從被動接受的教學客體轉變為主動參與的實踐主體,加強有效溝通與交流,學生可以不時的把自己有關學術或就業的觀點和建議傳達給導師,導師除了細心的聽取之外就是給出學生自己的建議。
作者:祁黃雄李雪梅單位:浙江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