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日本文學作品中女性形象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日本在“明治維新”后逐漸進入了現代社會,是西方全盤化的標志,而在西方文化的傳遞過程中,原本封建的日本傳統思想也受到挑戰,男女平等開始進入日本的思維領域中,規定夫婦同姓等政策,讓日本女性的地位逐漸升高,從文學作品中也可以看出這些變化,本文主要通過解析樋口一葉與芥川龍之介的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特點來分析日本文學作品中女性形象。
【關鍵詞】
文化視野;日本文學;文學作品;女性形象
在“明治維新”初期,日本在享受著西方先進文化帶來的全新體驗的同時,也被迫修改著傳統觀念中的很多沖突習俗,尤其是在女性自由與平等方面,顯現的更加突出,18世紀的日本也掀起了一股倡導女性自由的思想風,而這種男女地位平等的思想也帶入到了當時的作品女性形象中去,《日本只女學》、《文明之母》、《貴女之友》等一系列的關于女性權利的雜志與作品相繼出版,描寫女性悲慘卻又不屈服的一生,是為了引起社會的反思,鼓勵女性的解放,當然由于當時的傳統思想束縛,這種解放并不是完全意義上的解放,仍有一些封建思想貫穿在內,但是卻已經足夠動搖當時的傳統觀念,開始逐步啟蒙女性解放之路。
1.從芥川龍之介的文章分析女性形象
1.1綜述芥川龍之介生平與其古典文學芥川龍之介生活在一個書香之家,從小就受到文學與戲劇的熏陶,在一個文化底蘊豐厚的家庭環境中,使得芥川龍之介自然而然的走向文學作家之路。芥川龍之介的文學培養從小時候就可以體現,曲亭馬琴、金松門、左衛門等江戶時代的作品是其小學生涯的讀物伴侶,中學時期開始對日本古典小說以及漢代詩詞有所涉獵,其在之后的生涯中對文學的各類作品都有所研究,例如《今昔物語》、中國古典傳奇、西方經典傳奇、佛教、基督教等等各類文學范疇讀物。因此其文學修養不僅僅停留在古典文學層面上,他吸收各類文學的特點,并融入自己的獨到見解與寫作理念,表達出深邃的的思想造詣。1913年便進入東京帝國大學進行英國文學深造的芥川龍之介逐漸開始從事寫作行業,從1915年第一篇《羅生門》開始,芥川龍之介開始了漫長又艱辛的寫作歷程,芥川龍之介使用最多的便是歷史小說,因為過早的洞察人性的丑惡與自私,為了逃避現實,他躲在了自己創造的文學世界中,他借舊的材料與古代例子,探討著古今有著共同人性的那些人,人物雖處在古代,但是卻隱喻著現代人性的美丑善惡,古代的那些故事被他注入新的生命,活在了現代。魯迅也曾對其有著高度的評價,足見芥川龍之介的文學造詣與影響力,其中對女性形象的單獨研究,更是一種獨特的視角去感知這位偉大文學家的思想與文學修養。
1.2芥川龍之介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1.2.1《羅生門》中老太婆形象作為芥川龍之介早期的作品,《羅生門》主要是根據《今昔物語》和一些古典小說為主要材料進行的再創作文章,這一時期中芥川龍之介寫了不少關于女性形象塑造的作品,例如《羅生門》、《偷盜》、《竹林中》等。其中以《羅生門》為最典型代表。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是發生在芥川龍之介失戀之后,本將修成正果的自由戀愛,卻因女方非士族出身而被反對,因此這篇文章的寫作動機被大家廣泛理解成在失敗的愛情婚姻下的對現實社會中的自私與丑惡的一種抨擊,來尋求精神上的慰藉。生來就體弱多病的缺失母愛的養子芥川龍之介,在當時動蕩不安的社會中有著許多的悲慘遭遇,因此其文章也大多是灰色格調的,他曾說過:“世界是丑惡的,我也是丑惡的,而偏有人說這都是上帝的安排,有時候甚至想著為了復仇神的安排而放棄生命。”就在這種陰郁的思想中,芥川龍之介創作了不少類似的自私無比的古典故事。《羅生門》主要內容是講日本平安時期的末期,戰火硝煙中一位被解雇的奴隸在走投無路時遇到一位靠在羅生門城樓上拔死尸頭發制成假發變賣的老太婆,老太婆甚至稱女人是蛇肉偽裝成魚肉在世上生存,于是動了殺念的奴隸將老太婆打昏,搶走了她的衣服,離開了。“老太婆”這一形象雖不是作為主角出現在文章中,卻也是使得文章發生轉折以及影響主人公思想變化的導火索,因此這一女性形象的塑造是必不可少的。“自私”的形象又一次在這位老太婆的身上顯露無疑,老太婆的形象早在《今昔物語》中有所出現,但僅有“滿頭白發”這一個詞來形容,而芥川龍之介在《羅生門》中卻有更為詳細的描述,衣著上是棕色的,是骯臟丑陋令人厭惡的;在形體上用了形象的比喻,瘦的像只猴子;在細節描寫上,是著重突出其眼睛的邪惡,“像肉食鳥一樣紅爛的眼睛”;在內心上也是拔死人頭發過活,還為自己編造理由來使得自己的行為是合理的。總之從內而外,老太婆的自私邪惡的形象都展露無疑,這也是小說作品中運用夸張與非寫實的手法來塑造以為特點鮮明的人物形象特有的手法。
1.2.2《手絹》中母親形象說到日本就不能不說日本獨特的“武士精神”,而在一般意義上的武士精神是只有男性才擁有的,而芥川龍之介一反常規的將武士精神放在以為偉大的女性身上,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精神,甚至已經影響到了女性的行為方式,芥川龍之介希望通過這種傳達來表現自己對過分追求勇敢堅毅的武士精神的批判與不認可。文章講的是一位大學教授在研究著武士道精神時,曾經一位學生的母親來拜訪,安靜、平和甚至是面露微笑的將自己兒子的死訊告知教授,教授對這一反應有些不解,在無意中附身撿拾掉落物品時發現那位母親的手在顫抖,緊緊攥著手絹差不多要撕碎了。這一細節就是本文的重點與中心。本來教授是在對武士道精神在女性中體驗的一種由衷敬佩,但是在深思過后卻對這種精神的開始產生懷疑,這種殘忍的堅毅對人性是一種抹殺。雖然芥川龍之介在文章中對武士道精神盡量的去解釋其存在的必要性與正確性,但是在大篇幅的描述之后卻在一位母親的舉動中都顯得那無力與蒼白,人就可以感受到芥川龍之介想要傳達的武士道精神中偏執、打壓人性的消極一面。文章中對那位母親的描述是很詳細的,衣著上穿著黑色禮服,衣著考究,胸前細細的衣縫上有著菱形翡翠的帶扣;言語行為上是清晰恭敬有禮的向教授做自我介紹,坐下后兩只手是重疊著放在膝蓋上的。這些細節都凸顯出這位夫人高貴的氣質以及良好的家庭教育,在談及自己兒子死訊時的平靜不禁令人懷疑她對感情的冷淡,然而當看到隱藏在膝上的緊攥著手絹的手時,一切都又是那么令人心疼,連最真摯的感情都要隱藏,這是一種殘忍的對人性的一種束縛。而后世讀者卻對這一母性形象有不同的看法,更多的則是包容與理解,三好行雄在對其作品的評價中這樣寫道:西山夫人是美麗的象征,雖然作者將夫人的悲痛用以手絹來代替的演技有些做作,但它本身卻是美好的。從單純的文章內容來看,西山夫人是一位令人仰慕的知識性的堅毅女子,在外表美麗下依舊有一個疼愛兒子的慈祥的一面,盡管在社會背景下不得不被可以掩飾,但這種真情是永遠不會改變的。
2.從樋口一葉的文章分析女性形象
2.1樋口一葉作品中女性形象分析
2.1.1士族女性樋口一葉的文章中士族女性形象的代表作為1895年出版的《十三夜》,作為母親、妻子、女兒三種角色的阿關有著士族女性的悲慘遭遇,樋口一葉的文章中往往會有一些被封建家族制度束縛卻又有著反抗精神的女性,在自由的追逐中她們往往會遭到更猛烈的阻擊,因為在家庭中男性的絕對地位與權力,阿關代表著著一類的女性形象最終在抗爭中走向失敗。文章的開頭就是以阿關忍受不了家庭的束縛而離家出走開始的,阿關的離開是代表著她要開始尋求真正的自我,這是一個成長的過程,當然這是一次失敗的行動。在傳統觀念的影響下,阿關是一個逆來順受的女孩子,在婚姻上沒有自己的發言權,只有父母之命與媒妁之言,在外人看來,嫁給上層社會的阿關是幸福的,因為有了金錢與社會地位,但是外人不知道的是阿關的孤獨與痛苦,丈夫的咒罵、毆打,冷言冷語的嘲諷甚至不如一個丫鬟,甚至還在外面拈花惹草。而想要順從丈夫得到一點關懷的阿關卻被丈夫指責“家庭不愉快的根本在于妻子”。阿關一直以來的堅持與忍耐都是為了孩子、父母、家族。整整七年,在這種折磨下的阿關最終選擇逃亡。這部作品雖有著小說特有的夸張成分與善惡的突出描寫,但是確是在男尊女卑的社會中的一個真實寫照,傳統觀念中的逆來順受,父母之命都是無法違背的,而丈夫在家庭中的至高無上的地位也似乎是理所當然的,地位尊卑似乎是天生永遠無法改變的事實,忍耐是當時士族女性最為普遍的做法,而最終阿關的出走卻是象征著一種反抗的精神,是作者想要表達的精神。士族女性在看似光鮮亮麗的外表下卻有著不為人知的痛苦與孤寂,純潔善良的人也會因此變得世俗與丑陋。命運的琢磨讓士族女性的生活變得空虛,這就是《十三夜》想要帶給讀者的訊息。
2.1.2勞動女性有著鮮明風格的勞動女性形象當屬樋口一葉在1894年發表的《大年夜》一文中的女主人公阿峰。勞動女性的出現首先就意味著社會地位的低下,從對她的家庭的描述就可以充分看出,不幸的人生活往往會更加不幸,且不說家徒四壁的簡陋房屋有多凄慘,阿峰7歲時父親在一次給雇主修理倉庫時失足而亡,9歲時母親病逝,之后的阿峰便跟著舅舅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而舅舅在病倒之后生活也變得艱難起來,無奈之下的阿峰懇求財主做了女奴。這并不是悲慘的全部,而是悲慘的開始,作為女奴的生活注定是慘淡的,因為地位的低下,做苦重的家務勞動是必須的,而聽太太們的辱罵與虐待也是常有的,而樸素的阿峰卻希求著自己可以在吃苦、勤勞、堅強之后可以收獲屬于自己的那份功勞,然而這些都是幻想罷了,勤快的阿峰非但沒有讓太太們有一點的憐憫,反而會因為一點點的小失誤而被謾罵毆打,因為將水桶損壞,也會被罵很多不堪入耳的言語,而阿峰則依舊活在自己的理想當中,這種逆來順受的勞動婦女形象是當時的一個寫照。而社會的冷漠與隱忍讓阿峰終于在一個除夕之夜爆發了,雖然只是微不足道的一件事,在阿峰看來卻是冒險而沖動的,因為在除夕想到病困交加的舅舅,所以偷偷的拿走了東家的兩元錢,這種鋌而走險的自我墮落,卻讓人更加的同情。阿峰由一個任人欺辱的女奴最終淪為小偷,因為生活所迫而被逼迫變為一個墮落的人,為了兩元錢鋌而走險,勞動女性的形象無疑是社會最低層人民的代表,當阿峰由“善”變為“惡”的時候,大多數人關注的卻是他是為了病困的舅舅,同情心反而增添了許多,這種墮落的結局也讓讀者唏噓不已,因為似乎這種結局是正常的,因為生活的太多苦難加在一個地位低下的女奴身上,沒有家庭教育,沒有溫暖呵護,似乎最終作為一個兩元錢的小偷已經是非常難得墮落了,“美、丑、善、惡”雖說是一種評判標準,然而在特定環境下卻又不得不混為一談,樋口一葉的這部作品很明顯是在對女性有所關懷并站在救贖的立場上去創作的。
2.2分析樋口一葉作品中女性形象設定背景因素
2.2.1社會文化背景因素隨著西方先進的文化思想的逐步滲透,女性逐漸進入談論的話題,1889年更是在文學上吹入了女性作品的潮流風向,一批文學作家紛紛開始以女性作為主角與文章的中心,著重對女性現狀以及傳統文化中國對女性的不公平進行批判與深思,他們要求男女平等,提倡女權主義,鼓勵女性走出閨閣走入社會,擁有自己的一份權利與地位,多讀書,接受教育,在自我修養的提高中加強素質的提升,女性也不只是一個工具,而是有著思想與自我價值的另一類人群,她們不比男性做的差,雖然在大多數的文章中都更多的是以抗爭的失敗悲劇結尾,但是仍舊是有抗爭的一代思想,而樋口一葉在這些作家中更突顯的是她的那份理智與深刻,她并沒有偏激的將女性作為至高無上的主角,而是也讓男性也擁有話語權,在雙重矛盾中進行抗爭,更具有實際意義。
2.2.2作家主觀因素樋口一葉出生在一個武士門第中,因為父親是農民身份,因此從小樋口一葉就在地位低下的生活中度過,在明治維新之后,武士思想逐漸被逐棄,因此樋口一葉也失去了最后一層保護屏障。樋口一葉從小喜愛讀書,涉獵范圍也非常廣,雖然其母有著傳統女子不應讀書的觀念,但是樋口一葉還是在努力的汲取書本上的知識,在睿智的思想下克服了重重困難最終寫出了值得回味的經典文章。從兩種日本文學作品的分析雖不足以將當時整個時代的特征完全體現,但是卻從中可以看到當時寫作大環境下的思想潮流,在傳統日本文化中女性的地位非常低下,沒有自由,沒有權利,沒有人權,女性往往被男人當做奴仆一樣的對待,而思想解放的潮流給女性帶來了更多的希望,而思想最直接的體現便是文學作品,帶有真實性與想象的作品可以很好的體現當時的生活環境,同時在作品中展現需要表達的思想,《羅生門》中拔死人頭發的老太婆令人厭惡,是罪惡一方的代表,《南京基督》中的宋金花因為生活而淪為妓女,是受壓迫的一類女性代表……男尊女卑的傳統思想給了女性許多的不幸遭遇,這也同時讓作品中的女性有了抗爭的沖動,雖然這些抗爭或是失敗或是最終被生活打敗,但這些都代表了思想的一種啟蒙與突破,是時代潮流的痕跡,這些描繪著日本女性生活的作品,在描述著社會問題的同時,也將日本文學推向了另一片天地。
參考文獻:
[1]江功藝.明治時期日本女性作家的浪漫主義文學創作[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1.
[2]方萍.樋口一葉的文學——淺析樋口一葉文學創作中的特異性[J].日本問題研究,2013.
[3]劉立善.日本文學的倫理意識——近代作家愛的覺悟[J].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13.
[4]水田宗子.女星的自我與表現[J].葉偉渠譯.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10.
[5]王向遠.王向遠著作集第3卷.中日現代文學比較論[J].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7.
[6]張如意,溫容姹.從南京的基督中解讀芥川龍之介對中國社會的認識[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2005,3.
[7]張文宏.桔子中芥川龍之介的明與暗[J].河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紅河學院學報,2010,12.
[8]丁瑞源,日本無產階級文學思潮的理論建構與歷史演進[J].南京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2009.
[9]黃華.權力、身體與自我——福柯與女性主義文學批判[J].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10]王延紅.從《十三夜》看樋口一葉的女性觀[J].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11.
作者:馮時 單位:遼寧師范大學海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