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學圖書館公共性的實現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圖書館雜志》2015年第九期
隨著現代技術的深度發展和智慧城市、寬帶中國、智慧地球等戰略的持續推進,智慧圖書館服務已經成為現代數字圖書館建設的戰略選擇,并成為圖書館學研究前沿。大學圖書館需要大力推進智慧圖書館建設,促進現代大學圖書館業態變革和功能拓展。筆者以為,智慧圖書館不僅是大學圖書館功能拓展的重要載體與推動力,而且反映了大學圖書館功能發展的智能化趨勢,體現了大學圖書館發展的技術特征,是現代大學圖書館公共性的重要實踐路徑,也為新環境下大學圖書館公共性的拓展創造了機遇。
1智慧圖書館技術支撐
技術是圖書館服務創新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也為圖書館滿足不斷變化的用戶需求創造了技術支撐環境,大學圖書館必須借助于現代技術以實現向智慧圖書館邁進,更好地滿足用戶的多元化、個性化利用需求。目前,推動智慧圖書館發展的現代技術主要有:(1)自動感知技術。自動感知技術的核心主要包括以RFID技術、感知技術、定位技術為代表的物聯網技術。物聯網技術能夠實現任何物體與互聯網的連接,并且實現對聯網物體的智能化識別、跟蹤、定位、監控和管理。物聯網已經在圖書館領域有了很好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依托物聯網技術,圖書館能夠實現資源與資源相連、資源與人相連、人與人相連,再借助于大數據分析技術,從而可以方便地向用戶提供個性化的智慧服務。(2)移動技術。隨著移動終端用戶數量超越了聯網PC的用戶數量,移動終端已經成為人們獲取各種信息的重要設備和渠道,許多圖書館都已構建了移動服務環境、推出了各式各樣的移動服務。在移動服務環境中,借助于各類移動終端設備,用戶能夠隨時隨地地利用圖書館的各種資源和服務、能夠方便地參與互動與交流,圖書館也能夠方便地把對用戶有用的信息和服務推向用戶,甚至是向用戶推送一些他們沒有特意關注但是對他們又非常有用的信息和知識。(3)大數據技術。在數據已經成為重要資產的今天,大數據是當今各行各業的研究及實踐熱點。在大數據應用方面,圖書館有天然的優勢,不僅擁有大量的文獻資源、信息資源和知識資源,還可以獲取到大量的用戶信息和用戶行為信息,借助于大數據技術,把用戶的實際需求與圖書館的資源和服務緊密相連,為圖書館的資源和服務找到合適的用戶、為每一個用戶提供他們真正需要的資源和服務。(4)協同技術。要實現智慧圖書館服務,首先需要把圖書館的各類應用系統協同起來,實現各類信息的高度共享,使數據的流動和交互更具智能化,從而為用戶提供集成服務;同時還需要把圖書館館員、用戶、圖書館系統相互之間協同起來,使圖書館館員——資源——用戶之間的互聯互通,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以用戶為中心”的智慧圖書館服務。譬如傳統的文獻傳遞,需要用戶向圖書館員提出需求申請,由圖書館員查詢有用戶需求文獻的合作館并向合作館索取用戶所需要的文獻,最后把文獻提供給用戶;在智慧圖書館環境下,只需要用戶向文獻傳遞平臺提交文獻傳遞需求,各系統(包括館際間的系統)之間相互協同,在很短的時間內自動把文獻傳遞給用戶,期間不需要任何的人工干預,充分體現了圖書館服務的高效和便利。(5)數據可視化技術。隨著圖書館擁有的數據、需要處理的數據、分析生成的數據越來越多,圖書館需要及時了解數據之間的相互關系和發展趨勢,以方便為用戶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務。通過可視化(包括圖表、圖像、動畫等),能夠給數據以形象和智能,使圖書館用戶能夠以直觀的方式獲知數據之間的關系和發展趨勢,從而加快數據的利用效率,不僅為用戶節省時間,還可避免用戶對數據的理解錯誤。以上這些技術只是智慧圖書館的支撐技術的一部分,還有云計算、語義網絡等都為智慧圖書館創造了技術支撐環境,通過合理利用這些技術,加之創新服務的理念,圖書館能夠為用戶提供無處不在、高效便利的服務。這些先進技術既是智慧圖書館建設的技術動力,也為新環境下大學圖書館公共性的拓展提供了技術支撐。
2智慧圖書館服務理念
智慧圖書館是現代圖書館發展的重要趨勢,其是在智慧地球、智慧社會、智慧城市等理念基礎上提出的,它是數字圖書館的進一步發展,是現代智能技術與圖書館深層融合發展的產物,有利于弘揚大學圖書館公共性理念,促進大學圖書館公共性的實現。智慧城市是“借助新一代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分析等信息技術,將城市運行的各個核心系統整合到一個大平臺上,植入智慧理念,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控制城市運營,并優化城市資源的使用”[1],是現代城市發展模式轉型升級的結果。2007年10月,歐盟發表《歐盟智慧城市報告》[2],認為可以從智慧經濟(SmartEconomic)、智慧人群(SmartPeople)、智慧治理(SmartGovernance)、智慧流動(SmartMobility)、智慧環境(SmartEnvironment)、智慧居住(SmartLiving)六大維度來界定智慧城市概念。2009年初,IBM公司提出智慧地球概念,提出將傳感器裝備到人們生活中的各種物體當中,并且連接起來,形成物聯網,通過超級計算機和云計算將物聯網整合起來,實現網上數字地球與人類社會和物理系統的整合,使得人類可以以更加精細和動態的方式管理生產和生活,從而達到智慧狀態[3]。隨著智慧城市、智慧地球研究的深入,智慧圖書館理念應運而生,“作為未來圖書館的新模式,智慧圖書館將成為圖書館創新發展、轉型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新理念和新實踐”[4]。2003年,芬蘭奧盧大學艾托拉等在人機交互移動設備國際研討會上發表《智慧圖書館:基于位置感知的移動圖書館服務》一文,對智慧圖書館進行了初步界定,認為智慧圖書館是一個不受空間限制且可被感知的移動圖書館[5]。智慧圖書館的價值核心主要體現在其在擁抱技術的基礎上所追求的智慧服務之理念,“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是智慧圖書館的信息技術基礎,而以人為本、綠色發展、方便讀者則是智慧圖書館的靈魂與精髓”[6],表現為“互聯的圖書館”、“高效的圖書館”以及“便利的圖書館”[7]。2011年,美國德州理工大學圖書館CarryeSyma等發表《智慧圖書館:創新、移動和個性化服務》一文,圍繞該館智慧圖書館實踐,提出“創新、移動與個性化服務”為智慧圖書館的三大基本特征,認為智慧圖書館實現了學校師生隨時隨地獲取圖書館資源的夢想[8]。2012年,英國羅伯特•戈登大學信息管理系教授、圖書館及信息服務國際性期刊Libri聯合主編伊安•約翰遜(LanM.Johnson)先生在第六屆上海國際圖書館論壇上作題為“智慧城市、智慧圖書館與智慧圖書館員”主旨報告,認為智慧城市為圖書館和信息服務提供了定義自我角色并與之接軌的契機,圖書館和信息服務可為智慧城市發展做出貢獻,所有圖書館都需要“智慧圖書館員”的存在,并強調圖書館員不但應具備高水平的技能和職業信念,還需要證明并促使企業和政府決策者們能充分認識和理解圖書館確實發揮了與眾不同的積極作用[9]。
3大學圖書館智慧圖書館服務探索
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及其在大學圖書館中的應用和推廣,智慧圖書館必將是未來大學圖書館發展的戰略選擇。通過推進智慧圖書館建設,可以更好地提升大學圖書館服務能級,為大學圖書館的功能拓展帶來了機遇,不僅可以滿足用戶利用大學圖書館的便捷性需求,而且可以創新大學圖書館的服務方式,不斷優化大學圖書館公共性生態環境,促進大學圖書館公共性的實現。目前,隨著智慧圖書館理論研究的深入,智慧圖書館實踐已經成為國內諸多大學圖書館的實踐選擇,不僅促進了傳統數字圖書館建設的發展和深化,而且又為現代大學圖書館公共性的實現創造了難得機遇。當前,國內在智慧圖書館建設方面比較突出的有上海大學圖書館、重慶大學圖書館以及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等。(1)上海大學圖書館智慧圖書館建設。2012年起,上海大學圖書館提出構建智慧圖書館戰略,并在早期數字圖書館建設基礎上,充分利用圖書館2.0應用建設經驗,積極關注智慧圖書館研究與實踐進展,圍繞上海大學圖書館“國際化視野、學科化服務、數字化資源”發展理念,提出將現代智慧圖書館應用技術進行系統整合,融合傳統實體圖書館服務、數字圖書館經驗以及智慧圖書館技術等,先后推出圖書RFID智能管理信息系統、座位自助管理信息系統、圖書信息二維碼、APP智能終端系統、移動圖書館,以及微博微信等智慧服務,滿足用戶的個性化、便捷化、人性化的服務需求,提高圖書館智能化管理水平和服務能級。目前,上海大學圖書館在總結前期智慧圖書館服務經驗基礎上,提出從感知、計算和交互三種技術實現層次系統推進智慧圖書館建設(參見圖1),并在感知層和交互層進行了初步實踐,在計算層上做了相關規劃,通過感知層面的RFID圖書識別和自助借還系統、交互層面的移動圖書館、RSS智能信息推送和智能座位預訂系統的實踐,結合對未來私有云計算中心的規劃,已初步具備了現代大學智慧圖書館的服務能力。(2)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智慧圖書館建設。近年來,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一直致力于圖書館轉型與變革,不斷推進圖書館功能拓展與服務創新,特別是在空間變革、學科服務等方面表現卓著;同樣,該館也積極致力于智慧圖書館建設,提出了“形成以學科服務為核心的智慧圖書館,為上海交通大學躋身于世界一流大學的偉大事業添磚加瓦”的發展理念[11]。為此,圍繞智慧圖書館發展戰略,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在“十二五”中長期發展規劃中提出將于2020年力爭建成智慧圖書館,并圍繞“資源、服務、技術、館員、讀者”五大核心元素科學規劃出其智慧圖書館建設的五大目標,即“形成世界級文獻信息資源體系;建成立體深入的智慧服務體系;促成智能感知的創新技術體系;育成一支國際水準的館員隊伍;培養研學驅動的高質讀者群體”[12];同時,圍繞智慧圖書館發展目標,設計出獨具特色的上海交通大學智慧圖書館模型。(3)重慶大學圖書館智慧圖書館建設。重慶大學圖書館不僅在數字圖書館研究方面成效顯著,而且在數字圖書館建設方面也表現積極,積累了豐富經驗,建設了諸多成果,在業界具有一定影響。在智慧圖書館理念方面,重慶大學圖書館認為:“智慧圖書館的核心是圖書館全面信息化,同時實現整合的文獻搜索,并通過數據挖掘系統,實現管理和服務的智能化和個性化”;在智慧圖書館建設方面,他們提出了“三庫四系統”的智慧圖書館系統架構(參見圖3)實現智慧圖書館建設目標,認為智慧圖書館應圍繞“資源”和“服務”兩個核心進行管理系統架構研究,其中,流程設計、決策分析、Web2.0技術、數據挖掘等新技術應用等是實現智慧圖書館的根本保障[14]。
4智慧圖書館與大學圖書館公共性實現
“智慧與服務”一直就是圖書館人追求的目標。中山大學圖書館秉承文化精神,同樣將“智慧與服務”作為其館訊,提出“智慧是館員的力量,智慧是服務的光芒,智慧是事業的弘揚”[15]。筆者以為,智慧圖書館不僅是現代技術與圖書館之間融合發展的結晶,而且充分體現了圖書館服務的智慧化特征與要求。“智慧圖書館的出現,標志著人們開始將‘數字基礎架構’與‘物理基礎設施’相互融合,以一種超越純技術層面、更加具有人文情懷的理念,來重新認識和建設圖書館”[16]。隨著智慧圖書館理念的普及和智慧圖書館建設的推進,智慧圖書館必將成為傳統大學數字圖書館的升級版,深刻影響大學圖書館的發展,有利于促進大學圖書館工作流程再造,推動大學圖書館功能轉型,提升大學圖書館服務能級,既為大學圖書館公共性理念的普及創造條件,也為大學圖書館公共性的拓展帶來機遇。隨著物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等現代技術在圖書館中的廣泛應用,智慧圖書館必將迎來全新的發展時期,推動大學圖書館公共性的實現。智慧圖書館最重要的價值是促進了圖書館服務的智慧化,智慧服務則在時間和空間上拓展了圖書館服務的范圍,滿足用戶個性化的需求。“在智慧圖書館中,通過物聯網和云計算把各項獨立的事務處理通過信息交換和資源共享聯系起來,構建一個具有事務處理管理和決策機能的服務智慧系統,該系統可以自動識別和感知用戶的位置及其當前所從事的學習、研究、工作內容,可以主動地為其推送關聯信息并提供真正的、全方位的、立體的、適合的個性化服務”[17]。在智慧圖書館建設背景下,需要聚焦用戶需求,重點從學術服務和用戶參與兩方面促進大學圖書館公共性價值的實現。
一是依據現代信息網絡技術積極推進智慧圖書館內涵建設,為用戶構建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技術支持環境和互聯、高效、便利的利用服務環境,為用戶的學術研究提供便利性和基礎性支持,增強大學圖書館的學術服務能級;同時,主動面向高校科研人員及時推送學術動態信息,拓展學術服務的覆蓋面,促進學術信息共享,深化學科服務內涵,提升大學圖書館學科服務競爭力,力爭成為大學學術傳承與創新的不可或缺的參與者和推動者,有效凝聚大學學術共同體的圖書館認同感,提升大學圖書館對師生學術研究的支持力度,強化現代大學圖書館的學術功能。二是依托智慧圖書館技術平臺,圍繞跨界、融合、互聯、高效、便捷等圖書館智慧服務特征,保持與用戶之間的互聯互通,及時獲取并分析用戶利用行為信息,更好地把握用戶利用行為的特征、內容和趨勢,深化大學圖書館與用戶之間的互動交流,促使用戶積極參與現代大學圖書館管理與服務,不斷創新大學圖書館服務內容與路徑,實現技術智慧與人文智慧的有效融合,滿足智慧圖書館背景下的用戶利用需求,如利用圖書館大數據積累與分析優勢,不斷完善大學圖書館服務個性化定制(如“我的圖書館”、“我的借閱史”、“我的入館史”等個性化服務舉措)與推送,滿足新環境下用戶的個性化服務需求。隨著科研環境、服務模式以及現代技術的發展,高校信息技術、信息環境、科研模式以及師生信息需求都隨之發生變化,智慧圖書館的出現為大學圖書館的服務創新與功能轉型迎來了契機,有利于推動大學圖書館公共性的拓展。“智慧圖書館發展是圖書館從技術智能到行業智慧的變革,本質是圖書館服務的深刻變化。智慧圖書館的發展不同于以往圖書館的發展模式,它具有更便利、更高效,更易于融入外部信息環境并產生新影響和發揮新作用的優勢”[18]。作為傳承知識使命、促進科技創新的圖書館正在經歷重大轉型,智慧圖書館服務不僅為大學師生提供更加高效的學習、科研環境,而且通過消解傳統圖書館的“圍墻”規約,使用戶全方位享受真正的數字圖書館服務,體驗全新的大學圖書館智能化、個性化、多元化的智慧服務,不斷拓展現代大學圖書館公共性的實現路徑和實踐空間,切實提升大學圖書館服務能級,推動大學圖書館功能轉型與服務創新,為大學圖書館功能拓展奠定技術基礎和創新思維。
作者:盧志國 蔣燕萍 倪代川 單位:上海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