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探索人口老齡化下的社會保障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人口老齡化現狀及分析
其實,老年人口數量的快速增加并不是一個問題,它是出生人口下降、年齡延長和社會進步的一種表現。發展中的中國,由于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出生人口大幅減少,人口分布和性別也不是很合理均勻,中國老齡大潮快速來襲。因此養老和醫療保險立刻成為我國的一個主要矛盾,養老問題已非常迫切擺在人們的面前,成為緊迫的社會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中國經濟轉型時期勞動力減少
隨著老齡化的加重,中國老年人的比重越來越大,勞動年齡人口總量將從2010年的9.7億減少到2050年的8.7億。其中減少的拐點將發生在2015年,屆時將從9.98億的峰值開始逐年下滑,年均減少366萬。預計在40年后,從15歲至59歲的勞動年齡人口將下降到7.1億人,2030年以后,我國的勞動力供給將出現嚴重不足,勞動力減少,用工短缺,導致工資水平上升,壓力增大。
(二)人口老齡化問題多多
首先,中國進入“人口冬天”,高齡老年人口絕對數繼續增長。在中國,60歲以上的為老年人。隨著社會老齡化的日益加重,中國的老年人越來越多,所占人口比例也越來越高,截至2011年底,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1.85億,占總人口13.7%。年均增長100萬人的態勢將持續到2025年。2013年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2億,未來20年我國老年人口將進入快速增長期,到2050年老年人口將達到全國人口的1/3。隨著數量的不斷增加,老年人面臨著養老、醫療以及精神贍養等諸多社會問題,值得各界關注。其次,空巢失獨老人,無子女老年人增多。由于執行計劃生育政策的一代陸續開始進入老年期,相當一部分老年人與子女分開居住,形成家庭生活無人照料的孤獨而寂寞的空巢老人群體,加上子女風險事件的發生等因素,無子女老年人越來越多。我國80歲以上老人、城鄉空巢家庭以及農村留守老人的比重不斷增加。出生人口越來越少,老年人越來越多,勞力供給和養老資源同時減少會形成兩荒:“用工荒”和“養老荒”。2012年,中國至少有100萬個失獨家庭,且每年以約7.6萬個的數量持續增加。因此,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問題,特別是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的關注與關心,需要政府和社會給予必要的扶持和幫助。第三,過去那種四個老人、一對夫妻、一個孩子家庭模式難以承擔養老問題,現在年輕人不僅要面對高物價、高房價和孩子教育的壓力,還要承受四個老人的養老壓力,加之外出打工與經商等客觀因素存在,必然導致他們無法全身心投入照料老人,將使得現行的家庭養老模式發生困難。在人口流動頻繁的今天,這種情況必然導致家庭物質供養、生活照料以及精神安慰等方面嚴重缺乏,依靠現有的居家養老方式難以實現養老目標,這不是唯一的養老出路。第四,老年人經濟拮據和健康問題影響生活質量。老人隨著退休,工資收入明顯下降,如果沒有子女的資助只能維持基本生活,加之70%的老人或多或少健康都有問題,沉重藥費負擔和生活的拮據,從而影響了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尊嚴。
二、人口老齡化下的社會保障
(一)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制度還不健全
老齡人口的增加、年輕人口的較少、巨大的養老保障負擔,以及并不富裕的中國現實國情,無形中加大了社會養老的壓力,并且這個壓力還在成倍增加中。大家都在意社保,其實更在意的是捆綁一起的綜合醫療、住院醫療保險,一個手術就幾萬上十萬人民幣,生個大病動則幾十萬元。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是捆綁一起的。人口老齡化衍生出很多問題,其中,最主要矛盾就是社會保障問題,所以我們要積極發展社會供養,建立養老儲備金,并由國家、企事業單位和個人三方面合理分擔,逐步擴大養老資金的統籌范圍,實行基本養老保險、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相結合的多層次養老保險體制。在農村應發展以自我保障為主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
(二)養老金雙軌制是社會不公平的特征之一
我國目前實行的是“養老金雙軌制”的退休制度:企業職工實行由企業和職工本人按一定標準繳納的"繳費型"統籌制度;機關和事業單位的退休金由國家財政統一發放。這使得兩者之間的差距可以達到3倍之多。“雙軌制”造成了極大的不公平。目前中國城鎮職工按照工資的8%繳納養老金并建立個人累積賬戶,雇主按工資總額20%繳納養老金,由政府建立基本養老金統籌賬戶。但是社會統籌賬戶收不抵支,占用了個人賬戶的資金,形成了養老金收支缺口。所以養老金關乎國運,牽涉民生。養老金并軌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
三、養老方式
貧困、疾病和失能是老年階段的三大風險,有一天我們老了,靠誰攙扶,靠誰贍養,靠誰救助,如何養老,每個人都不可避免。最主要的養老方式主要有這樣幾種:
(一)以家庭為核心的居家養老
由于老年人退休后主要依靠退休金、保險、社會救濟或個人資產等作為自己的收入保障。收入一般都比以前有所降低,而消費集中在日常生活基本需求的滿足和醫療保健費用。與社會的脫離容易產生孤獨感和失落感,家庭生活活動成為活動的主要內容和空間。因此,家庭生活直接影響著老年生活的質量。在這種情況下,以家庭為核心,以社區為依托,以民族傳統為支撐,以專業化服務為依靠,為居家老年人提供以解決日常基本生活困難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化服務需求增多。老年人生活在自己熟悉的居住環境中,靠社區上門服務,為老年人送貨、理發、家用維修、清潔、醫療護理等生活照料,即照顧老年人的衣食住行。居家養老是一種最簡單、最傳統、最人性、最舒適、最容易為廣大民眾接受有效的養老方式。但居家老人失獨后,如果發生意外不容易被他人及時發現,就可能貽誤救治。但是,愛護、尊敬、孝道,使老年人絕大多數選擇居家養老。居家養老的方式有幾代同堂的家庭,即老年人和子女同住,老年夫婦獨居的空巢家庭或老年單身獨居家庭。我國城鄉空巢家庭超過50%。
(二)養老機構
公立和民辦的養老院,為老年人提供24小時全方位的、安全的、專業的生活和醫療照料。目前我國城鄉養老機構已發展到4.18萬個,養老床位365萬張。但平均下來,每50個老人擁有不到一張床,養老專業化服務隊伍還很欠缺,養老機構供不應求。如何讓老年人安享晚年?生活有照料,生病有人照顧,情感得到慰藉,養老機構就需要規范、完善和提高。養老服務的條件要不斷改善,服務水平要逐步提高,來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養老需求和挑戰。每個人都會慢慢變老,敬老愛老就是關愛每一個人。養老不是單向付出,而是社會和諧發展的需要。
(三)社區活動
社會養老問題,不是錢的問題,是人的問題。保證老年人老有所養的,不是靠他們自己年輕時存下的錢或房子,而是靠后來的年輕一代的生產勞動。要積極發展社會供養,建立養老儲備金,并由國家、企事業單位和個人三方面合理分擔,逐步擴大養老資金的統籌范圍,實行基本養老保險、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相結合的多層次養老保險體制。養老應該是讓所有人都參加同一種退休制度,平等公平,沒有差別。但養老需求與供給方面有巨大落差,迫切需要政府有關部門高度重視,制定有利準入政策、規范養老行業發展標準,調動一切社會資源與發展熱情,迅速培育、壯大這一專業服務人員隊伍,讓老年人享受得起、享受得到優質的護理服務,讓老年人獲得福利保障、權益均等、分配公平,真正做到老有所依、老有所養、老有所樂。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內在必然要求,它對社會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與構建和諧社會息息相關,也是衡量一個社會進步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對此,我國城鎮養老保障制度面臨著重大挑戰,需要進一步發展完善。
作者:王小力單位:中共成都市委黨校社會建設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