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英語翻譯的哲學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英語翻譯中應遵循美學原則
英語翻譯中的美學原則就是我國唐代玄奘所提出的“既須求真,又須喻俗”的翻譯要求和原則的一種表達。18世紀,第一本用英語撰寫的系統研究翻譯過程的著作《論翻譯的原則》問世,作者英國翻譯家泰特勒在書中提出了著名的翻譯三原則:一是譯文應完全復寫出原作的思想。二是譯文的風格和筆調應與原文的性質相同。三是譯文應和原作同樣地流暢。1898年,嚴復在《天演論•譯例言》中,明確提出“信、達、雅”乃“譯事楷模”,并詳加申說道:“譯事三難信達雅。求其信已大難矣。顧信矣不達。雖譯尤不譯也。……”1935年,魯迅在《“題未定”草》里,也提出了自己對于翻譯原則的結論性觀點“:凡是翻譯,必須兼顧著兩面,一當然為求其解,一則保存著原作的豐姿。”
這里的“雅”、“流暢”“、豐姿”等說的都是翻譯的美的原則。傅雷在《高老頭•重譯本序》中提出:“以效果而論,翻譯應當像臨畫一樣,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錢鐘書在《林紓的翻譯》一文中提出“:文學翻譯的最高標準是‘化’。把作品從一國文字轉變成另一國文字,既能不因語文習慣的差異而露出生硬牽強的痕跡,又能保存原有的風味,那就算得入于‘化鏡’”。許淵沖提出了翻譯中國詩詞要傳達原文的“意美、音美、形美”的主張,并且指出這三美標準并非同等重要“:在三美之中,意美是最重要的,是第一位的;音美是次要的,是第二位的;形美是更次要的,是第三位的。我們要在傳達原文意美的前提下,盡可能做到三美齊備。如果三者不可得兼,那么,首先可以不要求形似,也可以不要求音似;但是無論如何,都要盡可能傳達原文的意美和音美。”“三美”原則強調了文學、尤其是詩歌翻譯中的重點。美學類的翻譯原則有意或無意地落實在造詣精深的譯者筆下,會產生非常精彩的譯品,如朱生豪翻譯的莎士比亞戲劇、豐子愷翻譯的《獵人筆記》、楊必翻譯的《名利場》等。又如商務廣告的主要功能在于它的勸說功能,其語言生動活潑、雅俗共賞、有感染力,追求創意新奇的形式美,能夠在瞬間引起讀者的注意,刺激其購買欲望。因此,商務廣告翻譯的關鍵是要再現廣告原文的生動和感染力,達到美學效果。如:1)Bigthrills,smallbills.大刺激,小花費。2)Goodtothelastdrop.滴滴香濃,意猶未盡。3)SenseandSimplicity.精于心,簡于形。4)Thetasteisgreat.味道好極了。
二、英語翻譯中應遵循邏輯原則
邏輯性是英語翻譯的基本原則,因為英語篇章要求邏輯嚴密,描述客觀,符合原文和實際。北京大學趙祖謨先生在《小說創作隱性邏輯》一書的序中指出,無論科技文章還是文學作品,都離不開邏輯和修辭,只不過前者邏輯性突出,后者重于修辭罷了。尤其是書面文章翻譯,為保證其簡練性不會多用一個無用的字符,而為了體現其邏輯上的準確性,又不惜費墨去論述。因此從邏輯性方面討論英漢翻譯是十分必要的。英漢翻譯的時候,必須注意邏輯性。例如在一些英語科普的篇章中,條件、過程及結論是有順序的,并且前后的關聯性也是符合邏輯的,不過由于翻譯成的漢語表達不恰當,容易造成原因和結論的脫節,造成推理不嚴謹,翻譯內容混亂和模糊,如:It(anasteroid)dustupintotheatmosphere,andtheduststayedthereforsolongthatthevegetationdiedoffandthedi-nosaurswithit.錯誤的譯法是:“它(小行星)使塵埃沖上大氣層,久久地籠罩著天空,植物死去了,恐龍也都滅絕了。”譯者誤以為是“小行星”使“植物死去”和“恐龍滅絕”。其實不然,真正使“植物死去”和“恐龍滅絕”(推論)的原因是“塵埃久久地籠罩著天空”(根據)。譯者的翻譯使推論產生了脫節。正確的譯法是:“它(小行星)使塵埃沖上大氣層,久久地籠罩著天空,以致植物死亡,恐龍也隨之滅絕。”英語翻譯不是單詞的羅列,對譯者來說,不但要掌握相當數量的詞匯,而且要有扎實的語言語法基本功,并且還要具有正確、嚴密的邏輯思維,這樣才能使英語翻譯譯文準確恰當,通順流暢。
綜上所述,翻譯作為語言跨文化轉換的重要途徑,應注重哲學理論的指導。英語翻譯工作者應該具備哲學素養和哲學意識,注重翻譯的倫理性、審美性和邏輯性,實現英漢語言的互聯互通,促進中英文化的交流。
作者:曹鳳靜單位:阜新高等專科學校外語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