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儒釋道思想與大學生的哲學的形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明清小說儒釋道思想的多視角表達1.明清小說的儒釋道思想創作基礎明清小說遵循著封建傳統的倫理道德,在我國封建社會,儒家極力推崇的“孝悌”、“忠恕”等觀念幾乎是封建社會秩序的精神支柱。在佛家理論中,“孝”也是一個重要倫理支撐,道家的“隱士”理論中“大隱”、“小隱”之說,放棄了道家在形式上的出世態度,形成了以儒家為主、三家合一的倫理體系。《儒林外史》中的虞博士是掌握教化的官員,其禮樂仁政的政治思想,在人格上仍然是儒家占主導,但是并不妨礙他的道家隱逸情愫。《紅樓夢》中甄士隱的“內圣”理想追求、仗義疏財、資助賈雨村趕考等都反映了“忠恕作風”、“仁義禮智信”的理想追求。2.明清小說對儒釋道思想呈現的沖突明清時期,市民階層的出現,使得“人性”的本質需求開始表現出來,啟蒙思想開始沖擊儒釋道的主體地位。明清小說中,在貴族社會和民間百姓之間都滲透著方方面面的儒釋道思想,廣泛而深刻地影響著當時的社會文化。但是反觀小說中的貴族子弟對傳統倫理道德的褻瀆,整個貴族階層熏染的不良風氣深深體現出對儒釋道傳統思想的嚴重沖突。《紅樓夢》中,賈雨村之流的偽儒敗壞儒家精神,雖終日飽讀詩書,滿口仁義道德卻把儒家經典作為一門仕途的敲門磚。佛家講究因果,《金瓶梅》中善良的人遭遇不幸,如武大、宋仁、西門大姐等,而壞人如韓道國、苗青、西門慶等人反而沒有受到應有的“報應”,有的通過投胎再生而減免了果報。另外作品的“戒淫”主旨與“宣淫”的作品創作,也體現了作品對佛家的重要沖突。明清小說也有著重要的道家因素,《金瓶梅》中李瓶兒之死就由潘道士言中,體現了濃重的宿命論色彩,但作品也對道士的場景進行了夸張和諷刺。道家無法深入倫理道德同現世和來世的人生評判,道家在《金瓶梅》中雖然閃耀著善惡有報、天堂地獄的戒律,但仍然體現著現世的人性追求。明清小說的儒釋道精神和思想被封建末世的道德家所敗壞,他們完全為了一己之私而我行我素,甚至謀財害命。明清小說中,有極多的作品體現了對儒釋道思想的懷疑與批判,甚至包含著一定程度的否定。
(二)明清小說中生死觀的豐富展示我國傳統的儒釋道思想中生死觀的內涵十分豐富,影響著中國長期的生死信念表達與生死價值的判斷和追求,體現著中國文化的特有精神。儒家的“天命論”思想與“天人合一”的關照,把生死問題同宇宙的本真融合,形成了“舍生取義”的生死觀。它不講求來世和求得永生,但是充分追求精神的不朽,是積極的重生輕死的生死觀。《醒世恒言•張淑兒巧智脫楊生》對人的死亡僅僅用了一句“其實堪傷”。《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形象是作者濃筆重寫的一個人物,然而在描寫其死時,也僅僅用“孔明不答。眾將近前視之,已薨矣”做結。明清小說對死亡的另一層展示是對“死亡的最佳理想”,即長壽、無疾而終;而死亡的最高境界是羽化成仙。我國古代多以“壽終正寢”為福,早在先秦典籍《尚書》中就提出“五福”:壽、富、康寧、修好德、考的終命。《山海經》也有“不死國”等傳說,長壽與永生不死一直是中國人追求的習俗。《三國演義》中忠義的關羽之死,使其最終羽化成神。《喻世明言•沈小霞相會出師表》中馮主事大義救沈家,死后為神。這正是長久以來人們追求的死亡的最佳理想。
二、明清小說中的儒釋道思想與大學生哲學思辨形成
明清小說中儒釋道思想蘊含著中國傳統思想的精華與糟粕,儒釋道思想經過封建王朝的發展,早已深深滲進每個中國人的骨髓,成為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儒釋道思想洋溢著智慧的火花,內化成中國人對認識世界、認識社會和自我的獨特哲學體系,毫無疑問,它對當代大學生的哲學思辨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
(一)儒釋道思想與大學生世界觀的形成如何認識世界、認識社會、認識人生不僅是一個哲學的命題,同樣也是每個人思考的問題。明清小說儒釋道思想集中表現在“因果報應”的觀念,講究“輪回”的佛道兩家的觀念,給作品呈現了濃厚的神秘主義色彩和宿命論思想,這固然是由于文藝作品的歷史性所造成的,不僅顯示了作品的局限性,更表達了明清時期傳統中國人的普遍道德觀念及世界觀。當代大學生突破明清小說的認識局限,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摒棄明清小說對世界本原的認識,經過去偽存真、以“揚棄”的科學態度,更加堅定了“世界是物質的”這一科學哲學的命題的深刻認識,完全拋棄了世界是由鬼神主宰的世界觀認識。
(二)儒釋道思想與大學生辯證思想的形成明清小說表現出的儒家倫理秩序、“孝悌之道”、“忠恕”思想以及封建秩序體現的“三綱”、“五常”,都體現出鮮明的時代性和歷史性。在追求“無為”、“與世無爭”的理想人生,追求灑脫人生的境界上,“人世解脫”、“輪回因果”等哲學命題上,將其與現代人認識世界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做觀照,大學生不難發現正確認識世界、認識社會需要歷史地、具體地加以認識,強化了當代大學生認識世界的正確歷史觀。明清小說也體現了強烈的辯證法,如《紅樓夢》中就有“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還有秦可卿臨死說的“水滿則溢,月盈則虧”的道理,都體現出強烈的辯證法。哲學在于思辨,當代大學生的哲學思辨形成離不開明清小說中深刻的辯證思想的重要影響。
(三)儒釋道思想與大學生人生觀的形成明清小說不僅有儒家的“舍生取義”、“重生輕死”以及佛道的“羽化為仙”等生死觀,更體現了濃厚的宿命論思想。大學生處于人生觀的形成時期,是人生的重要年齡階段,在死亡這一觀點上,更能正確區分正確的觀念與錯誤的認識。對明清一系列小說的生死展現,使大學生重新認識了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所在。正確的人生方向和自我的努力讓大學生脫離哲學思辨的層次,從而追求理想人生的腳步,為其人生觀及價值觀形成發揮著巨大的理論影響和現實導向作用。在正確人生觀的指引下,大學生充分展示時代風貌,展現自我精神與追求,形成了健康的人生觀。
三、結語
大學生是時代的嬌子,其哲學思辨的層次和水平直接體現著時展的水平和社會進步層次,不僅關乎大學生的學識層次,更加關乎時代精神的方向。哲學思辨是關于智慧的思考和運用智力的能力,雖然它不能直接改造世界,但是借助于這一思維工具,可以為人們提供解決問題的角度和方法。大學生哲學思辨反映著一個時代人們的哲學思辨能力和社會人文涵養。筆者對明清小說的儒釋道思想做了分析,努力從中探索對大學生哲學思辨形成的影響,進而從哲學高度理解明清小說,實現大學生素質的全面提升。
作者:王海萍李景梅單位:赤峰學院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