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實物地質資料保管體系建設的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實物地質資料是地質工作形成的最重要成果記載,具有再次利用價值。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地質工作每年產生一二千萬米巖芯等海量實物地質資料,但大部分都未妥善保管。當前實物地質資料保管進入強化管理階段,如何實現重要實物地質資料的安全保管成為亟需解決的問題。總結目前我國實物地質資料保管現狀,分析存在的主要問題,重點研究我國實物地質資料保管體系建設總體框架以及Ⅰ類、Ⅱ類、Ⅲ類實物地質資料保管體系建設內容,提出需要重點推進的一些工作建議,為我國實物地質資料保管體系建設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實物地質資料;保管體系;館藏資源
0引言
實物地質資料是指地質工作形成的巖芯、巖屑、標本、光薄片、副樣以及相關配套資料,具有原始性、唯一性、不可再生性、價值巨大等特點,是地質工作取得成果的記載,對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十分重視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工作,1952年成立地質部地質資料司,1958年地質部出臺《全國地質資料匯交暫行辦法》,1963年國務院出臺《全國地質資料匯交辦法》,加強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工作。各單位積極建立庫房,保管條件雖簡陋,但重要實物地質資料均得到妥善保管。但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由于礦業低迷、機構改革、經費縮減等,導致庫房設施破舊不堪,實物地質資料保管有名無實。為切實做好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工作,2002年國務院出臺《地質資料管理條例》,2003年國土資源部出臺《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實施辦法》,2008年國土資源部出臺《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辦法》并于2016年修訂,至此全國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步入新的征程。十幾年來,各省(區、市)積極推進實物地質資料庫房建設、保管等工作,取得一定成果,逐步步入正軌,但也存在保管意識不強、應管未管、保管不善、隨意處理等問題,造成資源嚴重浪費。在當前我國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由起步階段向強化管理階段轉變情況下,在“十三五”及更長時期,構建形成什么樣的全國實物地質資料保管體系成為研究重點,也是亟需解決的一項重要工作,否則將嚴重影響我國實物地質資料保管工作。本文總結了我國實物地質資料保管工作取得的成果,結合目前我國實物地質資料管理體制機制以及實物地質資料特點等,研究提出我國實物地質資料保管體系建設框架以及需要推進的重點工作,以此為我國實物地質資料保管體系建設提供一些建議。
1我國實物地質資料保管現狀
1.1出臺實物地質資料保管系列規章制度國家陸續出臺《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及其實施辦法、《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辦法》等規章制度,明確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職責、分類篩選、分級保管、館藏建設等內容,提出我國實物地質資料分為Ⅰ類、Ⅱ類、Ⅲ類,基本建成全國實物地質資料管理體系。這為我國開展實物地質資料保管工作提供政策依據。
1.2國家和省級實物地質資料庫房建設取得顯著成果1)國家實物地質資料館庫房建設進展。2000年成立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是國家級實物地質資料館藏機構,已建成實物地質資料庫房,可保管60萬m巖芯,以及建成特殊實物地質資料庫房(低溫等)、展廳、專家工作室、取樣觀察利用室等。2)省級實物地質資料館庫房建設進展。如圖1所示,截至2017年6月底,全國31個省級地質資料館(以下簡稱“省級館”)已擁有或正在建設巖芯庫房的有20個省,占全國65%,其中,建立省級集中庫房的有安徽等11個省,建立省級分庫房的有黑龍江等3個省,采用委托地勘單位保管方式的有河北等5個省,租賃庫房的有吉林省[1]。處于籌建階段的有江蘇、新疆2個省(區),其余9個省處于申報階段。3)油氣、海洋以及地勘單位實物地質資料庫房建設進展。2012~2013年,國土資源部完成35家油氣、海洋地質資料保管單位的實物地質資料委托保管工作。以上各單位均擁有實物地質資料庫房,并能滿足未來5~10年保管容量需求。根據2016年初步調查,全國1269家地勘單位中約1216家擁有庫房,占95.82%。庫房建筑面積200m2以上的579家,占47.62%。大部分單位能夠保管一部分實物地質資料。
1.3積極落實組織管理機構和人員各省(區、市)均成立了省級地質資料館藏機構,配備相關人員開展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工作。截至2017年6月底,11個省級館設置獨立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科室,其他省由現地質資料管理部門兼職管理。23個省級館設置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崗,并配備專人負責管理,其他8個省由成果地質資料管理人員兼任[1]。同時,天津等10個省(區、市)設置了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常規性經費[1],以此保障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工作。
1.4匯聚一批全國重要實物地質資料資源目前,全國累計保管1000多萬米重要實物地質資料。其中,保管Ⅰ類巖芯、Ⅱ類巖芯約100多萬米,各地勘單位保管巖芯900多萬米。國家實物地質資料館(簡稱“國家館”)保管了55萬m巖芯、2.5萬塊標本等重要實物地質資料,逐步形成以典型礦山巖芯標本和區調光薄片為主體,以科學鉆探巖芯、“金釘子”標本為精品的國家館庫藏資源體系[2]。總體來說,國家級、省級、委托保管單位和地勘單位已基本具備實物地質資料保管基礎。1.5實物地質資料匯交工作全面啟動為解決實物地質資料匯交問題,2008年將實物地質資料匯交納入礦業權審批內容。為進一步提高匯交監管能力,2012年開通運行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臺,實現實物地質資料依法匯交的在線全流程信息化監管,顯著提高匯交效率和監管能力。目前,中央財政、地方財政、地方與商業共同出資形成的地質工作項目,以及需要審批的商業性礦業權項目,已實現實物地質資料目錄100%匯交監管[1]。
2我國實物地質資料保管存在的主要問題
2.1規章制度落實不到位我國Ⅱ類實物地質資料由省級館進行保管,Ⅲ類由匯交人保管。但目前仍有部分省未對新修訂的《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辦法》進行培訓、宣傳與執行,未解決實物地質資料庫房,實物地質資料仍由各地勘單位進行自行保管,致使部分重要實物地質資料未能有效保管甚至出現損毀現象,存在規章制度執行不到位等情況,需要進一步加強督導與落實,將實物地質資料分級保管制度落到實處。
2.2存在應交未交、少交、不交、未管等現象我國實物地質資料匯交目錄清單的處理已實現網絡化全流程監管,但僅是在程序上進行有效監管,而對實物地質資料匯交內容的監管缺少有力手段。目前,實物地質資料篩選由國家館、省級館根據匯交人填報的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清單內容進行篩選,確定是否需要匯交。填報的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清單是否完整、齊全無法判斷,僅能依靠匯交人的自覺性和責任感進行控制,并且部分省級館暫未開展實物地質資料篩選工作。這導致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清單存在漏報、少報、不報的現象,一些重要實物地質資料未納入匯交保管范疇等問題。
2.3保管狀況堪憂截至2017年6月底,我國仍有11個省未建立省級實物地質資料庫房,實物地質資料保管工作無法開展,嚴重阻礙了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工作。全國1269家地勘單位中庫房面積200m2以上的僅579家,面積較小,庫房質量較差,庫房容量嚴重不足,缺乏人員,保管狀況不容樂觀,對于實物地質資料有效保管存在一定困難。由于我國缺少實物地質資料處置方面的相關制度和技術要求,對于無保管價值、損毀嚴重的實物地質資料不知道怎么處置,浪費了存儲庫容,也導致部分重要實物地質資料未能妥善保管。
2.4社會化服務和共享利用渠道不暢由于歷史問題,致使我國大部分實物地質資料仍保管在各地勘單位,并且全國實物地質資料清理未全面開展、實物地質資料信息數據庫未建立、共享服務利用機制缺失等原因,導致我國實物地質資料保管家底不掌握、實物地質資料信息未匯聚集成、實物地質資料目錄信息未向社會公開、資料借閱存在封鎖等問題,嚴重阻礙了實物地質資料再次利用,造成資源浪費。如何保管實物地質資料、匯聚實物地質資料信息、建立共享服務利用機制特別是調動地勘單位保管和提供服務的積極性,將是今后需要重點研究解決的問題。
3我國實物地質資料保管體系框架
3.1體系定義全國實物地質資料保管體系,應是指在我國從事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等相關工作的單位,按照《地質資料管理條例》等規章制度和技術要求,組織實施實物地質資料保管工作,具有業務聯系且組合而成的有機整體。全國實物地質資料保管體系構建,應按照“統一領導、全國參與、統籌規劃、政策保障、標準統一、分類分級、就近保管、機制健全、責任明確、持續運行”總體思路,實現Ⅰ類、Ⅱ類、Ⅲ類實物地質資料安全、有序、規范保管,實現全國不同級別、不同地區、不同單位實物地質資料一體化保管、監管和共享服務。
3.2體系總體框架全國實物地質資料保管體系應按照“分類篩選、分級保管”要求,構建以自然資源部和省(區、市)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兩級管理,以國家館為核心、省級館為支撐、委托保管單位為補充、地勘單位為基礎的“三級保管+委托保管”的保管體系,組織管理結構如圖2所示。Ⅰ類由國家館負責保管,其對省級館、委托保管單位具有業務指導關系,對行業資料館具有交流合作關系。Ⅱ類由省級館負責保管,其對本行政區企事業單位具有直接業務指導關系。Ⅲ類由企事業單位負責保管,保管體系總體結構見圖3。同時,應研建國家級、省級、企事業單位和委托保管單位之間上下管理流暢、分工明確、信息互通、資料共享服務新機制,實現體系的持續運行。
3.2.1Ⅰ類實物地質資料保管體系框架Ⅰ類實物地質資料保管體系框架如圖4所示。除油氣、海洋、放射性礦產外,對于區域、礦產、火山、極地、冰川、旅游、星球、境外、地質科學研究等形成的Ⅰ類實物地質資料,原則上全部由國家館進行保管。但對于區域、礦產地質形成的部分Ⅰ類以及水工環、城市地質等形成的全部Ⅰ類實物地質資料,按照“就近保管、就近服務”原則,可采用分散保管方式保管在省級館。省級館也可委托具備保管條件的地勘單位或礦山企業(尤其是上市公司)進行分散保管。對于油氣、海洋、放射性礦產實物地質資料,采用委托保管的,由油氣、海洋、核工業地質資料保管單位進行保管。非委托保管的油氣、海洋實物地質資料由國家館負責保管;非委托保管的放射性礦產實物地質資料由于其特殊性,建議按照“就近保管”原則分散保管在相應放射性礦產委托保管單位,國家館僅負責管理工作。根據實物地質資料事業業務發展形勢需要,國家館應新建東北、華東、華南、華中、西北、西南6個分庫,做好就近保管和就近服務工作。
3.2.2Ⅱ類實物地質資料保管體系框架Ⅱ類實物地質資料保管體系框架見圖5。省級館負責Ⅱ類實物地質資料保管,可就近依托本行政區內具備保管資質條件的地勘單位、礦山企業或行業部門資料館等分散保管部分實物地質資料。
3.2.3Ⅲ類實物地質資料保管體系框架地勘單位或礦山企業負責Ⅲ類重要實物地質資料保管工作。特別是中國地質調查局作為我國最大的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事業單位,建議進一步加強中央出資形成的實物地質資料保管工作,建成以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為保管主體,六大區中心為保管分庫,其他局屬單位為支撐的地質調查Ⅲ類實物地質資料保管體系,加快庫房建設,做好重要實物地質資料保管工作。其中,對于非局屬單位承擔地質調查項目形成的Ⅲ類重要實物地質資料,建議由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進行妥善保管。
4下一步需要重點推進的工作建議
4.1加快國家、省級實物地質資料庫房建設1)加快國家實物地質資料庫房建設。目前國家館庫容已占用67%,剩余庫容可滿足未來4~5年保管需求。但由于我國礦床類型多樣、礦產資源豐富,具有特色并門類齊全的Ⅰ類實物地質資料眾多,并且隨著深地深海探測工程的啟動,未來幾年部署萬米深鉆就達10個孔,將形成大量十分珍貴的不同來源、不同性狀實物地質資料,其保管環境要求較高(高低溫、高低壓等)。在目前國家館已有庫房基礎上,需要著力推進建成含恒溫恒濕、低溫、防輻射等特殊實物地質資料庫功能為一體的國家一流庫房設施,展示我國實物地質資料保管能力和國際地位。同時,國家館需要開拓思路、科技創新,依托省級館或中國地質調查局六大區中心,逐步建設或掛牌國家館東北、華東、華南、華中、西北、西南6個分庫,加快形成全國Ⅰ類實物地質資料保管體系,按區域做好實物地質資料保管與服務。2)加快推進省級實物地質資料庫房建設。各省(區、市)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應進一步提高對實物地質資料價值重要性認識,切實認識到地質資料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基礎性和先行性作用,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建全機構,配足人員,落實經費[3]。未擁有省級實物地質資料庫房的11個省應采用新建、擴建、分庫、向市(縣)延伸、委托地勘單位等方式,解決巖芯庫房問題,為重要實物地質資料妥善保管提供硬件基礎。對于Ⅱ類實物地質資料保管,省級館應進一步加強向地勘單位、礦山企業(特別是上市公司)、市(縣)自然資源局等延伸保管。同時,省級館也應積極指導、支持和鼓勵地勘單位、礦山企業、市(縣)自然資源局等建立實物地質資料庫房,妥善保管Ⅲ類重要實物地質資料。3)盡快啟動放射性礦產實物地質資料委托保管工作。開展核工業系統實物地質資料委托保管工作研究,指導18家核工業地質資料保管單位采用新建、改造、租賃等方式,解決庫房,盡快開展放射性礦產實物地質資料委托保管資質檢查認定和委托授牌工作,納入全國實物地質資料保管體系,實現全國實物地質資料保管一體化監管。
4.2開展實物地質資料分散保管機制研究由于國家館、省級館庫房容量有限,不可能將Ⅰ類、Ⅱ類實物地質資料進行全部保管。按照“就近保管、就近服務”原則,需要盡快研建“上下管理聯動、庫房資源共用、信息共享利用、互惠互利共贏”的實物地質資料分散保管機制,建立管理制度和實施細則,制定分散保管經費補助標準,落實分散保管工作。對于油氣、海洋、放射性礦產委托保管單位除保管好自然資源部委托保管的實物地質資料外,國家館應與其加強交流合作,建立互惠互利、合作共贏機制,采用政府購買服務方式,使其保管部分非委托的油氣、海洋、放射性礦產重要實物地質資料。
4.3編制全國實物地質資料館藏資源規劃國家館應組織開展全國主要區域地質特征、礦床類型、重要礦產、地質找礦進展等方面研究,編制形成國家館實物地質資料館藏資源規劃。省級館應結合本行政區地質特征,編制形成本地區實物地質資料篩選采集和保管規劃,制定省級實物地質資料館藏資源規劃,匯總編制形成全國實物地質資料館藏資源規劃,做到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開展實物地質資料篩選、采集和保管工作,逐步構建形成國家館、省級館和企事業單位共同參與的保管門類齊全,具有整體性、系統性、協同性的全國實物地質資料館藏資源體系,豐富我國館藏資源。
4.4加快開展技術標準規范保障機制研究我國地質勘探工作每年產生約2000多萬米巖芯,即使在礦業低迷期每年也有1000多萬米巖芯產生。如此大量的巖芯等實物地質資料不可能也沒必要全部進行保管,特別是對于深度較淺的工程地質勘查類鉆孔巖芯資料。為確保重要實物地質資料妥善保管,在庫房容量有限的情況下,需要盡快研究制定實物地質資料分類篩選技術要求,縮減、替換、銷毀、埋藏等處置技術要求,以及建檔、數字化、保管、服務、收費等方面技術要求,建立形成實物地質常態化更新、新舊資料及時替換與處置機制,不斷規范我國實物地質資料保管工作。
4.5強化實物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和保管檢查目前,我國實物地質資料匯交管理對象主要是與礦業權有關地質工作形成的實物地質資料,對于水工環、城市地質工作形成的實物地質資料暫未開展管理,需要開展調研,加強與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等行業部門溝通交流,研究約束機制和鉗制手段,納入業務審批流程,做到應交盡交、應管盡管。同時,進一步加強事中事后監管,運用信用激勵和約束手段,推進誠信體系建設,建立定期通報和不履行義務黑名單制度,不定期開展督導和檢查,確保重要實物地質資料及時匯交和安全保管。
4.6加快推進我國實物地質資料信息化建設實物地質資料需要按照區域性、完整性、系統性向社會提供服務利用,才能發揮最大價值。建議做好兩方面工作:一是各省(區、市)應加快開展本轄區實物地質資料清理、分類篩選、分級保管工作,厘清有價值和無價值歷史回溯性實物地質資料,篩選Ⅰ類、Ⅱ類、Ⅲ類實物地質資料,按要求和程序處置一批無保管價值、損毀嚴重的實物地質資料,保管一批重要、有價值的實物地質資料,摸清保管狀況,掌握保管家底,建成實物地質資料清理數據庫;二是按統一要求,匯聚已歸檔保管的巖芯、標本、光薄片、樣品等實物地質資料信息,建成“資料齊全、實時更新、信息共享、服務便捷”的全國實物地質資料信息數據庫和服務系統,利用信息化技術向社會提供我國有什么、在哪里、如何能夠獲得這些實物地質資料以及一些地質數據等信息,擴大資料共享范圍和力度,挖掘潛在價值。
4.7積極開展實物地質資料商業化服務機制研究國家館、省級館均是公益性事業單位,有責任有義務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做好Ⅰ類、Ⅱ類實物地質資料的保管和服務,但對于委托保管單位、地勘單位、礦山企業、行業地質資料館等非公益性地質資料保管單位,保管實物地質資料僅是責任而不是義務。由于實物地質資料的特點,決定了大部分實物地質資料將由企事業單位進行保管,并且保管需要庫房、機構、人員以及相關運行經費等。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應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企業運營、增值服務”原則,探索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實物地質資料保管和服務利用政策,制定商業化市場化服務收費指導性意見,建立市場化收費機制和激勵機制,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引導符合條件的社會機構或企業對非涉密地質資料進行加工與增值開發,向社會提供有償服務,推進產業化進程,通過市場化手段提高非公益性單位實物地質資料保管和服務的積極性,為實物地質資料分級保管尤其是Ⅲ類實物地質資料保管注入經費來源[4]。同時,應從政策上保護經過體力或智力二次開發過的實物地質資料信息的產權、版權等,保障其權益,激發實物地質資料事業創新活力,促進事業健康發展[5]。
4.8開展實物地質資料保管向市、縣延伸管理體制機制研究由于實物地質資料的特殊性,保管需要大量存儲空間,并且應用實物地質資料的主體主要在各基層單位,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主體主要在各市、縣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各市、縣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更加了解本區域哪些實物地質資料更重要、更有保管價值,因此建議開展實物地質資料保管向市、縣延伸管理的新體制新機制研究,實時開展試點,實時建立市、縣級實物地質資料館藏機構,建立“部、省、市、縣”四級地質資料管理新體制,使其與礦政管理相一致,調動各方資源和積極性,充實全國實物地質資料保管體系,更好地做好實物地質資料保管工作[6]。
5結語
自2002年《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及其實施辦法、《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辦法》以來,我國實物地質資料保管工作取得顯著成果,國家館以及20個省擁有了實物地質資料庫房,委托保管、分類篩選、分級保管制度逐步落實,保管責任更加清晰,資料匯交納入礦政管理程序并且保管了一批重要實物地質資料,但也存在落實制度不到位、部分省級庫房建設遲緩、應保管未保管等情況。結合實物地質資料特點和實物地質資料保管現狀,本文研究我國實物地質資料保管體系建設的總體框架及相關內容,提出在館藏庫房建設、分散保管機制創建、館藏資源保管規劃、技術方法編制、匯交監管與保管檢查、信息化建設、商業化服務機制建立、管理體制機制建設等方面的一些具體工作建議,為下一步我國實物地質資料保管體系建設提供參考與借鑒,以此促進我國實物地質資料規范化保管與服務工作。
參考文獻
[1]韓健,王斌,李杰.全國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與服務情況分析研究[J].中國礦業,2017,26(6):52-55.
[2]任香愛.彰顯科普教育能力提高公眾科學素質———實物中心第47個地球日科普活動記實[J].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動態與研究,2016(3):1-4.
[3]姚華軍.關于推進地質資料公共服務問題的思考[J].地質通報,2009,28(2):359-367.
[4]高鵬鑫,陳新宇,張慧軍,等.實物地質資料分類定級管理方法研究[J].中國礦業,2015,24(S1):93-96.
[5]許百泉,張騫,王黔駒,等.地質資料特征分析及工作思考[J].中國礦業,2017,26(6):39-45.
[6]董曉方.我國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現狀、問題及對策建議[J].西部資源,2012(6):145-148.
作者:王斌1,2,3;韓健2,3;王琳3;陳輝3;劉鳳民3;張立海3 單位:1.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2.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3.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