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體育社會學論文合作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文獻調研與數據處理
(一)文獻調研筆者經過檢索CNKI全文數據庫發現,當前國內對于合作研究的成果較為豐富。研究的內容集中在某一領域的合作論文比例、作者合作、機構合作、地區合作等方面,鄭海燕對1995-2004年SSCI與A&HCI收錄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論文進行合作研究,重點探討了中國學者與國際學者合作研究的概況;侯鈺與胡小元以《美國國家科學院匯刊》為樣本數據來源,從作者合作、國別合作的角度統計分析了科技期刊論文的合作概況;金炬等綜述了近30年發表于《科學計量學》期刊的關于科技論文合作研究的計量學方法,并對國際科技合作文獻計量學的研究特點進行了分析;李凱旋等對2001-2006近6年發表于《情報科學》的合作論文中的作者進行研究,構建了一段時期的作者合作網絡;欒春娟與姜春林以2006-2007兩年中國SSCI論文信息為來源數據,統計分析了中國SSCI論文與國際合作的概況,構建了合作圖譜;安美榮等從合作度、合作率以及合作方式的角度對我國17種圖書情報領域核心期刊的作者合作概況進行統計分析;朱唯唯等基于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2000-2004五年數據,對我國體育學的作者合作、機構合作進行了概況分析;任亞肅與段京肅基于CSSCI2000-2004五年數據,對我國新聞傳播及相關學科的作者合作、機構合作概況進行了統計分析。研究方法上,國內學者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數據統計、合作圖譜構建等。綜合起來筆者發現,目前國內相關領域的研究集中在新聞傳播學、醫學、體育學、社會學、法學、圖書情報學、管理學和經濟學等學科,對于體育人文社會學尚為鮮見。同時,雖然各別研究中涉及到作者合作、機構合作、地區合作等內容,但是并沒有將它們綜合起來進行分析研究,同時上述研究大多數集中在基于數據統計的概況分析上,并沒有形成深層次的分析研究。在數據來源上,當前已有的研究成果中,所涉及的數據來源較為陳舊,其來源數據的年度跨度不長,一般為五年左右,因此并不能展現出近期最新的領域合作研究狀況。基于此,本文采用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2002至2011年的數據,力圖從合作概況、作者合作、機構間合作以及地區間合作多角度入手全面展現我國體育人文社會學近年來的合作研究狀況,并對其與體育學和整個人文社會科學的一些指標數據進行比較分析,從而近一步深入評價當前體育人文社會學的合作研究水平。
(二)數據檢索與處理本文選取了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為數據來源,為了選出體育人文社會學論文,我們選取了“體育社會學”、“體育人文社會學”、“大眾體育”、“體育文化”、“體育消費”、“體育休閑”以及“體育經濟”等反映體育人文社會學研究領域的主要關鍵詞,以及中國圖書館分類法中涉及體育人文社會學研究的分類號“G811.4”、“G812.4”、“G807”、“G812.7”、“G812.9”、“G89”以及“G80-05”等,對CSSCI進行了檢索,獲得2002-2011年十年間滿足以上檢索條件的9127篇文獻。除此以外,為了對比體育人文社會學與其母學科體育學的合作狀況,我們還檢索并統計了體育學合作論文。為了分析體育人文社會學的合作研究狀況,我們從獲取的文獻中篩選出合作論文,并按每篇文章的合作人數分別統計,并提取出每位合作作者的所在機構(注,當一位作者標注多個機構時,僅以第一機構為統計對象),再根據機構所在地進行地區劃分,以便進行跨機構跨地區合作的統計分析。在進行合作數據處理時,我們將每一篇文章作唯一標示,統一文章的作者有這個唯一標示聯系在一起,同時對作者的機構進行規范處理,即統一名稱、標注機構類別、標注地區信息。最后再將處理好的數據用相關軟件進行統計,分別產生合作概況統計數據、機構、機構類別、地區等合作統計數據。
二、體育人文社會學論文合作概況與對比分析
作為跨學科的體育人文社會學,合作研究應該是該學科的主要研究方式,它可以將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引入體育人文社會學研究領域。因此,我們對體育人文社會學的合作概況分析可以了解該領域的合作狀況,再通過與其他領域的對比,可以發現體育人文社會學合作研究的優勢和問題。
(一)概況分析從我們查閱的數據來看,體育人文社會學是體育學的一個重要分支領域,每年體育學期刊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論文屬于體育人文社會學領域,分析該領域的合作狀況也可窺視體育學領域合作研究的一角。表1給出了2002-2011年CSSCI中收錄的體育人文社會學合作論文及相關統計數據。從表1中我們可以發現,十年來,CSSCI收錄體育人文社會學論文歷經了不斷增長之后,又迅速下降的過程,合作論文的變化則有一定區別,從2002年以后的不斷增加到2007年的微降后,經過兩年的上升,2010年后又迅速下降。如果排除掉CSSCI對體育人文社會學論文收錄數量變化的因素來考察其合作論文比例,我們同樣可以發現該領域合作論文比例存在著波動上升后又迅速下降的過程。綜合考察近十年的體育人文社會學論文合作比例,應該說,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上,最低年份的2002年也達到了47.78%,2009年達到了最高點61.87%,十年平均論文合作比例為54.67%,相比整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合作比例(32.8%[13](P.1023))高出很多,這表明體育人文社會學領域的合作研究遠高于人文社會科學的平均水平。
(二)對比分析為了比較體育人文社會學的合作狀況在整個體育學領域的表現,我們專門對CSSCI收錄的體育學論文的合作情況也進行了統計,以幫助我們進行對比分析。表2列出了2002至2011年CSS-CI收錄的體育學其他二級學科(排除了體育人文社會學)論文與合作論文的統計數據。由表2數據顯示,CSSCI收錄的體育學其他二級學科論文數量在這十年中歷經了下降(2003年)、上升、再下降(2007年),然后又經歷了上升(2008年)下降(2009-2010年)再上升的過程。其合作論文的數量和比例變化也呈現多次不斷上升下降的過程,但合作論文所占比例變化波動則不如數量變化頻繁。圖1為體育學其他二級學科和體育人文社會學的合作論文各自所占比例的對比圖。將表1和表2中的數據進行對比,我們可以發現,體育學其他二級學科論文的合作論文比例要高于體育人文社會學10個百分點左右,從年度的數量比例變化來看,既有相似之處,又有區別所在,2003年體育學合作論文比例在下降,但體育人文社會學論文則在上升;2006年至2010年兩者的變化幾乎都成反向變化;從最近的兩年看,兩者的合作比例都在下降,但明顯看出形成“剪刀差”的態勢。從圖1中還可以看出,體育人文社會學的論文合作比例始終低于體育學其他學科論文的合作比例,平均差距為9.98個百分點,最大差距年份在2007年,達到16.65個百分點,最小差距出現在2009年,只有4.01個百分點。雖然我們不能確定是什么原因造成這種合作差距,但是我們推測這與人文社會科學相對體育學學者來說易于接受和擁有這類知識以及體育學其他學科的研究所涉及的醫學、心理學、生理學等需要他人引入有關,同時可以肯定,如果體育人文社會學的研究僅僅局限在體育學領域,則體育人文社會學的研究一定不會產生突破性進展。
三、作者合作研究模式分析
作者合作是合作研究的主要表現形式,一項研究工作的進行往往離不開來自同一領域或不同領域研究工作者的相互合作,作者合作能夠有效地保證研究工作的順利完成以及最后研究成果的內容質量。從作者合作研究的角度對我國體育人文社會學領域合作進行揭示,能夠充分反映出領域作者的合作研究狀況。同時,通過與整個體育學領域的作者合作進行對比分析,能夠近一步定位領域作者合作的層次水平。
(一)概況及作者合作模式分析體育人文社會學作為一門學科綜合性較強的學科,它除了需要本研究領域的學者擁有人文社會科學其他領域知識,更需要人文社會科學其他領域學者介入。因此,分析體育人文社會學領域的合作概況與合作模式,對改善本領域合作研究,促進本領域研究的發展和突破有著積極意義。1.概況分析分析討論作者合作,最常用到的兩個指標為論文作者合作度與論文合作率,我們用平均每篇論文的作者數表示論文作者合作度指標,這一指標反映了領域研究工作吸收研究人員智力的程度;用由兩名或者兩名以上作者完成的論文數量與論文總數量之比表示論文合作率指標,這一指標反映了領域合作研究的程度。前面我們已經分析了2002至2011年體育人文社會學的論文合作率指標,下面我們僅對論文作者合作度指標進行討論。表3列出了體育人文社會學2007-2011五年論文作者合作度的統計數據。由表3我們可以發現,2002-2011年體育人文社會學的論文作者合作度基本保持在一個較為穩定的狀態,沒有出現較大的波動情況,最大論文合作度與最小論文合作度的差值為0.24,五年平均作者合作度為1.93,這表明近年來我國體育人文社會學領域已經形成了相對穩定的作者合作程度且合作度較為緊密,領域合作研究較為頻繁。如前所述,我們認為這一統計結果反映了體育人文社會學的學科綜合性。2.合作模式分析按照參與論文的作者數量,將作者合作分為“2人合作”、“3人合作”以及“4人及4人以上合作”三種合作模式,通過對這三種模式的統計分析,能夠近一步刻畫領域作者合作研究的參與度。表4展示了2002-2011十年我國體育人文社會學領域三種作者合作模式的統計結果。從表4的統計數據結果來看,2002-2011年體育人文社會學“2人合作”與“3人合作”占據了主要地位,“3人合作”與“4人及4人以上合作”論文的總和不及“2人合作”的總數,十年“2人合作”論文的總數為2828篇,“3人合作”與“4人及4人以上合作”論文的總和為2162篇。圖2直觀反映了三種模式的整體分布情況。由圖2我們可以看到,體育人文社會學中“2人合作”與“3人合作”模式占據主要地位,其中“2人合作”比例占到總體合作的一半以上,“3人合作”模式也占據相當比重。這一結果表明,體育人文社會學領域的論文合作研究主要由2-3人組成,說明此領域合作研究的主要范式是2-3人的合作團隊。進一步分析研究三種模式的動態發展變化情況,能夠展現出領域作者合作模式的動態形成與演變過程。圖3顯示了三種作者合作模式的比例發展趨勢。由圖3我們可以發現,2002-2011年間,三種合作模式都存在一些波動,如兩人合作論文的比例最高達到2011年的63.23%,而最低年份的2004年只有53.23%;三人合作論文比例的最高年份為2009年,達到30.17%,最低年份的2002年只有20.96%;同樣,4人級以上作者合作論文比例最高接近20%,即2002年的19.59%,最低也僅僅剛過10%,即2011年的11.90%??傮w而言,三種合作模式比例分別圍繞57.6%、26.7%、16.7%上下波動。
(二)對比分析將體育人文社會學領域作者合作情況與體育學領域其他二級學科進行對比,能夠更加清晰地展現該學科作者合作的整體水平。表5列出了體育學領域內除體育人文社會學的其他二級學科中,近十年作者合作的相關統計數據。由表5的數據我們可以發現,2002-2011年中體育學領域除體育人文社會學以外的其他二級學科的作者合作中,“2人合作”模式雖然也是體育學合作論文主要形式,但相比體育人文社會學,其兩人合作論文比例大大減少,下降了12個百分點;同時,三人合作論文、4人及以上合作論文的份額在擴大,分別達到了30.23%和24.38%。圖4形象地顯示了體育學論文三種合作模式的比例。如果我們比較體育學和體育人文社會學中合作模式的比例數據,兩者之間還是存在著很大差異。我們繪制了體育人文社會學論文和體育學論文的三種作者合作模式的比例變化趨勢圖,從而進一步了解二者的動態變化過程。參見圖4。從圖4中我們可以看出,整個體育學領域中,無論體育人文社會學還是其他二級學科作者合作模式的層次是比較清晰的,三種不同的作者合作模式之間沒有發生交叉現象,表明領域的作者合作研究模式較為穩定??v向來看,雖然每一種作者合作模式所占的比例會有一定的波動,但是其波動幅度不是很大,加之每一年三種模式的體育人文社會學與體育學其他學校比例高低分明,我們由此可以判斷我國體育學領域作者合作已經形成了相對穩定成熟的合作模式的層次結構。我們發現,三種模式中只有“2人合作”的體育人文社會學高于非體育人文社會學,這反映出“2人合作”在體育人文社會學中所占比重大于其他體育學領域的二級學科。
四、機構間合作研究分析
機構間合作可以是機構間研究人員的優勢互補,各自的特長易于充分發揮,能夠將研究領域中分散在不同單位的資源進行有效整合,是科研成果創新的一個重要途徑。體育人文社會學中存在的廣泛合作研究中,機構間合作占有一定比例,因此有必要對這部分內容進行研究分析。
(一)概況分析當前,我國不同科研單位中廣泛進行著體育學領域的研究工作,體育人文社會學作為體育學的二級學科,在傳統體育學領域的基礎上與社會學領域相交叉,因此存在廣泛的合作研究。機構合作作為合作的一種重要形式,可以預見體育人文社會學領域一定存在著廣泛的機構間合作。表6列出了2002-2011年體育人文社會學領域機構間合作的概況數據。由表6我們可以看出,除2011年之外,其余各年中,隨著領域合作論文數量的增長,機構間合作論文數量也呈現出波浪形式的增長態勢,合作比例同樣保持著這種態勢,各年合作比保持在45%-55%左右的區間水平之內,其中2004年最少,為44.53%,2011年最大,達到52.12%。我國體育人文社會學2002-2011年間的平均機構間合作比達到了49.22%這一較高水平,這一結果表明我國體育人文社會學領域研究者重視不同機構之間的合作,研究領域的資源整合水平達到比較高的水準。
(二)對比分析為了進一步對體育人文社會學領域機構間合作水平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我們將2002-2011年間該領域的機構間合作統計數據與體育學領域中的其他二級學科進行對比分析,通過對比我們了解了體育人文社會學在整個體育學領域機構間合作中所處的具體位置。表7列出了近十年體育學領域內除去體育人文社會學以外其他二級學科的機構間合作統計數據。對比表6和表7的統計數據,體育學領域其他二級學科的整體機構間合作比較體育人文社會學為高,每一年合作比都高出十個百分點左右。從機構合作論文數量的變化來看,機構間的合作比例也呈現相似的變化趨勢。體育學其他二級學科的機構合作比例于2003-2005年間出現激增狀態,而體育人文社會學與其相比滯后一年,這個快速增長發生在2004-2006年間,以后各年基本處于波動上升的趨勢,為了清楚的看出體育人文社會學和體育學其他二級學科的機構間合作比例走勢,我們根據表6和表7,繪制了它們的機構合作比例圖(參見圖5)。由圖5我們可以發現,體育人文社會學與體育學其他學科的機構間合作比變化趨勢極為相似,都是在波動中上升,但體育學其他學科機構間的合作普遍高于體育人文社會學。他們的差距圍繞著10%上下浮動,差距最大的是2009年14.72%,差距最小的是2003年的6.14%,平均差距是10.24%。這一數據說明了體育人文社會學的跨機構合作力度遠低于體育學其他學科。究其原因,體育學與人文社會科學這兩個領域的差異與體育學與自然科學之間的差異相比,差異較小,同時在本機構內部,體育學學者更易找到人文社會學學者合作。
(三)合作類型分析為了從整體了解2007-2011年我國體育人文社會學領域合作論文的機構背景,我們對2007-2011年不同類型機構之間的合作文獻數量進行了統計,詳細數據見表8所示。其中,“合作類型”一欄中的“體”、“師”、“綜”、“理”、“其”分別表示五種機構類型,即“體育類院?!?、“師范類院校”、“綜合性院?!薄ⅰ袄砉ゎ愒盒!?、“其他類”。在這五類機構中,前四類主要指普通高校,“其他類”對應民辦類、職業技校類等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等。另外,表中每一年的“排名”欄為當年不同合作類型頻次的排名,數量為合作發文的數量。由表8我們可以發現,2007-2011年我國體育人文社會學領域的合作論文中同類型機構的合 作比例較高,其中體育類高校和師范類高校又占據主要位置。2007-2011年間,上述兩類高校內部之間的合作均保持在前三名之內。在不同機構類型的合作中,各年排名的波動性較大,具有較高排名的類型有體育類與其他類之間的合作,這主要來自于體育類院校學者與體育科研院所的合作,其次合作較多的是體育類與師范類之間的合作以及師范類與其他類之間的合作。上述三類合作關系在2007-2011年中都占據了較高的排名,且其排名的波動性相對較低,這也反映出這三種合作類型為領域主要機構合作類型。我們進一步選取2007-2011年合作比例最高的五種合作類型,并構建其排名的變化趨勢。由圖6我們發現,2007-2011年體育人文社會學機構合作論文中,體育類院校之間、綜合類院校之間以及理工類院校之間的合作較為穩定,其排名變化沒有出現劇烈波動的情況。師范類院校之間以及其他類機構之間的機構合作近五年波動較大,特別是在近兩年中其他類機構之間的機構合作發生了劇烈的變化情況,2010年至2011年間其排名下降了近10位,綜合以上分析我們認為,我國體育人文社會學不同機構類型之間的合作主要集中在體育類高校之間、綜合類高校之間以及師范類高校之間,其中體育類之間和綜合類之間已經形成了穩定的機構合作關系。
五、地區間合作研究分析
地區間合作是指不同地域的學者之間的合作,這種跨區域的合作可以使地域之間學術資源互補,特別是體育人文社會學這個與人文環境密切相關的體育學研究領域,區域之間的學者合作可以使地區學者間的人文優勢充分展現,已達到研究的最佳效果。對體育人文社會學研究領域不同地域之間合作情況進行統計分析,能夠了解研究領域內不同地域之間的學術交流與學術資源整合的概況。
(一)概況分析經過長期的科研活動積累,不同科研單位所積累的學術資源與優勢各不相同,某一研究領域的優秀學術資源往往不會全部集中在某一特定地區,這使得要在該領域進行高效的科研工作必須進行不同區域內的資源整合,地區間合作由此產生。作為交叉性學科的體育人文社會學領域的研究工作當然也離不開地區間的合作研究。表9列出了2002-2011年體育人文社會學地區間合作的相關統計數據。由表9統計數據我們可以看出,2002至2011年十年中,除2011年來源文獻數據本身較少之外,其余各年中我國體育人文社會學領域地區間合作論文數隨著合作論文總數的逐年增長而呈現平穩增長的態勢,由2002年僅有的66篇增長為2010年的179篇,2006年至2010年的地區間合作論文數量維持相對穩定的狀態,為160篇至180篇左右,2008年達到2002-2011年間的高峰,為197篇。2002-2011年中的地區間合作比例水平始終呈現出平穩增長的趨勢,由2002年的22.68%逐步平穩增長為2011年的30.69%,十年內的跨地區合作的平均比例為28.02%,沒有出現劇烈的波動情況,這反映了近年來我國體育人文社會學領域內的不同地區之間的學術資源整合與學術交流活動已經達到了相對穩定的水平。
(二)對比分析為進一步了解體育人文社會學的地區間合作水平在整個體育學領域所處地位,我們將體育人文社會學與體育學其他二級學科近十年的地區間合作統計數據進行對比。表10列出了2002-2011年體育學除體育人文社會學以外的其他二級學科的地區間合作統計數據。由表10中統計數據我們發現,2002-2011年間體育學其他學科的地區間合作比整體高于體育人文社會學,每年地區間合作比兩者相差五至十個百分點左右。在10年的數量變化過程中,基本上為上升趨勢,但在2007年和2009年分別較前一年有一定的減少。為了將體育人文社會學與體育學其他學科做一比較,我們將兩者的地區之間合作的比例進行統計對比,并將它們地區間合作比例的年度數據繪制成圖,詳見圖7。從圖7我們可以看到,體育學其他學科的整體地區合作比高于體育人文社會學,這表明體育人文社會學在整個體育學領域中的地區合作尚需改善,兩條曲線的年度變化雖然不完全相似,但總體上均呈波動上升趨勢。這表明體育人文社會學的地區合作與體育學其他學科所受到的影響因素或影響程度不盡相同。兩條曲線十年來始終保持在一個比較高的水平線上,這表明體育學整體的地區間合作水平較高。
(三)共現分析為了進一步了解近期我國體育人文社會學領域合作論文的地區合作情況,我們對2007-2011年我國體育人文社會學領域合作論文的合作機構所在地區進行了統計,構建了合作地區的共現矩陣,表11列出了其中的部分內容。由表11我們可以發現,2007-2011年間我國體育人文社會學領域不同地區之間的合作呈現多交叉以及本地區合作為主的特點,某些地區之間甚至不存在任何合作。為進一步獲得直觀的地區合作分布情況,筆者利用可視化數據分析軟件Ucinet對上述統計結果進行可視化操作,獲得如圖8所示的地區合作網狀關系圖。由圖8我們可以發現,2007-2011年體育人文社會學領域地區合作比較緊密的有北京、上海、福建、山東、廣東、陜西、河北、河南等地,上述幾地均與其他地方直接或間接發生合作關系,它們共同組成了地區合作的核心區域。與此相對應,寧夏、甘肅、青海、安徽、西藏、內蒙古、海南、港澳臺等地區與其他各地發生合作關系的程度較低,它們處于整個地區合作網狀關系圖的最外層,這些地區要么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其整體學術研究產量較低造成其與其他地方發生合作研究的基數較少;要么屬于遠離內陸學術發達地區,其地理因素的限制造成了其與其他地區發生合作關系的機會下降。
六、結語
通過對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2002-2011年體育人文社會學領域的合作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筆者發現,當前我國該領域內具有廣泛的合作研究,近幾年合作研究的趨勢保持穩定,與整個人文社會科學相比,體育人文社會學的合作研究度較高。對領域作者合作的研究發現,當前體育學與體育人文社會學領域作者合作的主要模式為“2人合作”和“3人合作”,這兩類合作模式的總比例占到整個合作研究的一半以上。對領域機構合作的研究發現,近年來我國體育人文社會學領域保持了較高的機構合作比例,機構間合作呈現整體平穩狀態,機構合作主要集中在同一類型的機構之間,不同類型機構的合作中,體育類與師范類之間、師范類與綜合類之間以及體育類與其他類之間的合作占據主要位置,某一些類型機構之間的合作近幾年來出現了波動情況,但不同類型機構之間的合作情況整體上保持穩定狀態。對地區合作的研究發現,近幾年來我國體育學與體育人文社會學領域的地區間合作呈現穩定發展狀態,地區合作主要集中在本地區內部的合作之中,不同地區的合作也具有集中分散的趨勢,合作關系較為緊密的有北京、上海、福建、山東、廣東、陜西、河北、河南等地,合作關系較為疏遠的有寧夏、甘肅、青海、安徽、西藏、內蒙古、海南、港澳臺等地區。本文的完成離不開蘇新寧教授的悉心指導,他為研究指明了方向。王越、周美汐、楊佳佳、吳志祥和姜霖等同學在數據收集處理的工作中付出了辛勤的努力,筆者在這里向以上老師和同學的努力工作表達敬意。
作者:韓杰冰單位: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