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交互式教課對社會學課程的意義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農村社會學是一門具有很強實踐性和應用性課程,筆者自2008年開始講授農村社會學課程以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深深感覺到這門課如果按照傳統的老師講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式進行課堂教學的話,會忽略和學生的交流,很難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始終應堅持以培養學生能力為主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中注重在基礎知識教學的基礎上加強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運用交互式教學方法對課程相關知識進行延伸和拓展,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從而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1教師與教材交互教材和教學內容是教師設計和教學活動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師與教材交互是教師實現教材、教學內容、教學資源的收集、整理工作,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參考內容。因此,在農村社會學的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將當前農村社會發展中的熱點和難點問題融入到教學的過程中,設計相關專題問題,根據班級學生情況進行分組選題。討論題目的設計和選擇時盡量做到和課程內容相結合,又注重突出時代性、新穎性和趣味性,借此吸引學生去熟悉教材,思考問題。如教學過程中根據教材內容,設置了農村文化習俗(包括農村的傳統節日、農村風俗、農村的新風尚、農村生活城鄉差異等);農村社會流動(包括勞動力轉移問題、民工潮與民工荒現象,新生代農民工,勞動力轉移引發的相關問題(留守兒童、城市壓力)等);農村社會問題(如農村人口問題、農村教育問題、農村貧困問題、農村生態環境問題、失地農民問題等)以及新農村建設建設的成效、建設的偏差等典型案例介紹等幾個選題。然后根據班級情況設置若干組,每組自由協商選題與分工,引導學生熟悉教學內容,做好課堂參與準備。
1.2教師與學生交互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實施者,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學習,與教師進行不同形式的交流,匯報自己的成果,獲得教師的反饋。課堂討論是實現教師與學生互動的一種直接方式。根據布置的討論選題,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協商進行選題和分工后,學生利用課外時間查找資料,進行準備。教師在相應的教學內容講授后,安排小組討論,向老師及其他同學匯報該專題的學習成果。在此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對學生的引導,指明問題的性質,思考的方向,肯定學生的新觀點,新想法,幫助學生修正不正確的觀點。如在討論農村貧困問題的解決方案時,在教師的引導下,討論的氣氛異常熱烈。有的小組認為要加大對農村貧困地區的投資,有的小組認為一味地投資只會使這些地區安于現狀,陷入貧困的惡性循環中,還有的小組認為要改“救濟式扶貧”為“開發扶貧”,要變“輸血”為“造血”……通過學生之間不同觀點的爭論,對問題的認識更加深刻了,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又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意識。
1.3學生與學生交互學生與學生的互動就是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協同學習,共同探究,調動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活動能力,激發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性和積極性,從而實現以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重點的創造性學習。對于學生個體來說,知識水平相近,處理問題能力相近,且朝夕相處,地位平等,目標一致,比較容易溝通。所以使學生與學生聯合起來,建立學生合作學習小組,使他們以學習活動為中介,相互合作、相互啟發、相互討論、共同負責、共同分享,提高學生學習動力,拓寬交流范圍,擴大信息交流,使每個學生都能更充分地發揮自己的自主性。在組織教學時,我們采取了分組討論的形式,以小組為單位,每個小組3~5人,以學生自愿結合為基礎,由學生自己選出學,由組長組織,負責本組專題討論的分工,有利于學生之間的優勢互補,避免了個別學生學習不主動、不積極參與的現象。在進行課堂討論的時候,其他個人或小組可以提問或表達不同意見,展開辯論,實現小組間的互動。
1.4學生與教材交互在學習過程中,針對學習內容的重點,向學生提供一些要求思考和回答的問題,指導學生個人查閱教材相應章節及閱讀其他相關材料,從教材和各種學習資源處獲得大量的知識信息,同時學生可以對收集的各種信息進行重組、挑選,從不同角度找到與主題相關的內容。現代的農村社會處于不斷地變化之中,教材中原有的信息可能會變得過時。因此,在農村社會學的教學過程中,積極引導學生去收集相關專題資料及其他和農村社會相關的信息、資料,并且經常給學生們講解收集資料的途徑、方法等。如可以去圖書館借閱相關期刊和書籍;通過網絡查詢最新的三農動態;通過對自己生活的家鄉及參與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加強對農村的了解等。這樣,學生就會發現教材之外很多自己想知道、感興趣的東西。
2交互式教學法的效果
2.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授課質量學生對課程不感興趣,聽課積極性不高,課堂氣氛沉悶,授課的教師和聽課的學生之間不能建立良好的互動,勢必打擊老師的備課積極性,上課也就失去了動力。而教師不認真備課,上課缺乏激情,授課內容就不可能迎合學生的聽課心理,學生的聽課積極性將會受到進一步的打擊,由此導致了惡性循環,必將影響授課質量。通過交互式學習,讓學生參與教學,要我學變成我要學,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學生進行分組專題匯報,其他同學參與討論,為學生的學習創造了一個輕松愉快的交流環境。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廣泛搜集資料,認真準備,積極發言,通過主動參與,提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教學質量,學生也普遍反映收獲更大。
2.2增強學生參與能力,提高學生對現實問題的認知能力交互式教學能將學生從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有利于學生獨立思考,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如果在教學中只是一味地按照教材內容體系進行講授,而沒有辦法讓學生真正了解關于農村社會中的新問題,學生對相應的知識體系不能及時更新,對現實問題很難有清晰的認識。參與式教學讓學生獲得知識,激發同學們積極思考,更重要的是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問題。在學習了相應的內容后,他們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想法,也希望在老師和班級同學面前充分表現出來,因此,大多數學生在學習中都能就老師提出的問題展開討論。在分組討論中,每個同學都能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最后經過小組內部總結每組的觀點并加以正確表述,鍛煉了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3培養學生對所學專業的直接興趣長期以來,社會上的輕農意識還未得到根本改變,導致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許多學生對自己所學的專業有偏見,存在著嚴重的專業思想問題,對專業課程學習熱情不高,普遍存在著厭學的心理,為專業課程教學帶來了弊端。在農村社會學的教學過程中,了解到大部分同學都是來自農村,他們對農村有深刻的認識,通過積極引導學生參與課堂討論,加深了對農村現實問題的看法,學生對所學專業有了更直觀的感受,增加了對所學專業的興趣,對自己未來的職業選擇,未來的努力方向也有了初步的規劃。
作者:王永靜張曉莉單位:石河子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