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交互式模型的法學教學革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法學學生目標——培養職業定位意識和能力2012年5月,教育部、中央政法委聯合舉辦的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啟動,這是我國法治道路中國化、推動法學理論實踐化、推動法律人才走向國際化的重要舉措。該計劃也意味著法學學生的應用能力培養成為法學教育的核心,所以法學學生的職業定位意識的培養和能力的提升成為教學改革的突破口。
(二)教學過程再認識——知識的傳播與生成對于教學過程,除了傳統課堂教學,充分利用法律實務部門的資源,積極開展覆蓋面廣、參與性高、實效性強的專業實習,將大大提高學生的四大能力:即詮釋法律的能力、論證能力、推理能力及法律事實探知的能力。
二、交互式教學模式的特色
交互式教學模式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方式,對其可以如下定義:即構建師生平等對話為背景的互動性教學,這種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是支架式教學思想。建立互相尊重、彼此信任和師生平等的學習氛圍是交互式的目的所在,對話和傾聽能夠實現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的雙向溝通,是合作學習的橋梁和紐帶。概括起來,其特點如下:
(一)避免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脫節在當今信息化時代,大部分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依然是以教材為基礎,粉筆加黑板的授課模式。法學作為實踐性極強的學科,大多數老師極少聯系實際,很少采用案例教學法。使學生的能力與社會的實際要求具有一定的差距。
(二)增強法學教學中的師生互動,提高學生應用能力現階段的法學教育對法學理論的學習比較重視、看重法律概念和法律條文的剖析,強調學生對理論體系的把握和了解,因此對學生司法實務操作能力的培養卻少有提及乃至忽視。,從而導致本科教學注重的是教師的“教”,即體現傳統教育思想精髓:“傳道、授業、解惑”,對于學生的“學”是忽略不計的。
(三)打破法學教學內容枯燥無趣,強化人文關懷法學教育區別于其他專業教育的特征就是,要把人文教育與職業訓練統一起來。品質的培養、視野的拓展、思維的啟迪、理想的樹立都屬于人文教育;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則屬于職業訓練的重要內容。簡而言之,法學教育必須實現兩個目標:既要教學生如何做事,更要教學生如何做人。
三、交互式教學模式的構建
(一)明確法學教育的指導思想和目標陜西科技大學確立了在加強素質教育基礎上實施專業教育和創新能力教育的教育理念,遵循加強基礎、強化應用、激勵創新、注重融合、提高素質、體現特色的辦學思想。
(二)創新師生雙方信息交遞方式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過程,堅持課堂教學新理念,即教師是生產者,學生為消費者的生產消費理念。因為在課堂中,傳遞知識和信息的紐帶是教學本身,教師和學生其實就形成了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關系。二者是相依互存的,學生對知識的接收、分析和理解是教師的知識形成和再建構的基礎,學生的反饋狀態是實現動態教學的前提,教師教學方式會隨之調整,當然也會包括知識體系、教學心態等一系列變動。
(三)改革教學評價方式,建立以課堂為中心的評價體系完善現有的測試與評價體系,尤其要重視形成性評價,加強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用能力發展情況的檢測,建立多樣化的評價體系。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對學生的評價基本采用的是終結性評價,即最終分數決定優劣。交互式教學模式重在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把日常學習納入學生評價體系是首要選擇,這樣能讓學生主動把心思從“分數”轉向“課堂”,從“結果”轉向“過程”,從而構建形成性評價體系。
(四)開展啟發式教學,重視課堂微觀模式所謂課堂的微觀模式是指每堂課或每次課的結構安排,它是整個教學系統的核心構成部分,每堂課根據具體的教學要求選擇最適當的教學組織方式是非常必要的。要改變千篇一律的教學,就必須運用多樣化的方法和策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從而實現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目標。
(五)加大教學硬件設施投入,提高教學效果以現代信息技術革命為契機,廣泛采用多媒體和網絡等現代信息技術,促進教學模式的有效改革,采用現代化、多樣化、個性化的教學手段。法學專業新型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有助于法學教育擺脫傳統教育模式的束縛,真正培養出復合型司法人才。
作者:劉友紅單位:陜西科技大學管理學院法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