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媒體老年媒介形象的建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科技傳播雜志》2014年第十八期
1老年人弱勢傳播的原因探析
一方面與社會對老年人消極的刻板印象有關。由于自然生理、心理的衰老,老年人行動遲緩、多病、固執、困惑甚至丑陋、無助、糊涂等客觀原因,媒體對老年人的報道往往負面新聞占主導,消極形象居多,尤其是經濟狀況不佳的老年女性尤甚。這種現象就是李普曼所描述的“刻板印象”?!翱贪逵∠蟆币卜Q“固定成見”,是人類天生具有的一種認知策略,指人們對環境中生活的某一類人或事物會形成固定、概括、籠統的看法?!俺梢娤到y一旦固定下來,我們的注意力就會受到支持這一系統的事實的吸引,對于和它相抵觸的事實則會視而不見。”[6]媒體記者會據此形成模式化的報道,最終導致“一種不能證明是更真實的意見對一種意見的控制”。隨著“銀發浪潮”的襲來,媒體對人口紅利消失、勞動力緊缺、養老金不足等問題不恰當的報道,也降低了社會對老年人的評價。另一方面與媒介對老年群體的關注度不高有關。一般認為,媒介產品消費過程中,老年人消費不足。青壯年是媒介產品的主要消費對象,老年人的消費意愿和消費能力都有限,從經濟效益出發,媒介的關注重點當然不在老年群體。導致無論是新聞報道還是影視劇,對老年生活或政策服務的關注度都較低。而有些老年負面新聞的報道也不排除媒體出于奪人眼球的經濟目的。其次,媒介產品生產過程中,老年人的話語權缺失。從媒介從業人員構成看,各部門尤其新媒體行業很少有老年人,導致老年人話語表達權缺失甚至集體失語,其合法權益易被忽視,成為數字媒體時代的“難民”。老年人處于被描述、被評價、被書寫的邊緣化的狀態,媒體社會公器的作用發揮不夠。
2構建積極健康的老年人媒介形象的路徑
老年人為家庭和社會奉獻了青春和熱血,他們積累的豐富經驗是社會的財富而非累贅。家家都有老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敬老愛老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老齡化社會挑戰與機遇并存,老年人口中蘊藏著巨大的人力資源,改變社會對老年人的“刻板印象”,大眾媒體須以優秀的作品引領社會尊老愛老的風尚,形成濃厚的尊重和關愛老年人的輿論氛圍,傳遞友善、慈愛、睿智、明理、獨立的積極的老年群體形象,讓它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具體路徑,一是加大對老年人先進人物的典型報道。媒介簡短的消息報道內容顯得單薄,不像人物通訊、深度報道或人物專訪等體裁更能呈現報道對象的全貌。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也是最有說服力的。像楊善洲、龔全珍老人等感動中國的人物的報道,傳播了正能量,影響效果非常好,但普普通通的老年人的報道還太少。主流媒體要精心策劃,舍得拿出更多的版面和播出時間去展現老年人的風采,體現該群體真實的存在樣態。二是涉及老年事件的報道要注意方式角度,不要炒作負面新聞。諸如2014年春晚小品《扶不扶》表達的主題是好的,但由于受眾的逆反心理,實際上可能增加了人們互助的懼怕感。
實際上社會現實中“不敢扶”的個案絕對不會超過10%,只是因為媒體不恰當的報道把這些事情放大了,對誠信產生了負面的影響。相反,媒體報道沈陽老翁下雪天被騎電動車的小伙撞到,他的那句“孩子,沒事,我有醫保,你趕緊上班去吧”成為2013年最感人語句之一。媒體要通過新聞評論講明事理,像關心孩子一樣關心老年人這一特殊的社會群體,正確看待老年人家庭日常生活、勞動職業生活、社會政治生活中的一些表現,體現人文關懷,形成親近老人、關愛老人的正確輿論導向。三是加強老年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制作更多適合老年人欣賞的影視劇產品,豐富老年人文化生活。從媒介消費看,老年群體通常被視為弱勢群體,其實不然。人口老齡化意味著受眾結構的變化。老年人回歸家庭后,社會交際明顯減少,讀報紙、看電視、聽廣播成為日常生活的主要內容。他們是大眾傳播時代最大的受眾群,對媒介的接觸頻率和依賴度都較高。所以,豐富老年文化產品不僅是媒體的社會責任,而且也是媒體很大的市場機會。四是適當增加老年人公益廣告的投放,多辦維護老年人權益的公益文藝節目。尤其是主流媒體應率先垂范,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五是提高新媒體環境下老年群體的媒介素養。如上所述,傳統媒介環境下,老年媒介形象有弱化現象,而在網絡、手機等新媒體覆蓋面越來越廣的環境下,老年群體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空間。幫助他們參與“數字化生存”,不僅有利于老年群體智慧優勢的發揮,也有利于提升他們的生活質量和積極形象。
作者:孫士生單位:臨沂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