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普通大學生體質指數與健康生活方式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家庭生活指南》2017年第9期
【摘要】目的了解大學生體質指數和健康生活方式現狀,并探討大學生體質指數和健康生活方式的關系,為促進大學生健康水平的提升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培養提供參考。方法采用大學生健康生活方式評價量表對4所高校的2000名學生進行調查。結果研究發現,僅有92人(48%)非常了解“應用體質指數評價自己健康狀況”;性別、年級和健康生活方式水平對大學生體質指數存在明顯的影響(F=231702,P<005;F=5633,P<005;F=36376,P<005)。大學生運動鍛煉行為與體質指數呈正相關(r=0130,P<001);大學生生活規律行為(r=-0161,P<001)、飲食營養行為(r=-0069,P<001)、健康危害行為(r=-0072,P<001)、健康責任行為(r=-0195,P<001)、人際支持行為(r=-0204,P<001)、生命欣賞行為(r=-0103,P<001)、外顯性行為(r=-0139,P<001)、內隱性行為(r=-0126,P<001)和健康生活方式水平(r=-0145,P<001)與體質指數呈負相關。體重過低大學生的健康生活方式水平高于體重正常大學生。結論高校應該通過政策導向和教育干預來培養大學生的健康生活方式,并及時追蹤調查和系統評估。這將有助于大學生減緩體質指數增長的速率,并保持健康的身體狀況。
【關鍵詞】大學生;體質指數;健康生活方式
健康的身體是人類從事一切活動的前提條件。體質指數(BodyMassIndex,BMI)是衡量個體胖瘦程度和健康水平的一個標準。肥胖是嚴重影響個體健康和生活質量的現代疾病[1]。體質指數過高是心腦血管疾病、腎病、糖尿病和骨骼肌系統紊亂等疾病的危險因素[2-5]。體質指數處于非正常數值區間的個體的患病危險指數將增加,體重過低(<185kg/m2)和嚴重肥胖(≥35kg/m2)或病態肥胖(≥40kg/m2)與不良健康后果的風險升高相關[6-7]。英國《Lancet》周刊的研究指出,中國肥胖者已經超過9000萬,肥胖者將面臨巨大的健康隱患[7]。人類的健康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包括:行為和生活方式、環境、生物學和衛生服務四大因素[8]。世界衛生組織曾指出:每個人的健康與壽命60%取決于自己的行為與生活方式[9],包括起居飲食,體育鍛煉等,并且這些生活方式也是影響體質指數的可控因素。本文報告了2016年3—5月大連海事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南京大學和濟南大學等4所高校普通大學生體質指數與健康生活方式的調查與分析。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大連海事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南京大學和濟南大學2013~2015級本科1~3年級大學生為調查對象。
1.2方法
1.21抽樣方法
采用整群隨機抽樣方法,在4所大學各抽取10個專業。在抽取的10個專業中,以班為單位,隨機抽取17個班作為樣本班,將每個樣本班的所有學生作為調查對象,在這些調查對象中抽取500人填寫問卷。
1.22調查方法
問卷調查內容包括:基本情況(性別、年級、身高、體重),自編“應用體質指數評價自己健康狀況”條目,使用王冬開發的大學生健康生活方式評價量表[9]測量大學生健康生活方式,問卷采用集中自填匿名問卷的方式進行現場收集,每所高校發放500份問卷。大學生健康生活方式評價量表包括38個條目,進行五級評分,①~⑤分別代表從來沒有、偶爾如此、約半如此、時常如此、都是如此,分別賦值為1~5。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9]。
1.23判定標準
本文研究對象為18歲及以上大學生,故依據《成人體重判定》[10]進行體重分組。將所有學生分4組:BMI<185為體重過低組;185≤BMI<240為體重正常組;240≤BMI<280為超重組;BMI≥280為肥胖組。體質指數是依據大學生填報問卷的身高和體重的數據進行計算和賦值(BMI=kg/m2),體重過低=1;體重正常=2;超重=3;肥胖=4。健康生活方式是運用大學生健康生活方式評價量表對運動鍛煉行為、生活規律行為、飲食營養行為、健康危害行為、健康責任行為、人際支持行為、壓力管理行為、生命欣賞行為等8個維度進行測試,前5個維度得分之和為外顯性行為,后3個維度得分之和為內隱性行為,8個維度得分之和為大學生健康生活方式水平(滿分為190分)。
1.24質量控制
調查過程中,對有爭議的問題統一規定;數據錄入環節,缺失和模糊項的選擇達到20%視為無效問卷。
1.25統計分析
采用EpiData30軟件建數據庫,應用SPSS17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采用描述性統計、多因素方差分析和相關分析,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一般情況
共發放問卷2000份(每所學校各500份問卷),獲得有效問卷1915份,有效率為9575%。其中男大學生有1105人(577%),女大學生810人(423%)。根據《成人體重判定》[10]對研究對象進行分組,體重過低有337人(1760%),體重正常有1338人(6987%),超重有178人(930%),肥胖有62人(323%)。
2.2大學生對“應用體質指數評價自己健康狀況”的了解情況
調查發現,有92人(48%)非常了解“應用體質指數評價自己健康狀況”;1001人(5227%)一般了解;822人(4293%)不了解。在非常了解“應用體質指數評價自己健康狀況”的學生中,體質指數為體重過低的有18人,體重正常的有65人,超重的有9人,肥胖的有0人。
2.3不同體質指數大學生的健康生活方式水平的比較
經方差分析,體重過低、體重正常、超重和肥胖大學生4組在運動鍛煉行為、生活規律行為、飲食營養行為、健康危害行為、健康責任行為、人際支持行為、壓力管理行為、生命欣賞行為、外顯性行為、內隱性行為和健康生活方式水平方面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對具有統計學意義的維度進一步采用LSD法兩兩比較,超重大學生的運動鍛煉行為得分最高,其次是肥胖大學生,再次是體重正常和體重過低大學生。超重大學生的生活規律行為得分低于肥胖、體重過低和體重正常大學生。體重過低大學生的健康生活方式水平得分最高,其次是體重正常大學生,再次是肥胖大學生,最后是超重大學生。
2.4性別、年級和健康生活方式水平對大學生體質指數的影響
在對大學生體質指數的研究中,以性別、年級和健康生活方式水平為固定因子,對大學生體質指數進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研究結果表明,性別、年級和健康生活方式水平對大學生體質指數具有主效應(F=231702,P<005;F=5633,P<005;F=36376,P<005)。性別和年級對大學生體質指數具有交互效應(F=219124,P<005)。性別和健康生活方式水平對大學生體質指數具有交互效應(F=42337,P<005)。年級和健康生活方式水平對大學生體質指數具有交互效應(F=44896,P<005)。性別、年級和健康生活方式水平對大學生體質指數具有交互效應(F=72066,P<005)。
2.5不同性別、年級大學生的體質指數比較
4所高校大部分大學生的體質指數都處于體重正常范圍,體重正常的男大學生有801人(7249%),體重正常的女大學生有537人(6630%)。體重過低的大學生中,女大學生(3259%)的百分比遠高于男大學生(661%)。超重的男大學生有178人(1611%),而女大學生的體質指數均沒有處于超重范圍。處于肥胖范圍的男大學生(489%)的百分比高于女大學生(111%),見表3。
2.6大學生體質指數和健康生活方式的相關分析
大學生運動鍛煉行為與體質指數呈正相關(r=0130,P<001);大學生生活規律行為、飲食營養行為、健康危害行為、健康責任行為、人際支持行為、生命欣賞行為、外顯性行為、內隱性行為和健康生活方式水平與體質指數呈負相關。
3討論
3.1大學生體質指數現狀
研究發現,體重過低女大學生人數的百分比高于男大學生,超重和肥胖女大學生人數的百分比低于男大學生??赡苁桥髮W生更關注自己的身材,并且控制飲食和參加鍛煉,而男大學生并不是特別關注自己的身材。大學生不了解“應用體質指數評價自己健康狀況”的人數較多,可能是高校缺乏健康教育,并且學生缺乏自主學習。
3.2不同體質指數大學生的健康生活方式水平的比較
超重大學生的運動鍛煉行為得分最高,可能是他們已經認識到運動鍛煉對身體健康的促進作用。超重大學生的生活規律行為得分最低,可能他們還沒有意識到生活規律對身體健康的促進作用。相對于體重正常、超重和肥胖大學生,體重過低大學生具有更高的健康生活方式水平。
3.3性別、年級和健康生活方式水平對大學生的體質指數的影響
性別、年級和健康生活方式水平三者對大學生體質指數的影響均非常顯著。性別、年級和健康生活方式水平的變化對大學生體質指數存在著明顯的影響。大學生的體重控制項目,應該鼓勵其參與有氧體育鍛煉。并進行內部和外部刺激,以達到最佳效果[11]。
3.4大學生體質指數和健康生活方式的相關分析
運動鍛煉行為有助于大學生保持健康的體質指數,大學生的運動鍛煉的頻率和持續時間越多,越有助于促進自身的健康水平和健康的體質指數。生活規律和營養均衡的個體,有助于保持較低的體質指數。直接影響健康的行為促使個體的體質指數處于較低水平。自覺維護健康的行為和人際支持較多的個體,有助于保持較低的體質指數。正向積極向上的行為有助于保持較低的體質指數。體育鍛煉對大學生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健康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12-14]。大學階段是培養大學生健康生活方式的關鍵階段,高校應該通過政策導向和教育干預來培養大學生的健康生活方式,引導學生樹立健康生活方式的意識并踐行健康生活方式的習慣[15],并及時追蹤調查和系統評估。這將有助于大學生養成健康生活方式,減緩體質指數增長速率,保持健康的身體狀況和預防慢性病。
參考文獻
[1]田野.運動生理學高級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66.
[8]呂姿之.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8.
[9]王冬.大學生健康生活方式評價量表研制及初步應用研究[D].廣州:南方醫科大學,2009.
[10]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與計劃生育委員會.成人體重判定(WS/T428—2013)[S].北京:國家衛生計生委,2013.
[15]韓文華,蘇煜.體育鍛煉與大學生健康生活方式現狀分析[J].中國健康教育,2014,30(8):687-690.
作者:韓文華1,2;蘇煜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