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長江經濟帶經濟發展差異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從不同視角解構大區域經濟差異,有助于明晰區域經濟差異的真實現狀,有重點地推進經濟均衡發展。本文基于長江經濟帶129個地級市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的統計數據,采用綜合指數法評價長江經濟帶經濟發展水平,并按尺度遞減從全域、區域、省域、城市4個視角,利用探索性空間分析法(ESDA)和變異系數法分析了長江經濟帶經濟發展差異,識別出經濟差異重點區域。研究發現:(1)2000~2015年,全域經濟差異以2010年為節點先增大后減小,且內部“兩極分化”明顯,經濟空間演化與經濟差異時序波動吻合,相應在空間上呈現“極化→擴散”趨勢;(2)研究時段內,從區域差異看,上游地區經濟差異增長明顯,干流沿線經濟差異始終高于外圍,上游干流沿線經濟差異逐年增大;從省域差異看,蘇、浙2省經濟發展趨于均衡,川、鄂、湘、皖4省經濟差異增長明顯,云、貴、贛3省經濟差異波動增長;從城市差異看,特大城市和Ⅱ型小城市經濟差異較小,Ⅱ型大城市經濟差異較大,2015年Ⅰ型小城市經濟差異增至最大;(3)長江經濟帶西部地區,中西部長江干流沿線,川、鄂、湘、皖4省,Ⅰ型小城市和中等城市是下階段長江經濟帶推進經濟均衡發展的重點區域。
〔關鍵詞〕經濟差異;變異系數;ESDA;尺度效應;長江經濟帶;經濟均衡發展
引言
區域經濟差異是一種非均衡發展的地理現象,一直是學術界探討和爭論的話題[1]。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國外學者從多種尺度研究了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差異問題,并重點對發達國家和新經濟體進行了大量實證研究[2,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不均衡問題始終存在且伴隨經濟快速發展日益凸顯,受到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并已有較多學者從經濟實力差異[4]、經濟差異時空格局[5]、經濟差異影響因素[6]等方面開展相關研究。目前關于區域經濟差異,國內外研究趨勢主要體現在:(1)研究尺度細化,研究范圍從省[1]、市[7,8]向縣[9]等更小的研究單元推進;(2)研究手段多元化和綜合化,在傳統標準差[9]、變異系數[10]、泰爾指數[1,7]、基尼系數[13]等研究方法基礎上,增加了威廉森系數[11]等數理分析方法,同時更關注GIS[12]、ESDA[13,14]等空間分析方法的應用;(3)測度方法既有單指標[10-13]也有多指標綜合測評[14,15]。長江經濟帶從沿海起步、溯內河向縱深腹地梯度發展,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規律,并作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最具活力和潛力的區域,地跨我國東中西三大地帶,連接東部沿海和廣袤內陸,是依托黃金水道打造的新經濟帶,在全國區域經濟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2016年,長江經濟帶人均GDP達56292.1元(同期全國人均GDP53817元),人口和生產總值占全國比重均超過40%。但經濟差異在長江經濟帶內始終存在,經濟帶東部地區國土面積僅占約10%,但各項經濟指標均占全域一半左右,其中外貿進出口總額占比更高達86.55%[16]。綜合以往研究,長江經濟帶經濟差異研究主要集中于省[17]、市[18]、縣[19]或城市群[20]等單一尺度,缺乏對區域經濟差異的多尺度解構以及經濟差異受研究視角變化影響的敏感度的關注,許多研究采用人均GDP單一指標[7,8]測度經濟發展水平,缺乏綜合性和代表性。同時長江經濟帶范圍廣,按傳統方式籠統的以全域為單元進行分析,難以厘清經濟差異重點。本文以長江經濟帶129個地級市為研究對象,綜合考慮行政區劃調整、區域發展戰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等因素,分別選取“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作為時間節點,評價長江經濟帶經濟發展水平,并從全域、區域、省域和城市4個視角,解構長江經濟帶經濟差異,進一步識別經濟差異重點區域,有重點地為推進長江經濟帶均衡發展提供思路。
1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1.1數據來源
本文采用來源于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長江經濟帶各省市統計年鑒、統計公報、中國區域經濟統計年鑒、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以及國家統計局網站等的數據,并結合相關數據,借助Excel2016、Geo-Da和ArcGIS10.3等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模型計算與空間可視化表達。長江經濟帶基礎地理信息數據來自于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
1.2研究方法
1.2.1經濟發展水平
綜合評價法經濟發展水平是一個包含豐富內涵的綜合概念,運用經濟發展水平綜合評價法進行計算。
1.2.2經濟發展差異測度方法
測度區域經濟差異可以從絕對差異和相對差異兩方面考慮,極差、標準差等絕對指標的結果會受到計算變量值一般水平的影響,對不同主體不能直接進行比較。因此,為了便于不同地區的比較,宜采用基尼系數、泰爾指數、變異系數等相對指標。
1.2.3經濟空間差異測度方法
探索性空間數據分析(ESDA)用于探索研究單元的空間聚集情況,解釋研究對象空間相互作用機制[21],主要利用空間自相關指數探索區域中相關經濟和社會現象的空間分布模式和非常態分布。空間自相關按功能大致分為全局自相關和局部自相關。
1.3研究單元
綜合考慮自然區位、行政劃分、城市發育程度等因素,選取全域、區域、省域和城市4個研究視角。區域視角中,干流沿線與外圍區的劃分以臨靠長江干流為標準,將沿線28個地級市(州)①劃為干流沿線區,其余為外圍區;省域視角以長江經濟帶9省為研究單元,重慶和上海2個直轄市與省級單位不具可比性,所以在該視角中暫不考慮;城市視角中,依據2014年11月國務院《關于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通知》中城市規模等級劃分新標準,參考已有研究成果[22],以第6次人口普查數據為基礎,將長江經濟帶129個地級市劃分為6種規模類型城市。
2長江經濟帶經濟發展水平分析
經濟發展水平是一個綜合的概念,包括衡量經濟體量的經濟規模、測度經濟發展速度的經濟增長、體現結構變遷的經濟結構、反映單位成本獲取成效的經濟效益、代表對外交流能力的開放水平以及表征增長成果共享的人民生活。通過梳理相關研究成果[23-26],考慮數據的可獲取性,本文從經濟總量、經濟增速、經濟結構、經濟效益、開放水平和人民生活等6個方面選取18項指標構建經濟發展水平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3長江經濟帶經濟發展差異多視角分析
3.1基于全域視角的經濟發展差異分析
2000~2015年,長江經濟帶全域經濟差異可劃分為兩個階段:2000~2010年,長江經濟帶129個地級市經濟差異逐年增大,差異系數由2000年的0.5900增至2010年的0.7181;2010~2015年,經濟差異略有減小,差異系數降至0.7159(圖2)。通過計算Moran'sI指數(通過P<0.01檢驗)發現,研究時段內長江經濟帶Moran'sI指數正向偏高,經濟發展呈較強的空間自相關,即具有較強的空間集聚特征。對比發現,研究時段內變異系數與Moran'sI指數變化趨于一致,長江經濟帶“兩極分化”明顯,是拉大長江經濟帶經濟差異的重要原因。2010~2015年,Moran'sI指數下降幅度遠大于變異系數,說明長江經濟帶經濟空間集聚明顯弱化。
3.2基于區域視角的經濟發展差異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長江經濟帶空間結構極化態勢顯著,極化區域主要是長江三角洲和干流沿岸主要城市[27,28],因此有必要從上中下游視角以及干流沿線與外圍視角分析其經濟發展差異。研究時段內,長江經濟帶干流沿線和外圍經濟差異分別以2005、2010年為節點先增大后減小,外圍區經濟差異水平始終低于干流沿線區,但二者差距逐漸減小(圖4)。從上中下游來看,2000~2015年,下游經濟差異始終保持最高且變幅較小,中游經濟差異始終最低,上游經濟差異增速最明顯,三大地帶經濟差異水平逐步趨近(圖5)。上游地區經濟差異較大且增幅最明顯,上文經濟發展水平分析中發現其經濟發展孤立且相對落后,因此西部地區成為長江經濟帶經濟差異重點區域。
3.3基于省域視角的經濟發展差異分析
根據統計學中有關假設檢驗方法原理[29]和參考相關已有文獻[7],將長江經濟帶9省內部差異指數劃分為3類:差異指數大于0.4表明差異大;小于0.4大于0.3表明差異較大;小于0.3表明差異較小。從等級數量變化來看,2000~2010年,省內差異大的省份逐漸增多,省內差異小的省份逐漸減少,2000年經濟差異大的省份只有江蘇省,到2010年增至5個(川、鄂、湘、皖、蘇),而省內經濟差異小的省份由2000年的8個(除江蘇外所有省份)減少至2010年的1個(貴州);2010~2015年,差異大的省份減至4個(川、鄂、湘、皖),江西成為唯一經濟差異小的省份。從差異變動情況來看,2000~2015年,除江蘇經濟差異減小外,其余8省經濟差異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川、鄂、湘、皖4省經濟差異指數增幅最大,分別較2000年增長了0.2779、0.2707、0.2413、0.1863,其中四川經濟差異持續增長,至2015年達9省第1;江蘇先于其他省進入相對均衡狀態;云、貴、贛3省差異指數波動增加。但需注意的是,同樣經濟差異較大的省,內部經濟發展水平高低不一,如2015年江蘇和云、貴2省經濟差異指數相近,但江蘇經濟發展水平(0.2245)遠高于云南(0.0908)和貴州(0.0925)。通過省域視角分析發現,長江經濟帶9省中:蘇、浙2省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且差異指數較低,逐步進入高水平均衡狀態;云、貴、贛3省呈現出相對低水平波動發展狀態;川、鄂、湘、皖4省作為長江經濟帶三大地帶的核心省份,處于明顯的極化階段,是省域視角下的經濟差異重點區。
3.4基于城市視角的經濟發展差異分析
城市規模與城市發展息息相關[30],不同規模等級城市發展水平差異較大,然而城市規模越大,經濟發展水平未必越高[31],經濟差異也不盡相同,因此有必要從城市規模視角出發,解構長江經濟帶經濟差異。根據2014年11月國務院《關于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通知》中城市規模等級劃分新標準,長江經濟帶擁有超大城市1個(上海市)、特大城市4個(成都、重慶、武漢、南京)、Ⅰ型大城市3個(昆明、合肥、杭州)、Ⅱ型大城市15個、中等城市36個、Ⅰ型小城市43個、Ⅱ型小城市27個。2000~2015年,特大城市和Ⅱ型小城市經濟差異始終相對平穩,且差異水平為6類城市中最低,但二者發展水平差距較大,分別處于高水平和低水平均衡2種狀態;Ⅱ型大城市經濟差異減小最明顯,排名由2010年前的第一降至2015年的第三;Ⅰ型大城市、中等城市和Ⅰ型小城市經濟差異走勢相同,均以2010年為節點先增大后減小,2015年Ⅰ型小城市和中等城市經濟差異水平超過了Ⅱ型大城市,成為經濟差異最大的兩類。通過合并Ⅰ型、Ⅱ型大城市為大城市,Ⅰ型、Ⅱ型小城市為小城市,發現大城市經濟差異由Ⅱ型大城市主導,小城市經濟差異由Ⅰ型小城市主導。通過以上分析可知,2000~2015年,特大城市和Ⅱ型小城市經濟差異相對穩定且始終較低。大城市(尤其是Ⅱ型大城市)經濟差異逐漸減小,說明2000年以來Ⅱ型大城市成為了縮小長江經濟帶經濟差異的主要原因,是繼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后帶動區域均衡增長的主要陣地。下階段長江經濟帶區域均衡發展的主要任務是提升大城市尤其是Ⅱ型大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加速提升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經濟發展水平,Ⅰ型小城市和中等城市成為城市視角下經濟差異重點區域。
4結論
本文通過綜合評價法評價了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長江經濟帶經濟發展水平,利用探索性空間數據分析法(ESDA)和變異系數法從全域、區域、省域、城市4個視角進一步分析了經濟發展差異,并識別出經濟差異重點區域,結論如下:(1)長江經濟帶經濟發展水平逐年向好,剔除中西部核心城市武漢、重慶、成都外,整體經濟發展水平逆長江流向遞減,符合“梯度理論”闡釋的基本特征。從空間上看,目前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向西擴展,和中部地區聯系日益緊密,但中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還存在明顯的發展鴻溝。長江經濟帶存在明顯的經濟熱點區(成渝核心區、武漢———長沙核心區、長三角核心區)和經濟冷點區(行政單元交界處,云、貴、川交界處最明顯),經濟發展固化格局有待進一步打破。(2)2000~2015年,長江經濟帶全域經濟差異先增大后減小,經濟發展在空間上呈“極化→擴散”特征;長江經濟帶干流沿線經濟差異始終高于非沿線,上游干流沿線經濟差異增長明顯;長江經濟帶經濟發展受行政分割影響明顯,不同省份經濟發展呈孤立狀態,川、鄂、湘、皖4省經濟差異增長明顯;大城市特別是Ⅱ型大城市成為研究時段內促進長江經濟帶經濟均衡發展主戰場,加速Ⅰ型小城市和中等城市經濟發展將成為下階段推進全域經濟均衡發展的重要手段。(3)長江經濟帶存在明顯的經濟差異重點區域,按尺度遞減依次是長江經濟帶西部地區,中西部長江干流沿線區,川、鄂、湘、皖4省,Ⅰ型小城市和中等城市。
作者:涂建軍;李琪;朱月;劉莉;向文 單位:西南大學地理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