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產前產后母豬的保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養殖技術顧問雜志》2014年第六期
1產前
母豬最適宜的溫度為18~20℃,濕度為65%~75%。圍產前期日糧標準為蛋白質10%~13%,能量控制在12.552~13.388兆焦/千克,鈣、磷比例為1.8∶1.0,母豬臨產前5天開始減料,每天減0.5千克,否則分娩后易引起無乳癥。分娩當天不喂料,但供應充足的飲水。臨產前1~2天供應干凈飲水,并添加電解多維、乳酸菌素、葡萄糖酸鈣和維生素B等營養性藥物,能有效減緩母豬的生產應激,加速分娩、縮短產程,提高窩產活仔數。產前嚴格控制鹽和高蛋白質日糧的采食量,能有效預防產后乳房炎和無乳癥的發生。母豬進入分娩舍前,應做好妊娠母豬、產房的消毒工作,減少母豬乳房炎、產道炎、仔豬早期下痢等疾病發生。妊娠母豬產前應對陰門和乳房進行消毒,用浸泡消毒水的毛巾擦拭陰門和乳房,注意選用溫和型消毒液。產房環境消毒包括產房地面、圈欄、飼喂用具等用2%火堿溶液刷洗消毒后用清水沖洗、晾干,墻壁、天棚等用石灰粉刷消毒,發生過仔豬下痢的豬欄要徹底消毒,產房要提前進行甲醛熏蒸消毒。生殖激素保健可注射氯前列烯醇能誘導母豬白天分娩,將預產期112天或113天母豬,在上午10~12時后海穴或肌肉注射氯前列烯醇0.07~0.20毫克,母豬可在第二天的8時到12時分娩,并且具有促進母豬泌乳、排出胎衣,凈化子宮,調整卵巢的功能。
2產后
產后藥物護理的作用在于增強母豬產后抵抗力、減少母豬產仔應激,降低產后“三聯癥”的發生機率,提高母豬的生產性能。肌肉注射法在產后肌肉注射抗生素、頭孢菌素類等連續2~3天,如魚腥草等。點滴法在產仔過程中及產后補液、消炎、補充營養性藥物,藥物包括廣譜消炎藥、葡萄糖、維生素C、鹽水、肌苷、輔酶A、三磷酸酰酐(ATP)等,灌注法為產后灌注0.01%高錳酸鉀濃鹽水200毫升或稀釋后的碘伏100毫升,連續2~3次,以后灌注抗生素,如青霉素400單位加鏈霉素2~3支加鹽水100毫升。
哺乳期的營養是關鍵,要做好營養搭配與考慮營養均衡吸收,哺乳母豬處于產后恢復和大量泌乳階段,此時母豬采食量較小,食欲較差,因此對飼料質量和營養水平需求很高,要給予全價的哺乳料,滿足清潔飲水、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礦物質的需求,逐漸增加飼喂量,母豬分娩后第二天開始喂料,第一天喂1千克,喂料量以每天增加0.5千克的速度遞增,到第七天達到最大量,為增加飼料適口性、采食量和消化率,最好以潮拌料為好,加喂青綠飼料和乳酸菌素。此階段的母豬如果營養供給不好,會產生無乳綜合癥、仔豬黃白痢、不孕癥等問題。
生殖激素保健可注射氯前列烯醇,能縮短產程,促進泌乳、排出胎衣,凈化子宮,調整卵巢功能,降低子宮炎的發病率,提高斷奶母豬發情率和受胎率,后海穴或肌肉注射氯前列烯醇0.07~0.20毫克。注射催產素,能加速產仔,縮短產程,促進泌乳,方法是當子宮頸口開放或產下第一頭仔豬后肌肉注射20~40單位催產素,若產仔間隔超過45分鐘,2小時后可再次注射,可縮短分娩時間,提高窩產活仔數,促進胎衣和惡露排出和子宮快速恢復,注射量不宜過大以免造成子宮收縮強烈而引起人為死胎及內分泌失調。
母豬在哺乳期飼料中添加乳酸菌素、酵母、益生素等生物制劑類保健藥,調整胃腸菌群正常化。添加肽類生物制劑,能提高母豬泌乳能力,增強抵抗力,提高發情率和受胎率。少用抗生素,以免產生抗藥性。
作者:李海鴻吳美玲喬艷雙王廷斌單位:黑龍江省訥河市同義鎮農村經濟技術服務中心黑龍江省樺川縣畜牧獸醫局黑龍江省佳木斯市家畜繁育指導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