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捕撈漁民轉產轉業的建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在轉產轉業中,浙江捕撈漁民主要有就地轉移、異地轉移2種選擇。本研究所說的就地轉移,是指向當地漁區的涉?;蛏鏉O的第二、三產業轉移,充分挖掘漁業本身的吸納力,從深度和廣度上大力發展相關的二、三產業,讓捕撈漁民的轉產轉業問題由漁業自身來解決。異地轉移,是指向縣級及其以上城市轉移,從事非農產業。
1.12種路徑的比較
無論是就地轉移還是異地轉移,都各有優勢和劣勢。比如就地轉移,周圍的環境、人際關系等都比較熟悉,就業風險小,生活成本較低。要實現就地轉移,捕撈漁民可以從事近海養殖業、水產品運輸或個體經營,而這需要有一定的資金積累。如果在當地從事水產品加工業,需要有較為發達的第二、三產業作支撐,否則難以吸納多余的漁民勞動力。對于沒有資金積累、沒有養殖經驗、當地漁區也沒有相應的水產品加工企業的漁民來說,如果選擇異地轉移,到城市打工,可以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更高的工資收入,交通、生活物資的采購等也更為便利。但它也有缺點,如生活成本高、就業風險大等。具體說來,兩者的優劣如表1。
1.2當前浙江捕撈漁民及其轉產轉業的特點
(1)漁民素質低且年齡偏大,被迫轉產轉業的捕撈漁民絕大多數只有初中及其以下的文化水平,平均年齡在42~45歲之間。他們以捕撈為生,缺乏從事其他行業的信息和技能。據相關研究結果顯示,文化程度低、年齡較大、思想觀念傳統的人,異地轉移的意愿也較低。(2)轉移行業上,雖然國家政策和各級政府都積極鼓勵捕撈漁民轉產轉業,放棄捕撈,轉而從事其他行業,特別是第三產業。但由于漁民傳統觀念根深蒂固,難以摒棄長期以來形成的“靠海吃?!钡纳詈蜕a方式,絕大多數漁民還是選擇了涉海或涉漁的行業,比如淺?;驀琉B殖、水產品加工、水產品運輸、休閑漁業等。(3)返流現象多。漁民群體自身文化素質低,學習新技術的能力差,在轉產轉業后,難以適應新的崗位或新的就業環境等,反流現象日益增多。表2顯示浙江的幾個主要漁業大市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返漁現象,其中以舟山市和寧波市最為突出,返流人數分別占了總轉業人數的46%和51%。通過對就地轉移與異地轉移優劣的分析,并結合當前浙江捕撈漁民轉產轉業的特點,可以發現捕撈漁民因為種種原因,目前還無法從根本上擺脫海洋和漁業帶來的束縛。因此,筆者認為就地轉移是浙江捕撈漁民當前最佳的選擇。
2浙江捕撈漁民就地轉移的理論分析
20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托達羅創立了發展中國家產業之間的勞動力流動理論。這一理論是建立在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失業狀況的事實基礎上的,所以對發展中國家更具有指導意義。托達羅模型[8]認為,人口流動是一種經濟現象,即便城市存在著非常嚴重的失業現象,但人們還是可以做出合理的決策。它假定農村勞動力遷入城市的主要動機是預期的城鄉收入差異,這個差異越大,流入城市的人口就越多。但同時,托達羅也認為,城市的就業率和失業率也決定著農業勞動力是否會流向城市。也就是說,如果他預期城市的就業率很高或者失業率很低,他就會流向城市;反之亦然。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托達羅把農業人口遷入城市就業的可能性與城鄉勞動力供需因素有機結合起來,建立了一個新的人口流動模型,如式(1)。式(1)中,M表示人口從農村流入城市的數量,d表示城鄉預期收入差異,f>0表示人口流動是預期收入差異的增函數。農業部門的收入等于未來某年的實際收入,現代工業部門的預期收入等于未來某年的預期實際收入和城鎮就業概率的乘積。如此城鄉預期收入差異可以表示如式(2)。式(2)中,w表示城市實際工資率,π表示就業率,r表示農村平均收入。托達羅模型認為政府要緩解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的局面,從根本上來說,應該提高農村平均收入(r),降低城鄉預期收入差異(d)。具體說來就是要求國家政府部門努力發展農村經濟,建設鄉鎮企業,增加農村的就業機會,改善農村的生活條件,讓農村剩余勞動力可以就地轉移。
上述理論模型是解決農民轉移就業問題的,盡管農民與漁民有所不同,但在轉移就業的問題上,他們卻有很多相似之處,如表3。就目前來看,中國的漁民和農民絕大多數從事的都是第一產業,他們被迫轉產轉業的主要原因均是第一產業中的供需矛盾比較突出。解決這一矛盾的途徑有2個:(1)異地轉移多余的勞動力;(2)就地發展第二、三產業,吸納多余的勞動力,這也是托達羅模型在實踐中解決剩余勞動力問題的具體體現。第1個途徑只是緩解了當地的供需矛盾。當大量的勞動力涌入其他地區的時候,因為就業機會總是有限的,又會促發轉入地區的供需矛盾。因此,從根本上說,供需矛盾并未解決,只是從一個地區轉移到了另一個地區。相比之下,大力發展當地的第二、三產業,不僅有利于吸納多余的勞動力,也符合地方經濟發展的長遠目標,更符合經濟發展的大趨勢。
3浙江捕撈漁民就地轉移的必要性
3.1從漁業資源的角度看當前各主要漁場漁業資源衰退的趨勢已成為不爭的事實,近海漁業資源的衰退主要歸因于海洋環境的污染、捕撈強度的加大和捕撈方式的不當,其中尤以漁民掠奪性的捕撈方式和手段給漁業資源帶來的危害最大。中日、中韓漁業協定的簽訂又進一步縮小了浙江捕撈漁民傳統的外海漁場。據浙江反映,僅中韓漁業協定的影響就有1萬多艘漁船轉產,約3萬捕撈勞動力下崗待業,波及近10萬漁民的生活問題。有限的漁業資源難以承載眾多的漁船,對競爭力弱的漁民來說,轉產轉業是必然的選擇。然而,究竟是在本地從事涉海或涉漁的第二、三產業還是到異地繼續從事傳統的捕撈漁業常常是很多漁民要面臨的選擇。不論異地漁場有多么大的漁業資源存量,如果漁民不改變以往掠奪性的捕撈方式,經過一段時間以后,還是會走回原點,依然要面臨漁業資源枯竭的問題。而選擇背井離鄉以后出現的語言、社交以及給自身家庭帶來的影響等各種問題也會隨之而來。因此,從長遠來看,漁民選擇就地轉移,大力發展與漁業相關的二、三產業是較為理想的選擇。
3.2從捕撈漁民的角度看長期以來,漁民就有著根深蒂固的“靠海吃?!钡挠^念,在他們看來,撒網捕魚就是非常適合他們的生產方式。而且多年在相對固定的海域捕魚,使得他們對當地海域的潮汐、風向、氣象和其中的漁業資源了如指掌。如果突然換了作業海域,相關的信息對他們來說都是陌生的,存在的風險也就更大。除了傳統觀念的限制,漁民自身的能力也是阻礙他們轉產轉業的一大因素。從整體上看,漁民同農民一樣,文化素質普遍偏低,絕大多數漁民只有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世代從事捕撈業,使得他們只掌握了與捕撈相關的知識和技能,缺乏其他可用以謀生的技術;油價的上漲、水產品市場價格的低迷、漁獲物的減少,使他們的收入大大降低,甚至有時會入不敷出,因此,多數捕撈漁民沒有足夠的資金積累用于轉產轉業。綜上所述,觀念落后、自身文化素質低、技能單一、資金積累不足等原因,阻礙了浙江捕撈漁民順利實現轉產轉業,徹底脫離捕撈隊伍。
4浙江捕撈漁民就地轉移的可行性
4.1從經濟發展趨勢的角度看整個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大趨勢是曲折前進的。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那些對自然資源依賴性較高,污染、破壞環境等不符合可持續發展規律的產業都將會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更為經濟、環保、綠色的新興產業。當前捕撈人口與漁業資源的矛盾已經突顯出來,意味著必須有一部分人退出捕撈隊伍,轉向與之平級或更高一級的產業鏈。而被迫退出的這批漁民通常具有年齡較大、資金不足、信息不全、技術和裝備落后等特點。據此,如果政府可以順應經濟發展的大趨勢,在當地大力發展涉?;蛏鏉O的第二、三產業,如水產品運輸業、水產品加工業等,同時對漁民進行相應知識和技能的培訓,使他們能盡快上崗,實現就地轉產轉業。這無論對當地經濟的長遠發展還是對轉業漁民來說,都是不錯的選擇。
4.2從本地自然資源優勢的角度看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生活質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加之城市生活、工作壓力大,空氣污染嚴重等原因,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節假日出門旅行。近年來,浙江省的濱海旅游業發展比較迅速,其中以舟山市濱海旅游的發展態勢最為良好。盡管如此,舟山的濱海旅游資源還有待開發;已開發的旅游資源缺乏統一規劃、產品單一、項目雷同、地方特色不突出、管理不完善。例如,筆者曾在浙江枸杞鄉調查期間發現,當地的海水非常清潔,距海邊500m左右就是漁村,房屋依山而建,錯落有致,山上灌木茂密,是夏季人們爬山、游泳、垂釣、品嘗海鮮的好地方,而且枸杞鄉距周邊的大城市如上海、杭州等都很近,潛在的游客群體眾多??墒怯捎诋數毓芾矸αΓ率股碁哆叺牡缆?、碼頭、漁村都有不同程度的“臟亂差”現象。如果可以改變這一面貌,對當地的旅游資源進行統一、合理規劃,充分利用,突出地方特色,未來的枸杞鄉不僅是當地漁民休閑娛樂的地方,還可以吸引來自不同城市和地區的游客,刺激第三產業的發展,吸納一批被迫轉產轉業的捕撈漁民,為當地經濟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5推進浙江捕撈漁民就地轉移的建議
5.1加強對捕撈漁民職業技能的培訓由前述可知,文化素質低、技能單一是直接制約捕撈漁民轉產轉業的一大因素。地方政府可以撥出一部分專項資金用于對捕撈漁民知識和技能的培訓,進行大力宣傳,鼓勵漁民積極參加。首先,在培訓內容的制定上,要有針對性。可以根據市場的需求、本地經濟未來的發展方向,并結合漁民自身對再就業的期望和意愿來綜合制定培訓項目,比如水產養殖知識、科學投放餌料的技巧、國家出臺的各項配合轉產轉業的惠民政策等。這樣既調動了漁民參與培訓的積極性,也會使培訓更加名副其實,讓漁民學有所用。其次,由于捕撈漁民多數只有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對新知識、新技能的接受能力較弱。因此,培訓的方式應盡可能靈活,語言要淺顯易懂。最后,漁民,特別是海島純漁區的漁民,遠離陸地,交通和通訊不發達,信息閉塞。對此,當地政府可以設置專欄,為廣大漁民免費提供各種就業、創業信息,鼓勵漁民通過自身的努力,積極、主動地實現轉產轉業。
5.2鼓勵捕撈漁民從事水產養殖業中國是水產養殖業比較發達的國家之一,據相關研究顯示,目前全球供人類消費的水產品約4800萬t,僅45%源自水產養殖,而全球人口2030年將增加20億人口,如果人均消費量維持不變的話,所需水產品將增至約8500萬t。如此龐大的需求量單靠捕撈很顯然是不夠的,因此,大力發展水產養殖業是彌補供需缺口的唯一途徑,也是漁民實現就地轉產轉業,“離捕不離海”的不二選擇。首先,政府要加強對漁民水產養殖知識的培訓,如優良苗種的選購、餌料的選擇與投放、病害的防治等,專業知識的學習和經驗的積累是發展水產養殖業的基礎。其次,漁民在發展近海養殖或圍塘養殖時,都要注意科學合理地布局,自覺控制好養殖密度,不能因一時貪圖眼前利益而污染了水域環境,使長遠利益受到損害。最后,水產養殖業與捕撈業一樣,也存在一定的風險,很容易受到病害、臺風、赤潮、市場、政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因此,要加快建立相應的權益保障機制,當漁民遇到不可抵抗的自然災害、養殖水域被征用、因海洋工程建設受到影響時,可以得到救濟和補償,保障漁民的基本生活。
5.3大力發展第二、三產業捕撈漁民對從事水產養殖業最大的擔心是怕沒有銷路。對此,政府可以招商引資,引進一批水產品加工企業,建設大型的水產品批發交易市場。同時,鼓勵漁民從事水產品運輸業或銷售業,使當地的水產養殖業、水產品加工業、水產品運輸和銷售有機結合起來,從縱向和橫向延伸產業鏈。其次,可以充分挖掘本地資源優勢,發展休閑漁業。修繕當地的人文景觀,如殘破的寺廟、古老的漁村宅院等;把在轉產轉業中淘汰掉的漁船經過精心修理和裝飾用于水上垂釣、觀光、餐飲等;開展形形色色的漁文化節,如祭海、祭媽祖、歌舞、晚會、漁村歷史講解等,把文化注入到休閑漁業中去,使游客在娛樂中感受到地方特色。休閑漁業的發展同時也會帶動當地餐飲、住宿、購物等其他第三產業的發展,為漁民的就業和增收開創更多的途徑。
6結語
轉產轉業是近幾年來主要針對捕撈漁民的一項重要工作,各地都在狠抓落實,初步取得了成效,但也存在許多問題,這里暫不贅述。筆者認為,正是這些不斷暴露出來的問題在警示著人們:捕撈漁民的轉產轉業作為一項公共政策,在具體的執行中不是一帆風順的,它需要循序漸進,且要在具體的實施中逐步調整其內容,以最大限度地適應目標群體的現實情況和要求。目前,沿海捕撈漁民群體的主要特征是素質低、技能單一、觀念守舊、資金有限,這使得他們在轉產轉業中比較被動,重操舊業的現象比較普遍;加之,全國各漁區的資源環境狀況都不容樂觀,想要異地轉移就業更是加劇了其就業風險。因此,就當前的國情和捕撈漁民自身的情況來說,不完全脫離漁業,在當地從事涉?;蛏鏉O的二、三產業是最好的選擇。有了這樣的定位,國家和地方政府的中心任務就是如何積極引導和幫助捕撈漁民順利實現就地轉移,使捕撈漁民逐步擺脫傳統資源依賴型漁業帶給他們的束縛。從以往的轉產轉業工作實施情況來看,國家和政府確實在政策和資金上給予傾斜,但在實際的執行中卻出現政策不穩定、資金不充足或發放不到位、補助范圍有限等問題。如前所述,任何政策都不是完美的,它還需要在執行中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做出調整。今后,國家和政府要不斷提高其政策制定的科學性和政策執行的高效性。因開展實地調研的條件有限、筆者自身理論積淀和科研能力還有待提高等原因,本研究存在的一些問題還需后人繼續跟進,比如國家和地方政府應該分別從哪些方面來保障沿海漁民就地轉產轉業;漁民合作組織在轉產轉業中有怎樣的作用;對于資源匱乏、確實需要異地轉移就業的漁區,如何最大限度地減低漁民異地轉產轉業的風險等。
作者:茹媛媛單位:上海海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