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氣象災害對小麥生產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農業技術與裝備雜志》2014年第二十四期
1祁縣小麥生育期的災害發生頻率和強度變化趨勢
1.1霜凍據統計,祁縣初霜凍日期最早為9月14日,最晚為11月2日;“終霜凍”日期最早為2月15日,最晚為5月20日。祁縣平均無霜期147d,無霜期最長年為214d,最短年為116d。祁縣多數年份農作物均不同程度受到霜凍影響,以春凍為害較重。祁縣絕大多數年份的霜凍在4月下旬后,霜凍對農作物幼苗及已拔節的冬小麥都影響不大,但2014年5月5日凌晨5時左右出現的-0.8℃低溫使小麥穗部小花受凍兩端,特別是下端4~8個小穗不能結實成實,減產25%左右。
1.2冰雹冰雹是一種強對流天氣,它是從發展強盛的高大積云雨中降落的冰球或冰塊,其直徑為5~50mm,大的可達50mm以上。冰雹是一種嚴重的災害性天氣,一般出現于農作物生長或收獲季節。冰雹出現范圍雖小、時間短,但來勢猛、強度大,并伴有狂風暴雨,對農作物、果、蔬危害極大,甚至在短短的10~20min時間內,使豐收在望的莊稼毀于一旦,大的冰雹還可能毀壞房屋、打傷人畜。祁縣屬冰雹少發區,但也時有發生,1957年—2012年成災的冰雹有40次,其中發生在五六月份的有22次。祁縣小麥生育期冰雹成災統計見表1。據調查,冰雹在祁縣的分布和發生大都起源于高山,其勢沿河而下,在祁縣境內冰雹路徑可分為5條,有時可能幾條冰雹線同時出現,也有時一條雹線只是在局部地區降落。第1條雹線,途徑城趙、祁縣城區,到申村、小韓一帶。第2條雹線,途徑里村、王村、西六支、梁村、元臺溝。第3條雹線,途徑前莊、來遠、生茂、曉義。第4條雹線,途徑連珍垴、北建安、蒲桑、小韓。第5條雹線,途徑戴家堡,程家莊、大義,曉義。
1.3大風瞬間風速>17m/s時稱為大風。祁縣平均每年出現大風的日數為19d,最多年(1968年)為46d,最少年(1987年、1988年)僅4d。祁縣4月—6月出現的大風最多,每年平均有11次,占全年平均數的58%左右。大風產生的迎面壓力達300~400Pa,從而使土壤失墑,加重春季和初夏的旱象。小麥澆水后遇大風會造成倒伏而減產。
2預防氣象災害的主要措施
2.1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麥田抗災能力針對祁縣水資源短缺、旱災頻繁的氣象災害,重點應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加大節水灌溉工程的投入,并且應提高農業水資源的利用效率。通過工程節水措施,彌補農業用水不足,有效抵御干旱對小麥生產的不利影響。加強耕地質量建設,把主產麥區的耕地建成高產穩產、遇旱能澆、遇澇能排、節水高效的標準化農田。
2.2加大科技投入,培育和推廣多抗型優良小麥品種培育和推廣優良品種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有效措施。小麥育種科研應把提高品種抗逆性提高到更重要的位置,重點提高小麥品種的抗寒、抗病和節水抗旱性能。建議省級農業部門嚴把品種審定關,提高抗旱、抗寒小麥品種的鑒定標準,重點關注其春季抗寒、抗旱性能,延長生產檢驗的時間,杜絕在生產中推廣和使用抗逆性不過關的品種。
2.3健全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做好極端氣候應急預案極端氣候事件頻繁發生已經成為農業大幅度減產和糧食產量波動的重要因素,需要進一步健全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增強農村氣象災害監測預報能力。積極促成具有地方編制和運行管理的縣級氣象為農服務機構,或者建立地方政府財政支付購買氣象服務的機制,通過購買氣象服務方式,解決基層為農服務經費投入和人員不足的問題。同時,做好極端氣候事件應急預案,作到災前有預測、預報,災中有減災措施,災后有農業保險跟進。
2.4改進技術措施,組裝高產穩產新型栽培技術體系應對氣候變化,應不斷改進和調整栽培技術措施,重點目標是建立麥田合理群體結構,提高麥苗防災減災能力。為預防小麥生育期間的干旱和凍害,重點抓好適當推遲播期、播期與播量的匹配,以及足墑播種、精細整地、播后鎮壓、平衡施肥等綜合技術的落實。同時,優化灌溉制度,提高植株抗寒、抗旱能力。小麥生育期的肥水管理措施直接影響小麥抵御凍害、病害、風災倒伏等災害的能力。澆水主要有兩個關鍵環節,即澆凍水和春季第1水。祁縣經常發生冬春連旱、倒春寒,因此在越冬期之前必須適時澆凍水。春季肥水管理應強調因苗因墑分類管理,運用肥水促控措施來預防春季凍害和風災倒伏。麥田群體不足的弱苗應在其起身期進行肥水促控,促苗轉壯;主體壯苗麥田在拔節期進行肥水管理;群體偏大、墑情較足的偏旺麥田,推遲到拔節后進行肥水管理,達到控制植株高度、群體大小和壯稈防倒伏的目的。
作者:李永虎單位:山西省祁縣農業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