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科創新型本科人才培養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高等農業教育雜志》2015年第九期
在經濟全球化、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背景下,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是當前高等教育亟需解決的重要問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必須努力做好觀念和機制創新,加強科學研究與高等教育有機結合,緊密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相互聯系。我國農業高校的高等教育具有明顯的行業特征,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特色鮮明,關系緊密。目前,農業高校科研教學管理機制尚不完善,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仍普遍存在,因此,如何通過推進農業高校的科教融合,探索科教協同模式下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推動科學研究真正融入高等農業教育,不斷提高農科本科生培養質量與科技創新能力,是我國農業高校所面臨的關鍵任務。
一、科教協同是農科創新本科人才培養的必然選擇
(一)農科大學生創新型人才培養具有重要意義創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的人,是具有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善于發現新問題、分析新問題和解決新問題的人才[1]。創新型人才是中國綜合國力與競爭力的集中體現,“錢學森之問”就指出要將創新型人才發展作為關乎國家強大與民族振興的根本大計。“民以食為天,國以農為本”,保障糧食安全和農產品有效供給是我國社會發展面臨的重大戰略任務。農業創新型人才是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推動現代農業建設與發展不可或缺的戰略性資源,農業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迫在眉睫,是我國農業高校高等教育肩負的重要使命。
(二)科教協同育人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國大學已經成為教學和科研中心,高校已成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科研型特征明顯。但隨著高校科學研究職能的不斷強化,大學人才培養的地位有所下降,出現教學與科研失衡的現象[2]。這一現象體現了教育發展的階段特性,不同地域、不同高校、不同時期表現形式均有不同。教學與科研的一體化是現代大學的根本,科研與教學的相互融合與協同創新是現代大學制度以及高等教育發展的本質特征,高等教育的發展必須要回歸到科教融合協同育人這一模式。因此,農業高校要積極探索自身辦學優勢與特色,采取符合自身發展規律的職能定位,推進科教協同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提高辦學質量與水平。
(三)國內外科教協同育人理論與經驗啟示19世紀初期,洪堡就在德國柏林大學提出將科研與教學相統一,柏林大學將科學研究作為連接教師和學生的紐帶,采用“教學與科研統一性”的原則,開創科教協同大學模式的先河;1989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Cech指出:“研究型大學給學生最有震撼的教育并非來自課堂上課,而是讓本科生進入研究實驗室”[3]。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第一任主任麥克斯韋創立了系統的教學與科研結合制度,在這一將教學孕育于科學研究思想的引導下,1874—1989年間卡文迪許實驗室先后培養出29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大學自1955年中科院成立學部以來,始終堅持科教融合,自20世紀50年代,先后培養了70多名院士。從國內外已有理論與經驗來看,科教協同育人對于當前的高等教育發展,提升創新能力培養水平,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二、我國農業高校推進科教協同的利弊分析
為了解當前我國農業高校構建科教協同育人模式的現實基礎,本文選取中國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以及華中農業大學為對象,從師生結構、專業組成、學科建設、科研與教學平臺建設以及科研經費等方面進行統計,統計數據來源與相關農業高校門戶網站與年報,截至時間為2014年11月。其中,涉農本科專業統計涵蓋農業科學、生命科學以及與農業相關專業,主要包括:農學、植保、資環、園藝、動醫、動科、生科、食品、農經、農機等相關專業;國家級教學平臺包括:國家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國家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等;國家級科研平臺包括: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科研經費統計為縱向到賬經費,統計時間截至2013年12月31日。
(一)農科高校推進科教協同專業優勢明顯我國農業高校專業特征明顯,主要以農業和生命科學為特色,科研方向、專業結構、人才培養目標以涉農領域為中心,相對統一,彼此連貫,聯系緊密。以中國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以及華中農業大學4所高校為例,涉農專業分別占到各高校專業總數的47.7%、52.5%、46%、54.5%(表1)。這表明農業高校在專業方面具有先天的特征與優勢,專業資源相對集中,既有利于學校科教協同育人的體系構建,又有利于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資源整合,可以說農業高校已經具備了構建科研教學協同育人模式的先決條件。
(二)農科高校推進科教協同具備基礎資源優勢科教協同模式的構建基礎是要求科研工作對教學工作創造條件,提供支撐,彼此融合。統計數據顯示,中國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華中農業大學分別擁有國家重點學科數分別為12、7、7、8,具備了依托高層次學科指導高水平教學的基礎條件。4所高校均建有一定數量的國家級教學平臺與科研平臺,這為整合科研、教學資源加強人才培養提供了平臺基礎。同時,4所高校2013年度科研到賬經費分別為9.7、5.36、3.5、4.78億元,當年平均科技經費為5.83億,這為我國農業高校推進科教協同體系模式的創建提供了資金保障,經濟條件也已基本具備。
(三)農科高校推進科教協同受師生群體結構制約教師是高校教學與科研工作開展的主體,學生是教學的對象與科研的參與者,因此,教師與學生的群體特點是影響高校推進科教協同的另一重要因素。統計數據顯示,4所農業高校的師生比分別為1∶7.4、1∶10.9、1∶12.9、1∶12.9,平均師生比為1∶11。從統計結果來看,以上高校教師數量相對較少,學生群體數量大,師生比值小,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與學生的比值更低。目前,這種現象在我國農業高校普遍存在。教師是落實科教協同育人模式的重要紐帶與推動者,因此,教師面對學生群體的大小,高水平師資與學生接觸機會的多少,都將制約著科教協同育人體系建設進程與農科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實效。
(四)農科高校推進科教協同的其他制約因素現行大學排行榜以科研成就作為衡量大學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標,農業高校過分強調科研產出現象也普遍存在,科研經費、科技論文、發明專利和科技獲獎作為評價教師水平的標準,教學評價標準份額不高。教師偏重項目獲取與研究,存在“一流教授搞科研,二三流教授搞教學”的奇怪現象,教授承擔本科教學任務虛而不實。課堂教學內容與研究內容脫節,科研方向與教學內容不一致,教師“為科研而科研”的現象普遍存在,課堂教學草草應付的現象屢見不鮮[4]。
三、科教協同推進農科創新型本科人才培養的對策
(一)發揮專業特色,科學設計科教協同模式我國農業高校具有明顯的專業特征,學科優勢顯著、專業相對集中、學緣結構合理是農業高校相對綜合性大學推進科教協同育人具備的先天優勢與現實基礎。要綜合分析自身優勢與特色,著力建設具有專業特色,依托科教協同的農科創新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一是加強頂層設計,以提高教育質量,強化本科生創新能力培養為目標,在學校層面,依托農科特色這一背景,加強科教協同體系下的創新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科學設計;二是推進不同農科專業科研、教學資源的交叉融合,實現全校科教協同資源一體化;三是加強院系間聯動,結合自身特色與優勢,在學校總框架下,制定科教協同創新人才培養的具體方案。
(二)推進科教平臺共建,實現優勢資源共享科教協同的推進需要打通科研與教學之間的各種障礙,實現人才、信息、技術、資金、平臺在教學與科研過程中的互動和共享。目前,我國農業高校已經建設完成一批國家、省部級重點實驗室與教學平臺,擁有了推進科教平臺共建的條件基礎;獲資數以億計的科研經費,具備了資源共享的經濟基礎。因此,農業高校應該在科研與教學平臺使用方面,將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中心以及省部級各類實驗室,向本科生開放,支持其科研實踐與熟悉、學習各類儀器設備的使用,借此來擴充已有教學平臺的條件資源。將先進的儀器設備、研究中心、科研基地、合作企業等資源應用于本科生的教學之中,培養本科生的創新能力。
(三)構建“科研—教學”型教師團隊,切實提高育人質量構建有利于科教協同模式下的農科本科生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師資隊伍,解決高水平教師數量不足是關鍵。一是制定師資引進規劃,有針對性的加強科研、教學亟需型和緊缺型的師資引進,既改變師生比低的現狀,又加強了教學體系的全面性;二是加強制度牽引,根據教師的知識結構、學識水平及科研能力等特點,有目的、有針對性的安排教師上課,提高院士、長江學者、國家級教學名師以及學科帶頭人在本科生課程中的授課比例,確保教學質量;三是加強教學培訓,通過授課培訓、組織競賽、經驗交流等形式,提高青年教師與專業科研人員的授課能力。因此,結合農業高校特點,努力將科研人才培養為教學名師,構建“科研—教學”一體化的教師隊伍,是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提升創新能力培養水平的關鍵。
(四)科研引領教學,加強緊貼前沿的課程體系建設科教協同的農科創新型本科人才培養,本質上是以高水平科學研究支撐高質量的高等教育,明確科研在大學發展中的引領地位與作用,在科研過程中提高教育能力與水平,因此,亟需緊貼科技前沿,更新教學課程內容,實現科研內容與教學內容的零對接。在理論課程方面,農業高校應充分依托學科資源,緊貼科技前沿,按課程類別劃分課程群,成立課程建設專家組,根據科技的最新進展,及時調整課程體系,更新教學內容,建立教研結合的長效機制;在課程體系建設方面,應打通本科生與研究生教育的課程設置,推行“本—碩—博”貫通式培養模式,重視農科人才培養的創新性與連貫性,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在實踐教學方面,注重教學與科研的結合,健全和完善本科生科研訓練體系,將最新的科研成果與進展應用到實踐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之中。
(五)加強制度的導向牽引,強化教書育人質量評價地位改變當前農業高校重科研、輕教學的現狀,健全、完善、有效的制度牽引是關鍵。從宏觀層面看,科研和教學的有機融合才有了現代大學制度,科學研究和教學發展相輔相成。為避免現代大學中的科教游離,科研和教學的協同與并重需要在大學章程、現代大學制度中有所要求與體現,農業高校要將科教協同理念體現在大學章程之中,進一步強化教書育人質量評價在教師綜合評價中的整體比重,進而不斷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提升農科創新型本科人才培養的能力與水平。從微觀層面看,科教協同育人體系構建,需要在科研與教學的諸多方面建章立制,主要體現在:一是加強教師的教學管理,特別是教授上講堂的管理、監督與激勵;二是健全教師的考核評價機制,將教學效果作為職稱評聘、人才考核的重要參考,落實教學質量的一票否決;三是建立健全配套措施,在教師工作量計算、規范實踐教學指導、創新本科生創新能力培養訓練模式等方面加以完善。
作者:莊森 戴廷波 劉國瑜 單位:南京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