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小議生態環境課程教學改革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教學改革的核心內容
1.科學設置教學內容。
生態環境類課程研究內容廣泛,學科間滲透面大,知識點相對較分散,對不同學歷層次的學生均要求掌握,因此在教學內容編排上要體現脈絡清晰、主次分明,保留最基本的和相對穩定的知識理論,適時補充新的理論研究進展,使學生能一目了然的掌握該類課程的教學內容。同時,結合國內外本學科發展的新動態、研究的新熱點,增加一些新內容、新思路、新成果,有效的拓展知識,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由此,不僅可以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理論知識,而且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態觀、環境觀,綜合素質得到提升。此外,在教學過程中,針對課時少且內容多的矛盾,合理地分配教學課時,結合不同專業和不同學歷層次的教學目標,有重點地突出授課內容。
2.優化配置教學資源。
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已有教學資源的功能,實現生態環境類課程教學活動的最優化,應對已有的教學資源進行必要的調整。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一方面要綜合應用各種教學資源,如文字材料、影像資料、科研成果等,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儀器設備進行實踐,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不同方式來呈現和闡述生態環境類課程的教學內容,使教學過程形象直觀又概括抽象。組建一支教學效果好、學術水平高的師資隊伍也是生態環境類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各高校要重點培養與生態環境類課程教學改革相適應的師資隊伍,學校內部各院系之間也可進行適當的師資力量調配與優化,也可加強研究生與本科生之間的學術交流和座談。同時,既要完善配套的實驗設備和野外工作設備,也要加強與校外單位的合作,共建實踐基地,培養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和科研素質。
3.有效改善教學方法。
①豐富教學手段。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各種先進的教學輔助設施應運而生,如幻燈投影、生物標本、生態環境主題網站等。在教學過程中,可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積極采用多媒體、輔助軟件、信息網絡等教學手段來豐富課堂授課方式,有利于加大教學信息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改善教學效果。在組織形式上,可采用教師講授、學生分組討論、本科生與研究生交流座談等方式,鼓勵學生主動思考、主動發言,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②組織現場教學。教學過程中,可根據實際情況,采用現場教學的方式,通過在仿真或實際的生產場地實施教學,可以給學生有親自體驗的機會,更好更快的掌握知識和技能,增強了教學的互動性、多元化和個性化。現場教學將課堂講授轉移現場,教學方式由灌輸式變成互動式,現場素材變為生動的教材,可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如:在學習生物對水分的適應時,組織學生離開教室,到植物園進行現場教學,觀察各類植物的外部形態,解剖觀察它們的內部結構,并讓學生課后根據這些植物的形態、結構特征進行總結分析,這樣可以使學生較為全面的掌握濕生植物、中生植物、旱生植物的特征,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③采用互動式教學。充分利用學校的科研平臺,實現教學和科研之間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目的,使教學在科研過程中得以提升和發展。三位一體的互動式教學模式以培養學生自主意識和創新能力為核心,使學生愛學、會學和善學。鼓勵學生預習新知識,收集相關的材料,進行課堂表達,不僅可使學生對課程內容印象深刻,也可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
此外,在結合教學大綱和教材的基礎上,設置課程論文訓練環節,引導學生查閱文獻,了解生態環境學科的最新研究進展,有利于學生掌握基本的文獻查閱和論文撰寫方法。同時,應優化健全評價體系,強化創新能力的培養。在生態環境類課程考核中,采取教師評價與團隊小組成員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評價內容除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考核外,教師還要注重對學生學習態度、吃苦耐勞精神、創新能力和合作意識的評價。
4.積極強化教學實踐。
生態環境類課程是綜合性很強的課程,要求學生不僅要很好地掌握基礎理論和相關規律,而且還要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尤其是研究生,未來將是各領域的中堅力量,必須具備扎實的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具備獨立的科研和工作能力,這對實踐環節的要求就更高。實踐教學不僅可以鞏固課堂上已講授的理論知識,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素質。課外實習作為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一種重要途徑。生態環境類課程的性質要求學生接近自然,體驗和感悟理論與實際的結合點。野外實習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思維,還可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在野外實習過程中,應對實習地點進行比選,選擇有代表性的實習地,采用互動、輔導與獨立實踐相結合的多種實習學模式,提高野外綜合實習的質量和效果,達到培養學生觀察和動手能力、綜合分析能力的目的,從而使學生逐步形成自覺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二、結語
生態環境類課程教學改革是一項長期的任務,教師應在提高自身知識層次和科研能力的前提下,不斷地完善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優化教學資源,豐富教學手段,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這對于教師應用生態環境學原理和方法去維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和持續利用各種資源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作者:萬大娟董洪梅朱佩娟陳穎單位:湖南師范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