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水環境整治的實踐與探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水環境治理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其成因
近年來,蘇州的水利建設和水環境整治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顯著成績。但是,按照蘇州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仍有不少問題亟待解決。a)洪澇威脅依然存在。太湖流域目前防洪標準不足50年一遇,長江局部河勢不穩,岸坡沖刷嚴重,部分堤段防洪擋潮能力薄弱。區域排江出海能力嚴重不足,陽澄區排水入長江的骨干河道僅有瀏河、楊林塘、七浦塘、白茆塘、常滸河等5條。城區河道填堵淤塞較多,排水管網管徑偏小,排水不暢。同時,縣級市建成區防洪標準較低,部分開發區、重點城鎮和農村聯圩抗災能力不強。近幾年氣象災害的復雜性和難以預見性日趨突出,防汛抗災工作壓力越來越大。b)水環境狀況不容樂觀。蘇州市190個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僅為50.2%,43.9%以上斷面為Ⅴ類、劣Ⅴ類水,區域骨干河道水質常年處于不達標狀態,排污量已超過環境容量。主要原因:一是廢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大。城市化加劇了人口向城市的集聚,同時增加了城市水環境的負荷,現狀水環境納污總量已大大超過水環境容量的承載能力,一些企業違法違規排放大量超標工業廢水現象屢禁不止。二是面源污染面廣量大。農藥、化肥過度使用和養殖業的擴張,對農村河道水環境造成污染。三是上游入境來水污染嚴重。根據近5年對大運河、望虞河、張家港等邊界來水監測,來水水質均為V類和超V類水。c)下墊面發生重大變化。一是建設用地成倍增加。相關規劃資料顯示,蘇州市建設用地從264km2增加到2420km2,預測到2020年,蘇州市還將增加建設用地461.2km2,區域不透水面積大大增加,調蓄能力降低,對生態水環境造成嚴重危害。二是水域面積不斷減少。在大開發大建設過程中,一些施工單位隨意占用水面、填河塞浜時有發生,部分被分割水體流動能力降低,水面積被大量侵占。據統計,從1986-2003年,蘇州市水域面積共減少136.7km2,相當于平均每年減少1個金雞湖。同時,全市仍有35%左右的河道淤積比較嚴重,影響河道水流通暢等功能的發揮。三是圩區建設減少了洪水調蓄面積,控制了許多排水河道,降低了河道自凈能力。
2加快推進蘇州水環境整治工作的設想和探索
根據蘇州建設“三區三城”、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要求,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省委一號文件,充分發揮水利基礎設施的功能,維護好河湖生態健康,全面改善城鄉水環境,更好地服務人民、造福百姓。a)總體要求。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把水利作為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的優先領域,把保障水安全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要求,把保護水資源作為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舉措,把改善水環境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任務,把彰顯水文化作為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特色,注重民生優先、人水和諧,政府主導、社會協同,改革創新、統籌兼顧,建立健全高標準的水利水務工程體系和服務保障體系。b)目標任務。構建水安全、水資源、水環境、水文化“四位一體”新格局:一是保障水安全,建成以洪澇管理為主的高標準防洪除澇減災體系。蘇州市城市中心區防洪標準達到200年一遇,其他市區達到100年一遇,長江堤防、太湖流域和區域工程達到50年一遇。二是保護水資源,形成以開源清流為主、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的水資源管理體系。蘇州市年用水量控制在100億m3以內,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用水量下降到90m3以下。三是改善水環境,形成以綜合治理為主的水環境保護體系。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到100%,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達到70%以上,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城鎮達到95%以上、農村達到60%以上。四是彰顯水文化,形成以青山綠水為主的人文景觀承載體系。打造水文化亮點,形成水文化產業,建成一批水生態景觀和水文化旅游工程。c)“六大工程”。一是加快推進“通江達湖”工程建設,全面提升區域引排能力。加快推進七浦塘拓浚、永昌涇綜合整治、楊林塘西段延伸和白茆塘、金陽河整治等“通江達湖”工程建設,提高區域防洪和水環境承載能力。二是加快推進“生命線”工程建設,全面提升流域防洪能力。長江、太湖堤防是蘇州的生命線工程。長江以穩定河勢、保障防洪(潮)安全和飲用水源地安全為重點,加快重點河段綜合整治和江堤加固改造工程。太湖治理以洪水安全蓄泄和水環境改善為重點,積極推進環太湖大堤、望虞河及太浦河等后續工程建設。三是加快推進“清水暢流”工程建設,全面提升生態自凈能力。按照“理活、治清、暢流、景美”水環境治理目標,加快市(縣)區級河道綜合治理,加強黑臭河道治理,通過打通斷頭浜、疏浚河道等綜合措施,使水流動能明顯提高。建立河道輸浚機制,搞好河道暢流工程,拆壩建橋,暢通水系,提升河道引排能力。強化河道長效管理,制止隨意侵占河湖水面、亂排亂放的違法行為。四是加快推進“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全面提升飲水安全保障能力。加快供水設施技術升級改造,穩步提高區域集中供水率。全面開展城市應急水源、備用水源以及“第二水源”的規劃和建設,力爭“十二五”期間全面建成。加大藍藻防治力度,加強水源地保護,制定完善飲用水源地應急管理預案,提高有效處理突發性水污染事件的能力,讓每個居民喝上健康水、放心水。五是加快推進“綜合治污”工程建設,全面提升水環境承載能力。按照“廠網并重、量質并重、泥水并重”的原則,推進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加快污水處理廠升級改造和除臭加蓋,完善污水收集系統,提升城鎮和農村污水處理能力和污水收集覆蓋率、污水集中處理率、污泥無害化處置率。六是加快推進高標準農村水利工程建設,全面提升服務“三農”能力。圍繞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加快農村圩區達標工程建設,推進標準化、信息化管理。大規模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大力發展節水灌溉新技術,大幅度提升農田水利保障能力。
3全面落實水環境整治工作的保障措施
a)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切實把水利工作擺上重要戰略位置,科學制定治水規劃,及時研究解決水環境整治中的重大問題。建立健全領導責任體系,細化目標任務,確保責任分工到位,目標分解到位,任務落實到位。建立健全水利工作績效考核體系,把推進水環境整治工作作為考核干部政績和工作水平的重要內容。要充分發揮水利部門的職能作用,各有關部門各司其職,密切配合。b)加大水環境整治投入。建立健全穩定增長的水利投入機制,把水利作為公共財政預算安排的優先領域,多渠道籌集資金。按照中央和省的要求,嚴格執行相關政策,如將當年可用財力的2%~4%用于水利建設、土地出讓金的10%用于農村水利工程,城市維護建設稅的15%用于城市防洪排澇工程建設等。按照“誰受益、誰負擔”原則,加大區域性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專項資金統籌力度,積極拓寬水利投融資渠道,引導社會各類資金參與水環境整治。c)創新水環境管理機制。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確立水資源開發利用、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建立健全水務一體化管理體制,強化涉水事務的統一管理,對城鄉防洪排澇、供水排水、水資源管理和水環境治理等實行統籌規劃、協調推進。建立排污總量控制、保護水域等管理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依法行政。建立健全水旱災害、重大水污染事件、水事糾紛等水利突發性事件的預警應急機制,增強應對水危機能力。d)營造愛水惜水社會氛圍。通過多種形式向全社會進行宣傳,進一步增強人們“護河惜水”意識,建立水環境信息公開制度,定期有關水環境方面的監測信息和科技標準,保證公眾的知情權,疏通公眾投拆渠道,主動聽取公眾對水環境狀況的評價和監督,推動水環境治理工作。
作者:徐偉東俞德明貢瑞金單位:蘇州市水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