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構建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1年齡結構不合理調查發現,體制內推廣人員中75%的人員年齡集中在30~50歲,30歲以下從事農技推廣的人員僅占15%(見表1)。不少年輕人認為從事農技推廣工作沒有前途而不愿從事農技推廣。以平利縣為例,40歲以上的農技推廣人員占62%。另外,大部分農技推廣機構近10a來無新人入職,導致單位內人員年齡普遍偏大,且大多數人是作為臨時工招入,沒有經過專業技術訓練。在鳳翔縣,同樣存在年齡普遍偏大的問題,40歲以上的推廣人員占比例為54%。年齡偏大的技術推廣員掌握的技術較陳舊,且工作積極性較差,無疑使整個推廣網絡變弱,體制內推廣機構在農技推廣過程中逐漸失去主體作用。
1.2推廣人員的文化水平不高,技術水平較低一定的文化和技術是專業推廣人員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也是現代農業發展對人才的基本要求。經調查發現,體制內推廣人員文化程度主要以高中(中專)和大專為主,這兩種學歷的推廣人員占64%,而本科及以上學歷的農技推廣人員只占37%(見表2),其中碩士和博士學位的推廣人員非常少,眉縣和楊凌區各有1名碩士和1名博士推廣人員。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對推廣人員基本技能和專業素質要求不斷提高。而縣一級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學歷主要以高中(中專)和大專為主,且大部分人沒有經過專業技術訓練,在遇到一些技術難題時不能及時幫農戶解決。由此可見,體制內推廣機制缺乏高學歷涉農的專業技術人員將對農業技術的傳播和擴散產生一定消極影響。
1.3專業偏差性較大從體制內推廣人員的專業分布來看,涉農專業的技術推廣人員占74%,非農專業的占26%,說明體制內推廣人員的專業構成存在偏差。專業偏差性使整個體制內農技推廣隊伍變得參差不齊,在部分縣區的技術推廣部門中,非農專業的技術人員和涉農專業的技術人員所占比例基本持平,這種現象造成體制內推廣機構內部行政色彩濃厚,推廣效率低,嚴重影響了農技推廣的效果。
1.4收入水平普遍較低從體制內農技推廣員工資分布來看,工資集中在2000~3000元間的比例為66%,在1000~2000元間的為13%,工資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人員所占比例僅為19%(見表3)。體制內技術推廣機構員工的工資是嚴格按照事業單位的標準執行的,專業技術推廣機構在某種程度上屬于科研單位,而缺乏合理的職稱評審機制直接影響員工收入。在技術推廣機構中,具有高級農藝師職稱的人員很少,其工資在3000元以上,個別人已超過4000元,而一名助理農藝師的工資卻只有2000元。收入差距較大、評價機制不合理等因素會嚴重挫傷農技人員積極性。.5福利待遇較低農技推廣員福利會影響基層農技推廣成效。調查發現,推廣員除基本工資外,其他補助和津貼較少,甚至大部分推廣機構推廣員下鄉的車費補助和食宿補助都不能保證。工資低、福利待遇差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技術人員的積極性。眉縣果業技術推廣站一位技術人員告訴筆者,“除每月2300元的工資之外,再無其他補助,每次下鄉車費和食宿費都要自己掏錢。雖然國家每年的1號文件都在大力支持農業技術推廣,但力度太小,對一線農技推廣人員的福利待遇還需要進一步提高”。
2體制外農業推廣體系的優越性
據調查可知,體制外推廣人員主要以當地種植大戶、合作社成員等為主,體制外農業推廣人員面臨與體制內推廣員同樣的問題。體制外推廣人員雖缺乏理論知識,但他們大多既是技術的使用者也是技術的推廣者,在遇到技術難題時,都能通過摸索來解決的,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被廣大農戶稱為“鄉土專家”。有部分種植戶被聘請為當地專業合作社的專職技術顧問,在基層農技推廣中起到了“先鋒”和“帶頭作用”。在羅杰斯看來,這種示范的目的是為了說服潛在的采納者去采納創新,從而加速創新的擴散過程[8]。作為一種非官方與非行政性的推廣主體,體制外推廣人員憑借豐富的實踐經驗,其方法與技術更容易被農民接受。在基層農技推廣中,體制外推廣有力彌補了體制內推廣的局限性,從而實現體制內與體制外的有效配合,彰顯了體制外推廣體系的優越性。
3政策建議
在持續推進科教興農的背景下,創新農技推廣服務模式不僅是提升基層農技推廣能力的需要,也是加強現代農業發展的重點之一[9]。現代農業發展需要開放的農技推廣體系,而這種開放性推廣體制一方面必須優化體制內推廣資源以嵌入村莊社會內部;另一方面需要積極吸納體制外推廣資源,優化整合體制內外推廣資源,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為突破當前農技推廣過程中出現的“網破、線斷、人散”的困境,必須優化整合體制內外推廣資源,實現優勢互補來促進農業技術推廣體制的創新。
3.1大力推進體制內機制改革與創新,激發專業推廣人員積極性體制內推廣人員作為推廣體系的中堅力量,對未來農業發展起著指引性作用。但體制內推廣資源沒有被充分利用,推廣人員積極性較低。調查可知,部分縣區已在體制創新層面取得了良好效果,2009年平利縣基層農技推廣體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先后建立了縣、區域、村三級農技服務網絡,同時在人才聘任、人員管理和評價機制等方面都實現了創新。無獨有偶,2011年楊凌區對基層農技推廣人員也制定了相關的激勵政策,具體政策可參見《楊凌區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楊凌區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這些政策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基層農技推廣人員的積極性。但總體而言,國家對基層農技推廣體制改革支持力度仍然不夠,筆者認為應該從三個方面加強:一是,國家應加大對基層農技推廣的支持力度,給基層農業推廣機構足夠的資金支持和政策優惠;二是,全面提高體制內推廣人員的專業技能,開展基層農技推廣員分層、分類管理,提高基層科技人員專業素質[10]。同農業科研院所建立長期合作關系,打造農業推廣的新平臺;三是,提高體制內人員的工資與福利待遇,尤其是一線推廣人員的津貼補助,制定科學合理的人才評價制度,激發基層農技推廣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3.2充分吸納體制外推廣人員,培養鄉土推廣人才農業科技需求逐漸向多層次、多領域、多形式方向發展,僅靠一個鄉鎮的三、五名農技人員是難以適應這種需求變化的,難以滿足農戶和涉農企業的服務需求[11]。吸納當地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鄉土人才”加入到農技推廣隊伍中來,可進一步提高農技推廣的效果。筆者認為應該從三方面著手:一是,國家應制定相關的農技推廣政策,深入挖掘體制外農技推廣人員潛力,鼓勵農戶成立農技推廣協會、專業合作社等組織,并給予一定經濟補貼;二是,建立合理的嵌入機制,通過舉辦技術講座與集中培訓的方式提高體制外推廣人員的專業技能。借助鄉村社會中的人際關系,創建文化科技中心戶,使他們在“熟人社會”中成為推廣農業科技、提供各種有效信息的“中介服務站”[12]。積極吸納返鄉農民工參與到技術推廣活動中來,這些人相比傳統農民具有“邊緣人”的社會角色[13],很少受村莊系統規則的束縛,敢于接受新鮮事物,敢于挑戰自我,他們屬于“現代型精英”[14];三是,借鑒上述一些縣區的經驗,提高體制外農技推廣人員的待遇水平,聘請鄉村技術能手作為技術協會和農民合作社的技術顧問,充分調動體制外推廣人員參與農技推廣的積極性。總之,解決農業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創新,而農技推廣體系是傳播科技創新成果和促進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的重要組織體系,在確保農業技術從實驗室到田間地頭過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15]。因此,充分整合推廣體制內和體制外兩種資源,采取不同政策促進兩種資源作用和功能的充分發揮,在兩種推廣體制之間建立有效的聯接機制是現代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構建的路徑選擇,也是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保障。
作者:郭占鋒 李博 左停 李卓 單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人文社會發展學院 中國農業大學 人文與發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