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常規棉與雜交棉比較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轉Bt基因抗蟲棉是利用植物基因工程和常規育種方法將Bt基因轉入棉花而獲得的高抗棉鈴蟲等鱗翅目昆蟲的棉花新類型[1]。中國是世界上Bt棉種植規模最大的國家之一[2]。Bt棉的推廣應用促進了中國的棉花生產和棉花種子的產業化[3]。研究表明雜交棉比一般常規棉增產10%以上,高的達15%~20%,增產優勢明顯[4-5]。近年來對轉Bt基因棉花的生育特性和農藝性狀等方面的研究報道較多[6-11],而對種植的綜合經濟效益比較研究較少[12]。由于近年雜交制種成本提高、品種純度下降,使得雜交棉在生產應用中雜交優勢降低。另外雜交棉種子價格大幅上漲,與常規棉種子價格差距拉大,使得種植雜交棉的綜合效益下降。因此,為了探明常規Bt棉與雜交Bt棉主要性狀表現及種植綜合效益,選擇了在豫東地區表現突出的6個轉Bt基因棉花品種作為供試材料,進行了連續3年的比較試驗。
1材料和方法
1.1試驗材料試驗材料為國家棉花產業技術體系豫東綜合試驗站新品種引進試驗示范材料,其中常規Bt棉品種3個:中植棉8號、魯棉28、冀棉169;雜交Bt棉品種3個:中棉所57、豫雜35、汴棉5號。
1.2試驗方法試驗于2008-2010年在國家棉花產業技術體系豫東試驗站尉氏試驗點進行,試驗地為多年連作壤土地,肥力中上等,排灌方便。種植方式為春季直播,地膜覆蓋,密度每公頃3萬株。施肥、化控、病蟲害防治均統一進行,按高產要求管理。試驗采用單因素隨機區組設計,小區面積30m2,3行區種植,3次重復,不設對照品種。生長過程中按常規方法調查其主要農藝性狀及枯、黃萎病的發生情況,取中期花測定鈴重、衣分、子指,以小區為單位進行實收計產。
2結果與分析
2.1主要農藝性狀的比較分析由表1可以看出,常規Bt棉果枝數變異系數小于雜交Bt棉,其它主要性狀變異系數均大于雜交Bt棉。從其平均值看,常規Bt棉生育期、果枝數、鈴數、鈴重、衣分均低于雜交Bt棉,株高、第一果枝節位、子指、枯萎病指、黃萎病指均高于雜交Bt棉。
2.2產量及產量構成因素比較試驗田2009年遭遇冰雹災害,2010年受低溫陰雨影響,年際氣候差異導致各品種子棉和皮棉產量表現不一(表2)。2008年子棉產量常規Bt棉冀棉169產量最高,與Bt雜交種中棉所57差異不顯著,與其它品種(含雜交種)差異顯著。皮棉產量冀棉169顯著高于中植棉8號、魯棉28和豫雜35,與Bt雜交種中棉所57和汴棉5號差異不顯著。2009年中棉所57子棉和皮棉產量均為最高,子棉產量與冀棉169和汴棉5號差異不顯著,皮棉產量顯著高于其它品種;2010年Bt雜交種汴棉5號子棉產量顯著高于3個Bt常規品種(中植棉8號、魯棉28和冀棉169),皮棉產量顯著高于其它品種。各品種3年的平均子棉和皮棉產量,差異均不顯著。就產量構成因素而言,中棉所57鈴重顯著大于中植棉8號,其它品種略高于中植棉8號,但差異不顯著。各品種單株鈴數和衣分差異均不顯著。
2.3常規Bt棉與雜交Bt棉的種植效益比較本研究中種植效益的差別主要來源于用種和產量。采用春直播方式每公頃用種量12kg,Bt雜交種種子價格按100元•kg-1,Bt常規種種子價格按10元•kg-1,每公頃雜交Bt棉較常規Bt棉增加種子成本投入1080元。雜交Bt棉與常規Bt棉相比皮棉增產64.25kg•hm-2,增加的效益為963.75元。綜合效益常規Bt棉比雜交Bt棉每公頃增加效益116.25元。
3小結
本試驗是在春直播,相同種植密度條件下進行的,由于近年來人工雜交制種成本的大幅上漲,使得雜交Bt棉用種成本增加;另外增產幅度低,雜種優勢不突出,降低了Bt雜交種的綜合經濟效益。本研究中轉基因常規Bt棉較雜交Bt棉每公頃增加經濟效益116.25元。在實際生產中采用何種種植方式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采用育苗移栽及麥棉套種方式將會減少用種量,從而降低用種成本,提高雜交種種植綜合經濟效益;適當增加種植密度,有利于發揮常規抗蟲品種增產優勢,提高常規品種種植效益。因此在其它種植方式和種植密度下的綜合經濟效益比較分析,將有待進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