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旱作農業發展特點及策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在對涼城縣旱作農業現狀進行調查總結的基礎上,提出了今后應以調整種植結構,適當增加飼草料作物比例,壓縮糧薯作物比例;引進和推廣抗旱省水的作物和品種;集雨補灌技術;增施有機肥,平衡施用化肥,做到有機、無機相結合;抓好傳統的抗旱耕作措施,逐步推廣免耕少耕技術等發展對策。
關鍵詞:
涼城縣;旱作農業;現狀;發展對策
旱作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是我國北方地區農業生產發展的難點。張蓉等提出應以種植結構優化、科技措施推廣、基礎設施建設、地膜覆蓋技術創新等方面,提出以政府為引導、科技為支撐、區域治理為基礎、產業化為目標的可持續發展對策[1]??抵疚奶岢龊底鬓r業十項技術,其核心是大力發展旱作農業,提高農業用水[2]。旱地農業必須走傳統蓄水農業與現代節水技術相結合的道路,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旱地產量低而不穩、效益低的實際問題,采用節水技術可明顯提高產量。發展集雨農業,也是從根本上解決旱地水源的主要途徑[3]。以秸稈覆蓋、少免耕加表土作業組成的保護性耕作體系,適合我國北方旱作農業條件,可以取代翻耕為主的傳統耕作體系,有力地推動旱地農業的可持續發展[4-6]。施肥能夠促進旱作農業的可持續發展[7]。全膜雙壟溝播技術大幅度提高了農田降水利用率和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在旱作農田降水高效利用方面取得了新進展[8]。本研究從涼城縣實際情況,探索了涼城縣旱作農業的發展思路和戰略。
1涼城縣旱作農業特點
涼城縣位于內蒙古自治區中西部,處于中溫帶,屬于半干旱典型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全年日照時數3023h,年平均氣溫5.3℃,≥10℃有效積溫2430℃,無霜期90~125d,年平均降雨量427mm,年蒸發量1938mm,是降水量的4~5倍,且降水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7~9月份。涼城縣是以農業為主,農牧結合的大縣。
1.1旱作農業比重大涼城縣是以旱作為主的地區,全縣總土地面積3458km2,總播種面積6.4萬hm2,旱地4.8萬hm2,占75%,2014年全縣糧食總產2.08億kg,其中旱地生產糧食1.5億kg,占總產的72%,旱作農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由于氣候十年九旱,旱作區植被稀疏,地形起伏,生態環境十分脆弱,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水土流失問題,面積達2500km2以上,水土流失地區的人口占全區人口的60%以上,主要集中在旱作區。降水量427mm,但時空分布不均勻,特別是春旱成為旱作農業產量低而不穩定的主要因素。
1.2水資源短缺全縣水資源總量不足,水資源利用率低。調查資料表明,雖然近年來水澆地面積的不斷擴大,使農業用水范圍增大,但大面積的水澆地還在大水漫灌,水分利用系數為0.35左右,水資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主要糧食降水利用效率只有3.29~9.32kg/(hm2•mm),其中小麥3.03~8.32kg(/hm2•mm),玉米4.34~13.72kg(/hm2•mm),谷子2.70~5.16kg(/hm2•mm)。因此,采取積極的節水措施,進一步增強水危機的意識十分重要。
1.3旱作農業區基礎設施差旱作農業區普遍存在著基礎設施滯后的問題,全縣坡耕地面積近5萬hm2,相當一部分坡耕地還在順坡耕種,水土流失嚴重。機械化綜合作業水平僅為46%,大中型動力機械80%老化。由于長期不合理使用肥料,使旱作區土壤養分狀況嚴重失衡。在有機肥方面,積造肥基礎設施差,建設標準低,影響農家肥的積造數量和質量提高;秸稈還田量少,通過各種方式利用的秸稈只有可利用秸稈總量的30%左右。在化肥方面,施用量地區間不平衡和N、P、K施用比例不合理的問題十分突出,雖然化肥單位面積平均施用量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但高產地區化肥施用量過大的問題仍然存在,而廣大的旱作農業區和大面積的中低產田化肥用量偏少,使旱作耕地土壤肥力總體上呈下降趨勢。
1.4節水新技術普及率低旱作農業區節水農業新技術普及率低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廣大的旱作農業區化肥施用量偏少問題仍然存在,甚至有30%的旱地不施用化肥,平衡施肥技術的普及率更低;二是雖然地膜覆蓋技術節水、增產作用都十分顯著,但推廣面積較?。蝗强购邓春涂购翟O施不足,遇上旱災90%的旱地沒有有效的抗旱手段,只能望天等雨;四是抗旱的優良品種少,優良品種普及率不足70%,雜糧雜豆種子退化嚴重。
2涼城縣旱作農業技術推廣現狀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業生產的比較效益越來越低,農村勞動力大部分向城市轉移,傳統的農業保墑增墑技術越來越不受重視,農田培肥也逐漸輕視,重視投入輕視技術,重視當前利益忽視長遠利益,土地越重越薄,土壤肥力越來越差,農業生產抗御自然災害能力逐漸變低。
2.1傳統農業保墑措施不再重視習慣上的秋雨春用、春旱秋防、精細耙耱、三九磙地、頂凌再耙耱等傳統技術已經不再有人關注。
2.2生育關鍵期補灌坐水點種是一項比較經濟的補灌技術,是在播種期土壤干旱采取的抓全苗、促壯苗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如春播期間干旱嚴重,增產十分明顯。但由于缺乏省工省時的技術和機具,目前,推廣面積有限。
2.3地膜覆蓋地膜覆蓋是一種農業栽培技術,具有增溫、保水、保肥、改善土壤理化性質,提高土壤肥力,抑制雜草生長,減輕病害的作用,在連續降雨的情況下還有降低濕度的功能,從而促進植株生長發育,提早開花結果,增加產量、減少勞動力成本等作用。在旱作農業地區推廣應用其保水作用顯得尤為重要。涼城縣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引進推廣地膜覆蓋技術,為糧食增產、農民增收、解決溫飽、脫貧致富發揮了極大的作用。但由于農民認識水平低,覆膜機具不配套,費時費力費錢,所以推廣難度大。
2.4選用抗旱作物與品種篩選適宜的抗旱作物和品種是增產的內因,選擇具有抗旱耐旱的優良品種對于旱作地區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涼城縣能夠種植的作物種類較多,但由于比較效益和種植機具等問題,目前主要以種植玉米和馬鈴薯為主,一些培肥作物和耗水少的作物種植較少。
2.5輕視有機肥近年來,涼城縣旱作地區施優質農家肥平均不足500kg/667m2,化肥以二銨基施為主,造成土壤有機質含量逐漸減低,肥料利用率下降,土壤保水保肥性能嚴重下降,抗旱抗逆能力顯著降低。
3涼城縣旱作農業發展對策
涼城縣總的氣候特點是十年九旱、年年春旱,作物布局和種植結構單一,抗御自然災害能力較差。旱作農業的重點是保墑、蓄墑、防旱抗旱,充分利用天上水、合理開發地下水,使有限的水資源達到最大利用,提高水分產出率??偨Y多年來的旱作農業成功經驗,吸收引進當前先進的旱作農業技術,做到兩者有機結合,為涼城縣旱作農業提出以下發展對策。
3.1旱作農業生產結構調整目前,旱作農業主要以糧食作物生產為主,以玉米、雜糧和馬鈴薯為主要作物,生產鏈短,抗御自然災害能力差,缺乏可持續發展后勁。根據當地自然氣候特點和農業生產實際,旱作區域的種植業應由目前的糧薯作物為主逐漸改為糧草作物輪作種植,增加飼草料作物種植,以糧食作物為主,改為以飼草料發展為主;由單一以種植業為主改為種植業和養殖業相結合的以農促牧,農牧結合型種養結構。
3.2抗旱作物和品種的引進和推廣工作品種是作物增產的內因,選擇具有抗旱耐旱和生育期耗水少的作物及優良品種對于旱作地區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今后,涼城縣要大力引進和推廣適合旱作地區種植的抗旱品種,逐步代替過去種植的一般品種。
3.3集雨補灌技術針對涼城縣降雨時空分布不均,降雨集中于7月—9月份的實際,在土質較好的丘陵山坡地,發展雨水集蓄微小工程,將有限降水集中使用,如坐水種,生育關鍵期補水等。坐水點種是一項經濟實用技術,選擇適宜機具,稀薄作物每穴坐水0.5~1kg,待水下滲后,點籽蓋土。根據每年春播期間降水情況,區域內旱情分布情況,坐水點種面積差異較大,春播期間墑情較好,無需坐水點種。
3.4有機無機肥相結合增施有機肥,平衡施用化肥,做到有機、無機相結合,不僅能滿足作物對土壤養分的需求,而且能改良土壤,增強土壤的保水、保肥性能,使作物根系發達,能充分吸收土壤水分,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實現以肥調水。近年來,涼城縣旱作地區增施優質農家肥,化肥施用利用測土配方施肥成果,因地因作物施用。近幾年,涼城縣還引進推廣了以有機質≥45%的有機無機復合肥,以彌補人畜糞尿的不足,年施用量在300~500t。
3.5大力推廣全膜覆蓋雙壟溝播栽培技術地膜覆蓋栽培技術保墑作用顯而易見,已被農民所認可,并且得到了大面積推廣,但是目前只局限于在稀播作物上采用,今后要不斷試驗研究,在其他密植作物上使用。與生產覆膜播種機廠家合作,研發適合在密植作物上使用的覆膜播種機,以擴展地膜覆蓋栽培的作物種類。全膜覆蓋雙壟溝播技術與半膜覆蓋栽培技術相比,具有明顯的增溫、集水、保墑作用,在旱作地區推廣雙增效果十分顯著,因此在今后要大力推廣,并且要加大政策與資金扶持力度,以逐步代替半膜覆蓋。
參考文獻:
[1]張蓉,張衛軍,李作宏,等.通渭縣旱作農業發展實踐及可持續發展對策[J].中國水土保持,2015(3):89-92.
[2]康志文.山西省旱作農業發展戰略探討[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6.
[3]王新安.山西省旱作節水農業技術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4.
[4]趙惠芳.河北旱作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及對策[J].中國農學通報,2002(5):67-69.
[5]張蘇林,王誼.旱作農業+節水農業是干旱地區農業發展的出路[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1999(1):90-93.
[6]高煥文,李洪文.可持續機械化旱作農業研究[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1999(1):57-62.
[7]許旭旦.旱作農業中的合理施肥及其生理學基礎[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1985(2):51-55.
[8]劉廣才,楊祁峰,李來祥,等.旱地玉米全膜雙壟溝播技術土壤水分效應研究[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08(6):56-59.
作者:高峰 單位:涼城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