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訂單農業發展道路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內容摘要:訂單農業是一種符合市場、社會發展的高效農業,對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有著巨大作用。但是,訂單農業要發揮其作用必須具備一定的環境和條件。本文對訂單農業在現實發展中的制約因素進行了剖析,提出了進一步發展的對策措施。
關鍵詞:訂單農業制約因素對策措施
訂單農業又稱合同農業或契約農業,是指農戶在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按照與農產品購買者簽訂的合同組織安排生產的一種農業經營方式。訂單農業通過合同的形式把購銷雙方緊密結合起來,明確各自的權利、義務,按照合同的規定完成產銷活動的全過程。訂單農業是在我國市場經濟進一步發展和農產品總量由供不應求轉為供求平衡、豐年有余的形勢下發展起來的,對于提高農業市場化程度、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在訂單農業運行中也存在許多問題,一些企業和農戶的信用觀念和法律意識不強,訂單兌現率低;由于缺乏相關的法律、信息等服務和有效的監管,合同雙方利益受損現象經常發生;更有甚者,有些企業利用訂單農業進行合同欺詐,如海南錦繡大地公司誘騙十多個省份上萬農戶種植仙人掌,涉案金額高達數億元。諸多問題使訂單農業發展雪上加霜。訂單農業的組織模式很多,從目前發展現狀看,農產品加工的龍頭企業與農民簽訂購銷合同是訂單農業的主要組織模式,本文所研究的主要是這種形式的訂單農業。
訂單農業發展中的制約因素
目前,訂單農業已成為我國農業產業化進程中公司與農戶合作的主要形式。但是,從訂單農業發展中暴露出的問題可以看出,訂單農業發展極不穩定,影響了訂單農業正常功能的發揮。根據農業部公布的數字顯示,訂單農業合同兌現率都不足20%,有80%以上的合同最終未能兌現。那么,是什么因素制約了訂單農業的發展呢?筆者結合在河北省豐潤縣的調查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分析。
訂單農業中龍頭企業少,容易形成壟斷。目前競爭性的統一的全國市場還未建立,農產品市場競爭不充分,容易形成封閉市場中企業的壟斷行為,加之地方龍頭企業少,農產品收購極易形成買方壟斷,從而形成地方壟斷價格和壟斷收購量,訂單農業中農產品的收購價格由龍頭企業單方定價,遇到市場價格低于合同訂單收購價時,以自身利益最大化為目標,企業常常壓級壓價或以各種理由限收,由于農產品的易腐性質,小農戶又無力進行遠程運輸,使農戶利益受到很大的損失。下面結合豐潤縣的龍頭企業進行分析。
豐潤縣共有八個乳品加工企業,每天共收購本地鮮奶1270噸,其中,最大的是內蒙古蒙牛乳業股份有限公司唐山事業部(以下簡稱蒙牛公司),為640噸,其次是樂百氏(豐潤)食品有限公司和均瑤集團豐潤分公司,分別是300噸和120噸,蒙牛、樂百氏、均瑤三家龍頭企業的日收購本地鮮奶量占到全部豐潤縣乳品加工企業收購量的83%,幾乎壟斷了豐潤地區的牛奶收購。這三家龍頭企業全部是合同收購牛奶,其余五個本地企業日收購本地鮮奶量僅為210噸,其價格跟著三家大企業走。據公司有關人員透露,這三家大企業不定時開會協商牛奶收購價格,最后定出一個價格標準,農戶根本沒有參與合同定價的權利。如果公司與農戶不按市場價格機制來確定農產品的價格,雙方在追求利潤最大化之時,都以損害對方利益作為前提,那么就必然產生毀約的現象。不尋求一個市場均衡價格,合同訂單的有效性就低,這是作為“經濟人”的公司與農戶為逃避損失做出的必然選擇。
農戶生產技術水平低,生產規模小,產出量低。訂單農業中農產品的產出量不僅影響農戶收入水平的高低,而且對農產品加工企業起著直接制約作用。從1984年到2004年的20年間,豐潤縣的牛奶業呈快速發展態勢。鮮奶產量由1482噸增長到31萬噸,但是隨著企業日加工能力的快速增強,鮮奶還是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蒙牛公司2002年在豐潤地區投資2.4億元設計年產20萬噸液態奶項目,有八條生產線,日處理鮮奶能力為1300噸,而目前本地只能提供640噸,其余依靠從秦皇島、天津等地調入。從外部調入,加大了企業的運輸成本,減少了企業的收益,從而制約了龍頭企業的發展。
農產品供給量的大小取決于農戶的生產規模和技術水平的高低。豐潤縣奶牛養殖戶多,但是飼養規模很小,產出量低下,奶牛單產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004年豐潤縣共有奶牛養殖戶35620戶,其中5頭以上的戶數為2095戶,僅占5.8%,10頭以上的741戶,僅占2%,百頭以上的60戶,占0.01%,戶均不到3頭,遠沒有達到最低規模經濟的要求,生產效率低下。農業是規模效益十分明顯的產業,通過擴大生產規模提高農產品的產量是訂單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訂單農業中,和大戶相比,分散的小農戶會增加企業的服務成本、管理成本、監督成本和協調成本,并且大戶在生產上的均衡性、批量性、標準性方面比小農戶更符合企業生產流程的技術要求,所以大戶理所當然成為訂單農業中龍頭企業的首選對象。豐潤縣東那母莊的周文興奶牛養殖場,于2001年8月自投資金500萬元建設,目前奶牛飼養規模達到480頭,年收入近200萬元。奶牛日產奶量平均能達到65斤,高出小農戶20斤,企業對他的收奶價每斤高出小農戶0.15元,又由于其牛奶質量好,成為龍頭企業的免檢原料奶。目前每頭牛年創產值可以達到3萬元,這是小規模農戶無法比及的。而且相對于小農戶來說,養殖大戶在資金、勞務、管理、技術服務、獸醫、飼料采購等方面也都顯示出了成本優勢。
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介入訂單農業過多,影響其實際運行效果。訂單農業這種新的農業產銷模式要求政府體制和管理模式不斷創新,只有這樣,才能使農業生產經營者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勝。然而形成于計劃經濟年代的地方政府職能定位和管理模式,雖然經過了20多年的改革開放,仍然沒有徹底擺脫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職能模式和運行方式的束縛,對訂單農業行政干預過多。豐潤區塞寶公司是一家以種植飼草料為主的股份制公司,2004年飼草料種植6000畝,與當地養殖戶簽訂產銷合同1650份。但是合同價格由當地政府規定:干草每斤0.15元,青貯玉米每斤0.04元。由于價格大大低于區外價格,使公司2004年少收入近10萬元。
政府在訂單農業的發展中起著主要的推動作用,是訂單農業的有效維護者,龍頭企業的引入、農產品基地的扶持、對企業和農戶的服務以及訂單農業各主體矛盾沖突都離不開政府,但是,訂單農業的市場主體是企業和農戶,政府不宜直接干預市場主體的經濟活動。可是,政府為解決農產品“賣難”和農民增收問題,有時直接與加工企業簽訂合同,然后層層分解,落實到戶。政府不恰當的介入是與市場經濟相違背的。按照《合同法》和《擔保法》,政府不具備法人和擔保資格,政府與企業簽訂的合同是沒有法律效力的,這種合同對農民和企業均缺乏約束力。一旦訂單農業發生糾紛,政府往往處于非常被動的地位。
缺乏農民自己的組織,農戶在訂單農業中處于弱勢地位,有損于農業的利益。訂單農業中簽訂農產品購銷合同是一種市場經濟行為,公司與農戶都是市場中平等的主體,各方都應遵守市場的價值規律,按照價格機制的要求來進行規范和約束其行為。從產業組織方式看,“龍頭企業+農戶”的訂單農業模式,是一個由少數龍頭企業對數量眾多農戶的表現形式,實質是接近于買方壟斷的產業組織形式,這就造成分散的農戶與龍頭企業的地位不對等,農戶的談判地位明顯不如龍頭企業,很難與龍頭企業討價還價。在訂單的履行過程中,一旦發生糾紛,那么因其經濟實力和知識水平所限,無法與勢力強大的公司對抗,很難獲得一個實質上的平等訴訟地位,加之農產品的鮮活易腐性使農戶拒交或轉移買主的難度大。農戶的弱勢主體地位還表現在訂單農業的合同基本上都屬于龍頭企業的“格式化合同”形式,農戶處于被動接受條款的地位。合同偏重于維護龍頭企業的利益。豐潤區也有奶牛協會,但由于成立時間短,內部運行機制不健全,組織管理松散,而且發展的外部環境不夠寬松,政府支持和扶持政策力度不夠等問題,奶牛協會有名無實。
完善訂單農業發展的對策
雖然訂單農業在發展中存在諸多問題,但是就過去的農業交易方式看,訂單農業仍是帕累托改進。應該設計更為合理的制度安排來規范訂單農業,減少其問題發生的誘因和條件。本文提出相應的對策:
建設和引進有實力的龍頭企業,形成較充分的市場競爭機制,保護訂單農業中農戶的利益。訂單農業的發展得益于龍頭企業的發展壯大,而要形成較充分的農產品市場競爭機制還需要龍頭企業數量的增加,因此,建設一批有實力的龍頭企業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一是立足當地,扶持和培養一批農產品加工企業。對當地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支持應從以下幾點做起:稅收優惠,融資傾斜。企業對資金需求量較大,對其融資需求應盡量滿足。銀行要在信貸利率、放貸規模等方面予以傾斜。人才培養。人力資本是企業發展的重要基礎,應采取各種行之有效的方式,幫助企業培養技術、管理、營銷、策劃等各方面的人才。二是制定優惠政策招商引資,吸引外地甚至國外的農業企業來本地投資,形成較充分的市場競爭機制,在價格的形成與風險的分散方面有效保護農民的利益。
農業發展規模化,完善農產品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從農產品的數量與質量提高訂單農業的效率。我國的農業生產方式目前主要是以千千萬萬的小農戶生產為主,而小農戶生產出來的農產品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方面都很難滿足龍頭企業的生產要求。在訂單農業中,如果農戶生產出的農產品不能保質、保量賣給企業,不僅影響龍頭企業產成品的質量,還會延長生產周期,增加生產成本,最終使企業的經濟利益明顯受損。農產品的規模化生產是訂單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所以,要通過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培養農產品生產規模大戶。
短時期內要解決訂單農業中農產品供不應求的矛盾,應通過向農業生產者提供有力的技術保障來提高農產品的數量和質量。目前,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是構建合理的基層技術服務推廣體系,充分發揮當地畜牧獸醫站的技術優勢;二是要放寬搞活農業科技的政策,穩定農業科技隊伍,調動各部門技術人員為訂單農業服務的積極性;三是通過建立培訓制度和示范戶等形式加快目前農戶急需的良種奶牛飼養技術,飼料配方技術、疾病防治技術等的推廣和普及,使他們掌握應有的科技知識和生產技能,從而保證訂單農業的順利實施;四是政府的技術服務要與企業的技術服務相結合。
政府充分發揮服務、引導和協調功能,建立訂單農業的保護和支持體系。訂單農業基本上是市場行為。但是訂單農業的建立和發展,必須要有政府支持,要有政府的積極組織、協助、推動。作為訂單農業發展的基本推動力和訂單農業有效運作的維護者,政府在建立訂單農業的保護和支持體系中應從以下幾方面做起:一是規范政府行為。訂單農業的市場行為主體是公司與農戶,政府是訂單農業的服務主體而不是簽約主體,政府不應干預市場主體正常的經濟行為;二是充分發揮政府在訂單農業中的引導與協調作用。由于訂單農業中農戶與龍頭企業存在諸多的不對稱,如果沒有政府的引導與協調,雙方的交易成本會大大增加,訂單農業難以發展;三是搞好服務。政府要為農民提供農村產品供求信息網絡、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職業技能培訓等公共產品和準公共產品,這些對增加農民生產的后勁和農民增收都有直接或間接關系;四是做好各部門的協調工作。訂單農業涉及到工商、稅務、銀行、科技、技術監督等諸多部門、諸多行業的利益關系,涉及到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各方面,因而關系錯綜復雜,通過政府進行協調,充分發揮各部門的積極作用,按照訂單農業發展的規律,形成訂單農業發展的合力。
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完善訂單農業的組織模式,促進訂單農業順利發展。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與成員是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利益共同體,它把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以一個整體代表農民利益進入市場,從而與企業有了平等對話的實力。只有農業利益團體與其他利益團體能平等對話時,市場中農產品價格均衡點才會出現,從而實現雙方共贏。訂單農業的組織模式變為“公司+農民合作組織+農戶”后,可有效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與經營規模,提高農民抵御來自市場、自然和技術等方面風險的能力,降低生產成本和交易費用。而這一模式對企業也十分有利。與單個農戶相比,合作組織的經濟實力更強,更值得信任,企業更愿意與之建立長期穩定的契約關系。這種制度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合作組織對農戶機會主義行為的監督和約束,也節約了簽約、執行和監督成本,相對降低了交易成本,使訂單農業契約關系趨于穩定。目前豐潤地區的農民合作組織嚴重缺乏,訂單農業中許多本應由合作組織承擔的職能要由政府來做,增加了政府的工作強度與難度。其實和政府相比,合作組織的經濟實力要更強,操作更加靈活。因此,今后在訂單農業的發展中要大力發展農民合作組織,按照使用者是受益者、使用者是所有者和使用者是管理者三個方面的原則組建農民合作組織,提高訂單農業中農民的組織化程度。
參考文獻:
1.劉鳳芹.不完全合約與履約障礙—以訂單農業為例.經濟研究,2003(4)
2.尹云松等.公司與農戶間商品契約的類型及其穩定性考察.中國農村經濟,2003(8)
3.陳郁.企業制度與市場組織—交易費用經濟學文選,序言.上海三聯書店,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