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創新思考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農技推廣是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穩定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也是農業發展的客觀要求。加強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農業,是農業興國的重要舉措。本文結合山西省繁峙縣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的具體情況,分析了新形勢下農技推廣體系建設方面進行的創新思考與探索。
關鍵詞:新形勢;農技推廣;機制創新
農業技術推廣是農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改革農業生產方式、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以及促進農民增收都具有重大的意義。在當前新形勢下,面對農業供給側結構調整、全面脫貧攻堅、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如何能更好地轉變農業生產方式,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是農技推廣工作面臨的嚴峻考驗。面對新的挑戰,繁峙縣積極探索并實踐,創新發展,在農技推廣體系建設上積極探索,強化了農業科技創新和應用,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為促進當地農業又好又快發展、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和助推脫貧攻堅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1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現狀
繁峙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成立于1985年,前身是繁峙縣農業技術推廣站,是公益性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部門,隸屬于縣農業委員會管轄的副科級全額事業單位。現有職工12人,其中推廣研究員1人,高級農藝師3人,農藝師4人,助理農藝師4人,內設技術站、土肥站、辦公室和派駐各鄉鎮的13個農業技術推廣站。
2基層農技推廣工作現狀
2.1基層農技推廣工作職責
組織先進實用的新品種、新技術、新材料的引進、試驗、示范及推廣普及和培訓工作;開展耕地資源調查、評價和規劃,協助做好耕地保護工作,提供土壤肥料分析和鑒定服務工作,指導科學施肥和節水節能工作;組織地方特色作物的申報、保護和相關工作;履行農技推廣體系建設職責,組織開展農業技術交流和科技咨詢活動,做好農業生產產前、產中和產后的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工作。
2.2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
近年來,通過招錄有學歷、有專業知識的特崗農技員的方式,完善了基層尤其是鄉鎮農技推廣隊伍的人才建設,有效解決了之前農業技術人才新老交替和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同時在中央、省、市上級業務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縣財政加大對農技推廣體系建設的資金扶持力度,先后購置多臺大型的檢驗檢測儀器和辦公設施,進一步擴展了農技推廣的服務職能,改善了農技工作人員的辦公條件。經過內部體制改革,進一步穩定了基層農技推廣隊伍,明確了各部門的工作職能及工作權限,為新形勢下農技推廣工作的改革創新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
3新形勢下農技推廣工作創新模式
3.1農技推廣工作因地制宜
3.1.1轉變思路,發展有機旱作農業。繁峙縣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全年降雨量400mm左右,且降雨時間分布不均勻,主要集中在7、8、9月份。水澆地面積19.38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24.2%,且水利灌溉系統欠發達,大部分農業生產活動還是“靠天吃飯”的“雨養農業”。在農產品中,傳統的籽粒玉米、雜糧占比率較高,畝產值較低,區域特色不明顯。結合當地自然資源及地理優勢,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農業提質增效可持續發展為方向,牢固樹立有機旱作農業的發展思路。近年來,繁峙縣重點推廣了水肥一體化、測土配方施肥、秸稈還田、農機深耕深松等有機旱作農業技術,并建立了省級有機旱作農業封閉示范片、水肥一體化項目示范區、現代農業示范園區、萬畝高標準農田示范區等,組織種糧大戶、科技示范戶、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帶頭人和農民技術員到示范區現場觀摩、實訓,開展田間現場指導活動。同時,農技中心還積極推廣新型抗旱品種,優化了農業產業結構,推進了本地特色雜糧和中藥材種植技術的應用,初步實現旱作技術與特色產業的有效融合。
3.1.2做大做好做強示范基地。為了加大新技術與新品種的推廣力度,全縣建立了多個現代農業示范基地和示范園區,比如海豐農牧場千畝谷子穴播集成技術示范基地、代堡千畝高粱綠色高質高效示范區、金山鋪農牧場千畝膜側單粒播種玉米示范區、作頭村無公害水稻示范基地、新天地種植專業合作社起壟馬鈴薯2次覆土技術示范區、瓦磁地村葡萄套種板藍根水肥一體化技術示范基地、集義莊種肥同播技術示范區等多個高標準高效益示范基地。這些示范基地以農技推廣中心為主導,以農場、專業合作社、大型家庭承包經營者等農業生產經營者為依托,由基地負責人負責日常田間管理、生長期監控、田間記載等工作,相關專家、縣農技人員定期不定期地進行監督檢查和技術指導,以便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促進示范基地的規范化建設。在農技推廣工作過程中,示范基地一方面可以充當排頭兵的角色,進行大膽的試驗和嘗試,成功之后可在全縣范圍內大面積推廣;另一方面,示范基地也是農民學習農業技術的田間學校,利用示范基地可以開展現場觀摩、示范、問題答疑和面對面交流等活動,充分發揮科技示范的引領帶動作用。
3.1.3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為了進一步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落實生產經營主體責任,滿足廣大消費者對食用農產品的安全消費需求,全縣積極推進農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建設,通過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追溯管理信息系統和監管服務體系,以明確生產者、經營者主體責任,落實好各級監管責任,有效預防和解決農產品可能出現的質量安全問題,切實提升全縣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和核心競爭力,擴大市場占有率。農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建設主要按照“生產有記錄、信息可查詢、流向可跟蹤、質量可追溯、責任可追究、產品可召回”的基本要求,運用現代電子通訊及“二維碼”信息技術,搭建覆蓋全縣各層級的農產品質量追溯管理信息系統,將農產品生產過程、產品檢驗檢測信息、農業投入品質量安全信息及部門監管信息納入系統管理,實現互聯互通和資源共享,及時分析、有效決策,同時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追溯管理監管服務體系,加大監督力度。目前,本縣農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建設已初具規模,相關監管平臺的硬件設施設備已基本安裝完畢,縣級農業部門與各鄉(鎮)及相關種糧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業示范基地等正在對接之中,有待明年開始正式運行。
3.2全面提升農民科學素養
3.2.1創新農民培訓方式。傳統的農民培訓方式以下發宣傳資料、召開農業技術講座為主,針對性不強,且培訓方式傾向于單向性,農民參與的積極性不高。為了提高農民參與培訓的積極性和接受程度,努力探索創新培訓方式。一是建立了培訓反饋制度,根據培訓對象的要求和反饋,結合當地產業發展的需求以及在農技推廣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及時調整、充實、更新培訓內容;二是采用靈活多樣的培訓方式,改變過去單一的講座、辦班培訓方式,增加了遠程網絡課堂、現場交流、入戶實地座談、種植技能高手現身說法等多種形式來開展培訓工作,提高了農民的熱情與積極性。
3.2.2培育高素質農民。高素質農民從事的農業生產活動相對固定,在生產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先進經驗,同時由于生產集約化和規模化的推進,使高素質農民成為新形勢下農業生產發展的主力軍,也是現代化農業生產的必然產物。培育新型的技術型農民,不僅解決了“誰來種地”的現實問題,更解決了“怎樣種地”的深層次問題。因此,通過各種活動形式培育高素質農民也成為新形勢下農技推廣的重要之舉。在高素質農民培訓的過程中,將3種類型的農民列入高素質的培育范圍,分別是:農村中以種地為生的“老農”,由于長期且穩定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有著豐富的農業生產經驗和高效的生產技術;再者是志在振興農村的返鄉創業者,這些新型農民以青壯年為主,他們有知識有底蘊,在城市中務工多年積累了資本,他們是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主的主要后備力量;還有就是具有新知識的新型農民,以農業企業、新型農業合作社的專業技術員為主,他們是農業生產的新生力量,也是農業發展的后繼力量。同時,為這些農業人才建立了農業人才儲備檔案,充分利用陽光工程、科技入戶、高素質農民培訓等相關項目資源,通過農廣校、農村職業中專、農村遠程教育等相關平臺,有針對性地擴大農業技術和惠農利農政策宣傳,帶動廣大農民群眾更新農技知識。
3.3創新農技推廣服務模式
3.3.1利用現代媒體,推進“互聯網+”農技推廣。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深入推廣,利用互聯網搭建農技推廣工作管理、農情及突發事件的信息平臺,縮短技術推廣中間環節,全面提升農技推廣服務效能,是新時代農技推廣工作的必然要求。積極改變過去依靠印發宣傳資料、刊登報紙、期刊宣傳農業科學知識的傳統方式,引入手機短信、微信、QQ、微博、互聯網數字電視等現代新媒體進行農技知識宣傳。“互聯網+”的新媒體宣傳方式具有多樣性、形象性、直觀性的特點,一方面可以與宣傳對象進行實時實地的溝通,有利于及時解決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問題,能夠有效降低農技推廣的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吸引農業生產經營者的關注,解決農業經營者文化程度不高、學習時間不充足的問題,有效增強農技推廣的宣傳效果。
3.3.2建立農產品數據庫,農技推廣緊跟市場導向。在農產品日趨商品化和市場化的形勢下,農民一方面對增收有著強烈的愿望,一方面又對市場缺乏了解和掌握,有著畏懼和盲從的心理,導致農民要么出現嚴重的重茬種植,使土地資源得不到有效合理的利用;要么盲目跟風,使得農產品同質化程度高,缺乏市場競爭力。為了強化市場信息收集,形成較好的信息反饋機制,建立了農產品數據庫,將周邊鄰近縣市每年的農業種植情況信息進行收集,并且深入市場對各種農產品價格進行調查,形成農產品種植的數據分析資料,和各鄉(鎮)及時進行共享,并且在各鄉(鎮)建設專業的信息咨詢服務點,配套相關農技人員,及時有效地為農民進行農產品市場供求預測的信息服務指導。
3.4強化農技推廣隊伍建設
3.4.1擴充基層農技隊伍。隨著農業從業人口科學素養的提高以及農民日益增長的依靠科技種田的需求,必須建立起與農業從業人口相匹配的、農業知識豐富的且不斷更新的農技推廣隊伍,以滿足新形勢下農業發展的需求。隨著縣域農業發展規模的擴大,基層農技推廣人才緊缺的情況越來越嚴峻,培養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也是農技推廣工作的當務之急。根據各鄉(鎮)的實際情況,實行人員聘用管理制度,采取公開招聘、競聘上崗、擇優聘用的方式,將有真才實學且愿意為農村經濟服務的專業技術人員選拔到農業基層一線工作,其中委派到鄉(鎮)農技推廣站的人員,由縣農業委員會進行垂直管理、統一調度,人員和工作經費也由縣農委統一管理。讓基層農技站成為縣農委的派出技術機構,做到“扎根鄉(鎮)、服務在村、三權歸縣”,為進一步實施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項目提供了有力的人員、技術、資金保障。
3.4.2提升農技推廣人員素質。為了不斷滿足農業生產發展的需求,根據農技中心人員素質層次和農技推廣服務需求,縣農技中心制定科學合理的培訓計劃,分類分層,分批分期,認真組織培訓學習,并有針對性地安排農技服務人員參加實習活動。對繼續深造、悉心研究專業技術的農技工作人員,縣級農業部門給予支持和鼓勵。同時,建立了基層農技人員知識更新制度,采取異地研修、縣鄉集中辦班、網絡遠程教育培訓和現場實訓等方式,對基層農技人員開展知識更新培訓,提高其業務素質和工作能力,并將農技人員的學習情況作為年終考核評定的一部分,激勵其不斷提升業務素養,以便更好地服務于基層農業建設。
作者:楊芳 單位:山西省忻州市繁峙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