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林業開發利用的優勢與潛力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梁與延單位:四川省社會科學院
林業開發是林業建設中極為重要的問題,對改變我國林業落后的面貌,擴大森林資源,滿足國民經濟需要和保護生態環境都有現實意義。近幾年來,學術界和林業實際工作者從不.同角度對林業開發進行了探索,提出了許多有益的見解。但什么是林業開發,怎樣開發,論者或很少涉及,或看法不盡一致。族此,也談一點膚淺認識,旨在“拋磚引玉”。
首先要了解什么是開發。“開發”一詞有多種含義,《辭海》對“開發”的第一個解釋,是:用墾殖、開采等方法來充分利用荒地或天然資源。此外,還有啟發、誘導、舒展、支付、發落、處置等意思。可見“開發”一詞除在經濟上、生產上健用外,還廣泛應用于社會生活各個領域。但我認為,從經濟學角度看,僅僅把充分利用資源,如開墾處女地,開采埋藏在地下的礦產叫開發,是不全面的。對于己利用自然資源中生長著的物,或提高其產出率,或對生產出來的產品,尋求發現新的用途。或者通過對產品的加工處理增加和升辟新的用途,都應屬于開發范疇。馬克思在講到商品的使用價值時,明確指出;每一種有用物都是許多屬性的總和,可以在不同方面使用,而“發現這個不同的方面,從而發現物的多種使肛方式,是歷史的事情。”¹這就是說,一種產品的多種角途,是隨著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的知識和實踐經驗的不斷豐富而陸續地被發現的。
基于以上認識,林業開發也有兩層含意或一可從兩方面理解:第一,對可以用來發展林業、而尚未被利用的自然資源進行墾殖或植樹造林,把每一塊適于造林的土地,把每一小點、適于植樹的土塊(包括“三荒”、“四邊”和房前屋后)都造上林、栽上樹,這是充分利甩自然資源的開發。、第二,對己開發利用、己造林木或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等加強撫育管理、改造,實行科學經營,提高林分質量和林木生長量,對原木進行加工等,這是較之開發資源更為重要的開發,可稱之為產業、產品的開發。
這兩種開發都是級利用自然資源從事生物性生產為特征的。所謂“資源”,顧名思義就是資財的來源,一般是天然財源。但并非自然界一切物質都是資源,只是對人類具有使用價值(包括觀賞價值)的可為人類所利用(利用程度和方式隨科學技術發展而有不同)的物質才是資源。對資源的利用及利用程度,既是人們對林業開發的認識過程,也是人們利用生-物、土地、氣候、水各種資源,生產木材和林副產品的過程。至于人們通過資源利用獲得的‘木材、林副產品是多是少,質量是好是壞,取決于在林業開發中是否重視產業和產品的開發:
如果這樣理解是對的,那么林業開發就不是如有的人所說的是經濟改革中才提出的新問.題,•而是早就提出的“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的老問_題:同志1955年在《多余勞動力找到了出路》“文的按語中說,.社會主義也解放了舊社會所無法利用的廣大自然界,“人民群眾有無限的創造力。他們可以組織起來向一切可以發揮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門進軍,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替自己創造日益增多的福利事業。”
林業開發的兩層含意,同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班軍是一致的,因為林業開發與表業開發一樣,要以自然資源為基礎,特別要以土地資源的存在為前提。“土地是財富之母”,離開了土地,農業生產、林業生產都無從談起。而對土地的利用從始至終就有一個廣度開發和深度開發問題,林業開發,•首先要擴大林亞用地,提高土她利用率,’把一切可以利用的土地資源,吸引到’林業生產領域來,做到地盡其利,一力求在有限的土地上生產出更多的林木及其它物品,這就是向生產的廣度進軍。其次要把已用于林業生產的土地利用好,提高林地生產率,‘力求在單位面積上地上早出材、多出材和獲得更多的林副產品,實現速生、優質、豐產和多種效益,這就是向生產的深度進軍。
人類社會在利用自然資源發展農業生產時,’首先是從墾荒、擴大農耕地開始的。隨著人口的增加,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逐漸認識到擴大農耕地、林地面積的可能性是有限的,而科學技術在農業上林業上的應用,提高土地生產率的可能性是無限的,于是從廣度開發轉向深度開發,以彌補耕地、.林地之不足。盡管一切開發,都命廣度和深鷹兩個方面,但社會越是向前發展,越要以深度為主。這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一種趨勢,也是科學技術進步的重要標志。
馬克思在分析資本主義生產運動時,把資本主義的擴大再生產,分為外延的擴大再生產與內含的擴大再生產兩種形式,并強調指出資本主義的擴大再生產是以內含擴大再生產為主要特征的。馬克思關于資本主義的擴大再生產兩種形式,而以內含為主的分析,.對于社會主義林業的開發,同樣是適用的。也就是說,卜林業開發可以分為外延式開發與內含式開發兩種形式,而外延擴大再生產與內含擴大再生產也就是林業開發的兩個方面,二者并無實質性區。•
總之,林業開發的兩個方面同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外延擴大再生產與內含擴大再生產都是發展林業生產的同一內容的不同表述。筆者認為,只有這樣理解林業開發的含義,才能在林業開發中正確處理廣度和深度、外延和內含的辯證關系,并從實際出發,確定開發的重點(是廣度還是深度)。雖然在實踐中,林業開發的兩個方面是相互滲透、•相互補充,不能截然分開的,‘并且從發展趨勢看,林業發釁總是要以深度開發為主、內含擴大再生產為主,但具體到一定地區鄉一定時期內,為了加速荒山綠化,也不排斥以廣度或外延擴大再生產為主,即使在這樣的地區,也應當把開發的兩個方面結合起來,一手抓外延擴大再生產,一手抓內含擴大再生產,采用先進林業科學技術,改善經營管理,提高森林質量。•
我們強調在擴大廣度的同時,要在深度開發上一「功夫的做法,是由林業開發的目的和林•業生產的現實所決定的。林業開發的根本:目的是擴大森林資源,發展林業商品經濟,‘提高森林覆蓋率,增加林木蓄積量,使森林資源越采越多,越采越好,做到青山常在,永續利用,使林業成為國民經濟一大產業和富國富民的財訪,從而既為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又能提供豐富的木材和林副產品,滿足國家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不斷改善的需•要、。
我國林業生產的現實是,造林面積多,保存率少,、成林更少,林地生產力廠低,單位面積有林地的蓄積量少,林分生產率低,全國林業用地每公頃蓄積38立方米,有林地林分平均每公頃90立方米,據測算,全國林分綜合生產率為2.88%,林分每公頃年生長量為2.4立方米,與世界森林經營水平較高的國家相比,有一定差距(如美國林分生產率為3.33立方米)。這說明繼續片面追求造林數字(當然能夠用于造林的土地而不開發利用也不對),粗放經營,不改變殘次林相多,‘林分生長率低的現狀,即使林地面積擴大了,有林地增加了,也不可能實現林業開發的目的。在探討了林業開發的內涵之后,仍然有一個怎樣開發的問題,這就是通過什么途徑和手段,才能收到林業開發的預期效果,使林業在擴大森林資源、改善生態環境、滿足社會多種需求、富裕農民、繁榮經濟和促進社會文明方面,發揮其不可替代的作用的問題二
第一,開發利用,保護資源。保護好現有森林資源與開發利用不是對立的,開發的目的是為了利用,而利用就必須保護;保護的目的也是為了開發利用,更新森林,發展森林資源。四川森林資源分布不平衡,阿壩、甘孜、涼山三個自治州的森林面積占全省一半以上,森林蓄積量占78%。三州森林的特點是大部分為天然林,人工林極少,成過熟林的比重大。這些成過熟林生長率下降,自然枯損嚴重。無論從更新森林,提高森林生產力,還是從發展商品生產,繁榮民族地區經濟來看,都必須在保護好水源涵養林、特用林的前提下,對現有成過熟林有計劃地合理開發利用。
正確處理開發利用與保護的關系,既要反對不顧林木生長周期長,破壞容易恢復難的特點,實行掠奪式經營,集中過伐,重采輕造.重造輕管的行為,又要防止單純保護觀點而造成可以開發利用的成過熟林也不開發,而讓它在林區腐爛的現象。特別是我國森林蓄積量少(人均9立方米左右),木材供需矛盾突出。“材在山上爛”,確實是極大浪費。據估計,全國無人管理的成過熟林蓄積約30億立方米,按年枯損率0.9%計算,每年腐朽2700萬立方米,如能合理開發利用,既可緩解木材供需矛盾,也為社會創造了財富。正確處理開發與保護的關系,還應改變長期以來只重視木材生產,不重視營林更新,只重視造林綠化,不重視中幼林撫育管理的作法,真正做到按林木生長的規律,以更新造林和森林撫育為中心,充分發揮國有林區和集體林區林業生長潛力。
第二,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發展林業商品生產,是林業開發的目的之一。只有堅持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并重,遵循經濟利益原則,才能調動營林單位和生產者的積極性。雖然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是不可分割的(當生產者營造一定樹木能夠取得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帶來生態效益),但是,經營單位(農民也一樣)作為商品生產者,.在植樹造林或深度開發時,他所期待的是獲得具有交換價值的木材或林副產品,即直接目的是經濟效益而不是生態效益。為什么林業經營者,在林業生產中,舍得花勞力、花投資、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其目的就是通過內含的擴大再生產,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經濟效益。人們從事任何經濟活動,都要講求效益,都要力求以同樣多的勞動耗費取得最大的勞動成果,或者以最少的勞動、耗費取得一定的勞動成果,林業開發也不例外。當然,應當以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并重的觀點來指導林業開發。但不同的林種,應有所區別。如防護林、特種用途林,就應把生態效益提到第一位,為了經濟效益而犧牲生態效益是不足取的。如果不讓人們從林業生產中得到經濟實惠,即群眾并沒有因林業的開發而解決吃飯,用錢的現實問題,這樣群眾缺乏開發的積極性,林業發展不起來,也談不到生態效益。因此,經濟與生態并重,就要求講經濟效益時考慮到生態,講生態效益時也要考慮這種’“生態”啃毯給群眾帶來多大的經濟利益。不如此;森林資源不可能發展起來,山區的資源優勢不可能充分發揮出來,山區人民也不可能靠林業開發而富裕起來。
第三,全面規劃,因地制宜。林業開發要達到預期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必須全面規劃,統籌安排,因地制宜,發揮優勢。所謂全面規劃,就要根據各地經濟發展的戰略要求,經濟技術條件以及當地的氣候、地形、生態環境的自然條件,、應用農業的、林業的區劃成果進行規劃,切實把杯業開發建立在科學基礎上,‘真正按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來選擇和確定開發的類型、項目、品種,達到資源開發合理,布局合理,材種結構合理,產業結構合理,勞動力就業結構合理,使各地區的各種優勢得到發揮。有了這樣的規劃,就可以避免開發的盲目性。把資源開發與市場需求緊密結合起來,就可以用其長,棄其短。因地制宜,做到宜農則農,宜林則林(林包括竹、一茶、桑’、果、藥等),宜牧則牧,宜短則短,宜長則長,解決農林爭地,.林牧爭地,林經爭地’(如毀林種果、毀果種茶)種種矛盾,使農林牧協調發展,使用材林、防護林、薪炭林、經濟林等比例適當,林種互補,各盡其功。
因地制宜是發展林業的原則,,也是全面規劃要遵循的原則之一。林業開發之所以要貫徹這個原則,是因為土地總和特定的自然條件和經濟條件相聯系的;土地的開發利用也要受自然環境和經濟發展程度的制約和影響。所以因地制宜的“地”,就不僅指土地所處的自然環境,還包括人口密度、民族習慣、交通、市場等社會經濟因素。要發揮優勢,就要從構成地區優勢的多因素中,充分考慮自然和技術經濟(含勞力資源、技術水平、加工能力)因素。
例如,一個農戶要開發成千上萬畝荒山造林,除了這塊土地是否宜林,宜什么林外,就有一個社會經濟條件和自身的經營勞力問題、。如果沒有足夠的勞力。資金、技術,沒有切實可行的開發計劃、規劃,,就不可能由紙上的東西變成現實的東西。人類社會要完成任何生產活動,光有自然資源,沒有社會經濟的投入,生產和再生產就無法進行。
第四,統分結合,適度規模。在農村普遍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制的形勢下,我省集體林區的經營體制也發生了變革,‘大部分山林由集體或社隊林場統一經營變成了農戶分散經營。但是,林業生產(特別是經營以謀求經濟效益為目的的用材林或生產性林業產業)的特點,又要求生產具有一定的規模。如果經營面積過小,生產數量有限,那么就不能提供一定量的商品,更不能用優勢產品去開拓和占領市場。沒有經營規模,任何李產都不能形成一定數量的商品,任何經營都不可能達到最大的經濟效益。當然,經營規模既受自然資源的制約,、又不能超越生產力水平,想大就大,想小就小。規模的合理性,’要從生產單位和個人的實際出發來確定,即在一定生產力發展階段,在現有技術經濟條件下,根據自己的經營能力、經營條件(包括內部條件、外部環境),找出適度規模,使生產要素能最佳組合,實現經營目標,獲得最佳經濟效益。怎樣看待適度規模,通過什么途徑實現規模經營?應當明確,并不是林地集中、辦大林場,集體統一經營才叫規模經營,分戶經營以后出現的聯戶經營、合作林場也是一種規模經營:提倡規模經營,絕不是否定家庭經營,絕不是又要收自留山、承包山,而是在堅持農戶分散經營的基礎上,實現規模經營。辦法就早統分結合,宜分的分下去,.宜統的統起來。這里的“統”,不是走老路,而是通過社會化服務,把分散生產納入社會化大生產的軌道,從而形成規模經營,達到規模效益。分山到戶啟出現的布局不合理,造林質量低,撫育管理差等弊端,同沒有建立和完善林業服務體系是分不開的么如果不是這樣看伺題,以為家庭經營“潛力挖盡”,以為林業的特點就是不適合分戶經營,就會重犯否定家庭經營的錯誤,就會忽視千百萬農民在林業開發中的巨大作用。
林業開發要靠千家萬戶。但千家萬戶各搞各的,什么都栽一點,就是小而全林業,就談不到發展林業商品經濟。如果建立為產前、產中、產后服務的各種體系,為農戶提供信息,’統一規劃生產布局和品種,統一技術措施,供應必要的生產資料,協助籌集資金,實行技術指導、推銷產品等,把產供銷銜接起來,那么新的商品材基地、竹材基地、果樹基地、茶、藥基地等等就會逐步發展起來,、形成一村一品、一鄉一品的格局,以室更大范圍內的區域性開發,這種服務式的規模經營較之林地集中式的規模經營更有生機和活力。‘
第五,集約經營,綜合利用。集約經營,就是向生產的深度進軍。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化,是農業(包括林業.)生產發展的規律。列寧說過:“在歐洲,農業的發展主要靠集約經營,’不是靠擴大耕地的數量,而是靠提高耕作的質量,增加原有的土地上的投資。”在我們這樣一個人多地少的大國,實行集約經營,更有特殊意義,不僅可以提高林地生產率和勞動生產率,增加按人口平均計劃的林產品數量,而且可以把現代林業科學技術廣泛應用于林業,促進林業生產專業化、社會化和現代化的實現。另方面,在社會主公義現代化建設中,我國科學事業的迅速發展,也為林業集約經營創造了條件。隨著科學技術的應用,林業開發必將出現新的前景,許多新的生產門路,許多過去沒有的品種,也將被科技之手創造出來。林地是有膽的,科技的潛力是無窮的。人們運用科學的力量,不僅可以開發現有的資源,通過集約化經營,提高資源利用率、生產率,而且可以借助于科學手段去發現或開發新的生產領域,或對原有產品進行深度開發,多次加工,綜合利用。
林產品通過加工多次利用,是綜合利用的主要內容。在研究農業發展模式的論著中,有一種觀點認為:農業發展到一定階段,應成為一個“三維立體網絡結構”,不僅有它的廣度和深度。而且有它的高度。農業的廣度,包含農、林、牧、漁、草、蟲、微等這樣一些生物生產領域的開拓,農業的深度,、包含可控的溫、光、水、氣土、勞,工、肥(飼)、技、管等一些資源要素的開拓,農業的高度,包含農產品的加工、貯藏、、運銷等這樣一些經濟增殖環節的開拓。º按照“三維農業”的玩點,林業開發中的綜合利用,既有廣度、深度,又有高度,.而“高度”既是改變林業只提供“初級產品”現狀的途徑,又是實現貿工林、林工商一體化‘的、必由之路。從我省林業的實際看、不僅“高度”方面有許多“空白”需要填補,就是廣度、.深度亦有潛力可挖。例如,森林資源,除了林木、竹林、林地外,還包括林區內野生植物和動物資源,而無論林地、竹木、還是野生動植物資源都有開發余地,馳名中外的蟲草、銀耳、靈芝、獲等等森林藥用真菌,主產于我省山區,也沒有充分合理開發利用,沒有發揮其優勢。再如山林,樹木的利用,與那些實現全林利用,全樹利用的林業先進國家相比,差距甚大。綜命利用,.大有可為,忽視了這一點,就等于丟掉了林業開發的優勢和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