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資料文庫 循環農業理論下農業新人才培育探索范文

循環農業理論下農業新人才培育探索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循環農業理論下農業新人才培育探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循環農業理論下農業新人才培育探索

摘要:本文基于循環農業理論視角,論述了循環農業的相關概念,循環農業發展的基本原則,以及循環農業與農業新人才的特點,探討了高校農業新人才培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要順應循環農業的發展趨勢,創新工作思路,培育高校農業新人才,探索新的農業化發展道路,促進社會、經濟、資源和環境協調發展。

關鍵詞:循環農業;高校;可持續發展;農業新人才

引言

在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不斷深入發展的同時,生態環境問題接踵而至,大力推進循環農業的發展對我國當前乃至今后較長一段時期內社會經濟發展意義重大。認真貫徹落實《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在現代教育理論指導下,培育一批高校農業新人才,做到順應循環農業的發展趨勢,積極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農業發展道路,推進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才能實現農業增產增效、農民持續增收,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力、市場競爭力,保證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1循環農業的概念

循環農業是為實現物質和能源的節能、減排和增收,按照生態經濟學原理,在傳統農業經驗發展的基礎上,在農業生產系統中采用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等循環生產管理模式,以資源利用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為主線[1],促進種植業、養殖業、微生物產業、加工業、營銷業、旅游業等農業資源的多層次循環流動和可持續發展,獲得良好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的農業,它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高級階段。20世紀80年代初,循環農業首次出現在一些農業發達國家,它是一種全新農業,它隨著整個農業生產形式的不斷發展而逐步優化。Chakraborty等(2011)[2]指出長期肥料和有機肥影響熱帶農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微生物活性。Elving等(2014)[3]指出熱處理可以有效緩解農業有機廢棄物安全回收的危險。郭鐵民等(2004)[4]通過研究福建省循環農業發展的戰略規劃,提出“分階段、分層次、分產業帶建設”發展循環農業的原則;邢美華等(2009)[5]對晉、鄂兩省未參與循環農業農戶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提出應提高農戶的環保認知水平;陳詩波(2009)[6]通過對湖北省農戶的產出效益進行調研,指出循環農業的發展必須走產業化道路,發展越充分,效益越明顯。循環農業是實現農業低碳經濟的重要途徑[7]。我國用占世界6%的水資源、9%的耕地,養活和支撐了占世界22%的人口[8]。在當前,我國農業的生產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農用機械、化肥和農藥的使用,使得農業勞動生產率大幅提高,農產品產量大幅增長;但是相反的,化肥、農藥過多的施用,塑料薄膜過度的使用,使得土壤質量不斷下降。我國正致力于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平衡,比如在沒有化學物質參與的情況下,使用有機肥代替化肥,改進設備和工藝流程等方式生產出綠色健康農作物,減少“石油農業”帶來的諸多問題[9-10],實現農業的循環生產,實現高產量、高質量、高效益,使農業生產步入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中去,實現藍天白云、綠水青山的目標。

2循環農業發展基本原則

循環農業中,食物鏈、綠色生產等是最主要的循環生產模式,這種形式不僅互補互動,而且共生共利。其基本原則包括:

2.1創新性原則

循環農業發展應當開拓新思維,以創新的思路來指導農業的發展建設,通過整合思想、技術、產業和體制機制等,從不同角度思考,探索現代農業發展新模式、新方法,全面優化,不斷探索進步。

2.2示范性原則

循環農業發展應當注意在建設過程中,農業科技、運行管理等方面應具有較強的指導性和可操作性,具備較強的輻射帶動能力,示范引導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

2.3多元化原則

循環農業發展應當堅持多渠道、多形式的聯合與合作,形成多方參與,共同促進的發展格局,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群眾的積極性,平衡收益與風險關系,推進農業項目建設,促進農業產業的多元化發展。

2.4效益性原則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循環農業發展應當堅持以實現農業增產增效為前提,以市場為導向,著力發展區域優勢和產業特色,合理資源配置,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節約農業成本,促進農民增收,實現經濟穩定增長。

2.5持續性原則

循環農業的發展規劃應當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穩步推進,逐步形成良好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機制,協調經濟發展、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以保證本區域農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資源的有續利用。

3循環農業與農業新人才的特點

3.1綜合性

循環農業與農業新人才以農業的全面綜合發展為出發點,注重農業整體性功能的不斷調整優化,充分發揮農業生態系統整體性和全面性,使循環農業各子系統能夠互相銜接、持續發展,農業綜合生產力不斷提高。

3.2多樣性

針對各地區的自然資源條件和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循環農業與農業新人才在當地農業發展的基礎上,結合現代科學技術,注重發揮各地區的優勢,根據社會需要與當地實際情況,豐富農業生產模式,實現多樣化發展,促進和諧共進。

3.3高效性

通過物質和能量的循環再利用,循環農業生產的效率明顯提高,農業成本和農業經濟效益明顯改善,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和生活水平也大幅改善,實現了高效發展。3.4持續性循環農業與農業新人才注重環境和經濟的穩定持續發展,它不僅體現在生態環境的改善、污染的防治和生態平衡等方面,也體現在與經濟的可持續融合建設上保持同步,保證了可持續發展。

4高校農業新人才培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4.1農業新人才培育體系不健全

循環農業仍處于發展期,農業機械化、現代化的水平也在提升期。農業人才的培養需要全方位、多領域實施,農業基礎項目的建設離不開各部門的干預和服務體系標準的建立。由于土地、用工、農機和原材料等農業成本因素的影響,宣傳方式缺乏實效性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間接影響了大眾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制約了現代農業的發展,它不僅需要優質高效的農業生產資料、先進實用的農業科技知識,更加需要建立科學化、市場化的現代農業人才培育體系。

4.2農業教育教學理念待提升

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的農業理念教育沒有深入學生心中,部分大學生對新農業農村建設缺乏認同感。農業高校畢業生直接到農業部門就業的比例并不大,導致農業人力資源的嚴重浪費,阻礙了農業現代化的進程,新農村建設的推進。另外,校企合作的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戶小企業的經營格局難以進步改善,帶動面還不夠寬泛,農產品附加值較低等等,需要在戰略發展、規模經營上作出相應調整。高校課程設置方面缺乏靈活性,籠統的課程教育方式并不能很好地讓學生把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到生產實踐中去,循環農業的發展理念仍需要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斷強化,以優化農業人才知識結構。

4.3農業人才隊伍狀況不理想

當前,農業人才的領域、層次、類型不盡相同,人才質量也是參差不齊。由于認知觀念的影響,一方面,農村的青年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的人數大量減少;另一方面,農民的老齡化趨勢更加明顯。農業人才隊伍整體素質相對較低,對農業生產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制約了現代農業的推廣和應用。另外,農業技術科研機構和推廣平臺的缺乏,科研技術人員的缺失,導致加工產品科技含量低,科技開發相對滯后,外銷渠道不暢,使得農業的發展需求難以得到保證。它需要有一批懂經營、管理等的經營管理型人才;需要有一批懂種植、養殖、加工技術的技能實用型人才,以提高農業人才隊伍整體質量。

5基于循環農業理論的高校農業新人才培育的對策

5.1構建多元化發展模式,完善循環農業戰略人才培養體系

農業與環境是一個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有機體。需要從產業布局、資金投入、績效考核、人才培養等方面完善循環農業體系,為循環農業發展提供相關政策支持,實現多元化、可持續發展,引導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研究農業相關扶持政策和發展措施,構建政府、農村、企業、學校、教師、學生六位一體的人才培育體系。各部門、行業聯動,建立激勵機制,合力參與農業示范區建設,從政策、技術等方面給與扶持,優化外部發展環境,充分發揮廣大學生的主體作用,落實強農惠農富農的工作目標,加強特色農業和品牌建設,保證在農業品牌、質量安全上,做到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科學合理。具體實施時,可考慮在現代農業發展的項目上,提高農業人才培育資金比例,提供農業發展基礎動力。以市場為導向,整合農業資源,優化結構布局,發展農業主導產業,落實具體的年度建設重點目標,積極宣傳推介、營造良好氛圍,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培養一批愛崗敬業的現代農業骨干人才,為開創現代農業建設的新局面打下良好的人才基礎。另外,加強與農業龍頭企業等的人才合作交流,通過建立校企合作聯合培養模式,戰略合作聯盟,招聘大學生村官等方式,推進各區域特色產業發展和推廣,提升市場競爭力,實現共同進步,形成多元化農業發展新格局,為推進現代循環農業發展提供制度支撐。

5.2強化循環農業發展理念,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培養學生“三農”情懷

高校農業人才培養的最終目的是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和農業競爭力。針對現代農業的發展需求,結合當地農業發展趨勢,引導大眾一同學習,共同參與,才能擴大循環農業知識理念的覆蓋范圍。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不斷灌輸大學生循環農業發展觀念,提高大學生的農業認知水平,強化鄉村振興戰略,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通過發展現代化高效生態農業,加大循環農業示范園推廣力度,促進農業產業標準化、規模化發展。結合高校自身專業設置與當地農業生產實際,依據各區域的產業資源特點,發展優質糧食、高效蔬菜、水禽生豬等主導特色產業,提倡農業產業化、信息化、機械化。通過農業主題宣傳、專題講座、現場授課等方式,產學研相結合育人才。充分發揮農業高校科技人才優勢,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高校教育教學的創新。根據人才需求進行教學改革,建立師生互動、形式多樣的教育教學模式,倡導探究式、討論式教學。組織農業專項教學團隊,不斷開拓大學生的農業創新創業能力,促進教學經驗交流,培養學生“三農”情懷。

5.3整合與優化社會實踐資源,提升農業新人才隊伍的質量

社會實踐對循環農業的發展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大學生作為社會實踐活動的主體,需要高校整合與優化教育資源,多方協作,提供實踐平臺,增加實踐機會。通過開展社會團體實踐、實地調研,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增長才干,鍛煉毅力,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切實發揮學生在新農業農村建設中的主體性作用。比如,通過實施農業人才計劃、農科教企合作、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等,選派大學生作為農業科技信息服務員到一線鄉鎮,幫助開展現代農業相關工作,傳播農業環境保護、農業生態、資源信息技術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免費為種養大戶、農機大戶提供技術項目咨詢、農業技能培訓等。另外,結合專業開展相關農業活動,定期組織專家教授送科技下鄉,不斷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防控環境污染和生態退化。最終,通過培育一批大學生新型職業農民,強化科技、人才支撐,改善基層農業結構,提升農業新人才隊伍的質量,實現人才資源的互通與融合。

6結語

總之,發展循環農業在國內是一項繁雜而艱巨的任務,需要綜合考慮各地區的農業生產現狀,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結合優勢產業、主導產業,因地制宜地發展現代循環農業,推動農業經濟活動最優化。高校應順應現代農業發展趨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農業人才培養質量,為新農業農村建設提供強大支持,促進我國農業更好地發展。

參考文獻

[1]唐華俊.我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與戰略對策[N].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08,10(1):6-11.

[4]郭鐵民,王永龍.福建發展循環農業的戰略規劃思路與模式選擇[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11):83-87.

[5]邢美華,張俊飚,黃光體.未參與循環農業農戶的環保認知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晉、鄂兩省的調查[J].中國農村經濟,2009,(4):72-79.

[6]陳詩波.循環農業產出效益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基于結構方程模型與湖北省農戶調研實證[J].農業技術經濟,2009,(5):81-91.

[7]高旺盛.堅持走中國特色的循環農業科技創新之路[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0,31(2):129-133.

[8]尹昌斌,周穎,劉利花.我國循環農業發展理論與實踐[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3,21(1):47-53.

[9]朱明,郭紅宇,周新群.現代農業產業工程體系建設方案研究[J].農業工程學報,2010,26(1):1-5.

[10]崔軍.循環經濟理論指導下的現代農業規劃理論探討與案例分析[J].農業工程學報,2011,27(11):283-288.

作者:耿重 單位: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乱码人妻系列一区二区| 国产亚洲国产bv网站在线| 一级毛片直接看| 日韩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 亚洲无成人网77777| 真实国产乱人伦在线视频播放| 国产不卡在线视频| 亚洲成人www| 国产高潮刺激叫喊视频| www.日本在线观看| 我要看三级全黄| 久久国产亚洲欧美日韩精品| 欧美人与动性行为网站免费| 亚洲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美女张开腿黄网站免费| 国产亚洲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人人做人人玩人精品| 国产精品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jiuma啊灬啊别停灬啊灬快点| 我要看WWW免费看插插视频 | 麻豆麻豆必出精品入口| 国产精品自在线拍国产手机版| japanese日本护士xxxx18一19| 成人午夜福利视频镇东影视|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麻烦 | 孩交videos精品乱子豆奶视频| 国产色综合久久无码有码| eeuss草民免费| 岛国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中文字幕亚洲电影| 日本乱理伦电影在线| 久久综合伊人77777| 欧美a级毛欧美1级a大片| 亚洲欧洲专线一区| 欧美黑人又粗又大久久久| 人妖互交videossex| 男生和女生一起差差在线观看| 午夜一级免费视频| 美国一级毛片免费| 啦啦啦中文中国免费高清| 调教女m视频免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