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政府環境治理主要對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這是各地區經濟永續發展的必然要求。然而,勿需諱言,這也是難度極高的挑戰。因為各地面臨的環境治理問題是一個歷史性難題,其誘因有經濟、政治、社會、制度等各方面因素。在這方面,或許泰州的經驗值得借鑒。泰州在躋身經濟發達地區的同時,其環境治理也取得了驕人的成就。目前,泰州所轄4市全部建成國家生態示范區,約占江蘇省的1/7,泰州市區已創建成“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和“國家衛生城市”,在江蘇省第三個形成了全市“一片綠”。自2006年以來,泰州的空氣環境質量基本達到國家規定的二級標準,地面水質基本達《江蘇省水環境功能區劃》的規定要求。
一、積極做好水污染防治
1.深化工業污染治理。一是積極推進開發園區污水處理廠建設。針對目前工業廢水集中處理率低、處理標準不高的現狀,應加快開發園區污水處理廠建設步伐,提高工業廢水治理標準,減少工業污染物排放量,全面實施污水集中治理。
2.加快城鎮污水處理廠建設步伐。加快實施城鎮污水處理廠新(擴)建和污水收集管網配套工程,污水處理廠和配套管網須同步建設。各市(區)近期以重點中心鎮為主,在小城鎮中建設污水處理廠。暫時無條件建設污水處理廠的鄉鎮,新建小區一律建設地埋式無動力生活污水處理裝置,提高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
3.積極進行城市內河水環境整治。一是重點加快城市污水截流管網配套建設。在新(擴)建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同時,鋪設城市污水收集管網,城區實施雨污分流,基本消除城市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直接排放城市河道的現象。二是大力整治城市水系。針對河道淤塞、河道連通性差問題,需要對城區河道進行整治、疏理,通過開挖、拓浚、清淤,增強河流的連通性和過水能力,從而增強河道的自凈能力,改善水質。各地在城市河道綜合整治基礎上,結合城市防洪工程建設,繼續實施以河道接通、拓浚、清淤、駁岸、河岸綠化等為主要內容的城市河道綜合整治,逐步溝通城市各河道,形成城市河道內聯外通、水體活化的城市水系格局。三是實施城市內河的生態修復工程。靖江市實施十圩港綜合整治二期工程,完善截(減)污、調水和景觀等功能;興化市在對白涂河沿岸企業進行專項整治,消除水環境污染的基礎上,進一步開展環境綜合整治;結合防洪工程建設和城市改造景點建設,在實施城市河道綜合整治工程基礎上,基本恢復內河景觀功能和生態功能,實現城市內河的全面治理。
二、加強水環境保護
1.加強飲用水源保護。一是做好飲用水源保護區規范劃定。嚴格執行《泰州市地表水水域功能類別劃分》,對目前尚未進行區劃的水源地,按照飲用水源保護區劃分技術規范的要求,科學劃定水源保護區。對已劃定保護區的水源地,根據保護需要和飲用水源保護區劃分技術規范要求,按照《水污染防治法》規定,對現有區劃方案進行審查,對不適應保護需要的方案做出調整。二是調整飲用水源地。經過2006年調整后,泰州市飲用水源保護區仍有214個,不利于水源保護。應通過撤并小水廠和水源地,實行集中保護。近期,對全市飲用水源地進行一次科學評估。在評估基礎上,結合全市區域供水規劃的實施,對經科學論證不再適合繼續作為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的,分期分批予以調整。三是加強飲用水源保護區保護。強化對引江河、新通揚運河和泰東河兩側生產建設活動的控制,保護好國家及江蘇省南水北調清水通道的水質。飲用水源保護區應設立界碑和標牌,制定管理制度,加強保護管理,強化各集中供水水源地及飲用水源保護區建設,切實保護好飲用水源。
2.大力推行節約用水。一是大力推行農業節約用水。大力推廣水稻生理節水技術、管道輸水灌溉技術、建設防滲渠道、噴滴灌技術等農業節水技術,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數。二是大力推行工業節約用水。建立健全節水管理體制,推行節水目標責任制,計劃取水,實行滾動水價等辦法完善調控手段,制定主要行業、主要產品用水定額并試行建立企業-行業-地區完整的節水指標體系。改革用水設備,引進逆流漂洗技術,改良冷卻系統,提高冷卻水利用效率,生產用污廢水處理回用,減少污廢水排放,提高全市工業用水重復率。三是生活節約用水。推廣節水閥、延時自閉龍頭、紅外傳感用水裝置等節水型器具,改進水龍頭、沐浴器、廁所沖洗水箱等。
三、積極發展循環經濟
1.促進全社會參與清潔生產。充分利用各種宣傳工具,加大宣傳力度,動員全社會了解和支持清潔生產,領導決策人員在全市整體高度上進行協調組織,使清潔生產得以順利實施。鞏固和推廣現已取得的清潔生產示范項目的經驗和成果;結合清潔生產培訓,盡快編制適合各層次需要的教材和宣傳材料。
2.按照清潔生產內容搞好全過程控制。選擇無污染、少污染產品,替代污染嚴重產品;選擇無污染或少污染的原材料、能源,替代污染嚴重的原材料和能源;用消耗低、污染輕、經濟效益高的先進工藝和設備替代消耗高、污染重、經濟效益差的落后工藝和設備;積極開展生產過程中物料的回收和循環利用,實行物料的廠內循環;通過對工藝設備、原材料消耗、生產組織、產品質量、勞動組織的管理,提高設備的完好率、運行率,減少原材料、能源的消耗,減少污染物的跑冒漏滴;對因技術條件限制、無法開展再利用的少量廢棄物,選擇高效低耗少費的處理設施實行凈化處理。
3.組織落實清潔生產促進法。環保部門應會同經濟管理部門和行業主管部門,加強合作,建立協調的管理運行機制和反饋機制。電鍍、印染、化工等重點污染企業,盡快實行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通過采用清潔生產技術,使單位產品能物水耗達到國內先進水平,降低污染物排放總量。在沿江地區建立揚子藥業、三泰啤酒、新浦化工、沿江石油加工、海螺水泥等清潔生產示范基地。在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清水通道沿線建成電鍍、印染、不銹鋼制品酸洗加工、化肥生產等清潔生產示范基地。
四、積極推進機制創新
1.健全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機制。在制定社會發展規劃、國民經濟計劃和重大工程建設項目的立項等各方面逐步形成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機制,并從制度、程序上予以促進和保證。加強科學、先進、可行的生態基準、制度、規范的研究與制定。建立地區間、部門間、行業間生態關系(鏈、網)的相關合作關系,加強研究有關協作、權利、責任、補償等政策。建立計劃指導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生態經濟關系,可通過逐步確立自然環境資源的真實價值與定價,通過將自然生態資源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帳戶)來實現。抓緊泰州市綠色GDP的界定、組成和方法研究,適時實施綠色GDP規劃考核。
2.完善公眾參與機制。一是健全公眾參與環境管理政策。在環境管理部門實施政務公開制度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公眾參與環境管理的主要途徑、形式和程序,完善群眾信訪辦理和環保聽證制度,擴大知情權,把公眾關心的社會熱點問題進行廣泛調查,擴大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度,區域大型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論證,應公布日期,公眾可自行參加。同時,通過公民投票等直接參與方式,使公眾對環境決策有認可及決定機會。成立環境決策評價委員會、環境糾紛調解委員會等,組成人員可聘請或任命環境專家及社會各屆相關人士。除了法律明確規定的對于發展規劃和建設項目的環評參與權之外,應更多地讓民間組織參與有關環保調查、座談會、論證會、評議會,增加決策的透明度。二是健全監督機制。實行環境質量公告制度,定期公布各市(區)有關環保指標,環境信息,及時污染事故信息,為公眾參與創造條件。積極發揮社會團體作用,鼓勵檢舉揭發各種環境違法行為,推動環境公益訴訟。對涉及公眾環境權益的發展規劃和建設項目,通過聽(論)證會或社會公示等形式,聽取公眾意見,強化社會監督。建立制度化的信息公開制度,可把生態環境信息專門放在一個公開的“泰州市環境信息網”上,把全市各地的生態環境信息整合起來,提供公共查詢服務。充分發揮“人大”、“政協”、“工會”、“婦聯”、“社區”、“新聞媒體”等的作用。如加強人大對生態環保戰略及宏觀政策的監督管理,加強政協對生態環保規劃及重大建設項目的參政議政,加強新聞媒介對生態環保工作的宣傳、焦點報道,刊登群眾來信來訪和曝光違犯環保法規事件等。三是鼓勵成立民間環保組織和社團。代表不同公眾階層的民間環保組織常常是最自覺、最活躍、最有效的環保力量,是環保事業的推動力,可我市目前非政府環保社團還比較薄弱。政府可以放寬條件,使組織、審查程序簡單化,鼓勵和引導成立民間環保組織,使其與政府保持聯系與溝通,并讓其公眾代表參與政府組織的環保執法檢查,或者定期視察環境法的貫徹執行,參與環境管理。四是加強城鄉居民的環境教育和宣傳。針對城鄉居民環境知識水平的現狀,應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科技工作者、環保專家的宣傳作用,利用各種手段、方法、形式來宣傳環保政策及科普知識,讓公眾樹立綠色消費觀念,讓各級領導干部和企業領導,通過各種形式的培訓班接受環境教育,提高環保意識,積極參與環境?;顒印_M一步開展全民生態環境資源知識系統教育和警示宣傳,提高決策者、管理者、工程技術人員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可持續發展意識。
3.健全環境治理激勵機制。運用各種激勵性財政政策,調動企業和個人對環保投資的積極性?!敖忖忂€需系鈴人”,引導市場力量自覺防范、治理污染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蛇\用以下政策:一是提供優惠貸款,即對企業環境投資項目在貸款額度、貸款利率、還貸條件等方面給予優惠。二是對企業投資于防污設備給予投資抵免、稅前還貸、加速折舊等多種形式的優惠政策。財政除對廢物利用給予直接稅收減免外,還應允許企業對生產經營過程中使用的無污染或減少污染的機器設備,如無公害的生產設備、特定基礎材料產業結構改善用設備等實行加速折舊制度。三是利用財政資金或專項基金對環保產業和有明顯污染削減的技改項目進行貼息。四是建立與環境有關的經濟激勵制度。建立政府獎勵制度,如環保獎、發展循環經濟貢獻獎、資源節約獎等獎勵制度。出臺減免稅收、信貸支持、價格優惠等各種優惠政策,如鼓勵文明生產的、提倡合理(綠色)消費的、引導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的、扶持廢物回收系統形成與運行的經濟政策等。并對資源再利用產品實行政府優先購買、稅收優惠、融資渠道多元化、信貸優先或低息、政府貼息、低價用電、收費保障等經濟扶持措施,以促進文明生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廢物回收利用和無害化處理等,使其在自我發展壯大的基礎上,成為一種可持續的自下而上發展的經濟行為,實現社會中生產、消費、經濟、資源的循環流動與發展。
4.創新環境治理運營機制。一是推進環境治理設施建設經營的市場化。主要有以下四種模式:(1)政府建設,企業經營。借鑒高速公路、橋梁等基礎設施的運營模式,改變由政府建設經營污水處理廠或垃圾處理場等環境設施的做法,將這些設施的經營權有償轉讓給企業,由企業獨立經營,當然政府也可以以參股的方式參與經營。(2)政府監督,企業投建。政府通過出讓項目的經營權、收益權等,吸收民間資本參與建設,投資者在規定的經營期限結束后,將該項目的產權和經營權無償地移交給當地政政府。(3)受益者自己承擔城市污染物處理設施投資成本。城市污水垃圾處理一般有集中處理與分散處理之分。前者的優點在于它的規模效益,以及便于統一管理和監督,但缺點在于設施的建設成本較高。而分散處理,處理設施可由企業或小區的投資開發商承擔,計入企業生產或小區建設的成本,由消費者負擔。(4)企業共同投資建設治污設施。首先,一些地理位置相鄰的企業根據自身處理工藝相近,污染物相同或相近的特點,采取合股投資建設污染物處理設施的辦法,變點源式治理為相對集中的處理方式,可實現一定程度上的規模效益。二是運用市場機制推進污染治理。全面實施城市污水、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收費標準要達到保本微利水平,凡收費不到位的地方,當地財政要對運營成本給予補助。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污水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的建設運營。推動城市污水垃圾處理單位加快轉制改企,采用公開招標方式,擇優選擇投資主體和經營單位,實行特許經營,并強化監管。對污染處理設施建設運營的用地、用電、設備折舊等實行扶持政策,并給予稅收優惠。生產者要依法負責或委托他人回收和處置廢棄產品,并承擔費用。推行污染治理工程的設計、施工和運營一體化模式,鼓勵排污單位委托專業化公司承擔污染治理或設施運營。有條件的地區和單位可實行二氧化硫等排污權交易。三是培育環保服務市場體系。打破地區和部門保護主義,對環保投資項目實行招投標制度,提高投資效果和增強企業的風險責任。同時,應有重點地發展一批為環保服務的中介機構,如環境技術咨詢、折價、施工、審計以及工程質量監理等機構。考慮到某些中介服務的權威性和公正要求,可以由政府行使有關職能,指導、組織給予第三方的環保技術和產業的中介服務體系,定期推薦最佳實用技術和可行技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