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論城市環境的心理理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0引言
環境心理學研究的是人和環境的相互作用,在這個相互作用中,個體改變了環境,反過來他們的行為和經驗也被環境所改變。對應這個定義,環境心理學有兩個目標:一是了解“人-環境”的相互作用;二是利用這些知識來解決復雜和多樣的環境問題[1]。20世紀50、60年代開始,環境心理學同時在3個不同方面產生并發展起來。其中有2個是關于醫院建筑和實質環境對精神病人行為的影響,第3個則是與城市規劃有關的:1960年,KevinLynch和他的學生們在麻省理工學院分析了城市空間知覺,出版了《城市意象》(ImageOfTheCity)。概括來說,KevinLynch在書中主要就是討論了怎樣的城市形態才是容易讓人們記住和辨認的。為此,他提出了道路、區域、邊界、節點、標志物5個意象要素,當中更是結合了美國3個城市的實例。但是,《城市意象》將人們對城市環境的理解僅僅看作是對物質形態的知覺認識;它忽略了城市居民在環境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KevinLynch本人在書中提到環境印象應該是由3部分構成———識別、結構、意義。筆者認為,《城市意象》一書中主要涉及了“識別”與“結構”,卻忽略了“意義”。從這一角度來看,揚•蓋爾的《交往與空間》就不得不提了,這本書著重分析了規劃及建筑設計對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的影響,恰好為《城市意象》作了補充。下面結合揚州市老城區的典型實例簡要分析《城市意象》中的部分意象要素和《交往與空間》中的部分理論。
1道路的特殊性
(1)特殊的地位經常穿行的道路當然具有最強的影響力,所以一些主要的交通線都會成為關鍵的意象特征,如揚州市東西向的文昌路和南北向的汶河路。市民中可能有人不知道江都路或文匯路,但是絕不會有人不知道這兩條路,特別是文昌路,它是老城區的主干線。
(2)典型的空間特性典型的空間特性能夠強化特定道路的意象,憑直覺,無論很寬還是很窄的街道都會吸引人的注意,這種寬與窄的空間特點的重要性,部分是因為主要街道的寬闊與次要街道的狹窄之間形成的一般對比關系,使人們不由自主地尋找并信任那些主要的街道。揚州市淮海路是一個特例,道路兩旁古老的二球懸鈴木連成一體,將道路圍合成一個封閉的空間,這使得本身就不寬闊的淮海路顯得更窄,但是提到淮海路,市民總是想到:哦,那條路夏天的時候很涼快!秋天的時候景色更好(圖1)。
(3)特殊的立面特征因為揚州市眾多私家園林和文物保護單位坐落于老城區。因此揚州市老城區花了近2年時間對重要街道的沿街建筑進行整體“美容”,使其建筑外觀風格統一(圖2),這樣,當進入老城區的時候,人們就會不自覺地討論:看,周圍的建筑都是這樣的呀!是的,憑此就可以明顯區別新區與老城區了。
(4)靠近城市中有特色的部分靠近城市中有特色的部分也會增加道路的重要性,道路此時還能起到邊界作用,如揚州市泰州路和南通東路(圖3),兩者位于一條線上,共同毗鄰古運河風光帶,提起泰州路和南通東路,人們都會說就是古運河邊的道路。
2道路的連續性
道路只要可以識別,就一定具有連續性,這顯然也是其功能的需要,人們通常依賴的就是道路的這種特性。如果道路突然改變寬度或是空間的連續性被打斷,人們就很難感覺到是同一條街在延續。在這里,揚州文昌路將作為反例出現。文昌路自西向東其實分為文昌西路、文昌中路、文昌東路3段,其中文昌中路自西向東其實是以曲江公園為終點,但是從解放橋開始,道路的寬度突然改變了,于是很多人至今仍然以為解放橋至曲江公園是文昌東路。
3道路的方向性
道路不但應該具有可識別性和連續性,還應有方向性,通過一些特征在某一方向上累積的規律漸變,沿線的2個方向能夠容易區分。人們最經常感受到的是地形的變化。延伸的曲線也是一種漸變,是在運動方向上的穩定變化,這種情況在運動中并不易被察覺,即使有也是都與視覺線索有關。另外,人們習慣于去了解道路的終點和起點,想知道它從哪里來并通向哪里。起點和終點都清晰而且知名的道路具有更強的可識別性,能夠將城市聯結為一個整體,使觀察者無論何時經過都能清楚自己的方位。對于城市的某個區域,有人想到的是道路的大致方向,而有人想到的卻是一些具體的場所。例如揚州四望亭路,市民對這條路再熟悉不過了,可能很多人都說不出文昌路的起點和終點,但是四望亭路的起點與終點實在太容易讓人記住,它自西向東始于沃爾瑪超市,終于四望亭(圖4)。沃爾瑪超市不必多說,四望亭則是標志物,其本身的特點與后面將會提到的文昌閣相得益彰,令人印象深刻。
4道路的可度量性
道路的可度量性有助于人們確定自己在整個行程中的位置,知道已走了多少路,還有多少路要走。較為常見的做法是通過一系列著名的標志物或節點來獲得度量。在一個可識別地區的出入口處設置顯著的標志,能夠有效的增強道路的方向感并便于度量。此外,通過限定視野,或是在顯著位置設置出色的建筑物,形成方向的突然轉變,將會增加視覺的清晰度。標志物是觀察者的外部觀察參考點,有可能是在尺度上變化多端的簡單物質元素。越是熟悉城市的人越要依賴于標志物系統作為向導,在先前使用連續性的地方,人們開始使用欣賞獨特性和特殊性。如果標志物有清晰的形式:例如與背景形成對比;或者占據突出的空間位置;或者在骯臟的城市中顯得非常整潔,在古老的城市中顯得非常新潮。例如揚州的吳道臺宅第(圖5),外面的圍墻上爬滿了爬墻虎,儼然是一面綠色幕墻,并且退居建筑紅線之后一段距離,與沿街其他建筑形成鮮明的對比,另外,吳道臺宅第還是揚州唯一的浙派建筑,這更加深了人們對它的印象,通常我們可以從很遠的地方就一眼看見它,這使它自然而然的成為一個標志物。需要做出選擇的道路連接點的標志物,其意象也因此得到加強。例如揚州文昌閣,它位于東西向主干道文昌路和南北向主干道汶河路的交叉口,再加上建筑本身的特點,可謂想不成為標志物都難(如圖6)。以上所說的是結合揚州市老城區的具體的典型的實例列出的《城市意象》中關于意象要素中最主要的兩個要素,依賴這些要素,人們可以很快的識別城市。但是,人們聚集在城市中并非僅僅為了認識它,而是為了更好地生活。物質的生活當然是必需的,然而現如今精神生活似乎顯得更為可望而不可及,人與人之間的接觸似乎不再像從前那樣頻繁。從這一點來看,揚州老城區有個特點———建筑限高,這一特點為人們的交往帶來便利,因此我們可以發現,老城區的居民很愛外出活動。《交往與空間》中有多處都提到了建筑層數對社會交往的影響。
理論一:多層建筑———進出活動頻繁,但滯留活動極少。能方便地出入住宅是很重要的。如果室內外的聯系不便,比如必須借助樓梯和電梯出入,光顧戶外的人數就會大大降低。許多滯留活動就會在不同程度中止,因為下樓走到公共區域中去太費事了。這些因素也揭示了某些多層住宅的前院中戶外活動很少的原因。盡管實際上在這些樓房中居住著許許多多的人,居民們進出頻繁,但很多可能發生的其他活動卻從來沒有機會發展起來[3]。直接通往戶外的低層建筑周圍的情況就大不相同了,人們不必思考再三才出門。只要有點閑暇的時間就可以出去看一下外面發生的情況,或者走到臺階上喝杯茶。
理論二:同層集中或多層分散———在多層建筑中,只有最低的幾層才有可能與地面上的活動產生有意義的接觸。在3層和4層直接與地面接車的可能性顯著降低。另一條臨界線在5層與6層之間,5層以上的任何事物都不可能與地面產生聯系[3]。“視線是重要的,如果人們看不到空間,他們就不會使用它”———為了看清行走路線,人們行走時的視軸線向下偏了10°左右。人們在街上行走時,實際只看見建筑物的底層、路面以及街道空間本身當時發生的事情。如果上面所說的建筑限高算揚州市老城區規劃的優點的話,下面要說的就是一個缺點,這一缺點其實在新城區中更為明顯,當然在其他許多城市中也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沿街建筑立面的集中或分散問題。當建筑物比較窄,街道長度縮短時,步行距離就會減少,從而促進街頭生活;狹窄的臨街面意味著縮短出入口之間的距離,而出入口正是活動發生最多的地方;在城市街道中,門面的長度應該仔細推敲。帶有冗長而乏味立面的銀行、辦公樓和商店產生了無生命的、單調的城市。國外有一些這樣的實例:威尼斯有世界上最窄的商店———45cm寬的櫥窗和45cm寬的門;為了解決立面枯燥和缺乏生氣的問題,15座丹麥城市通過了建筑法令,限制在街面1層設立銀行和辦公機構,其他丹麥城市允許銀行和辦公機構建在城市街道上,但沿街立面不得超過5m,這樣做也很成功。
綜上所述,本文雖涉及規劃理論中2本重要著作,但也只是結合實例分析了一小部分內容。只是這些理論時刻提醒我們,規劃不僅要滿足景觀、功能等方面的特殊要求,也要考慮到人們個體或群體的平凡,甚至是瑣碎的日常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