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人性角度下環境教育的價值取向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環境教育的人性價值
環境教育作為教育領域的一種專項活動,其針對人性的教育價值應該占主體地位,是環境教育對于人類協調與自然的關系、增強其主體性與自律性所具有的作用或意義。因此,環境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活動,必須以促進個體身心發展、提高人正確處理其與自然關系的能力為己任,這是由環境教育的本質所決定的。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人性的智育價值。環境教育活動可以拓展和深化人的知識領域,有助于突破學科限制、擴展知識領域、增強知識間的橫向聯系,使之互相滲透、互相結合,形成綜合有序的知識結構,增強綜合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環境教育的實踐性有助于豐富即時信息和感性知識,激發學習興趣,培養人的環境倫理意識的養成。
二是人性的向善即生態思維價值。如前所述,環境問題的實質是人類價值觀念的問題,而價值觀念是人類思維的產物。在此意義上可以說,環境問題的實質也就是人類思維方式的問題。這種思維方式的一個直接后果就是人類對自然的近乎瘋狂的征服與掠奪。人類必須變單向思維為整體有機性思維,確立現代系統性的整體思維方式。環境教育的首要的、根本的任務就是要使人要清醒地認識到人與環境的辨證關系,確立現代思維方式。特別是在環境教育過程中,認識到環境問題具有相互纏繞的極端復雜性,學會正確處理局部與整體、近期與長遠的關系,運用聯系與發展的觀點分析問題,逐步養成系統性的整體思維方式。
三是人性的美育價值。追求美是人的本性使然。通過環境教育,豐富自然科學知識,認識自然界聯系、發展的規律,理解自然和諧統一、簡單深遠的有秩序的科學美。深入大自然,領略自然之美的神奇力量,感悟自然之美的博大神秘,體驗自然之美的寧靜淡遠。激發起保護自然環境的熱情,并不斷將這種教育活動引向一個更高的境界,通過科學美、自然美的陶冶,激發人的審美興趣和創造熱情,從而喚起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豐富情感,引導人們在善待自然環境和維護人類共同利益的基礎上,實現對生態美的不盡追求與創造。
2環境教育由物化人性轉向倫理構建
歐文•拉茲洛認為,未來取決于教育與災難之間的競爭,取決于如何使教育體制認識到人類正處在進化過程中的一個關鍵時刻,一個關鍵路口。教育的使命如此重大,容不得我們再犯根本性的、方向性的錯誤。而將環境教育單純圈定在指向環境的專門教育中,就是根本性、方向性的錯誤。真正的環境教育不是單純指向環境的專門教育,而是對整體教育的重新思考?,F代社會將人解釋為欲望無限的物質消費者,而這一人性解釋導致人們對自然理解的純物質化:自然只是滿足人們無限欲望的物質載體。同樣,任何時代的教育都依賴于人類對自我的解釋,或者說,任何時代的教育都有自己的人性觀?,F代教育充滿了物化人性的氣息,本身就是物化人性的再生產基地。因此,實現環境教育轉向的第一步,就是現代教育需要有新的人性解釋,或者說,現代教育需要有新的人性觀。人是復雜的,人性也是多面的。
古往今來,人們對人性的認識眾說紛紜,很難有一個統一的結論。但無論如何,都不能將人性僅僅解釋為物質性。人有物質的一面,但人又不僅僅是物質人、經濟人、消費人,因為人有精神、道德和神圣追求的另一面。在物質和精神之間保持一個適當的度,或者說中道恰是人性光輝的表現,因為耽于物質,放任欲望,往往使人性與物齊一,導致人性向下蛻墮。
如果教育僅僅植根于人的物質性,那就是失去了一半的人性假設,導致失掉了另一半的教育。。在物化人性的時代,整個社會都在傳遞著人類的幸福在于享受最先進、最有用、最舒適的產品和奢華的環境。但現代生活的殘酷事實已經無數次地證明了這一幸福觀的荒謬性和欺騙性:物質財富并不能保證幸福,幸福與金錢并不直接相關。基于對人性的全面理解,整個社會應該有新的人性觀:幸福不僅僅是占有物質,而是個人創造力、公正誠實、愛和友情、在茫茫人世中特立獨行、與自然和諧相處,是問心無愧地為自己、社會以及全人類盡最大的努力。
故此,環境教育迫切需要由物化人性觀轉向環境倫理構建。實際上,環境教育轉向最高目標是構建并完善環境倫理體系。因為構建“人的生存利益可以大于自然的生存利益,但人的非生存利益不應該大于自然的非生存利益”這一環境倫理或生態倫理后,受教育者將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來看待環境和環境問題。在此基礎上其他的意識、行為方面的問題可能迎刃而解。
作者:王順意孟繁峰單位:哈爾濱市環境宣教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