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住宅區外部環境規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宜居,根據字面意思即為“宜于居住”,按不同詞性理解帶有“適宜(現在)”及“提升、更好”之意。廣義的來說,宜居反映對人居住及生活需求的適宜程度,既包括物質的層面,也包含精神層面,既體現人對現實生活狀態的滿意程度,也包含對生活理念、價值觀的更高追求,綜合性及動態性是其最基本的特征,且不同層次宜居的研究及實踐內容也有不同側重。住區作為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體現都市生活最主要、最生動的基本單元,其對人們的生活質量、幸福感產生著最為直接的影響。建設宜居住區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其一:住房建設;其二:住區配套設施建設;其三:住區環境建設;其四:住區管理及服務方面。這四個方面的因素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共同作用決定住區的宜居狀態。我國城市住區建設在經歷了幾十年的改革及探索,尤其是從推行商品化住房制度以來,住宅無論建筑質量、套型設計以及建設標準等都有了顯著的提高。當前正處于城市化進程的迅速推進階段,解決大量新增人口居住問題同時迎來了新一輪迅猛發展,然與之同時原有的城市肌理、社區生活也被打破,交通、環境問題更加突出,同時人們對住居的需求從滿足基本逐漸過渡到注重生活舒適度及對品質的要求,尤其注重對健康宜人的居住環境及氛圍的要求,因而住區環境的宜居理念就適時應運而生。住區外部空間作為家居生活的室內外延,某種程度上擔當著住區公共“起居室”的作用,除提供作為部分室內不便進行的活動場地外,也可通過提高自身吸引力,引導、促進人們進行更多戶外交往,從而豐富住區居住生活,提高情感認知度,以形成相互依賴、相互信任的住區社會結構,為增強城市新住區歸屬感提供空間基礎。
環境通常按不同屬性可分為物質與精神兩個方面,住區外部環境可視作住區物質空間環境與社會人文環境的統一,地域性和社會性是其最基本的屬性。其中社會人文環境并不能由規劃與設計工作直接決定,但實質環境從來脫離不了具體社會人文的影響,且住區物質空間環境通常表現為住區各種利益的焦點和矛盾的沖突點,故在將構成物質空間環境諸要素作為住區規劃設計的重要內容同時尚需考慮其與住區人文建設方面的相互影響。綜合以上,宜居住區環境的規劃設計是以提高人的舒適度為目的,從對人的需求全面滿足出發,綜合考慮實用性與舒適性、生態型與觀賞性、藝術性與人文性兼顧的環境設計,具體可通過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慮:
1外部空間形態分析
形成或影響外部空間形態的因素有多種,其中最為主要與基本的還是與居住單體形式、單體與外部空間之間關系、單體與單體組合方式三個方面最為直接。居住單體形式主要考慮其平面組合方式及層數;單體與外部空間的關系主要區分兩種情形,即積極空間或消極空間[1];居住單體之間的組合首要須控制間距,需考慮防火、日照及視覺衛生等方面的要求,通常按其平面基本組合方式有行列式、圍合式、點群式及混合式四種類型[2]。對外部空間形態的分析可從其形狀、尺度、圍合性及空間聯系等方面入手。外部空間實際形狀受多種“邊界”因素的影響,具體不易判斷,設計時可依據其整體封閉程度、空間維度的比例關系大致劃分為兩類,即“街道式”及“廣場式”,借此重點組織住區空間序列及活動場所;外部空間的尺度對景觀構思及場所營造影響較大,過于狹小逼仄會令人感覺局促和壓抑,過大又不利于形成“領域感”,因而把握空間尺度既須考慮場所功能的需要,也要結合人的視覺規律及心理尺度加以判定,尤其需重視鄰近高大建筑物的影響;空間的圍合性主要取決于兩個方面,界面的尺度及圍合感。一般而言,當外部空間的寬度與圍合界面的高度的比例是1/1~2/1時可形成令人舒適的空間,當空間寬度與界面高度比例逐漸增大則圍合感逐漸減弱,達到或超過4/1時空間的圍合感基本消失。而若此比例逐漸縮小,則會產生庇護、壓抑、封閉感。界面圍合感主要考慮其在視覺上造成的“虛實”效果,界面越“實在”則圍合感越強烈,反之亦然;最后,把握外部空間形態還需綜合考慮住區外部空間全貌,從凸顯總體空間特色及景觀創意出發,將構成住區各外部空間視作一有機整體,考慮空間之間的連續與分割需要,通過空間“對比”、景觀“滲透”等途徑增加空間變化及層次感,綜合提高環境質量。
2流線及道路交通系統
住區流線按不同出行方式通常分為人流及車流兩種。流線設計理論上劃分為人車合流、人車分流及局部分流三種,具體選用方式常根據住區規模、停車位數及布置方式(集中或分散)、住區外部道路交通條件進行綜合判斷。一般而言,人流宜考慮與內部景觀路線相結合,觀賞景觀之余亦可增加交往機會,減少交通枯燥感。車流路線受道路限制,應考慮在滿足停車服務半徑要求的同時,盡量縮短內部穿行長度,以減少對住區生活的干擾。近年來我國住區建設出現兩種新趨勢,其一:居住建筑由低層、多層向高層化轉變,甚至許多中小型城市新開發項目全部由高層住宅構成;其二:私家車發展速度較快需提供更多停車位。綜合以上兩種情況,可考慮在地上適當設置臨時停車位,同時將住戶日常停車位按以下兩種原則集中布置:①、靠近住區機動車出入口設置;②、結合高層住宅地下室進行布置。對于內部諸如為消防車及急救車另行考慮緊急車道。總之,流線及道路的設計須考慮出行便捷性,同時更需保證住區內部生活氣氛不被破壞。
3景觀環境及場所建構
景觀環境質量是形成住區印象、進行感性評價最主要的因素之一。規劃設計主要考慮三個方面的“功能”,其一:生態功能;其二:觀賞性需求;其三:形成各種活動場所的物質界面。生態功能毋庸置疑,景觀要素尤其是綠化對改善住區空氣質量、構成城市生態單元均有重要的意義,重點是結合造景的需要考慮植物品種及搭配,并結合其它景觀要素,諸如水體、小品等共同形成視覺優美的住區景觀環境。住區“場所”的概念常被提及卻又往往在實踐中被忽視,除了對其重要性認識不足外最為主要的恐怕是沒能將之與活動聯系起來。空泛的討論自然不會得出有意義的結論,正好比脫離建筑功能來分析室內空間一樣。須知,建立人對住區的歸屬感除通過購買“水泥格子”所獲得的物質界定外,更為重要的還需依靠在住區各類場所參與不同活動的體驗中,通過與其他住戶進行廣泛交往所獲得的心理認同,這種長期的、具體的交往所建立的“鄰里關系”往往更為溫馨。俗語講“遠親不如近鄰”便是對此最好的證明。現代人的生活壓力及單調經簡的樓內空間已嚴重阻礙了人們的交往,住區人際關系冷漠的現象較為普遍,甚至許多住戶在同一單元生活多年還素不相識!而考慮通過建立住區各種戶外活動場所來增進交往則可有效緩解這一局面。由此,住區環境設計除考慮空間景觀等形態要求外,更須兼顧對各種活動場所的構建,二者相輔相成。
4物質及人文界面特色
客觀的講,盡管國內住區建設不乏一些優秀的建成實例,但總體來看整體水平相對不高,甚至有些案例從建筑風格到外環境處理均存在抄襲現象,以致在許多城市總能找到非常熟悉的例子。從借鑒成熟的經驗來看倒也無可厚非,但同時若考慮以犧牲城市生活特色為代價是否有些過重?筆者從參與幾個實際項目的規劃設計的體會以為,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除了設計受項目開發預期及規范的雙重約束之下創作空間較小外,更為主要的恐怕是設計的理念追逐市場流行、時髦元素過重,以致失卻了對其自身特點的挖掘。事實上,住區是反映城市文化及世俗生活最為真實和直接的區域,正如生活不能被復制一樣,設計也須塀棄抄襲的打算,而僅以本文以上論及的三個方面作為分析的出發點,深入探討住區與人、城市及自然間的連帶關系,分析城市化的具體矛盾,提出可以提高居住舒適度的操作途徑及具體措施,并結合對建設地塊自然地理條件、人文歷史延續性的考慮,做出真實、適宜的方案。
綜合以上論述可以看到住區環境的規劃設計涉及方面眾多,對宜居性的追求更需圍繞住房建設思考對人理想家園的理性回歸,除了對功能與技術的探討之外尚需更多關注對精神需求的滿足,只有身體與精神的雙重居住,人類才真正的進入了“宜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