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信息技術在大學英語中的應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課程概述
清華大學“快樂英語寫作”課程是2006年獲得國家級精品課程“英語寫作”(1~4級水平)系列課程組成部分。本課程為2學分,16周的英語學習提高階段選修課,課程目標在于幫助學生學會八個不同體裁的寫作任務(見表1),提高英語寫作水平。為適應課程設置和教學目標的需要,在多種信息技術手段支持下,根據“以評促學”理論,采用“單周寫作,雙周評議,期間多元反饋評改,然后階段性反思自評”的過程化施教方案。根據“社團學習”和“臨近區域”理論,在課程教學中,由教師和助教一比一配對的“教研團隊”,以學生為中心,在一個學期中,根據學習者性別、愛好、專業、學習需求,英語水平,寫作水平等組成三人互讀互評“學習團隊”,師生團隊協作共同提高寫作技能。如表2所示,兩周兩次課完成一個寫作任務:(1)課堂講解(單周):教師主要澄清寫作任務和評價標準,啟發學生思考,了解課程“期待表現”,提供范文參考,設立學習目標,為學生課外獨立完成寫作做鋪墊。學生聆聽課堂講解,明確任務描述,掌握評價標準,研讀范文,向教師求問解疑。單周課后,學生完成初稿,首先提交在線評估軟件,根據反饋修改后,再提交給“教研團隊”書面和口頭錄音反饋。(2)課堂評議(雙周):教師在課堂上進行全班寫作情況課堂總結,參考其他“小組展示”內容,研讀同學范文文本分析,進一步啟發學生做修改和反思。學生了解全班情況,然后參考其他小組互評情況,仔細研讀同學范文。雙周課后,學生再把自己的修改稿發給同組同學互評,最后酌情修改后定稿,完成自我反思報告。教師反饋是“課堂講解”延伸,根據寫作任務“評價標準”,鼓勵學生寫作強項后指出其弱項,幫助其明確個人“當下表現”和“期待表現”間差距,并提供可行性修改建議。為保持“評價標準”一致,同伴反饋參照教師根據課程任務“評判標準”設計的同學互評表進行,通過互評學生進一步熟悉和實踐“評價標準”反觀自己的寫作文本,并落實到寫作自我修改。反思自評也圍繞“評價標準”來完成,使得學生有機會內化外部反饋,了解自己和評級標準及其他同學的差距。
二、技術與教學運用框架及特點
針對社會對于復合型高級人才的需要,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探索實踐中,清華大學外文系“快樂英語寫作”教研團隊,結合大學生英語寫作技能培養,采用了數字化、網絡化、多媒體化和智能化的“多平臺多模態”教學模式,通過建立由多種技術支撐的多元立體化反饋評價模式,來實現師生、生生、人機互動,以便提高學生學習效果,保證教學質量。以下結合“快樂英語寫作”在教學、學習、評價、研究等四個環節中對信息技術的運用描述分析,旨在構建信息技術在大學英語課程中的運用框架并論述其主要特點。
1課程環節與技術運用
(1)教師教學操作層面上(如表3),教研團隊課前借助網絡資源,收集材料,組織備課,準備電子教案;課中采用寫作教學資源平臺,“清華大學網絡學堂”(簡稱“網絡學堂”),電腦,投影儀和USB存儲器等完成課堂教學;課后在“網絡學堂”,句酷批改網和寫作教學資源平臺布置作業,在“網絡學堂”上傳電子教案,教學公告和批量下載作業,返回作業。(2)學生學習操作層面上(如表4),學生學習從聆聽教師單周“電子教案”講解開始,明確任務,了解標準后,去“網絡學堂”下載“電子教案”,參考電子范文,復習“評價標準”,同時,使用電腦在網絡上查找資源和使用電子字典或數據庫完成作業。然后提交“電子文本”作業到在線評議軟件上接收機器反饋,在利用網絡資源的同時,反思自主學習和文本修改;然后通過“網絡學堂”接受“教研團隊”書面和口頭錄音反饋,繼續反思修改。雙周“課堂評議”時,學生通過了解全班寫作情況,其他展示小組互評,同學范文分析,深化理解“評價標準”,反思學習。課后,學生修改文章后通過手機短信,微信和飛信等社交網絡聯系對方,郵件或qq等聊天軟件將作文傳給對方,在“評價標準”指導下,同伴互評,最后反思自評,提交“網絡學堂”,等待終結性評估結果。(3)反饋評價操作層面上(如表5),“教研團隊”使用Word的批注和修訂功能進行書面反饋,電腦錄音軟件或手機錄音應用軟件等進行口頭錄音;學生通過使用“句酷批改網”在線評議軟件和寫作教學資源平臺得到機器自動反饋;學生通過手機短信,微信和飛信等社交網絡聯系對方,郵件或qq等聊天軟件將作文傳給對方,在“評價標準”指導下,使用Word的批注和修訂功能進行書面反饋,電腦錄音軟件或手機錄音應用軟件等進行口頭錄音,完成同伴互評,邊評邊反思,最后反思自評,提交“網絡學堂”。教研團隊通過檢查學生在線自動評議軟件的使用情況,評閱學生作文和閱讀反思自評報告,了解學生,矯正教學。(4)教學研究技術有利于收集數據,同時又可以為技術進一步發展提供數據。教學和研究一體化,是信息技術支持下的課堂教學新特征。那么,如何設計數據收集,整理,分析,整合,使用和建設數據是擺在每位課堂教學教師面前的一道難題。在操作層面上(如表6),第一,在線評價軟件,除反饋評價外,還可以作為數據統計和分析工具;第二,學生自己存檔,檔案袋建檔,形成性過程化記錄,為研究和教學提供參考;第三,教師可建立多種資源數據庫,包括課程課件數據庫,學生習作數據庫,學生小組展示PPT數據庫,建立教師評語庫和學生評語庫等。
2技術綜合運用框架及特點
(1)技術綜合運用框架信息技術和英語教學的高度融合是21世紀外語教師和研究人員普遍關注的問題。這種結合無處不在,時刻影響著教師教學、評價、研究和學生學習。如圖1所示,多平臺,多媒體和多模態結合技術運用始終貫穿各個教學環節,由于信息技術的融入,師生在教學,學習,評價和研究的四個方面從課上延伸到課下,從現實課堂延伸到了虛擬空間緊密促學互動。在多種信息技術支持下,教師教學環節完成后,反饋評價在向學生提供充分反饋信息的同時,引導學生參與到反饋評價的過程中,熟悉“評價標準”,注重反思自我修改正,提高學生學習效果,并反饋給教師,以便及時矯正教學,保證教學質量。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經過設計收集到大量有效數據,進一步促進教學評價研究,了解學生學習規律,提高教學、評價和研究質量。由于技術的介入,教研團隊內部,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頻次和深度增多加深。(2)技術運用特點綜上所述,技術在大學英語課程中運用的主要特點如下:第一、學生在技術的輔助下實現了團隊學習和反思個性化學習并進。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運用了更豐富頻率更高的技術手段。第二、在反饋評價方面,形成性評價為主,注重過程;引領終結性評價為輔,兼顧結果質量的多元評價反饋模式。在技術的支持下,可以痕跡追蹤,使得評價過程更客觀,準確公正達到飽滿評價透明度。第三、在教學研究方面,人機互動,“教研團隊”和學生群體協力進行數據建設,分析和整合,實現教、學、研相長,促進教學新一輪革新。第四、在“多平臺多模態”的信息技術支撐下,為了營造一個輕松的學習氛圍,師生間建立了一條多維信息傳遞渠道,促成教學和多主體多模態反饋評價過程的緊密聯系,促進師生,生生和人機有效互動,建立新型師生關系和課堂文化。和傳統課堂相比,在各種技術平臺支持下,建立師生互動參與機制。1)在交流空間上,實現現實和虛擬方式相結合。現實課堂提供了現實交流空間,“網絡學堂”和各種網絡社交平臺則為大家提供了虛擬交流空間。2)在交流時間上,可采用時交流和異時交流兩種手段。課堂講授、描述任務、范文講解、教師總結、小組展示、范文分析等教學活動可以通過實時交流形式實現;教師上載電子課件、學生下載,瀏覽課件、布置作業、學生提交作業、提供反饋建議、網絡答疑等可以通過異時交流形式實現。3)在交流方式上,可以分為面對面的交流和電子文本的交流。
三、討論啟示
在信息時代,不管語言教師是否愿意,都無法返回到單憑粉筆與黑板就能成功地進行語言教學的時代。教師作為課堂主導因素,首先要根據現有技術條件,結合所教內容,課程目標,教學目的,教學理念和教學對象具體情況進行教學、學習、評價和研究環節的設計。“從早期語音唱片的使用,到后來語音實驗室的普及,從最初的計算機輔助教學,到眼下時興的網絡在線學習,相對于其他學科而言,語言教師不但是語言學,心理學先進理論的積極使用者,更是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的勇于實踐者”。新世紀以來,中國語境中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賦予了大學英語教師更多的職能和角色。在這種情況下,一位優秀的大學英語教師,必須“與時俱進”,學會扮演多重角色。“新型的復合型大學英語教師,其特征是熟悉外語教學理論(教育學、語言學習理論、測試學等),具有較強的英語運用能力,較好的計算機運用能力,知識面廣”。信息技術在課程中的運用成效如何取決于是否擁有一大批具備良好教學和信息技術素養的師資隊伍。同時,技術也不可避免地給教師教學、評價、研究工作帶來新的挑戰和機遇。第一、技術素養應是教師職業素質的一部分,教師職前,在職培訓和日常自我提升應把技術素養作為一個必要內容。第二、教師教學、評價和研究理念因技術介入需與時俱進。技術革新了教學,評價,研究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需要熟悉現有技術功能,為學生構建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與學生形成良性互動。第三、教師對技術運用的態度不能盲從,但也不必恐懼。技術的某些功能會幫助教師實現一部分職能,但它永遠不能代替人;不必懼怕它,因為技術最后還是人在設計。第四、教師工作量和工作效果的平衡問題。有了技術的支持,是不是工作量絕對減少?效率是不是一定提高?這需要教師充分發揮自身主體性,結合具體教學環境和教學對象來周密設計,實踐和不斷改進,最后達到工作量與工作效率動態平衡。第五、建立以信息技術為媒介的共享共贏新型師生關系。針對目前90后大學生日常生活信息技術化的現實,學生對技術的掌握甚至遠遠超出教師。那么,如何將教師的知識經驗優勢,因勢利導,和學生的技術高超結合,建立共享共贏的新型師生關系是教師應該深思的問題。
四、結語
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學質量,降低教學成本,解決中國人如何教好英語、如何學好英語、如何以評價促進英語學習、如何研究好英語教、學、評、研的問題。本文立足于大學英語教學中技術運用問題,結合清華大學外文系一門大學英語課程實踐,在教學,學習,評價和研究四個環節中技術的綜合運用描述和分析的基礎上,試探性提出技術運用框架并論證其特點。但對于這個框架運行的內部機制,即每個組成部分如何互相作用調和,怎樣影響學習效果等問題,還需要更多的研究樣本,在不同的教學環境下進行更加深入研究。
作者:張文霞黃靜單位:清華大學外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