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秸稈還田機械的研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農業裝備技術雜志》2014年第四期
1整機設計構想和技術參數
本機具的研制目的是把秸稈機械化還田、旋耕、碎土整地等技術有機結合在一起,研發復式作業機具,涉及秸稈機械化還田、土壤耕整以及聯合作業技術相關領域。可以實現一次作業就能完成秸稈粉碎、旋耕、覆土、還田等多道工序,能代替目前采用先秸稈粉碎、再犁耕或旋耕覆土還田二次作業模式的機械。整機設計結構簡單、工作可靠、作業效率高,作業深度可根據要求及土壤墑情進行調節。稻麥秸稈犁翻旋耕復式作業耕整機與51.5~88.2kW四輪驅動拖拉機三點正懸掛連接,并用傳動軸帶動齒輪箱工作,耕翻(深度16~20cm)泥土覆蓋作物秸稈,達到作物秸稈和留茬直接深埋腐爛熟化,再進行旋耕(深度8~10cm)平整地塊,實現多工序聯合作業。整機由懸掛架與拉桿組件、萬向節總成、犁架總成、犁體總成、旋耕部件總成、限深輪總成等部件組成,其結構簡圖如圖1所示。稻麥秸稈犁翻旋耕復式作業耕整機技術參數:單犁耕寬:35cm耕總幅寬:140cm(四鏵犁)、175cm(五鏵犁)犁耕深度:16~20cm旋耕幅寬:180cm(四鏵犁)、230cm(五鏵犁)旋耕深度:8~10cm犁耕深穩定性變異系數:≤10%覆蓋率:≥85%碎土率:≥70%(耕深10cm內)耕后地表平整度:≤5cm
2關鍵部件研究
2.1整機的結構配置技術研究通過對國外成熟聯合作業機械研究,確定整機配套動力51.5~88.2kW拖拉機、整機分為犁耕和旋耕作業兩部分。犁耕作業的犁體曲面形式為降阻竄垡型,配置4鏵犁和5鏵犁結構。旋耕部分刀軸轉速為396r/min,旋耕刀數量為44把和56把。
2.2犁體方式研究采用犁體幅寬與兩犁縱向距離之比b∶L=1∶1.192,犁體的配置角α=40°設計,既縮短了機組長度,保證縱向穩定性,又滿足犁耕質量。
2.3犁耕和旋耕幅寬研究犁耕幅寬確定為1.4m和1.75m。旋耕幅寬確定為1.8m和2.3m。犁耕和旋耕部件橫向位置設計的突破,采用旋耕幅寬偏量(35cm)設計,確保作業后的地表平整。
3試驗結果與分析
樣機研制后分別在4個地方進行了作業質量、可靠性和其它性能指標的試驗,昆山市試驗田20hm2,稻秸稈全量還田茬高20cm;通州石港西河村5組試驗田0.33hm2,麥秸稈全量還田茬高20~30cm;宿遷市泗陽縣試驗田1hm2,麥秸稈茬高20cm、海門市江心沙農場試驗田1.33hm2,稻秸稈茬高20~30cm。試驗結果表明:機具運行平穩可靠,作業速度、深度可根據田塊墑情調節,作業后茬(草)覆蓋率較高,田塊平整,符合作業質量要求。
4結論
4.1將傳統的犁耕作業技術與旋播作業技術相結合機具一次作業完成多項農田作業工序,可充分開拓犁耕作業的使用效能,完成稻秸稈的全量深埋還田,提高機具作業效率,減少機組對土壤的壓實,減少作業成本。
4.2旋播作業深度整體可調機具旋播部件與犁架位置采用整體調整裝置,可根據使用要求,快速方便調整相對位置,達到調整旋播作業深度要求。
4.3犁體配置壓草裝置和覆草板機具為提高對高留茬和高密度稻秸稈機械化還田作業的適應能力,在犁體前配置壓草裝置,并在犁體上端配置覆草板,以提高機具覆蓋埋茬能力。
4.4犁耕部件和旋播部件采取組配式結構機具可根據需要快速拆裝,可單獨使用和組合使用,可一機多用,有利于提高機具效率。
作者:沈丹波繆明丁煒單位:南通市農機化技術推廣中心南通世創農業機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