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學生拖延心理與對策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拖延現象在高校大學生群體中普遍存在,對大學生日常的生活和學習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加強對大學生拖延現象的研究有助于促進其工作效率的提高。本文介紹了拖延心理的內涵,分析了大學生拖延心理產生的原因,并從積極心態、個體行動力、自我效能感和時間管理四個方面闡述如何有效克服大學生的拖延心理。
【關鍵詞】大學生;拖延心理;對策
拖延現象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學習和工作中普遍存在,高校大學生群體的拖延問題也非常突出,日益引起相關學者的關注和研究。有研究者曾指出拖延不是一個時間管理方面的問題,也不是一個道德問題,而是一個復雜的心理問題。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應當加強對大學生拖延現象的關注和重視,不僅積極地從理論上做出相關的研究,更應該從實際工作中提出有效的應對措施和解決辦法,幫助大學生克服因拖延問題帶來的不良影響,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面對學校的學習生活。
一、拖延心理的內涵:
拖延的英文“Procrastination”來源于拉丁文,本義是“推遲或延遲到另一天”。關于拖延的科學界定,學術界至今沒有達成共識,不同的學者有各自的理解。Ellis和Knaus認為拖延是一種習慣或特質,并且包含其隨之產生的不合理信念及低效行為。Solomon認為拖延是與個體主觀不舒服體驗聯系在一起的有目的延遲行為。Steel認為拖延是指人們自愿延遲開始或完成某一計劃好的行為,盡管預料到該行為會造成不利影響。國內學者李曉東指出,拖延是一種個體自發做出的非理性行為,且拖延有三個特征,即非理性、自發的和回避。目前,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傾向于將其定義為經常性的,不必要的,故意的延遲開始或結束本來應該按時完成的任務的行為。
二、大學生拖延心理產生的原因
(一)性格因素。部分大學生存在完美主義傾向,在任務開始之前往往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用于制定計劃,做好事前準備工作。由于他們過分追求完美,同時期望獲得他人的認可和贊揚,因此他們在準備階段往往會不自覺地抬高標準,以致任務一直被拖延,遲遲不能開始。在任務執行過程中,他們苛求自己,甚至達到過分的地步,一旦任務的某些環節受阻,任務便停滯不前,導致拖延的產生,更有甚者直接放棄當前任務??傮w而言,具有完美主義傾向性格特質的大學生更容易產生拖延心理和拖延行為。
(二)能力因素。能力是完成一項目標或者任務所體現出來的素質,是順利完成某一活動所必需的主觀條件。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當一個大學生具備完成某一任務的能力,并且認為通過個體的努力自己可以順利完成任務,那么他會馬上開啟任務并且很快進入工作狀態,反之,如果不具備完成某項任務的能力或者自我效能感比較低,則會推遲任務的進行,甚至是放棄。因此能力的高低,尤其是個體對自己能力的主觀判斷會對大學生的拖延心理產生重要影響。研究顯示,大學生的自我效能感與拖延心理呈顯著的負相關。
(三)任務因素。存在拖延心理的大學生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過程中完成各種任務時遵循“趨利避害”的原則:首先,在完成難度系數比較大的任務時,他們會選擇被動性完成,將任務盡量往后拖。當任務期限快到時,要不草草了事,要不直接選擇逃避,將任務拖到規定的期限以后。其次,大學生拖延者對活動任務的性質也有選擇,傾向于選擇自己喜歡的任務,對于那些給自己造成不愉快、存在有壓力的任務往往選擇回避,如果實在無法回避則就盡量拖延。因此,任務的性質以及任務給自己帶來的主觀體驗會直接影響大學生的拖延心理。
(四)時間管理因素。當前的大學生多數為獨生子女,成長的環境相對良好,在進入大學之前,生活上父母給予無微不至的關懷,學習上教師進行精心的安排,因此使他們進入大學之后缺乏對生活和學習的規劃,缺乏科學的時間管理概念,在面對生活事件和學業任務的時候把握不好輕重緩急,致使許多任務無法按照預期的計劃進行。同時,由于缺乏有效的時間管理,部分具有拖延心理的學生其執行能力差的特點被明顯放大,對所要完成的任務總是一拖再拖,無法完成,最終導致拖延現象的產生。
三、大學生拖延心理的對策分析
(一)調整心態積極面對。大學生普遍存在惰性心理,遇事總是習慣性地往后拖,尤其是遇到自己不喜歡或者感到為難的任務。因此,必須積極改變其認知觀念,調整其心態,改善其不良的行為模式才能有效避免拖延的發生。首先,要讓拖延大學生認識到因拖延所造成的危害,如任務的低效完成或者是任務的失敗給個體產生的不良影響。其次,要增強拖延大學生任務完成時的良好體驗,提升其完成任務的信心和積極投入新任務的熱情。再次,要培養拖延大學生勇于面對困難和失敗的個性品質。凡事都有失敗的可能,因此要促進其敢于直面挫折,勇于拼搏和挑戰。最后,對于存在嚴重拖延心理和拖延行為的大學生可以采取心理輔導的方式幫助他們克服困難、擺脫困境。
(二)強化個體行動力。對個體而言,行動力就是自制力,是個體能夠突破自我,實現自己想做而不敢做,或者是認為自己能力不足的事的一種內在動力和外部表現。具有拖延心理和行為的大學生普遍存在行動力差的問題,一旦遇到挫折便對自我的能力產生懷疑,進而形成自我壓力。因此,拖延大學生應當在接受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強化其個體行動力,從而保證任務的順利完成。萬事開頭難,在任務開始之前,如果信心不足便會產生畏難情緒和逃避心理,進而拖延任務的進行。因此,存在拖延心理的大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應當加強對自己行動力的訓練,遇事馬上行動起來,在困難面前不退縮、不逃避,分析并嘗試問題的有效解決辦法,努力完成任務。
(三)增強自我效能感。心理學家班杜拉認為自我效能反映的是人們對自己能否取得所期待的結果的一種信念,低自我效能會降低個體對成功的期望、損害動機,最終妨礙任務的啟動及堅持性。由于自我效能感與大學生的拖延心理存在顯著的負相關,因此,自我效能感低的大學生往往缺乏完成任務的自信心,認為自己沒有能力把控任務進程的發展并獲得良好的任務效果。高校心理輔導工作者應當采取一定的措施促進拖延大學生提高自我效能感,增強完成任務的信心,克服因低自我效能感產生的焦慮和逃避心理,從而變得更加具有心理能量。同時,在培養拖延大學生自我效能感時應當把握由易到難的原則,循序漸進、逐步提高,最終產生良好的增進效果。
(四)科學的時間管理。研究顯示,大學生的拖延現象與時間管理呈顯著負相關,即學生的時間管理傾向水平越低,其拖延行為越嚴重。因此,大學生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過程中如果能夠做到科學地規劃和管理自己的時間,可以有效地克服拖延心理及避免拖延行為。首先,可以通過專題講座、案例討論、工作坊等形式學習時間管理的理論和方法,提高自我的時間管理能力。其次,可以在實踐中運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來促進對時間的利用和把握。如可采用美國管理學家科維提出的四象限法,即將重要而緊急的事情安排在第一位,重要而不緊急的事情次之,緊急而不重要的事情再次,對于那些不重要不緊急的事情盡量將其擯棄,以優化自己對時間的使用效率,從而達到避免拖延的目的。四、結語總而言之,大學生拖延心理有其深層次的內在原因,同時存在具體的外在表現,且對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必須加以重視,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調適。與此同時,幫助大學生克服拖延心理能夠有效地促進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進而促進其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為其成長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蔣琬婷.大學生拖延、自尊與自我同一性的關系[D].廣西師范大學,2015.
[2]鄭新紅.大學生拖延行為與完美主義、壓力知覺的關系[D].河北師范大學,2010.
[3]郭融融.大學生拖延行為和失敗恐懼的關系:自尊水平的中介作用和團體干預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4.
[4]張嘉江,李廳.大學生拖延與時間管理傾向的關系[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14,(12):71.
作者:王旭江 單位:河南科技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