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銀行業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金融數字化、網絡化及移動化趨勢將對銀行業產生革命性的影響,甚至帶來整個商業模式的改變,可預見不久的未來,數字科技與創新能力將成為金融業不可或缺的競爭能力之一。在互聯網金融模式下,當前銀行業必須加以必要的革新,以適應金融大環境的發展。
關鍵詞:
銀行業;互聯網金融;發展;策略
一、引言
全球銀行創新之父布萊特•金(BrettKing)于2013年10月出版《Bank3.0——銀行轉型未來式》指出,銀行不再是一個“地方”,而是一種“行為”。傳達未來銀行業務不限于發生在實體銀行,而是隨處均可進行,銀行與客戶的互動方式也將出現巨大的變化,銀行須更從客戶角度去思考產品的價值、交付的方法,以及與客戶接觸的情境。根據愛立信(Ericsson)在2014年7月移動趨勢報告指出,2019年全球移動用戶將達到92億,屆時移動寬帶用戶達76億。根據IBM公司估計,移動銀行將于2016年成為大多數客戶的首要通路,未來十年內美國將減少30~50%分行數。由此可見,通過手機平臺,金融服務出現質與量的重大轉變,移動銀行、移動支付成為主流,造成金融角色重新定位。由于移動通訊、社群媒體、大數據、云端科技等資通訊技術的進步,消費者愈來愈依賴在線交易需求,隨之造成銀行業第二次創新轉型的需求。金融服務勢必順應時代潮流、配合信息發展,以提升消費者便利性。
二、互聯網金融與銀行Bank3.0
新興科技潮流帶來銀行服務型態轉變,從Bank1.0、2.0持續進化到3.0階段。嚴格來說,Bank1.0時代是從13世紀意大利誕生的第一家銀行“巴爾迪銀行”(BardiBank)開始,營運模式是以實體分行布點為基礎,此模式平穩運行數百年,即便1960年代出現全球第一臺ATM,仍不至影響此營運模式。而Bank2.0時代則是指20世紀出現“網絡銀行”,短短數年期間,網絡銀行成為客戶與銀行間的主要通路,智能型手機出現的趨勢更加催生“移動銀行”的出現,在網絡發達與移動裝置盛行的年代,金融交易電子化,從線下服務轉移到線上服務。該時期的轉變使得銀行必須正視實體分行的轉型需求,從“較優質的實體銀行通路”的認知,移轉到完全以客戶為中心的通路規劃。
Bank3.0時代則宣告了銀行業務不再依賴實體設施,而是轉向成為虛擬金融(virtualbanking)或互聯網金融(digitalbanking)的概念。在網絡化、社群化、移動化的持續驅動下,被迫不斷減少金融交易的中間環節,將金融服務的選擇權直接交給客戶的一種商業模式。由于Bank3.0更為重視實時客戶互動,未來客戶對于銀行“功能”的重視將甚于實體營業據點,而銀行服務本身將延展到Google、PayPal、支付寶、電信營運商、手機制造商、零售連鎖業等各行各業,客戶不會只單獨使用特定銀行的特定產品,而是以多種方式與銀行互動。
當人們已經無法再回到沒有因特網、移動裝置、社群網站,以及網絡銀行的生活時,布萊特•金提出的Bank3.0概念恰能反映現今銀行服務型態的改變。在未來銀行3.0的時代,將是讓客戶可使用手機APP、芯片卡、NFC、RFID、二維條形碼等多種工具進行支付的新型金融服務,讓擁有廣大通路的企業,包括電信業、零售業、電子商務、甚至咖啡店都有機會提供提款、繳費與支付等基本金融服務,使得銀行服務因移動網絡的連結,將面臨更多跨業的競爭者。未來銀行的營運模式如果無法趕上全新的消費模式與習慣,就注定要遭到潮流的淘汰。此外,他更建議了未來銀行3.0的時代,傳統銀行應注意以下幾點:(1)首先要能吸引并留住客戶。也就是能與客戶進行深度互動,提供整合的跨通路體驗,并且掌握關鍵時刻,提供客戶最需要的產品與服務。(2)增加彈性與簡化營運,能快速反應市場需求,創造客制化商品,并彈性訂立適合價格。(3)管理成本同時驅動創新,使支付或交易的方式更為簡便,并掌握資金流狀況,過程中簡化流程、增加彈性與強化規范。(4)遵循法規與降低風險,創造股東最大的利益,減少銀行經營風險,也能掌握經營決策,使銀行成為以客為尊的服務典范。(5)銀行要通過科技讓消費者獲得主控權,而且建立以客戶為中心的營運模式。使消費者利用網絡、移動裝置、社群網站等不同的接觸點與銀行做互動時,能時時感受銀行提供貼心、實時、迅速、簡便、安全的服務,這樣才能在客戶心中永遠保持領先的地位。
三、互聯網金融3.0對銀行業的挑戰
在面對互聯網金融3.0時代,傳統銀行面對以下挑戰:
1.數字能力的挑戰。數字化是未來銀行的核心能力,例如:利用大數據分析,將原本無關聯的資料,串成對客戶有價值、對銀行營運有幫助的信息,如預測購買行為,進而貼近客戶需求,達到精準營銷的目的,提高經營效率。因此,金融業如何強化數字能力,攫取大數據金融商機,是一大課題。
2.分行功能萎縮。呼應布萊特•金所主張的“實體分行消失論”,分行將轉化為支持性的功能,很多業務通過網絡、移動裝置就可處理,不需要到分行臨柜辦理,尤其是年輕人臨柜辦理業務的情況將愈來愈少,金融業面臨實體據點轉型與調整的挑戰。
3網絡社群的精準營銷。網絡與社群營銷成為主要營銷管道與策略重點,消費者選擇銀行時也會考慮銀行的形象、品牌與網絡社群口碑,進而影響選擇意愿。因此,傳統銀行如何利用社群網站與在線實時互動掌握年輕族群,并且滿足到消費新勢力如學生族群的需求,是需要克服的重點。
4.異業競爭者爭食支付業務。由于電子商務帶動龐大支付商機,非金融機構的第三方支付服務業者出現,銀行競爭者可能來自電商、信息處理服務業、游戲業者。另外,國內移動支付的環境逐漸成熟,金融業也將面臨來自電信商與手機制造商與OS軟件系統廠商涉足支付業務的競爭。
四、互聯網金融3.0潮流下銀行業的發展對策
未來銀行的營運模式如果無法趕上全新的消費模式與習慣,未來就注定要遭到潮流的淘汰。因此,銀行業必須了解如何運用數字科技作為服務的媒介,不斷更新與強化網絡銀行與移動銀行的功能及設計,并重新省思通路的定位。針對國內銀行業在轉型之際的整體策略方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加強跨領域合作。在金融3.0時代,銀行業面臨同業與異業潛在競爭者的威脅競爭,特別是網絡金融與移動金融服務的提供者,愈來愈多來自網絡、電商、電信、手機制造商與系統軟件廠商的競爭者。金融業者必須與異業合作,共同開發新興技術、金融大數據挖掘、進行服務應用創新。
2.虛實整合。數字時代來臨,應打造更有效率的虛擬銀行。可通過專人輔導,將實體銀行的顧客逐步導向網絡及移動裝置,不但節省顧客至分行辦理業務的等待時間,也能節省銀行的成本。另外,在線支付線下消費或是在線掃描、在線支付的O2O模式日趨盛行,銀行應積極推出更多元移動支付來滿足客戶的需求,如電子錢包、QRCode、紅利兌換等服務。
3.持續創新??萍嫉膭撔掠鷣碛?,逐漸模糊產業、產品、服務的界線,銀行業應積極進行研發創新,引用數字與移動科技,推出金融服務創新,特別是與消費者生活食衣住行、娛樂、教育、理財、繳費等應用,提供更佳的電子金融體驗。
4.安全是成功的保障。加強信息安全管理,提升客戶對安全的信任度。此外,長期培養信息安全人員,持續加強其專業,以實時因應大環境更新與提升安控機制更是不可或缺,只有擁有專業的人才與完善的安控機制,才能幫助業務拓展。
參考文獻:
[1]仇遠文,王樂風,孟慶軍.商業銀行應對互聯網金融挑戰的生態對策研究[J].經營管理者.2013(23).
[2]謝平,鄒傳偉.互聯網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
作者:于瑞賢 單位:國家開發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青島市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