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風險導向審計的外匯管理論文2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第一篇
(一)外匯管理領域的固有風險評估一般情況下,固有風險評估主要考慮導致風險的風險源、風險后果及其發生的可能性。本文采用風險矩陣方法來評估風險,即將外匯管理領域風險影響程度的等級與產生風險的可能性等級相結合進行風險評估。實踐中,采用專家評價法,組織外匯局系統業務經驗豐富的人員及內部控制監督工作人員,在風險識別的基礎上結合外匯業務特點,制定固有風險影響評估標準、結合檢查情況確定風險發生的可能性評估標準,并對每一風險點進行評估。1.固有風險影響程度的界定。從外匯管理面臨的風險及風險事件看,前述4類風險的后果集中表現在外匯業務連續性損失、資金損失以及外匯管理公信力和權威受到削弱(即聲譽損失)三個方面。為對風險影響程度進行量化分析,結合實際提出了具體評級標準(見表3)。2.固有風險發生可能性的界定。通常情況下,可根據引起風險的事件發生頻率來界定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同時,業務流程的復雜程度及其變動情況也對風險發生的可能性產生影響,即業務流程越復雜、變動越大則風險發生的概率越大,反之亦然。綜合考慮提出如下具體評價標準(見表4)。3.固有風險等級確定。賦予單一風險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即較小可能、可能、較大可能和基本確定4個等級值分別為1~4;賦予不同的風險影響程度即輕微、一般、嚴重、重大4個等級值分別為1~4。根據風險矩陣評估公式“固有風險=風險發生的可能性×風險影響程度”,計算固有風險值(R)并確定風險等級。相應的,將風險等級確定為1~4個等級,分別為低風險、中等風險、較大風險和重大風險,并用綠色區域、黃色區域、橙色區域和紅色區域表示(見圖1)。根據表2和表3的評估標準,從外匯管理領域的固有風險的影響、發生的可能性兩個方面,評估固有風險等級(見表5)。
(二)外匯管理領域的內部控制有效性評估評估內部控制有效性主要依據被檢查對象最近一次接受審計或其他專項檢查的情況,包括上一次審計發現的問題及距上次檢查的時間跨度。同時,評估上次審計或專項檢查以來內部控制制度的變化情況。將內部控制有效性界定為4個等級,等級越低表明被檢查單位的內部控制越有效。主要評估內容和評級標準見表6和表7。
(三)外匯管理領域的剩余風險評估考慮外匯管理業務特點,確定采用剩余風險模型,即“剩余風險=固有風險-控制有效性”,評估確定剩余風險。根據表1列示的風險種類及風險事件,確定風險和內部控制有效性權重(見表8),并保持風險權重的相對穩定,當風險狀況發生變化時可對其進行相應調整。根據這一權重標準,采用加權平均法分別計算固有風險、內部控制有效性加權值,確定剩余風險估值,為外匯管理內部審計、內部控制提供依據。考慮到在內部控制有效性評級中,內部控制有效性風險等級與控件處理案制效果呈反向變動關系,即對于同一固有風險等級的業務而言,其內部控制有效性風險等級越高數值越大,該項業務的控制有效性越差。在風險量化評估模型中,控制有效性是減數,其風險等級高,計算結果數值就越小,與剩余風險實際程度相反。為解決這一數值和等級不對應的問題,在具體計算剩余風險值時,將風險值計算公式寫成“剩余風險=(∑固有風險權重×風險級別+∑內部控制有效性權重×風險級別)÷(∑固有風險權重+∑內部控制有效性權重)”。同時,風險評估表中還設計了“C.調整項”,可根據實際情況選用(計算方法同上)。
二、風險導向審計模式的應用及成效
在外匯管理內部審計、內部控制實踐中,課題組根據風險評估結果編制年度審計計劃,并在對A市中心支局的內部控制監督檢查應用了風險導向審計模式,取得了積極成效。
(一)根據剩余風險等級確定年度審計計劃,提高內部審計、內部控制整體的工作效率在編制年度審計計劃時,根據風險評估值的大小,加強對剩余風險估值較大業務領域的審計,合理配置年度審計資源,提高內部控制監督工作的計劃性。實踐中,確定審計頻率標準為:1≤風險估值<2,審計頻率為每3年進行1次;2≤風險估值<3,每2年進行一次;風險估值≥3,每1年進行一次。如對制度建設、應急管理、非現場核查、外債管理等風險估值在3以上的業務領域,建議每1年開展1次檢查;對現場核查、結售匯市場管理、貨物貿易管理等業務領域,建議每2年開展1次檢查;對于個人業務、證券投資管理等業務,建議每3年開展1次檢查。
(二)根據剩余風險確定現場審計和后續審計重點,提高現場審計工作效率在內部審計、內部控制實踐中,在對A市中心支局開展內部控制監督檢查時應用風險導向審計模式,進行風險識別和評估,并根據風險評估結果制定了審計方案、配置審計資源,取得了良好成效。一是結合A市中心支局業務開展情況及對其上一次檢查發現的問題,確定該中心支局的主要風險點98個。二是根據量化評估標準,對98個風險點風險進行評估。經評估,該中心支局3級以上的風險點共36個,主要分布在制度建設、應急管理、監督檢查、印章管理、行政許可、國際收支核查、結售匯市場管理、貨物貿易外匯管理、直接投資外匯管理、外債管理、外匯檢查等業務環節。三是依據風險高低確定審計資源配置。如對外債登記管理等剩余風險估值在2以上的業務領域,審計抽樣比率提高至20%,并對涉及跨境資金流動金額較大的業務進行了重點審計;對貨物貿易外匯管理等業務領域增加審計人員的配備等。內部控制監督人員在審計的全過程中關注高風險領域,集中有限的檢查資源對高風險領域進行重點審計,大幅提升了現場審計效率。
(三)評估審計發現的風險并深入分析原因,促進提升審計質量在檢查報告階段,審計人員除了向管理者報告A市中心支局外匯管理履職的合規性問題外,更注重從風險管理的視角,從問題發生的可能性和風險影響程度兩個方面,評估、報告了A中心支局檢查發現問題的風險等級。檢查發現,問題主要集中于業務操作領域,如部分業務辦理未留存相關調閱清單、資料留存不規范或錯誤填寫內部審批單等,風險程度整體不高。檢查組重點做好檢查發現問題的督促整改工作,并視被檢查單位整改落實情況確定是否安排后續檢查。同時,內部審計人員從加強內部控制的角度,深入分析風險發生的原因,并從防范和化解風險的角度提出了控制措施和審計建議,督促被審計對象提高完善風險管理,進而提高了審計質量。
(四)根據風險導向審計實踐,完善外匯管理風險庫開展風險導向審計實踐,對外匯管理領域風險點分布情況進行檢驗,對現場核查等個別業務領域的風險事件、風險點進行了補充完善,如增加了行政不作為風險事件等內容;對非現場監測分析等個別政策調整的業務領域的風險點進行了相應修訂完善,為今后開展風險導向審計實踐提供較為完善的依據。
三、外匯管理領域應用風險導向審計模式的難點及對策
(一)問題及難點1.開展風險導向審計缺乏相應的制度依據。目前外匯局各分支局均積極探索開展風險導向審計促進內部審計、內部控制轉型,允許審計人員在其認為能承受的風險水平下省略部分常規的合規性審計內容和程序,但未出臺風險導向審計相關的辦法或規定,易導致風險導向審計模式下的重點審計與現行的內部審計、內部控制制度要求不一致。2.風險導向審計指標體系還有待進一步完善。隨著外匯管理理念和方式的轉變,外匯管理部門的事前審批事項、按規定操作性業務逐漸減少,業務操作不規范帶來的風險隱患越來越少,而非現場監測等監測分析工作越來越多。如何針對外匯管理形勢變化,更加科學有效地識別風險是實施風險導向審計的關鍵。目前,風險導向審計對法規、操作規程較為明確的合規性風險關注較多,但對非現場監測分析、現場核查等新型外匯管理業務面臨的履職風險關注較少,相關的風險識別和評估工作有待加強,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風險導向審計的實施效果。3.外匯管理內部審計信息化程度還不能滿足風險導向審計的需要。開展風險導向審計要求內部審計、內部控制人員在審前對被審計單位的各類風險、風險事件進行識別和評價,為審計實踐提供參考依據,這對信息化手段的應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匯管理系統已經應用內部控制風險測評系統,要求檢查人員及時錄入檢查發現的問題并根據系統設置的風險權重對整體風險進行評估,但仍處在起步階段,沒有充分考慮內部控制有效性的因素,且風險點分布更新不夠及時,內部審計、內部控制的信息化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升,特別是在運用信息化手段分析風險、審計查證等方面還有待探索和研究。4.外匯管理內部審計、內部控制人員素質還不能適應風險導向審計的需要。實施風險導向審計需要內部審計、內部控制人員除了掌握外匯管理各業務領域技能,還需要掌握風險管理、風險評估技術和方法等專業知識,且應具備識別風險、分析風險的能力。但目前外匯管理領域內部審計、內部控制人員的知識儲備、業務實踐與風險導向審計要求相比仍存在差距,風險導向審計理念、風險評估技術、方法的掌握還不夠,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風險導向審計的開展。
(二)推進應用風險導向審計模式的對策1.完善風險導向審計模式應用的相關制度和操作依據。為推進風險導向審計,應修訂組織內部審計制度,建立相應的風險評估辦法或風險導向審計操作流程等,明確風險導向審計實施的具體程序和方法。諸如風險等級的確定、風險影響程度與風險發生可能性的評級標準,以及在風險分析、風險評價等階段需要使用的審計抽樣方法,固有風險、控制風險和剩余風險的估計和評價法等,為審計人員提供實務操作規范和技術指導。2.完善外匯管理領域風險評估體系。應加強對影響外匯管理目標實現的一些問題和風險,特別是對與跨境資金流動監管相關業務風險的識別,綜合采用座談、調查問卷、查閱檔案、實地調研、咨詢外部專家等方法,全面系統搜集信息,有效識別和評估風險,為實施風險導向審計奠定基礎。應加強外匯管理內部審計、內部控制信息化建設,依托內部控制風險測評系統、各業務操作系統,充分運用計算機科技手段,借鑒國內外相對成熟的風險評估技術和方法,構建適合外匯管理業務特點的風險評估體系,為開展風險導向審計提供技術支撐。3.加強外匯管理內部審計、內部控制隊伍建設。應通過開展后續教育,組織內部審計、內部控制人員參加審計培訓與業務學習,特別是組織參加風險評估技術和方法、風險管理技術等方面的培訓,提高專業素質和職業勝任能力;加強內部審計、內部控制部門與業務部門人員的交流,從相關業務部門交流業務骨干充實到內部審計、內部控制隊伍中,經過培訓和審計實踐鍛煉,為開展風險導向審計提供智力支持。
作者:方上浦韓紅梅門曉波鄒兆榮劉莉呂璇徐迎軍王雪李先建孫朝華單位:國家外匯管理局課題組
第二篇
一、開展外匯管理風險導向審計促進完善風險管理的做法
(一)確定風險種類,開展風險識別在開展風險導向審計過程中,根據外匯局分支局主要職責及業務特點,結合近年來內控監督發現的問題等,確定了分支局面臨的風險為法律風險、效率風險、聲譽風險和資產風險。其中,法律風險是指外匯管理部門在履職過程中因執法不當以及內部監督管理不到位導致違反法律法規的風險。效率風險是指因人員、程序等管理不當造成效率低下甚至業務中斷的風險。聲譽風險是指因政策制定和調整不當以及與公眾關系處理不當等損害外匯管理公信力的風險。資產風險是指因專項經費管理以及在合同訂立、變更等方面的失誤導致遭受資金損失的風險。為進一步掌握風險分布情況,重點從三個維度對風險點進行了識別:第一,從人民銀行、外匯局的各類內控制度中梳理業務操作規范確定風險點;第二,結合歷年審計發現問題確定風險點;第三,采用專家法由轄內業務骨干根據工作經驗確定風險點。2014年初,根據每年開展一次風險評估的要求,我們根據外匯主體監管業務特點及要求,打破專業條線,將業務操作流程相近的業務進行了歸類,開展風險梳理和排查,共梳理出131個風險點。風險點分布在綜合類業務、行政許可管理、行政許可類業務辦理、非現場監測分析與核查、外匯案件查處管理及其他等6大類41個業務領域。
(二)采用剩余風險模型對風險進行量化評估采用剩余風險評估模型及加權平均計算的方法,對外匯管理領域面臨的風險進行評估,模型表述為:“剩余風險=固有風險-內部控制有效性”。1.評估確定固有風險等級固有風險是指假設在沒有采取內部控制措施的情況下,被審計單位發生錯誤履職的可能性。在實踐中,采用風險矩陣法,即通過風險影響程度的等級與產生風險的可能性等級的乘積值評估固有風險等級。將風險影響程度等級分為輕微、一般、嚴重、重大,將風險發生可能性分為較小可能、可能、較大可能和基本確定;根據兩者的乘積值,將固有風險等級劃分為低、中等、較大和重大風險。2.評估內部控制有效性等級內部控制有效性是指被審計對象的業務差錯是否被內部控制及時有效地防止或糾正。實踐中,重點從“最近一次內、外部審計或其他專項檢查情況”以及“上次審計或其他專項審計檢查以來內部控制變化情況”兩方面,并確定內部控制有效性等級分別為內控有效、內控有一般缺陷、內控有重要缺陷、內控有重大缺陷。3.評估各業務領域的剩余風險值對每類風險賦予權重,并按評估模型加權計算某一業務領域的剩余風險值。在41個業務領域中,剩余風險值在2以上的有外商直接投資管理、外債管理及對外擔保管理、案件調查、案件處理等12個業務領域。
(三)重點對高風險領域進行現場檢查,提高風險防控水平在實踐中,檢查人員對剩余風險值在2以上的12個業務領域進行重點檢查,根據審計準備階段了解到的業務辦理量、業務涉及的跨境資金流動金額等,確定審計抽樣比例,將外債登記等業務的檢查抽樣比率提高至20%,并對跨境資金流動金額較大的業務進行了重點審計;對部分業務增加了審計人員配備,以便及時發現在業務改革過程中因政策傳導不暢、業務人員對新版操作規程等掌握不到位等引發的履職風險。根據風險評估方法,對檢查發現的問題進行評估,并提出風險控制措施及整改建議,幫助被審計單位有針對性地加強風險管理。
二、完善外匯管理風險導向審計的對策
(一)采用圖表等形象化方式進一步明確關鍵業務領域的風險分布情況內部審計部門為組織增加價值體現為幫助組織實現目標,作為輔助性部門,只有確保各業務部門的關鍵政策措施落實到位、取得實效,才能實現增加價值的工作目標。內控監督部門可在原有風險識別、評估工作的基礎上,對國際收支統計申報及結售匯統計非現場核查、非現場監測分析、現場核查、外匯案件查處、分類管理等關鍵業務領域,采用繪制業務流程圖、風險分布表等方式,進一步梳理明確業務操作流程,并識別各業務環節面臨的履職風險,將已識別的風險具體表現形式與業務環節逐項對應,提示業務人員、審計人員關鍵業務環節操作可能發生的問題和風險,有針對性地加強控制和審計。
(二)深入分析查找引發風險的原因,有針對性地加強風險管理在審計實踐中,內控監督人員除了指出管理者應當關注和處理的風險之外,還應分析造成這些問題的深層次原因,為組織提供有價值的意見,促進提升履職效率、改善風險控制和管理。現有外匯管理風險導向審計研究及實踐,對風險產生的原因分析不足,對幫助審計人員提出更有價值的審計意見和建議的指導意義有待加強。因此,應組織分支局業務人員基于歷年來審計檢查發現的問題,分析外匯管理履職的內外部環境變化情況,可探索應用“五個為什么”、失效模型和效果分析、魚刺圖等深層原因分析方法,重點從人的因素、業務系統因素、管理因素、環境因素等方面分析產生外匯履職風險的原因,為制定有針對性地應對措施奠定基礎,并用于指導審計人員完成高質量的審計報告,提升審計成效。
(三)細化內部控制措施,提升風險管理成效在評估內部控制有效性時,將評估內容簡化為“最近一次內、外部審計或專項檢查情況”和“上次審計或檢查以來內部控制變化情況”兩個方面,有利于提高風險導向審計風險評估效率。但這一評估方式沒有對某一業務領域的具體控制措施有效性進行評價,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評估結果的準確性,而且在幫助部門負責人、業務人員明確控制措施、加強風險管理方面的指導作用不強。因此,應針對風險產生的原因,結合分支局履職特點,從督促提高風險防范意識、加強人員業務培訓、明確落實責任和加強履職問責等方面細化風險應對措施,為加強風險管理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信息。在開展風險量化評估階段,審計人員則可對具體的應對措施落實情況即控制有效性進行定性分析并賦予相應數值,結合剩余風險量化評估模型,確定剩余風險等級值,以提高審計資源配置的準確性和合理性。
(四)加強對內控監督人員的培訓,促進提高風險管理技能加強風險管理對外匯管理內控監督人員的綜合素質提高要求。內控人員既應懂業務操作,了解外匯管理業務變化及監管重點,還應該掌握風險識別、評估相關技術、風險轉移方法等風險管理技能。因此,應在外匯管理業務操作和內控監督、風險管理理論和實務等方面,加大對內控監督人員的培訓,并督促其掌握相關業務知識和技巧,為促進完善風險管理提供智力支持。
作者:王雪單位:中國人民銀行濟南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