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國巨額外匯儲備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亞洲金融危機之后,伴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國際收支中經常項目和資本金融項目一直保持雙順差,中國外匯儲備節節攀升,巨額外匯儲備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本文從國際收支順差、結售匯制度以及國內需求不足角度對外匯儲備過剩成因進行分析,旨在找出產生外匯儲備持續上漲的根源,巨額外匯面臨的風險以及應采取的辦法。
【關鍵詞】外匯儲備;貿易順差;藏匯于民;國內需求
自2002年起,中國的外匯儲備進入激增階段。尤其是2004年以后,外匯儲備以2000多億美元的速度增長,2006年4月中國外匯儲備首次超過日本,成為世界上第一大外匯儲備國。到2007年增長幅度甚至達到4619.05億美元。縱觀世界各國,外匯儲備快速增長是發展中國家的普遍現象。尤其是經歷了亞洲金融危機之后的亞洲國家,充足外匯儲備作為發揮平衡國際收支、穩定本國貨幣匯率及充當一國對外借債和償債資信保證起到重要功能。但根據國際上傳統的一國外匯儲備滿足3個月進口額或占40%左右的外債余額標準來衡量,2007年6月末我國外匯儲備相當于17個月的進口額;從債務償付能力看,我國外匯儲備和短期外債的比例為720.85%,遠高于國際公認的警戒線。巨額外匯儲備已經對宏觀經濟運行造成相當的負面影響,也使中國在對外經濟交往中處于被動,成為亟待解決的新問題。
一、中國巨額外匯儲備成因分析
(一)國際收支持續雙順差(表1)
中國外匯儲備居高不下的一個關鍵因素就在于國際收支長期處于雙順差局面。這種局面的形成一方面是因為近年來,我國總儲蓄率居高不下,儲蓄和投資差額進一步擴大,同時,固定資產投資較快增長,制造業產能迅速擴大,在國際市場需求旺盛、內需相對不足的情況下,貨物貿易順差增加。通過表1可以看到,2007年上半年,經常項目順差1629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78%。其中,貨物貿易順差1357億美元,增長70%。另一方面是由于經濟持續較快增長,外國投資者對我國經濟發展的信心增強,外商直接投資持續保持較大規模。2007年上半年,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902億美元,增長132%。其中,直接投資順差509億美元,增長64%。這些是決定當前我國國際收支持續“雙順差”的基本因素。
(二)人民幣升值預期
“新全球化”時代的到來,使得美歐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將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向中國等亞洲新型工業化國家。這一商機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提高,貿易順差逐年遞增,外匯儲備迅猛增長。世界上有關人民幣升值的呼聲也越發高漲。2003年,第一股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呼聲來自日本。原因來自于中國成本低、質量高的商品大大沖擊了日本制造業,但日本并不致力于產業結構升級,而是希望通過人為打壓本幣來削弱他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通過日元匯率貶值,緩和通貨緊縮的效應。在這樣的背景下,2003年初,日本財相正式提出要求中國貨幣升值。而美國不斷積累的貿易逆差和不斷降息,激發了國際金融市場上一股很強的人民幣升值預期。人民幣自2005年7月正式和美元脫鉤以來,對美元中間價已從8.2765上升到7.109,已經累計升值超過14%,預期人民幣升值的“熱錢”大量涌入中國。這是導致中國外匯儲備長期增長的心理因素。
(三)強制性結售匯制度
中國1994年開始實施的銀行強制性結售匯制度,即境內機構經常項目下的外匯收入,除國家規定的可以開立外匯賬戶保留的以外,均必須賣給外匯指定銀行,銀行平盤后將多余的頭寸賣給國家,另外中國還對個人購匯、用匯實行嚴格管制。1994年底中國的外匯儲備僅為516億美元,到2006年已達到了10366億美元,2007年第二季度外匯儲備更高達13326億美元,已較1994推行強制結售匯之時增長了26倍。在這種“藏匯于國”的政策下,近年來中國外匯儲備數量激增。這是形成中國外匯儲備增長的制度因素。
二、中國巨額外匯儲備的負面效應
(一)降低中心銀行貨幣政策的靈活性
在國際收支持續順差的情況下,一方面中心銀行被動增加由自2002年起,中國的外匯儲備進入激增階段。尤其是2004年以后,外匯儲備以2000多億美元的速度增長,2006年4月中國外匯儲備首次超過日本,成為世界上第一大外匯儲備國。到2007年增長幅度甚至達到4619.05億美元。縱觀世界各國,外匯儲備快速增長是發展中國家的普遍現象。尤其是經歷了亞洲金融危機之后的亞洲國家,充足外匯儲備作為發揮平衡國際收支、穩定本國貨幣匯率及充當一國對外借債和償債資信保證起到重要功能。但根據國際上傳統的一國外匯儲備滿足3個月進口額或占40%左右的外債余額標準來衡量,2007年6月末我國外匯儲備相當于17個月的進口額;從債務償付能力看,我國外匯儲備和短期外債的比例為720.85%,遠高于國際公認的警戒線。巨額外匯儲備已經對宏觀經濟運行造成相當的負面影響,也使中國在對外經濟交往中處于被動,成為亟待解決的新問題。
(二)人民幣升值壓力加大
外匯儲備的增加會帶來國內外匯市場上外匯供給大于需求,給本幣帶來升值的壓力,另外,還會加強市場上人民幣升值預期,促使機構、企業和個人進一步改變資產結構,減持外匯資產,增持人民幣資產,不斷加大人民幣升值壓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我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增加貿易摩擦。如此會導致中國技術含量不高的出口企業面臨更大的壓力,從而降低我國出口商品的競爭力,不利于本國經濟增長和就業增加;對本幣升值的預期還會促使大量國際游資流入中國,進行各種投資和投機活動,導致資產泡沫化,這樣極易引發金融危機。近年來,在外匯儲備大量增加的狀況下,人民幣升值壓力和熱錢的涌入已十分明顯,長久如此將不利于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三)匯率風險上升
中國巨額外匯儲備中主要以美元為儲備貨幣,美元匯率的變動,往往帶來外匯儲備價值的變動。近幾年來,隨著美國財政赤字和貿易赤字的不斷增大,為了改善國際收支狀況,美國政府在一定程度上采取了縱容美元貶值的貨幣政策,美元對其他國家貨幣的匯率不斷降低,使我國蒙受了巨額的外匯損失。自從2005年7月21日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美元對人民幣匯率持續走跌。如按中國外匯儲備的70%為美元儲備計算,則從2005年7月到2007年7月,中國美元的外匯儲備對本幣貶值已造成高達1571.5億元人民幣的損失。中國外匯儲備越多,則暴露在匯率風險面前的潛在損失越高,外匯風險越大。
三、改善中國巨額外匯儲備應策略略
(一)改善人民幣匯率體制,變“藏匯于國”為“藏匯于民”
現行銀行結售匯的強制性和銀行間外匯市場的封閉性是造成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缺陷的重要因素。隨著外匯市場進一步完善以及外匯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化,銀行結售匯制度將由現行強制性的結售匯制度過渡到未來的比例結匯或意愿結匯。根據我國外匯儲備變動的實際狀況,擴大或縮小結匯比例。這樣使企業增加持有外匯的數額,大大減輕外匯儲備增加的壓力,擴大居民、企業的用匯范圍。藏匯于民的一個重要涵義在于:從國家持有外匯為主逐漸放寬持有和使用外匯的政策限制,讓民間更多地持有外匯。換句話說,國家可利用市場化手段分化過多的或是結構不合理的外匯儲備,讓企業、機構和個人更多地持有并進入外匯市場。當然,藏匯于民的另一個重要涵義在于:擴大外匯儲備持有和投資的主體,促使儲備投資主體和策略的多元化,提高儲備的經營效率和效益。如何更好地做到藏匯于民,一個關鍵因素就在于增加外匯收益,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鼓勵民間藏匯、用匯。目前,QDII制度的出臺,為減輕外匯儲備壓力全部集中于國家身上起到很好的功能。另外,利用金匯之間的非凡關系,以及我國黃金需求嚴重不足,未來對黃金需求將有很大空間,以藏金于民推動藏匯于民。